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2020-12-07 歷史八卦社

1935年5月,我紅一方面軍紅一師紅一團全體將士,在楊得志、黎林的率領下成功奪取安順場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大渡河天險,渡河成功。但是,由於守河的川軍毀壞了大部分船隻,我軍多方尋找也只是找到幾艘小船,要想全軍過河,勢必要浪費很多時間,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軍迅速下了決斷。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

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為了迅速趕往瀘定橋,與敵人爭奪時間差,我紅四團全體將士一日急行軍240裡,打了川軍一個措手不及。在楊成武、王開湘的指揮下,紅四團挑選出22名勇士,組成突擊隊,由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浴血奮戰,突破瀘定橋。此時,紅一團和幹部團組成的東路軍也抵達瀘定橋對岸,雙方合力夾擊,守河的川軍哪裡抵擋得住?他們幾乎是光著屁股,惶惶如喪家之犬般逃得無影無蹤。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大多數都犧牲了,甚至大部分都沒有留下姓名。建國後,經過多方查證,只確認了八位勇士的名字,除了突擊隊長廖大珠,還有王海雲、李友林、趙長發、雲貴川、楊田銘、劉金山和劉梓華。記住這些光榮的名字吧,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呢?

但是由於時代所限,飛奪瀘定橋一事有很多記載上的爭議。在最早期的飛奪瀘定橋中,記載的是21勇士,直到經過楊成武將軍親自確認,才確定為22人。其實之所以出現21人和22人之議,很可能是一開始沒將突擊隊長算進去,記載突擊隊長廖大珠率領21勇士,實際上加隊長就是22人了。

在我軍搶佔大渡河天險一事上,也出現過類似的爭議,就是到底是17勇士還是18勇士的爭議。後來經過親歷此事的聶榮臻元帥、楊得志將軍親自確認,才認定為18勇士。而大渡河18勇士之所以會出現爭議,就是因為率領突擊隊渡河的孫繼先將軍,在最早的描述中沒有把自己算進去,才造成了17勇士的誤記。

1991年,參加過百色起義的革命元勳覃應機在回憶錄《硝煙歲月》中,出現了另一個飛奪瀘定橋的版本。在覃應機的回憶錄中,記載著紅三軍團十三團,在團長彭雪楓的指揮下,飛奪瀘定橋,而當時覃應機擔任突擊隊隊長,率領12勇士成功奪取瀘定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版本呢?

其實,這是由於年代久遠,覃應機出現了記憶偏差導致。除了覃應機的硝煙歲月外,其他所有的資料記載,飛奪瀘定橋的都是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這一點,在黃克誠、王平、張宗遜、李志民、伍修權、張震等革命元勳的回憶錄中,都可以找到佐證。

此外,當時紅一軍團發給朱老總的電文,也可以佐證這一點,電文中說道:

我四團於今晨六時趕到瀘定橋附近,於十七時攻佔瀘定橋,敵向天全退去,餘另告。

那麼當時紅三軍團紅十三團在不在瀘定橋呢?不在,我們看下紅三軍團軍團長彭老總的回憶文章怎麼說的:

我一軍團主力很順利地從安順場渡過了大渡河,擊敗了劉文輝河防部隊;另一部強奪了瀘定橋,使全軍得以迅速北進。三軍團佔天全、蘆山經寶興北進,翻越夾金山,在兩河口與張國燾會合。

看到沒,紅三軍團壓根沒去瀘定橋,他們是從安順場直接坐船過的大渡河哦。我們知道,覃應機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元勳,他肯定不會說謊話的,那麼,為什麼他的回憶錄會出現這種說法呢?這是因為,在長徵途中,紅十三團確實飛奪過一座鐵鏈橋,但這個橋並不是瀘定橋。

我們看下當時朱老總在電文中提到的這件事:

三軍團有奪取天全之龍衣、沙壩頭兩鐵索橋,並相機襲佔天全的任務。雪楓率先頭兩個團由現駐地經思金壩,以一部奪取沙壩頭,主力奪取龍衣。成功則相機襲佔天全,不成則進行下遊架橋

也就是說,當時的紅十三團,在彭雪楓的指揮下,曾經奪取過龍衣、沙壩頭兩座鐵索橋,而當時擔任奪橋突擊隊隊長的,正是覃應機將軍。覃應機寫回憶錄時已經是1991年了,時年已經76歲,而覃應機去世的年份是1992年,一位76歲的老人,回憶起50多年前的事情,出現偏差是非常正常的。

紅十三團奪取龍衣、沙壩頭兩座鐵索橋,同樣是我軍在長徵中的壯舉,只是知名度遠遠比不上飛奪瀘定橋了。最後,我們要說,以廖大珠為首的飛奪瀘定橋22勇士,與以覃應機為首的奪橋12勇士,都是英雄事跡,都值得讚揚。而兩次奪橋的指揮者楊成武、王開湘和彭雪楓,同樣名垂青史,功勳卓著。

最近讀了一本個《苦難輝煌》,對紅軍長徵有著豐富詳細的記載,文筆細膩,閱讀體驗感極佳,能夠很好地了解長徵中的各種細節,厚厚的一大本,只要68塊,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大家感興趣的話,就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吧。

本文作者:搖光。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
  • 77名船工連續擺渡7天7夜,22勇士飛奪瀘定橋,立下不朽功勳
    兵法有云:"實則鬥,虛則走。"紅軍長徵途中,面對蔣介石調集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出神入化地使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避實就虛,化解了蔣介石一次次的進攻。 飛奪瀘定橋油畫 他們敢殊死抵抗,憑藉的就是他們提前收走了瀘定橋上的木板
  •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重大勝利,瀘定橋因此而聞名於世。85年前中央紅軍左右兩路夾擊奔向瀘定橋開路先鋒紅四團一晝夜急行240裡處於絕境中的紅軍面對滔滔大渡河以及河岸頑抗之敵選出22名勇士擔當飛奪瀘定橋的先鋒
  •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間或有一隊隊身著紅軍服的學員隊伍走過。鐵索橋晃晃悠悠,有些站不穩。橋上執勤的工作人員,不時地大聲提醒遊人注意安全。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
  • 「飛奪瀘定橋」純屬虛構?央媒逐條還原歷史、反駁質疑
    油畫《飛奪瀘定橋》  作者 劉國樞 然而,一些人卻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對「飛奪瀘定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質疑一:為何要留13根鐵索?紅軍能奪橋靠的是與川軍的「默契」?】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劉文輝之所以未炸,是因為瀘定橋是連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把橋炸了會激起民憤,而且自己的部隊也沒有了退路,何況炸橋之後重修代價太大。為應付蔣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辦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燒橋,事實上其部隊在瀘定橋也是這麼做的。參加過飛奪瀘定橋作戰的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憶長徵》中曾寫下這樣的畫面:戰士魏小三最早犧牲,從橋上脫手落入河中。接著,中了彈的劉大貴也趴在鐵索不動了。
  • 22勇士飛奪瀘定橋,3人犧牲,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無名可考
    飛奪瀘定橋 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晨奪下瀘定橋!"紅四團仍舊摸著黑冒雨前進,終於在規定時間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甩在後面。 29日,農曆四月二十七。下午1時,紅四團吹響了奪取瀘定橋戰鬥的號角。沒有選擇,只有迎著槍林彈雨衝過13根寒光凜凜的鐵索。萬丈深淵之間,僅憑几根鐵索就想突擊到河對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軍是這麼想的。因此,他們一邊向紅軍射擊,一邊不斷地高喊:"你們有種的就飛過來!"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大渡河上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上有十三根鐵鏈,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當地又有5月不渡大渡河的說法,就是說這個季節水大浪急,當年紅軍的工程兵經過勘查認定無法搭建浮橋。
  • 瀘定橋勇士 ——寫給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提醒:點上方↑「清苑竹語」即可免費訂閱瀘定橋勇士八十年彈指一揮間八十年滄海變桑田八十年往事如雲煙八十年後,八十年後的今天瀘定橋邊的烈士陵園那22根代表奪橋勇士的花崗巖石柱哦為什麼?為什麼只鐫刻著5個勇士的名字其他的勇士呢?他們是誰?他們在哪裡?他們長什麼模樣?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國軍何不索性炸毀橋梁?老兵晚年道出實情
    在經歷了長徵之後,工農紅軍的整體實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力量。「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當時紅軍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遇中——若用僅有的幾隻船將數萬將士渡過河,起碼需要一個月。而在士兵疲憊、武器也遠遠比不上國軍的情況下,打灘頭防衛戰也會吃大虧。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火把照徵途,飛兵奪瀘定。憶往昔,崢嶸歲月,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佔未來,弘揚精神,促優秀文化繁榮發展。1935年5月29日,22勇士用血肉之軀抵住了敵人的槍林彈雨,成功的飛奪瀘定橋,革命先烈的英勇善戰鑄就了紅軍長徵中輝煌燦爛的歷史豐碑,在長徵史上譜寫了一曲悲壯而奮進的讚歌。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22位勇士組成先導突擊隊,冒著敵人槍林彈雨,一邊鋪橋板,一邊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了橋頭守衛。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6,飛奪瀘定橋)
    這一次重走長徵路的行程中,我比較期待的之一就是「飛奪瀘定橋」。對於很多人而言,《飛奪瀘定橋》我們並不陌生,這是小學中的一篇課文,也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個重要戰役。首先我們去到了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館前有座紀念碑,碑體為鐵索抽象幾何體造型,錯落有致。遠觀此碑的造型,就像一支凌空發射的手槍,它象徵著毛澤東同志所論述的「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革命武裝鬥爭理論。近看碑體,稜角凹凸有致,線條環環緊扣鐵索鏈。與碑體緊緊相連的前部平臺上,聳立著兩尊重約四噸,屈身高4米的紅軍戰土銅像,在鐵索上攀緣前進衝向敵人,一個在舉槍射擊,一個在揮臂投彈。
  • 大渡河瀘定橋
    瀘定橋(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為瀘定橋風景區的主要景觀文物。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 《勇士》艱苦拍攝全紀錄曝光 全景還原生死之戰
    影片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出演。《勇士》以全新創作理念和拍攝技術,還原了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以及飛奪瀘定橋兩大經典戰役,將幾代人少時的課本記憶重現大銀幕。作為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之作,上映10天以來,《勇士》更以不足百分之十的排片,獲得近2600萬票房的好成績,收穫觀眾的認可和口碑。
  • 國社@四川|記者手記:瀘定橋斷想
    新華社成都7月30日電 題:記者手記: 瀘定橋斷想  新華社記者 丁玫  終於,我們站在了瀘定橋上。  橋體在不規則晃動,蕩鞦韆似的,腳下水流激蕩,橋板稀疏,似乎每一步都有踏空的危險。此刻,真切感知何謂「大渡橋橫鐵索寒」!
  • 景點揭秘: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不弄斷鐵索,而只拆了木板?
    在前有險阻,後有追兵的情況下,紅軍只能選擇快速奪下唯一的渡河橋梁——瀘定橋。然而,英勇的工農紅軍日夜急行,在一天時間裡穿越了二百多裡山路出現在瀘定橋,並派出了22名勇士,攀著鐵鏈衝鋒在前,向敵人發起了攻擊,後面的戰士們一邊戰鬥,一邊用木板鋪橋,終於成功奪下了瀘定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為什麼有人說「飛奪瀘定橋」是偽造的?歷史不容污衊
    當22條鮮活的生命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成一道銅牆鐵壁掩護奪橋行動時。即使那場面今天的我們未曾親眼見過,即使那段悲慘的歷史已經過去了整整85年了。但是英雄的革命精神不會隕落,烈士們用生命為我們開闢的陽關大道不會被我們遺忘。
  • 川軍老兵回憶: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為何敵軍只拆木板而不直接炸橋
    在四川甘孜州境內的大渡河流域上有一座瀘定橋,想必大家對這座橋都相當熟悉,因為在紅軍最艱難的歲月裡,他們曾在這裡打出了一場堪稱是奇蹟的戰役,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飛奪瀘定橋」。從一個「飛」字便不難看出,這場戰役是相當艱險的,當時國民黨軍隊將瀘定橋上的橋板全部拆除,只留下了13根光溜溜的鐵索。但最終我軍硬是憑藉著不可思議的意志力和創造精神,成功的將瀘定橋重新鋪好,從而避免了我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當時瀘定橋除了相當險惡的自然環境外,在河的對岸還聚集了敵軍兩個團的兵力,他們將所有槍口對準橋面,企圖將我軍阻止在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