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2020-08-17 白媚晨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站在瀘定橋上,遊人往來。間或有一隊隊身著紅軍服的學員隊伍走過。鐵索橋晃晃悠悠,有些站不穩。橋上執勤的工作人員,不時地大聲提醒遊人注意安全。

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整座橋高懸半空,險情萬狀。

緊緊抓住涼冰冰的鐵鏈立於橋上, 登時膽戰心驚,目眩頭暈。頭頂上,一側是海拔7500多米高的貢嘎山,高聳入雲;另一側是海拔3400多米高的二郎山,巍峨險峻。腳底下,波濤洶湧、咆哮如雷的大渡河,險灘密布,水流湍急,渾黃的河水打著漩渦,不時激起如峰濁浪,以排山倒海的氣勢一瀉千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80多年過去,風雨飄搖,歲月滄桑,瀘定橋卻依然橫亙在大渡河上。思緒回放,讓歷史記住這一時刻,1935年5月29日, 紅二師紅四團堅決貫徹中革軍委命令, 一晝夜急行軍240裡(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急行軍的紀錄),忍住飢餓,頂住疲勞,組成22人的突擊隊,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立即投入戰鬥,一舉取得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入夜,楊成武提著馬燈,劉伯承、聶榮臻走上瀘定橋。在橋中間,劉伯承連跺三腳,感慨萬分:「瀘定橋啊!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作了多大的犧牲啊!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一個晝夜240裡的超強度長途跋涉,一把生米一口雨水地維持著最低的體能需求,徒手攀爬已被敵人撤去橋板的光禿禿、滑溜溜的鐵鏈,冒著敵人氣急敗壞後更加猛烈的槍林彈雨,這是真正的勇士,這是偉大的英雄。

四個勇士犧牲了,十八位勇士奮勇地衝過橋去,在後續梯隊的支援下,浴血奮戰兩個小時,終於拿下了瀘定橋。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在他重走長徵路後寫就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寫到:「在這場拼死的攻擊中,22人中有18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今天,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前,主通道兩側莊嚴豎立著各11根方形石柱,這是22位勇士不朽的豐碑。22個勇士中只有5個人留下了名字, 因為戰爭的殘酷,大多數人成了共和國的無名英雄。飛奪瀘定橋後,18位勇士得到了每人一套新列寧服、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一個搪瓷碗、一個搪瓷盤子和一雙筷子。這在當時,是紅軍戰士所能得到的最高獎勵。在紀念館中,就珍藏著這樣一套楊成武將軍的列寧服,看到這些,令人頓時淚目。

紅軍是鐵打的軍隊,紅軍是「長了翅膀」的軍隊。飛奪瀘定橋,紅軍勝利渡過大渡河,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大渡河天險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覆滅之地,共軍斷難飛渡,必步石軍覆轍」的圖謀。對此,毛主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太平軍,我和朱德也不是石達開第二,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又打錯嘍!」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偉大的紅軍指戰員,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下了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壯舉。在紀念館的留言中,歐格森伯格寫到:「這個地方的確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是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去是將來也一定會成為勇氣和犧牲精神的史歌。」

大渡河,瀘定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也是「十三根鐵鏈扛起的一個共和國」。

相關焦點

  • 摩旅瀘定縣,領略瀘定橋的天險
    8月7日早上6點多從漢源出發前往瀘定縣,去瀘定的目的主要是看紅軍飛奪瀘定橋,經過3個小時的騎行到達了瀘定縣,縣城很小街道也很窄,小小的縣城很是熱鬧。我們的目標直接就是瀘定橋!當時的遊客很多,我們只是在旁邊參觀了一下瀘定橋的天險。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飛奪瀘定橋」戰鬥,打開了紅軍長徵北上抗日通道,徹底扭轉了被動局勢。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蹟,瀘定橋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歷史紀念地。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來自國防大學、中國教育電視臺、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四川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外國語學院、井岡山幹部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深入研討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精神內涵。研討會前,與會專家學者來到瀘定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和瀘定橋,對瀘定縣「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行實地考察,共同追憶革命歷史,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弘揚紅色傳統。
  • 「飛奪瀘定橋」有多難?這些數據引國人熱議,你可能會不信
    長徵途中,留下了眾所周知的包括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戰役在內的許多傳說性戰役, 今天筆者告訴大家在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中的千古大橋—瀘定橋。1705年,考慮到國家統一和解決從漢區到西藏地區的道路堵塞,康熙皇帝命令大渡河建造第一座橋, 當時康熙皇帝取「瀘水」「平定」的意思,成為從瀘定橋連接漢藏交通的紐帶。
  • 大渡河上飛奪瀘定橋
    康熙題寫的瀘定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44年(1705年)開始修建,次年修成,康熙親自題寫「瀘定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上有十三根鐵鏈,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 77名船工連續擺渡7天7夜,22勇士飛奪瀘定橋,立下不朽功勳
    飛奪瀘定橋油畫 他們敢殊死抵抗,憑藉的就是他們提前收走了瀘定橋上的木板 飛奪瀘定橋油畫 蔣介石聽說紅軍是從瀘定橋上轉移的,懊悔不已,如果早些預判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為什麼有人說「飛奪瀘定橋」是偽造的?歷史不容污衊
    1935年的5月,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常的一個月。為了革命的未來,為了取得長徵的勝利,為了解放中國,為了實現中國人民共同的理想。英勇的工農紅軍們在經歷了雪山、險地以後,到了瀘定橋面前。當22條鮮活的生命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成一道銅牆鐵壁掩護奪橋行動時。即使那場面今天的我們未曾親眼見過,即使那段悲慘的歷史已經過去了整整85年了。
  •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重大勝利,瀘定橋因此而聞名於世。其中贛南籍紅軍劉金山、李友林就是其中兩位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的廣場上,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分別代表著22位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但只有5根方柱上刻有勇士的名字。
  • 解碼四川長徵幹部學院分院建設②|甘孜瀘定橋分院:圍繞「天塹」做...
    近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甘孜瀘定橋分院建設實施方案通過四川長徵幹部學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記者獲悉,分院將整合康定、瀘定、丹巴紅色資源和特色點位,打造「飛奪瀘定橋·天塹制勝」 「天塹變通途·富藏興藏」等長徵精神精品教學線路,由點及面開展「體驗式、融入式、滴灌式」教學,以增強培訓的感染力、吸引力。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6,飛奪瀘定橋)
    這一次重走長徵路的行程中,我比較期待的之一就是「飛奪瀘定橋」。對於很多人而言,《飛奪瀘定橋》我們並不陌生,這是小學中的一篇課文,也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個重要戰役。瀘定橋位於雅安瀘定縣,也是坐落在山谷之間,位於大渡河兩岸的一個縣城。車開過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之後,終於看到了這座狹長的縣城。首先我們去到了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館前有座紀念碑,碑體為鐵索抽象幾何體造型,錯落有致。
  • 「飛奪瀘定橋」純屬虛構?央媒逐條還原歷史、反駁質疑
    油畫《飛奪瀘定橋》  作者 劉國樞 然而,一些人卻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對「飛奪瀘定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質疑一:為何要留13根鐵索?紅軍能奪橋靠的是與川軍的「默契」?】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新華社 資料圖有人認為,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飛奪瀘定橋,是因為與川軍達成了某種「默契」,守橋的劉文輝部隊才沒有炸掉鐵索。事實是這樣的嗎?中央紅軍行至四川後,與其作戰的四川軍閥部隊主要是劉湘和劉文輝部。據《中國軍事科學》編輯於興衛考證,紅軍搶佔安順場後,劉文輝命令袁國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瀘定橋。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國軍何不索性炸毀橋梁?老兵晚年道出實情
    例如古代的萬裡長城,雖然是為了戍守邊關,卻也是堪稱奇蹟的建築;現代的青藏鐵路,在中國修建完成之前誰也沒有想到凍土上也可以跑火車……可以說,中國人就是最相信「人定勝天」的一群人,因為這樣的奇蹟,我們完成過太多次。
  • 橫跨大渡河的著名鐵索橋,感受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險
    瀘定,本次川西的最後一站,也是為了來看下歷史上的著名地點——瀘定橋。當我們車進瀘定的時候,就被磅礴氣勢的大渡河所震驚,滾滾河水,懸崖峭壁上的公路,而瀘定就是建造在這樣激流之上的縣城。瀘定橋位於縣城最中心,旁邊的觀景臺能從側面欣賞到瀘定橋的全貌,急流勇進的大渡河水,不斷搖晃著的瀘定橋,對岸依著山坡而建的廟宇。
  • 追憶紅軍精神,網上重走長徵路(六)飛奪瀘定橋
    大理護理職業學院青年 微信號:dlhlzyxytw 關注我,靠近你,溫暖你 飛奪瀘定橋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
  • 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有300多年歷史,因戰役聞名中外
    四川省有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橋,由康熙帝御賜筆名並立碑,至今矗立在橋頭,這是一座著名的瀘定橋,由13條鐵鏈組成,橫跨大渡河,長徵時,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這裡,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戰鬥角色,飛奪瀘定橋,成功渡江,從此,瀘定橋名揚天下。
  • 景點揭秘: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不弄斷鐵索,而只拆了木板?
    自從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片寬廣而古老的土地就飽受欺侮,但中國的有志之士和愛國青年,並沒有向強權屈服,一直在不斷尋找救國的方法。到了20世紀初,中國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終於找到了未來的曙光。可以說,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由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帶來的。在此之後,一些仁人志士在這種先進的理論思想中找到了中國未來的道路,看到了復興祖國,解放人民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