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鯉城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在59條背街小巷推行「黨員街巷長制」,形成四種實踐路徑,1年多來解決街巷問題逾240個。
商業街巷探索:金融助陣 業態活起來
金魚巷微改造後店鋪、遊客明顯增多,小巷的管理壓力不小。金魚巷通過念好「聯」字經,實現商戶、居民雙受益。
去年8月,73歲的金魚巷老住戶鄭衛治被推選為巷長,除了管居民們的煩心事,還積極為商戶的經營謀出路。她發現部分商家存在經營困難及資金短缺問題,及時向社區街道反映,海濱街道實施「古城黨建+紅色金融」項目,與泉州農商銀行合作,今年以來已為商戶辦理13筆金融業務,共計57萬元,解決商戶的燃眉之急。
實施「黨員街巷長制」以來,金魚巷共收集問題41個,已解決39個,辦結率95.12%,剩餘的2個問題正在協商市、區相關部門予以落實。「黨員街巷長制」不僅加深黨群關係,也激活街巷業態,吸引了33家商戶入駐。
文旅街巷探索:文旅融合 古城興起來
臺魁巷是古城遊人流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街巷之一。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和遊客,臺魁巷立足文旅融合,搭建服務之橋,助推古城復興。
在臺魁巷7號的金國粘氏古民居裡,陽光議事廳、金牌調解室先後設立。居民遇到家庭不睦、鄰裡糾紛等煩心事,就會向街巷長傾訴。街巷長與街巷助理會將矛盾雙方一起請到議事廳來,泡上一壺茶,耐心了解雙方意見,並調和互相間的矛盾。
針對遊客服務需求,設立兩個黨員志願者驛站,常態化開展旅遊諮詢、文明勸導等服務。為推介古城文化旅遊,臺魁巷還策劃打造古城廉政文化旅遊路線,組建古城志願講解隊伍。不少遊客聽了古城講解、感受到了古城溫度,又多留了兩三天。
共建街巷探索:優勢互補 資源聚起來
駐街巷單位較多,是通政巷的特點。立足這一優勢,通政巷以組織共建為紐帶,實現駐街巷單位與社區街巷良性互動循環。
通政中心小學和泉州市木偶劇團就位於通政巷。通過街巷長協調,通政中心小學師生繪製了11幅童心向黨牆繪;泉州市木偶劇團則編排《鐵窗蝴蝶》《慈母曲》《赴宴鬥鳩山》3部紅色提線木偶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社區充分利用現有場所,創設「多巷一室多用」共享空間。今年初,通政巷9號被改造成居民共享空間——睦偶九號館,並投入使用。下午4∶30至6∶00,這裡是「四點半課堂」,黨員街巷長、居民志願者為轄區學生輔導作業,並開設書法、繪畫、木偶等拓展性課程。此外,這裡還是遊客的歇腳點、社區的便民服務站以及巷長工作室、陽光議事廳。街巷長們在此共商議事,片區醫生、律師定期來此開展醫療、法律諮詢等便民服務。
「河」「巷」治理探索:河巷共治 家園美起來
臨江街道的車橋頭是南環城河、港仔墘與聚寶街的交匯點,是古刺桐港與陸地連接的交通要道,由此形成了車橋頭既有河又有巷,把「河巷」融為一體的獨特景觀。為提升車橋頭及周邊街巷的治理水平,臨江街道黨工委探索建立了「黨員河巷長制」。
管理內溝河是黨員河巷長中心工作之一。在車橋頭,黨員河巷長將內溝河分成5個網格,設置AB崗,對居民群眾往河道亂排汙水、拋撒垃圾等現象進行勸阻。同時,街道投入300萬元對港仔墘道路路面、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對具備入地條件的架空線全部實施入地,並同步開展景觀綠化、夜景工程、立面整治等提升工作。如今,城南內溝河煥然一新。(李菁 孫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