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 有 三大邪,其一 趕屍 ,其二 蠱毒, 其三 落花洞女。趕屍傳男不傳女,蠱毒傳女不傳男。 這篇要講的就是最廣為人知且有揮之不去玄幻色彩的 湘西趕屍。
下文選自360百科
屍,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稱移靈,發源於古辰州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傳幾千年以前,蚩尤率帶兵與敵對部族廝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蚩尤對身邊的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裡如何?」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於是軍師裝扮成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這就是湘西趕屍的神話原型。
一般在秋決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然後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之後,還要將一些硃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辰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魂魄留在死者體內。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這些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活人,當地人叫做」趕屍匠」。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手執銅鑼,腰包藏著一包符。
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因為他是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黑夜行走時,屍體頭上戴上一個高筒毯帽,額上壓著幾張書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 趕屍途中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只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著。因為兩扇大門板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趕屍匠趕著屍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屍店」,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板後面整齊地倚牆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壽衣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將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殮過程,全由」趕屍」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手和旁觀,正如出發時將屍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屍體,便會有」驚屍」和」詐屍」的危險,而入殮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緒,就是說將死者裝殮以後,喪家才去認領。棺蓋一揭開,鬚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象貌宛如昨日,卻翹翹長眠在棺材裡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
據有關文獻記載,湘西趕屍有」三趕,三不趕」之說。
三趕
凡被砍頭的(須將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
傳說因為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將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於各自屍體之內,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裡。
三不趕
凡病死的、投河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
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
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則會影響舊魂靈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樣不能趕。
下文《解密湘西趕屍》選自《2014年07月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作者為梁諝先生。
舊時的湘西,交通閉塞,如果有人客死他鄉,其屍體要運送回老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每當這個時候,客死他鄉之人的親屬通常會採取一個特殊的方法,將親人遺體運回老家安葬。這個特殊的方法舊時請老司作法趕屍。湘西本地人大多稱趕屍為「走腳」或「迎喜神」。
據說湘西趕屍習俗源自歷史十分悠久的「造畜術」,是老司用赦化的符水將屍體變作豬、羊、馬之類的牲口,在路上驅趕行走(或者使屍體具有豬、牛、羊、馬行走的功能)。傳說祝由和太平兩派是上古的大派,分別傳自蚩尤與黃帝。祝由養魄,太平養魂。千百年來,兩派因為對魂魄的認知存有歧義而爭鬥不休,但「造畜術」是兩派所共同認可和具有的法術。到了近代,太平一派分出了茅山、嶗山、龍虎等派系;湘西祝由從原有的十三大派系,減縮為魏、王、方、鄔四脈,其弟子散布在沅陵、辰州、麻陽、新晃、芷江、花垣、古丈、吉首等一帶。湘西造畜術奉的是五仙,即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灰仙(老鼠),俗稱「狐黃白柳灰」。老司施法趕屍,必會請動這五仙前來協理。
湘西趕屍分上、中、下三法:下法是由人背著屍身走路。中法是將王者的屍身肢解,取頭顱和四肢,用藥物作防腐處理後,帶到目的地,沿途由替身代替行走。上法是由老司作法,讓亡者自行走到目的地,這是湘西趕屍中最上乘的法術。
老司施法趕屍需要靈媒,也就是道門中的法器。湘西老司趕屍用的法器一般有四樣:招魂幡、攝魂鈴、引魂鑼、趕屍鞭(棍)。辰砂和辰州神符則是趕屍前必用到的兩種物件。
老司使用上乘之法趕屍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鎮住亡者的三魂七魄」
古時的湘西人一般都相信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即在離地三尺以上,也就是我們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人死之後,三魂七魄一般不會立刻離開,因為此時的屍體中尚有一口未吐出的生氣,這樣會讓屍體自己發現自己體內尚有陽氣,便不會離世。陽氣要在屍身上面盤旋七日之後,才會確定自己真的死了而轉世投胎。老司來到屍體旁,念動神咒,將辰砂塞進屍身的耳朵、鼻孔、嘴巴三魂出竅之處,用揉成團的神符堵緊,謂之「鎮住三魂不離體」。之後,老司再次念動神咒,將辰砂放置在屍身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左右手板心、左右腳板心,用神符壓住,用五色布條紮緊,謂之「鎮住七魄不出竅」。
第二步是「裝扮屍身」
老司雙手挽起玉皇正印訣,在屍身頭頂左繞三圈、右繞三圈後,將一頂沒有邊沿的棕鬥笠(即紙鬥篷)扣在屍身頭上,棕鬥笠四周,粘貼起一道道神符。
第三步是「赦水激活屍身」
老司一首端著一杯清水,一手拿著神香,在清水上邊畫神符,一邊畫一遍頌念神辭。據說派別不同,赦神水的神辭也不同,正所謂「十個先生九樣活」「各師各教」。例如,有的老司念一下神辭:「觀請天帝老君、觀請真武祖師、觀請大禹祖尊、觀請本門仙師。今有亡者某某某,在凡健生X歲,隕歿於X地X月X日X時。弟子奉主東某某某之誠請,感其誠心,行兵助將作法,趕化屍身為畜,迴轉X省X縣X土地祠下祈葬,蓋謂落葉歸根、安不寧之魂靈。」屍首僵直,先行化水弄火以利驅行…一化杯中清水滿,二化須彌雪水溶,三化神水鎮三魂,四化神水謝神靈,五化神水護七魄,六化神水轉回程,七化神水請五仙,八化神水法眼明,九化神水活屍用,十化神水米湯濃。直到將杯子中的水赦化成米湯般濃稠。老司將拇指和中指浸到神水中,然後將沾在指頭上的神水輕輕向空中、向地上、向東西南北四方撣撣,敬奉、奏請五仙和五方龍神後,老司將一大口神水捫到嘴裡,猛得朝屍身噴灑。
第四步是趕屍
老司將神水噴灑到屍身後,放下杯子,操起趕屍鞭,朝空中用力一甩,大喝一聲:「出生,起!」屍身便應聲而起。打下手的老司馬上拿著引魂鑼,站到屍身前面;施法老司身背「攝魂鈴」,走到屍身背後,甩開趕屍鞭,大喝一聲:「畜生,走!」打下手的老司手中的引魂鑼隨即敲響,屍身便會邁開僵硬的步子,跟著鼓鑼老司朝前走去。引魂鑼的聲響既起引領屍身行走的作用,又起警示沿途活物不得靠近的作用。
施法趕屍是一件很艱辛的差事,必須晝伏夜行。晚上,隨性的一個孝子在前面「踩路」,以驅散路途活物。如果遇到夜行人,孝子會跪拜施禮,請求其會比。因為老司施法趕屍最忌諱的是「撞陽氣」,即碰到活物,如果碰到了,法術便也被撞破,屍身就會受到驚擾而倒下,再也起不來,趕屍便宣告失敗。另一個孝子手持靈牌和引魂幡,走在稍後位置,負責接應前面的踩路者和聯絡後面趕屍的老司,以免「撞陽氣」。據說湘西一帶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管是夜行人還是路途人家,只要聽到了攝魂鈴的鈴聲由遠而近,都會主動關好自家的狗和其它牲畜,並主動迴避讓道。所以,在這一帶從未聽到過「倒屍」的事。
趕屍在古時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由於路途遠,耗時長,所以有人專門在驛道開設一些「迎喜神」的客棧,供趕屍隊伍白天休整。如果趕屍隊伍在行進中錯過了客棧,那麼老司會將屍身趕到廢棄的破窯洞、破廟或其它人跡罕至的地方進行休整。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湘西趕屍法術早已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場。目前,會這種法術和學這種法術的人也是寥寥無幾。不久的將來,它或許真的會成為湘西民俗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和一種神奇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