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實則鬥,虛則走。"紅軍長徵途中,面對蔣介石調集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出神入化地使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避實就虛,化解了蔣介石一次次的進攻。
紅軍長徵油畫
熟練的使用各種兵法,使紅軍在敵我態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依然能險處逢生,讓部隊在絕境中起死回生。
1935年5月,蔣介石利用大渡河漲水的機會,調集幾十萬大軍,想要將中共紅軍徹底消滅在大渡河畔。面對蔣軍瘋狂的進攻,中共紅軍被逼只能選擇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油畫
中央軍委研究決定,決定將這次重要的任務交給當時的紅軍先遣軍司令以及政委,也就是劉伯承和聶榮臻。這兩位都是紅軍的老革命了,經歷的事情多,對於一些難啃的硬骨頭,他們更有經驗,交給他們,中央軍委是放心的。
毛澤東非常看重這次戰鬥的勝利,在劉伯承、聶榮臻臨行前,反覆叮囑他們:"伯承啊,這次戰鬥非同小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一定要好好打。"
強渡大渡河繪畫
兩人帶著重任前往指揮前線。經過研究,劉伯承他們決定先拿下安順場這個重要位置,並且奪取守軍的船隻,為渡江提供支持。在擔任主攻手的紅一團團長孫繼先出發前,聶榮臻特意問他知道石達開嗎。
孫繼先點了點頭:"蔣介石一直叫囂要讓朱、毛做第二個石達開,雖然不知道具體意思,但是肯定不會是什麼好事。"聶榮臻解釋道:"當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帶領數萬精兵負氣出走,同樣也是遭遇大渡河漲水,被清軍趕至安順場,全軍覆沒。"
孫繼先
劉伯承也語重心長的說:"我們絕對不能做第二個石達開,就看你的了。"好在孫繼先雷厲風行,用兵神速,趁夜奔襲安順場,很快拿下安順場。但是事與願違,紅軍只俘獲了一條小船,根本無濟於事。
時間就是生命。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決定奪取瀘定橋,快速渡江。兵貴神速,接到命令的楊成武帶領紅四團馬不停蹄的趕往瀘定橋。國民黨守軍看著對面和黑壓壓的人影,拼死抵抗,他們知道,只有憑藉瀘定橋天險,他們才能爭取到支援到來。
飛奪瀘定橋油畫
他們敢殊死抵抗,憑藉的就是他們提前收走了瀘定橋上的木板,瀘定橋只剩幾根鐵索橫亙大渡河中央。幾次進攻被打退後,楊成武挑選戰鬥經驗豐富,軍事素質過硬的21名戰士組成突擊隊,再次嘗試奪取瀘定橋。
戰士們兩隻腳勾在兩條鐵索上,一隻手拽著鐵索往前挪,另一隻手還要舉槍射擊。戰士們憑藉相互配合,一半射擊,一半前行,交替掩護,任憑頭上槍林彈雨也毫不畏懼。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戰士們最終成功的衝進了敵人的堡壘,佔領了敵人的據點,終於拿下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油畫
蔣介石聽說紅軍是從瀘定橋上轉移的,懊悔不已,如果早些預判,多派兵力就好了。紅軍在大渡河上逃脫,讓蔣介石終身都在反思、悔恨,甚至他直言:"我平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在大渡河放走了紅軍,沒能消滅他們,現在想來那是我們最後的一次機會了。"
大渡河江水濤濤依舊,瀘定橋上英魂猶在,中共紅軍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下一次次成長,終於,最後以燎原之勢,東山再起。
飛奪瀘定橋繪畫
長徵路上,強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地77名船工"人歇船不歇"連續擺渡7天7夜,為奪取瀘定橋贏得寶貴的時間;飛奪瀘定橋的22名突擊隊員面對彈雨,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奪取了大橋,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神炮手"趙章成在17名勇士前進受阻的情況下,憑藉過硬的軍事素質4發4中,壓制了敵人火力,為強渡大渡河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