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墨藝術網消息(牟金豹)明年是建黨100周年。8月7日,帶著深深崇敬和嚮往,帶著濃重的情感,帶著兒時的夢想,我們一行四人從石家莊出發,沿石太高速一路西行,奔向心目中的遠方,開啟了「重走長徵路,敬獻百年禮」之行。我們經過山西,到達陝西鹹陽附近的興平市休息,次日下午到達迭部縣的茨日那。
此前,去年國慶節期間已經走過了長徵路瑞金到四川諾爾蓋、巴西的前半段,這次走的是紅軍進入甘肅後最終勝利到達延安的後半部分。
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是紅軍意志、勇氣和力量譜寫的偉大史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蹟。長徵是舉世無雙的,是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茨日那革命遺址位於甘肅省迭部縣旺藏鄉政府駐地東南側。1935年9月13日-15日,紅軍到達旺藏寺,一軍團住進旺藏村,三軍團和軍委縱隊住在旺藏寺,毛澤東主席住在該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樓上,並在這裡向紅四軍團下達了「以三天的行程奪取臘子口」的命令。
主人桑傑自己也記不清這些年來自家老屋究竟來過多少遊客,更記不清自己曾向遊客介紹了多少遍當年長徵時毛主席在老屋住過的情況。桑傑是迭部縣旺藏鄉旺藏村茨日那村民小組村民,因為1935年毛主席和紅軍曾在他家住過,現在他的家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從爺爺那輩算起,桑傑一家三代人守護著當年毛主席住過的這座小二樓,守護著他們的紅色記憶。
我們趕到時,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在老屋裡隨即拉起了家常。一群人中有一長者問我們從哪來、還到哪去,孫洪濤同志介紹說,我們是河北省西柏坡人,是來重走長徵路的。對方立即高興地握手,連說:「跟我走!跟我走!」看到孫洪濤同志不解的表情,別人立即介紹說,這是甘肅省人大副主任、甘南藏族自治州書記俞成輝,一旁陪同的是迭部縣委書記日晴東珠。
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我們隨同兩位領導來到了俄界。俄界僅46戶人家。當年紅軍從四川帶來的翻譯先誤將「高吉」讀為「俄界」,政治局作會議記錄的同志便將「俄界」記下了,會議也成了「俄界會議」。「高」在藏語裡意為山,「吉」為八。「俄界」歷史可追溯到八九世紀的吐蕃王朝時期,村民祖先是早年吐蕃的守邊軍士。這一帶流傳著一種尕巴舞,被專家認為很可能起源於當時的軍事訓練。村頭古老的大楊樹在風中沙啦啦搖曳。它曾目睹當年八千勇士從這裡向北挺進。
俄界會議公開批判了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和軍閥主義傾向,改變了在陝甘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確定用遊擊戰爭來打通國際聯繫,創建新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這對於克服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與軍閥主義,保證黨中央北上方針的貫徹實施,有著重大的意義。
當前,這裡正在建設旅遊設施,擬充分利用其森林資源天然綠色氧吧,把紅色旅遊帶動起來,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到這兒來,走走長徵路,親身感受紅軍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之成為激勵人們奮發圖強的精神財富。當地村幹部介紹說,俄界也搞起了民宿小木屋,實行公司化運營,藏民入股,統一早餐,用早餐的地方寬敞明亮,上面是天井,下面是吧檯。得益於政府的支持和紅色旅遊的發展,2018年已實現全部脫貧。
我們沿著紅軍走過的長徵路一路前行,臘子口、哈達鋪、榜羅鎮、會寧、界石鋪、吳起縣,終於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實地感受了紅軍長徵所經歷的艱難困苦。透過長徵路線上的遺址、標牌、陵墓、紀念館,我看到了革命先輩們留下的長徵印痕。每個難關,都是一座豐碑,銘刻著紅軍先輩們金戈鐵馬、氣壯山河的光輝業績。
我們一行成員有:孫洪濤,57歲,中國銀行高級經理;趙慧軍,48歲,醫藥代理商;張彥迋,46歲,中行某支行行長。
影像記錄:
▲作者與桑傑在迭部縣旺藏鄉旺藏村茨日那毛主席舊居前合影。
作者簡介:牟金豹,男,1962年11月出生,河北省吳橋人,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藝術攝影協會會員,1978年考入河北財經學院,畢業後擔任過教師,政府公務員,現供職於中國銀行,愛好寫作攝影,發表過30餘篇散文和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