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及鋒,一個喜歡研究歷史的男人。
眾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過零丁洋》《正氣歌》都是他的著作,且流芳百世,及鋒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正氣歌》,裡面的十二典故卻很少人知道,今天及鋒就來和大家淺談裡面的十二典故。
1.在齊太史簡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簡單說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崔杼因為記恨齊莊公和他老婆偷情,設兵把齊莊公給殺了,齊國記錄歷史的太史將崔杼弒君的事件記錄到史書上,崔杼知道後命他將這個事件刪掉,太史不肯,崔杼殺了他,並讓他的弟弟寫「國君得頑疾,暴斃。」太史的弟弟仍然寫「崔杼弒君。」崔杼又將他弟弟給殺掉,叫上太史弟弟的弟弟寫「國君得頑疾,暴斃。」太史弟弟的弟弟又寫「崔杼弒君。」崔杼見恐嚇無用,便放棄了。
後因以「太史簡」稱揚史官秉筆直書,臨難不苟且。
2.在晉董狐筆
晉靈公無道,迫害一直諫言他的重臣趙盾,趙盾家族的趙穿為了救趙盾便殺了靈公,並且請求趙盾回朝執政。當時晉國的史官董狐就記錄說,是趙盾弒君。趙盾聽說後,找到董狐說,我並沒有弒君呀!但董狐卻說,你沒有處罰殺君者,同時你還是晉國執政者,倘若你逃出了晉國那麼弒君與你無關,可畢竟你沒有離開晉國……趙盾無奈之下只好做罷。這也為趙盾家族後來險些招來滅門之禍打了伏筆,是為流傳很廣的趙氏孤兒。
3.在秦張良椎
秦國滅掉張良的祖國韓國後,張良家族也遭到滅族,為了殺秦始皇嬴政給家族和國家報仇,他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嬴政,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4.在漢蘇武節
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這也是蘇武牧羊的典故。
5.為顏將軍頭
這個典故是三國時期的。嚴顏,東漢末年武將,初為劉璋部下,擔任巴郡太守。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江州,嚴顏戰敗被俘,張飛對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嚴顏回答說:「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飛生氣,命左右將嚴顏牽去砍頭。嚴顏表情不變地說:「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張飛敬佩嚴顏的勇氣,遂釋放嚴顏並以嚴顏為賓客。
這是種大義凜然,不畏死亡的精神。
6.為嵇侍中血
永興元年(304年),晉軍在蕩陰戰敗,惠帝臉部受傷,中三箭,百官及侍衛人員都紛紛潰逃,只有嵇紹莊重地端正冠帶,挺身保衛天子,司馬穎的軍士把嵇紹按在馬車前的直木上。司馬衷說:「這是忠臣,不要殺他!」軍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馬穎)的命令,只是不傷害陛下一人而已!」於是殺害嵇紹,血濺到司馬衷的衣服上,司馬衷為他的死哀痛悲嘆。等到戰事平息,侍從要浣洗御衣,司馬衷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好啦,以上就是《正氣歌》十二典故裡的前六個,期待及鋒下次和你們談談後六個的話,不妨點個關注,謝謝啦!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百度,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