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1日
「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
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12名隊員
乘坐贛州國機智駿生產的新能源汽車
抵達四川省甘孜州的瀘定縣
踏上這座依然橫亙於
大渡河上的森森鐵索
無聲見證著80多年前在奪橋戰役中
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
在鐵索上匍匐前進
一舉殲滅橋頭守衛
奪取了瀘定橋的英勇壯舉
航拍瀘定橋。陳地長 攝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始建於1705年,其橋身由13根鐵鏈鉚固於大渡河兩岸,鐵索橋橋長101.6米、寬3米,是川藏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重大勝利,瀘定橋因此而聞名於世。
85年前
中央紅軍左右兩路夾擊奔向瀘定橋
開路先鋒紅四團一晝夜急行240裡
處於絕境中的紅軍
面對滔滔大渡河以及河岸頑抗之敵
選出22名勇士擔當飛奪瀘定橋的先鋒
航拍瀘定橋。陳地長 攝
勇士,都是自願報名!
其中
贛南籍紅軍劉金山、李友林
就是其中兩位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的廣場上,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分別代表著22位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但只有5根方柱上刻有勇士的名字。
據了解,當年瀘定橋一戰後,部隊繼續向前進,許多勇士的名字沒有記下來,後來的長徵路上,許多同志都先後犧牲了。
飛奪瀘定橋紅軍紀念碑公園 陳地長 攝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公園入口處的左右兩側方柱上刻有劉金山和李友林的名字;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二樓正廳「讓歷史記住這一刻」的展板上,記者看到了李友林、劉金山的照片和事跡簡介。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大道兩旁的22根花崗巖石柱,分別代表著22位奪橋勇士。圖為贛南籍紅軍劉金山、李友林。
劉金山:贛縣田村鎮紅衛村人,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99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0歲。
李友林:瑞金市澤覃鄉黃崗村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9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據悉,2019年5月和9月,李友林的兒子李理、劉金山的兒子劉東升,他們先後來到瀘定縣,追憶父親的血淚與榮光。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展出的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中的贛南籍紅軍。
一寸鐵索一滴血
奪橋戰鬥中22位勇士匍匐前進,橋板是被敵人抽走,剩下的鐵索是滾燙的,守橋的敵軍氣急之下在橋頭瘋狂縱火,是勇士們用血肉之軀,衝過鐵與火的封鎖,突破槍林彈雨,以超越生命極限的壯舉,打開了通往勝利之路。
【記者手記】
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勝利來之不易,瀘定橋只有短短一百米,就是這一百米,讓我感受到了勇氣和信念。紅軍長徵途中,多有江河阻攔,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這一個個天塹,都變成了通途!因為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擋紅軍勝利前進,他們的勇氣和信念,將成為我勇往直前的恆久動力。
離開瀘定橋,與戴著八角帽穿著灰布衣的遊客擦身而過,他們輕輕哼唱著「紅軍不怕遠徵難」,歌聲留在了大渡河上,迴蕩在每個人的心中。
客家新聞網記者黃梓倩
帶您重走長徵路
期待下一站
來源:客家新聞網
作者:記者黃梓倩、餘書福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