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瀘定橋上,遊人往來。間或有一隊隊身著紅軍服的學員隊伍走過。鐵索橋晃晃悠悠,有些站不穩。橋上執勤的工作人員,不時地大聲提醒遊人注意安全。
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整座橋高懸半空,險情萬狀。
緊緊抓住涼冰冰的鐵鏈立於橋上, 登時膽戰心驚,目眩頭暈。頭頂上,一側是海拔7500多米高的貢嘎山,高聳入雲;另一側是海拔3400多米高的二郎山,巍峨險峻。腳底下,波濤洶湧、咆哮如雷的大渡河,險灘密布,水流湍急,渾黃的河水打著漩渦,不時激起如峰濁浪,以排山倒海的氣勢一瀉千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80多年過去,風雨飄搖,歲月滄桑,瀘定橋卻依然橫亙在大渡河上。思緒回放,讓歷史記住這一時刻,1935年5月29日, 紅二師紅四團堅決貫徹中革軍委命令, 一晝夜急行軍240裡(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急行軍的紀錄),忍住飢餓,頂住疲勞,組成22人的突擊隊,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立即投入戰鬥,一舉取得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入夜,楊成武提著馬燈,劉伯承、聶榮臻走上瀘定橋。在橋中間,劉伯承連跺三腳,感慨萬分:「瀘定橋啊!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作了多大的犧牲啊!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一個晝夜240裡的超強度長途跋涉,一把生米一口雨水地維持著最低的體能需求,徒手攀爬已被敵人撤去橋板的光禿禿、滑溜溜的鐵鏈,冒著敵人氣急敗壞後更加猛烈的槍林彈雨,這是真正的勇士,這是偉大的英雄。
四個勇士犧牲了,十八位勇士奮勇地衝過橋去,在後續梯隊的支援下,浴血奮戰兩個小時,終於拿下了瀘定橋。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在他重走長徵路後寫就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寫到:「在這場拼死的攻擊中,22人中有18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今天,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前,主通道兩側莊嚴豎立著各11根方形石柱,這是22位勇士不朽的豐碑。22個勇士中只有5個人留下了名字, 因為戰爭的殘酷,大多數人成了共和國的無名英雄。飛奪瀘定橋後,18位勇士得到了每人一套新列寧服、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一個搪瓷碗、一個搪瓷盤子和一雙筷子。這在當時,是紅軍戰士所能得到的最高獎勵。在紀念館中,就珍藏著這樣一套楊成武將軍的列寧服,看到這些,令人頓時淚目。
紅軍是鐵打的軍隊,紅軍是「長了翅膀」的軍隊。飛奪瀘定橋,紅軍勝利渡過大渡河,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大渡河天險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覆滅之地,共軍斷難飛渡,必步石軍覆轍」的圖謀。對此,毛主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太平軍,我和朱德也不是石達開第二,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又打錯嘍!」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偉大的紅軍指戰員,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下了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壯舉。在紀念館的留言中,歐格森伯格寫到:「這個地方的確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是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去是將來也一定會成為勇氣和犧牲精神的史歌。」
大渡河,瀘定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也是「十三根鐵鏈扛起的一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