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6,飛奪瀘定橋)

2020-11-03 明玉平

這一次重走長徵路的行程中,我比較期待的之一就是「飛奪瀘定橋」。

對於很多人而言,《飛奪瀘定橋》我們並不陌生,這是小學中的一篇課文,也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個重要戰役。

或許在當時坐在教室中的我們只能夠從文字中去感受那個現場,去體會當初紅軍的精神,然而今天,我有了近距離觀看的機會。

瀘定橋位於雅安瀘定縣,也是坐落在山谷之間,位於大渡河兩岸的一個縣城。

車開過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之後,終於看到了這座狹長的縣城。

首先我們去到了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館前有座紀念碑,碑體為鐵索抽象幾何體造型,錯落有致。遠觀此碑的造型,就像一支凌空發射的手槍,它象徵著毛澤東同志所論述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革命武裝鬥爭理論。近看碑體,稜角凹凸有致,線條環環緊扣鐵索鏈。

與碑體緊緊相連的前部平臺上,聳立著兩尊重約四噸,屈身高4米的紅軍戰土銅像,在鐵索上攀緣前進衝向敵人,一個在舉槍射擊,一個在揮臂投彈。這雕塑的姿態再現了當年奪橋激戰中紅軍戰士的雄姿英骨。

而後我們去往了瀘定橋。當我踏上瀘定橋,在課本上的那座橋,此時就在我的眼前。現在的橋有木板,但過橋的時候還是膽顫心驚,搖搖晃晃,對於我這樣一個有著恐高症的人來說,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與我們一起走瀘定橋的人群中,有很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踏上這座透著危險的鐵索橋。也許跟我一樣,有著對這些紅軍戰士的敬意。只有親身感受,才能體會到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辛。

幾根鐵索,簡單的木板搭建,隨著橋下面大渡河的河水湍急地流過,我仿佛看到了洶湧澎湃的大渡河水拍打著兩岸高聳的山崖,一條搖搖晃晃的小橋橫貫兩頭,但木板卻全部被截去,只剩下生鏽的鐵索,紅軍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頂著滾滾濃煙,忍受著敵人火燒鐵鏈,而受到的痛苦,繼續艱難爬行……

我了解到在飛奪瀘定橋的二十二位勇士中,其中有兩位是我們贛南籍的紅軍戰士。贛南人民為中國革命、為紅軍長徵承受了巨大犧牲。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

如今,在我們贛南蘇區,引來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開著贛州人自己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重走長徵路,不用像我們的革命先烈一樣,那麼艱苦、那麼困難。

站在橋頭,我望著這座鐵索橋,瞬間,被這無數個革命戰士,不,是革命英雄所感動了!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的解放,他們不顧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頑強地與敵軍作鬥爭。戰鬥勝利了,可他們卻長眠在了濤濤大河中。他們是多麼偉大啊!

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今天能開著小智新能源汽車來到瀘定橋,該是多麼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2020-11-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憶紅軍精神,網上重走長徵路(六)飛奪瀘定橋
    大理護理職業學院青年 微信號:dlhlzyxytw 關注我,靠近你,溫暖你 飛奪瀘定橋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裡。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鐘,離瀘定橋還有110裡。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 偉人的長徵|瀘定橋是怎麼飛奪的?
    飛奪瀘定橋,只是幾十場大戰中,一場幾十勇士突擊奪橋的小戰役而已,為什麼被紅軍軍史定義為:紅軍長徵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一座橋而已,真的這麼重要麼?壹、絕處並未逢生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在劉伯承與聶榮臻率領下,奪下了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順場。
  • 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見證變遷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一座橋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次年建成。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在橋頭西側。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全橋鐵件重40餘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的?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歷史不容污衊!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中表現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詮釋。率爾操觚地否定「飛奪瀘定橋」的史實而別有他圖,是不足為訓的。今年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5周年。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例。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如英籍作家張戎宣稱:「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飛奪瀘定橋虛構?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媒體求證
    (原標題: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的?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歷史不容污衊!)另外,兩個叫李愛德、馬普安的英國人在重走長徵路後寫的《兩個人的長徵》一書中,引用他們採訪當地一位86歲的目擊者李國秀的話:「紅軍早上8點開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紅軍跟在後面,幾個老百姓被國民黨擊中掉進河裡」。此則材料的性質更加惡劣:紅軍竟然逼老百姓帶路,當人肉盾牌。
  •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整座橋高懸半空,險情萬狀。
  • 贛南記者帶你32天重走長徵路
    贛南記者帶你32天重走長徵路 2020-10-17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長徵路之十八]瀘定橋——大渡橋橫鐵索寒
    海峽之聲網:(王宗磊) 毛澤東《長徵》詩中有一句是「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中這後半句就是寫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我們到瀘定橋時,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在拍攝專題片《我的長徵》,現場有很多士兵扮演成當年紅軍長徵時的戰士,打扮的非常逼真,當時正好排演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一幕,一時間,槍聲四起,硝煙瀰漫,喊殺聲震耳欲聾,仿佛把我帶回到了當年那場激烈的戰鬥中。  由於拍片的需要,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抽走,遊客和行人也不允許登上橋,但拍攝現場還是吸引了很多當地的百姓和遊人觀看。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26,會寧)
    行駛上了路,天變得特別藍,我的心情變得很舒暢。抬頭望去,深藍色的天空是那樣迷人。一時間,忘了是冬天還是夏天。路上也沒有多少車,我可以盡情地馳騁,這時候我腦子裡想的不是要去哪個地方,而是現在此刻,享受這個過程。
  • 【長徵日記】瀘定橋畔憶往昔崢嶸歲月
    圖說:鳥瞰瀘定橋全貌。新民晚報新民網航拍圖文/ 俞金旻十三根粗壯的鐵索,帶著歷史的鏽跡,橫跨大渡河;橋下,水流湍急,聲震山谷;閉上眼睛,我仿佛聽到80多年前的槍炮聲和廝殺聲。7月26日上午,上海青年「重走長徵路」全體隊員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定橋畔,共同回憶那場驚心動魄,堪稱世界軍事史上著名戰例的「飛奪瀘定橋」,共同感受紅軍一晝夜急行軍120公裡這一無人企及的奇蹟所帶來的震撼。「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用一個「寒」字,展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奇、絕。
  • 瑞金重走長徵路體驗園項目景觀主體基本建成
    雲石山重走長徵路體驗園項目主要是在雲石山馬道口中共中央政治局舊址至萬田鄉麻地村6.4公裡沿線,建設中央紅軍長徵16個重要節點的微縮景觀、長徵詩詞景觀林、集結廣場、民房立面改造、遊客服務中心等。目前,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雪山雪景、懋功會師、彝海結盟等重要節點的景觀主體基本建成。
  • 重走瀘定橋 初心使命激勵不斷奮進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員幹部們來到瀘定橋,追憶崢嶸歲月□本報記者 吳憂 任鴻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沙盤上,一條燈帶沿大渡河西岸前進,時而攀上陡峭的山脊,時而奔向幽深的河谷
  • 《彝海結盟》電視劇組啟動「重走長徵路」主題活動
    人民網成都5月15日電 (朱虹)5月14日,《彝海結盟》電視劇組「重走長徵路」主題活動在四川省會理縣金沙江畔正式啟動。  據悉,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暨「彝海結盟」八十周年,把「彝海結盟」這份珍貴厚重的政治、歷史和精神財富,通過電視藝術的形式,轉化為新時代紅色中國夢的價值詮釋,傳播並弘揚「彝海結盟」的革命大義和民族團結精神,四川涼山州委、州政府策劃攝製了三十六集電視劇《彝海結盟》。
  • 漲姿勢 紅軍「飛奪瀘定橋」根本不存在?
    紅軍戰士絕處逢生,創造了繼續北上長徵的軍事奇蹟。毛澤東《七律·長徵》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更讓紅軍英勇無畏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有關這段歷史「真實性」問題的謠言卻從未停息。 英籍華人作家張戎及其夫婿喬·哈利戴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說:「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2,「四渡赤水」)
    紅軍長徵行中的「四渡赤水」,其中的第三渡就在這座酒香四溢的茅臺鎮。茅臺鎮所在的長徵歷史中,也是舉足輕重。離開茅臺鎮,這時的雨下的更密了,空氣中籠罩著一層雲霧,就像罩上了一層薄紗,非常神秘。我們開著小智,把酒香一起帶走了。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
  • 他重走長徵路來過廣西全州,現在到達瀘定橋了!
    #2020年5月1日從江西瑞金市雲石山鄉開始重走長徵路的徐佔樹先生到達瀘定橋了!清朝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建瀘定橋,後規模擴大,改稱觀音閣。一九三五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飛奪瀘定橋,戰鬥中在觀音閣設炮臺和機槍陣地,正是在此強大的火力壓制掩護下,紅軍的二十二勇士從十三根鐵索上奮勇攀爬英勇奪橋,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痴心幻想。細看一下,鏈環的粗度,是直徑28釐米粗,是手工鍛打的。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大家要慎終追遠、不忘歷史,永葆初心、服務當下,砥礪奮進、面向未來,進一步豐富完善長徵精神和完善瀘定橋精神。俞樂濱(上海歷史博物館前副館長):全國人民對紅軍飛奪瀘定橋這個偉大事件的崇敬、瞻仰,是不亞於瀘定人民的。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凝聚著中國共產黨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它展現了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
  • 大渡橋橫鐵索寒 變身紅軍一起「飛奪瀘定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是毛澤東著名詩詞《七律·長徵》中的句子,描繪的是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的場景。  「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