印度尼西亞醞釀超過60年的遷都戰略構想,本周正式宣布落地。
新華社報導稱,印尼總統佐科周一(26日)宣布,新首都將從雅加達遷往東加裡曼丹省,將繼續發展雅加達成為區域和全球商業中心。
印尼政府沒有透露新首都的具體地名,只是表示選址將坐落在東加裡曼丹省首府——沙馬林達(Samarinda)和港口城市峇里巴板(Balikpapan)之間。新首都興建工程將於2020年底正式啟動,2024年開始分階段遷都,預計將陸續流入100多萬人口。
印尼政府只是給了新首都的大致範圍 即圖中紅圈位置(圖源來自百度地圖)
新首都為何最終選址在這裡?
首先,新首都所在區域的土地大部分(約18萬公頃)屬於國有,開發過程中可以避免徵地拆遷問題的幹擾。
其次,這一地區遭遇洪澇、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風險,比印尼其它地區「更低」,而且地處沿海,地勢平坦,降水豐沛,比較宜居。
印尼新首都所在地區
再者,新首都周邊地區擁有豐富的木材、石油和煤炭資源,周邊的兩座城市三馬林達和峇里巴板開發程度較高,比較富裕,人均GDP超過超過1萬美元,能夠為新首都的建設提供較好的資源、物流和基建支持。
新首都毗鄰的港口城市峇里巴板人口約85萬(2019年),因石油、煤炭和木材出口,城市發展迅速,一直以來也是印尼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也是是加裡曼丹島的金融、經濟中心和石油重鎮。三馬林達人口約84萬,是東加裡曼丹省首府和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和貿易中心,橡膠、木材和煤炭等在此儲運。
峇里巴板和三馬林達之間的距離,約等於上海和杭州之間的距離。未來新首都建成後,如果三座城市能形成緊密的城市體系,建立起足夠發達和多層次的交通體系和步調一致的城市管理,三座城市將從區域經濟體逐漸建成城市群,實現協同發展,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
第四,印尼是擁有1.7萬個島嶼的群島國家,和地理偏西的雅加達相比,新首都地處群島的地理中心的戰略位置,既能促進加裡曼丹地區的開發,也可以兼顧東部和西部的發展。東加裡曼丹省人口約350萬,面積近13萬平方公裡,產業結構落後,全省經濟產出近75%依賴自然資源,比例為全印尼最高。
同時,新首都地區還扼守著望加錫海峽的重要航道。望加錫海峽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之間重要的通道,為東南亞區際間近海航線的捷徑,是世界上有重要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
圖中紅點即為印尼新首都地區,紅色箭頭處為望加錫海峽(圖源來自百度地圖)
遷都好處多多
印尼遷都並非心血來潮。
早在1957年,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考慮到未來人口膨脹的問題,曾提出遷都至加裡曼丹的帕朗卡拉亞。另外兩位前總統蘇哈託和蘇西諾都曾提出過遷都計劃,但後來也都不了了之。2014年佐科當選印尼總統後,也深入研究遷都問題。今年成功連任後,佐科5月帶領內閣成員實地考察新首都候選地區,8月正式宣布遷都。
遷都可以被視為一項積極的財政政策。建造一個數百萬人居住的新城市,必然需要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也將帶動許多產業的發展,創造大量就業。
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這將給印尼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華社報導,印尼宣布將為新首都建設投資330億美元(現約合人民幣2339億元),其中,印尼政府將負擔19%的費用,其餘資金來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和私人投資者。
印尼政府表示,將把新首都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智能環保型城市。新首都地區基本上是「一張白紙」,可以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和城市設計理念運用到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既能刺激新技術、新產業的開發應用,也將對印尼其它地區的發展產生示範效應。
同時,這也將促進印尼加裡曼丹島地區的開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一直以來是印尼的政治、人口和經濟中心,雖然面積只佔6%,但是人口佔了54%,經濟產值佔了58%。相比之下,加裡曼丹的面積約佔26%,人口和產值卻只佔5.8%和8.2%,像是被「遺忘了」。印尼遷都於此,必定引入大量的資源和人口,給當地發展裝上加速器。
未來,這一地區得到長足發展之後,印尼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將分離開來,將降低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風險,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佐科也曾經說過,「政治中心應與經濟中心(雅加達)分離。我不希望所有的錢只集中於爪哇,也應散布在爪哇之外。」
雅加達也能「得救了」
遷都的另一個好處,也是給雅加達「減減負」。要治理雅加達的大城市病,也只有在給這座城市減負之後,才有可能。
雅加達地區人口約3000萬(約佔印尼人口的11.5%),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平均每平方公裡超過1.5萬人口。人口的過度集中,使得雅加達交通擁堵,汙染嚴重,飲用水短缺,城市發展基本上已無拓展空間。
地處沿海的雅加達,過度抽取地下水,還引發了嚴重的海水倒灌和地面傾塌現象,面臨著被海水淹沒的巨大威脅。目前,雅加達北部沿海地區每年以25釐米左右的速度下陷,過去十年間下降了25米,預計到2050年北雅加達地區的95%將被海水淹沒。
另外,雅加達還面臨火山噴發、地震以及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更顯遷都的必要性。
不過,鑑於雅加達的經濟地位和城市規模,印尼遷都之後,它仍將維持重要的政治地位,也仍將是印尼的商業、金融、貿易和服務業中心,央行和其他重要的商業機構不隨政府遷址。印尼政府還將撥款571億印尼盾用於雅加達的城市發展,還將在雅加達北部沿海地區興建巨型海堤,避免低洼地區被海水入侵。
還有挑戰
建設新首都,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錢從哪來。遷都預計耗費466萬億印尼盾,但印尼政府計劃的出資比例只有19%,其餘部分將以企業招標的形式融資。巨大的資金缺口,也給遷都能否順利進行,構成了明顯的不確定性。
印尼政府現在的負債率佔GDP的比重大約在31%,低於歐盟設定的60%的警戒線。據印尼財政部統計,截止2018年11月底,印尼政府負債總額達4595.97萬億印尼盾(現約合3100億美元,約佔印尼GDP的31%)。因此,印尼政府還可以將舉債建設新首都作為備選。但浩大的工程,長達數十年的建設周期,還有許多隱藏的開支,330億美元的開支可能會不停追加,把印尼財政拖下深淵。
其次,遷都畢竟工程浩大繁瑣,耗時可能需要數十年,花費也很可能遠遠超出預算,還將面臨印尼內部重重阻力,比如環境保護。而且,總統佐科任期到2024年結束,屆時遷都才剛剛啟動,這一政策能否持續下去也不得而知。
同時,印尼新首都建設的規劃前瞻性和科學性,也關係到這座新城市能否長盛不衰。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可以說是前車之鑑,由於對城市的過度規劃,和對未來發展的估計不足,巴西利亞這座城市不到半個世紀再度「染上」了嚴重的大城市病。
1960年,巴西從裡約熱內盧遷都巴西利亞,當時也是為了解決裡約熱內盧的大城市病,縮小東部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區域發展差距,在氣候適宜的巴西高原地區興建了一座嶄新的城市,城市建築風格大膽,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
但是,巴西利亞城市人口很快超過設計容量數倍之多,巴西利亞人口原本預計到2000年達到60萬,但當時就已經超過200萬。規劃設計不足,加上人口的快速集中使得貧民窟、犯罪、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隨之而來。
同時,巴西利亞城市規劃強調功能劃區,而忽視了市民居住的複雜的實際需求,使得巴西利亞生活極其不便利,很快就走上了裡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的城市發展老路,成為世界遷都史上的規劃「失敗」案例。
構想超過半個世紀,建設仍需數十年,遷都能否給印尼帶來新希望,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