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洞村:加強古村落保護與開發 擦亮「國家森林鄉村」金字號招牌

2020-12-14 騰訊網

小橋,流水,人家;雞鳴,犬吠,田園……記者近日走進澄江鎮方洞村看到,這裡四面青山、雲霧繚繞,村莊被綠樹和竹林環繞著,安靜淳樸。

方洞村位于澄江鎮東南部,距離鎮中心15公裡,轄區有3個村民小組,共171戶,741人。該村自然風光優美,一條小河從村中穿過,一批上世紀70年代的建築保存完整,二層舊屋分居卵石路兩側,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拱橋連接起村委會和居民樓。連廊小橋、青石板路、流水,走在方洞村恍如步入江南水鄉。

方洞村地處雪峰山脈,海拔約600多米,是典型的林區山村,森林資源豐富,尤其是毛竹,全村有2萬多畝毛竹林。2019年,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在各地縣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推薦、省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評審公示的基礎上,審查認定了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方洞村榜上有名。「十四五」時期,澄江鎮將建設「三色文化體驗區」,把方洞村打造為澄江綠色文化體驗區,擦亮該村「國家森林鄉村」的金字號招牌。

【採訪】澄江鎮黨委書記 盧海燕 :利用方洞村優質萬畝毛竹資源,打造成集竹和筍採摘、加工於一體的兩用林,突出綠色生態元素,把方洞村打造為澄江綠色文化體驗區。

下一步,方洞村還將實施古村保護修復工程,依託該村古村落基底,深入挖掘古村落歷史文化,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的美麗鄉村。

【採訪】方洞村黨委書記 何運平:習主席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方洞村就具備了綠水青山,我們也具備了綠水的資源,再加上古村落,打造這個古村落,建設好所有古村落,對我們方洞村,不管是經濟還是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好處。

出品:始興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吳朝霞 李秀雯

編輯:李秀雯

責編:楊瑞蓮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發原創文章版權均屬始興發布所有,如轉載請用「17號字體」註明作者姓名和稿件來源。

關注「始興發布」微信公眾號、

下載「始興發布

相關焦點

  • 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調研新縣丁李灣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
    9月7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和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一行,在信陽市副市長謝天學、信陽市文廣新局局長張冬梅和新縣縣委書記呂旅等陪同下,深入八裡畈鎮丁李灣村,調研指導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
  • 龍巖市各地加強古村落古民居保護開發與利用
    走進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只見保存完好的古樸房屋與河裡成群戲水的魚兒,一靜一動,相得益彰;穿梭於連城培田古民居,踩著鵝卵石的小徑,捧著清澈見底的流水,一股恬淡從心間流淌而過……這些古村落、古民居,是我市古老文明的見證。
  • 昌平19村擬定國家森林鄉村!另有一古村落開通登山步道
    點擊播放 GIF 0.0M咱昌平有19個村落入圍了《2019年北京市擬認定國家森林鄉村名單》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開展國家森林鄉村評價認定工作的通知》部署,按照《國家森林鄉村評價認定辦法》採取區級審核推薦、市級評審的方式,形成了2019年北京市擬認定國家森林鄉村名單,其中昌平區有以下19村入圍——陽坊鎮八口村 史家橋村 辛莊村 西馬坊村十三陵鎮王莊村 燕子口村
  • 元亨祥剖析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選擇傳統村落保護路徑
    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6部門公布了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元亨祥認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已經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發展中的重要工程之一。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 「地評線」彩雲網評:保護古村落,讓鄉村活出靈魂
    這些村落,多有雋永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出少數民族絢爛多彩的民俗文化、地方語言、傳統技藝和民族歌舞服飾。多年來,政府對古村落的保護,可謂不遺餘力。2018年,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進一步重視古村落的保護,尤其是避免地方肆意拆毀和改建古村落,導致傳統文化遺失。
  • 「鳳翽高崗」起航古村落開發與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對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了「傳統文化是獨特戰略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提高軟實力關乎中國夢的實現」三個重要論述。鳳川街道翽崗村,通過「收、修、保、用」四步讓老街韻味更足,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之路。
  • 加強對自然村落風貌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
    然而在部分鄉村,這些美麗的自然風貌正在被破壞,正在消失,對此,市政協委員陽芬有話要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除經濟建設外,加強自然村落及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急切需要提上日程。」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近幾個月來,陽芬委員多次深入長沙部分鄉村開展調研。
  • 惠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 探索村落旅遊發展
    根據《惠城區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實施方案》,至2017年,惠城區將全面開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選擇符合條件的傳統村落申報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並實現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全覆蓋,使傳統村落得到基本修復和保護。『水口下源村村民自掏腰包修古宅』☟
  • 日本合掌村:百年古村落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開發
    在鄉村開發保護方面,被評為日本最美鄉村的合掌村算得上是世界典範。
  • 古村落旅遊開發與保護——江西婺源曉起村案例
    古村落旅遊開發與保護——江西婺源曉起村案例目錄一、研究緣起與研究問題二、研究方法三、曉起村概況四、旅遊開發以來曉起村的社區變遷五、結論與討論一、研究緣起與研究問題(一)研究緣起1、經驗事實:6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政府為了振興農村經濟,選擇發展鄉村旅遊的社會政策,期望以此為契機,實現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收入來源多樣化,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 古村重生歷久彌新 打造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台州樣本
    據統計,台州市目前共有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保護名錄、6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地區之一。  正如台州市農辦有關負責人所言,建設美麗鄉村,應堅持文化為魂。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既要美在「形」上,更要美在「魂」上;既要擦亮「面子」,又要做實「裡子」;做到內外兼修、古今融合,推動美麗鄉村從「外在美」邁向「內在美」。「村民能夠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推進古村落保護與利用最想看到的一幕。」他如是說。
  • 浙江|指南村,被稱為最美江南古村落,併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指南村是浙江臨安的一個古村落,以村子兩側的梯田和三百四十多株參天古樹而聞名,每年到了秋天,這裡就變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有著最美江南古村落的稱號。簡單做個科普,七古指的是:古姓、古塘、古樹、古祠、古廟、古宅、古墓。簡單解釋下七古:按照村裡面的記載,指南村古姓莫姓最早,後來郤姓、潘姓和劉姓多了起來,郤姓是最多的。據說郤姓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缺的後裔。
  • 鹽田鄉村裡村被評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申報國家森林鄉村要符合哪些條件?
    近年來,村裡村以創建「森林村莊」、「生態村」,為契機,結合本村實際,制定鹽田鄉村裡村森林村莊建設規劃方案,以「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為宗旨,對轄區森林、溼地的保護和建設的同時,加強村莊「四旁」造林綠化。村莊林木覆蓋率達20%以上,村域內公路、河道、乾渠、堤防等幹線綠化率均達到95%以上。
  • 韶關市48個村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認定名單,其中,韶關市共48個村上榜。 為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鄉村自然生態風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森林綠地建設、森林質量效益、鄉村綠化管護、鄉村生態文化六個方面。
  • 四川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 到2025年培育創建「最美古鎮」20個...
    本報訊 近日,四川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5年,四川省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統一實施建檔掛牌保護,培育創建「最美古鎮」20個、「最美古村落」100個,建立健全適宜新時代保護與發展需要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彰顯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態勢,將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塑造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
  • 翁丁古寨火災與古村落保護問題
    近年來 ,古村落保護和開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其中有很多問題還需要我們去解決,例如由於無人居住,村民遷移,青年人進城務工而導致的古村落逐漸空巢化,只剩少數老人和兒童留守,加速了古村落的破敗;人們對於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安全隱患較多,保護經費不足;環境破壞與汙染威脅;商業過度開發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錯綜複雜,任重道遠。
  • 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古村落鴉石村的鄉村旅遊開發經驗!
    古村落是祖先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保護好古村落,喚醒、搶救、傳承、弘揚蘊含其間的民族傳統特色文化,進而開發利用好古村落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在傳統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我們面臨很多難題,例如,如何把握旅遊開發的尺度,如何留住古居民等。
  • 諸葛村古村落保護的經驗點滴
    諸葛村建築質量很高,建築種類豐富,除了數百座住宅外,還有供奉諸葛亮的大公堂以及另外十幾座祠堂,並有文教建築、鄉村園林等,更有傳統的商業和手工業街區,是一座難得的發育良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村落。」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諸葛村人依託古村落資源優勢,堅持以保護為主,合理開發,有序利用,可持續發展原則,大力發展旅遊業。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舉辦,專家認為——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高建進  「當前,一些傳統村落面臨『輸血式』幫助,正在按照城市生活的樣態加以改造。這導致村子的名字雖然還在,但原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很可能在盲目開發中被置換掉了,村子在文化上可能正在發生著『基因』突變。」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 古村落保護活化的「佛山模式」:記住鄉愁 傳承文化
    產業是形成古村落自我造血、城鄉協同發展的出路,是長效保護的關鍵。曾經因開發成本高、難度大而沉寂多年的百年古村三水區大旗頭村,在本次活化升級工作中,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以「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為理念,打造廣府特色小鎮,打造古村落旅遊文化創意區。南海區平東村,走出了一條「文產融合、特色旅遊」的發展之路,正在致力打造成為華南特色珠寶產業集群及以玉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