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2020-12-15 澎湃新聞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2020-11-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1日

「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

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12名隊員

乘坐贛州國機智駿生產的新能源汽車

抵達四川省甘孜州的瀘定縣

踏上這座依然橫亙於

大渡河上的森森鐵索

無聲見證著80多年前在奪橋戰役中

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

在鐵索上匍匐前進

一舉殲滅橋頭守衛

奪取了瀘定橋的英勇壯舉

航拍瀘定橋。陳地長 攝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始建於1705年,其橋身由13根鐵鏈鉚固於大渡河兩岸,鐵索橋橋長101.6米、寬3米,是川藏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重大勝利,瀘定橋因此而聞名於世。

85年前

中央紅軍左右兩路夾擊奔向瀘定橋

開路先鋒紅四團一晝夜急行240裡

處於絕境中的紅軍

面對滔滔大渡河以及河岸頑抗之敵

選出22名勇士擔當飛奪瀘定橋的先鋒

航拍瀘定橋。陳地長 攝

勇士,都是自願報名!

其中

贛南籍紅軍劉金山、李友林

就是其中兩位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的廣場上,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分別代表著22位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但只有5根方柱上刻有勇士的名字。

據了解,當年瀘定橋一戰後,部隊繼續向前進,許多勇士的名字沒有記下來,後來的長徵路上,許多同志都先後犧牲了。

飛奪瀘定橋紅軍紀念碑公園 陳地長 攝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公園入口處的左右兩側方柱上刻有劉金山和李友林的名字;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二樓正廳「讓歷史記住這一刻」的展板上,記者看到了李友林、劉金山的照片和事跡簡介。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大道兩旁的22根花崗巖石柱,分別代表著22位奪橋勇士。圖為贛南籍紅軍劉金山、李友林。

劉金山:贛縣田村鎮紅衛村人,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99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0歲。

李友林:瑞金市澤覃鄉黃崗村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9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據悉,2019年5月和9月,李友林的兒子李理、劉金山的兒子劉東升,他們先後來到瀘定縣,追憶父親的血淚與榮光。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展出的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中的贛南籍紅軍。

一寸鐵索一滴血

奪橋戰鬥中22位勇士匍匐前進,橋板是被敵人抽走,剩下的鐵索是滾燙的,守橋的敵軍氣急之下在橋頭瘋狂縱火,是勇士們用血肉之軀,衝過鐵與火的封鎖,突破槍林彈雨,以超越生命極限的壯舉,打開了通往勝利之路。

【記者手記】

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勝利來之不易,瀘定橋只有短短一百米,就是這一百米,讓我感受到了勇氣和信念。紅軍長徵途中,多有江河阻攔,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這一個個天塹,都變成了通途!因為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擋紅軍勝利前進,他們的勇氣和信念,將成為我勇往直前的恆久動力。

離開瀘定橋,與戴著八角帽穿著灰布衣的遊客擦身而過,他們輕輕哼唱著「紅軍不怕遠徵難」,歌聲留在了大渡河上,迴蕩在每個人的心中。

客家新聞網記者黃梓倩

帶您重走長徵路

期待下一站

來源:客家新聞網

作者:記者黃梓倩、餘書福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6,飛奪瀘定橋)
    這一次重走長徵路的行程中,我比較期待的之一就是「飛奪瀘定橋」。對於很多人而言,《飛奪瀘定橋》我們並不陌生,這是小學中的一篇課文,也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個重要戰役。只有親身感受,才能體會到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辛。
  • 追憶紅軍精神,網上重走長徵路(六)飛奪瀘定橋
    大理護理職業學院青年 微信號:dlhlzyxytw 關注我,靠近你,溫暖你 飛奪瀘定橋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裡。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鐘,離瀘定橋還有110裡。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整座橋高懸半空,險情萬狀。
  • 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見證變遷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一座橋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次年建成。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在橋頭西側。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全橋鐵件重40餘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有300多年歷史,因戰役聞名中外
    四川省有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橋,由康熙帝御賜筆名並立碑,至今矗立在橋頭,這是一座著名的瀘定橋,由13條鐵鏈組成,橫跨大渡河,長徵時,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這裡,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戰鬥角色,飛奪瀘定橋,成功渡江,從此,瀘定橋名揚天下。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飛奪瀘定橋」戰鬥,打開了紅軍長徵北上抗日通道,徹底扭轉了被動局勢。相傳當時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
  • 遂報人重走紅軍長徵路
    在瀘定縣有一座瀘定橋,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動工興建,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橋長100米、寬2.7米。瀘定橋竣工之際,乾隆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但真正讓瀘定橋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的,是一場慘烈的戰鬥——飛奪瀘定橋。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國軍何不索性炸毀橋梁?老兵晚年道出實情
    歷經兩年的長徵中,我軍穿越了14個省,翻越18座山,跨過24條河。在途中更是走過了近乎沙漠的荒草地,翻越了千年不化的雪山。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兩萬五千裡的奇蹟。在經歷了長徵之後,工農紅軍的整體實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力量。「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 他重走長徵路來過廣西全州,現在到達瀘定橋了!
    #2020年5月1日從江西瑞金市雲石山鄉開始重走長徵路的徐佔樹先生到達瀘定橋了!清朝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建瀘定橋,後規模擴大,改稱觀音閣。一九三五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飛奪瀘定橋,戰鬥中在觀音閣設炮臺和機槍陣地,正是在此強大的火力壓制掩護下,紅軍的二十二勇士從十三根鐵索上奮勇攀爬英勇奪橋,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痴心幻想。細看一下,鏈環的粗度,是直徑28釐米粗,是手工鍛打的。
  • 再走長徵路|聽瀘定人講瀘定橋:那一份榮光與深情
    84年前,這裡曾發生了紅軍長徵途中的驚天一戰——飛奪瀘定橋。84年過去,聽瀘定人講瀘定橋,講長徵精神,會是一番怎樣的感受?7月28至29日,「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組A組深入到瀘定縣城大街小巷,與瀘定當地群眾座談,觸摸瀘定人對於瀘定橋對於長徵對於長徵精神的那一份榮光與深情。
  • 瀘定橋13根鐵鏈重達40多噸,300多年前的古人太有智慧
    瀘定橋13根鐵鏈重達40多噸,300多年前的古人太有智慧關於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許多人第一反應是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這個令人膽戰心驚的畫面,畢竟想要輕鬆的過瀘定橋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下面是波濤洶湧的河水,一不小心掉入河裡,馬上就會被渾濁的河水吞噬。
  • 橫跨大渡河的著名鐵索橋,感受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險
    瀘定橋位於縣城最中心,旁邊的觀景臺能從側面欣賞到瀘定橋的全貌,急流勇進的大渡河水,不斷搖晃著的瀘定橋,對岸依著山坡而建的廟宇。1935年5月的「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被後人所熟知。
  • 「飛奪瀘定橋」有多難?這些數據引國人熱議,你可能會不信
    長徵途中,留下了眾所周知的包括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戰役在內的許多傳說性戰役, 今天筆者告訴大家在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中的千古大橋—瀘定橋。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共有13條鐵鏈,兩側橋欄各有2條鐵鏈,其餘九條為橋面, 每條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扣件組成,合訂1萬2千個以上的鐵環扣件, 全橋鐵材總重40多噸,一條鐵鏈平均重1.6噸。
  • 終於弄清楚,紅軍長徵時飛奪的瀘定橋由12164個鐵鏈組成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徵隊伍再一次到達了大渡河邊。此時前有猿猱難渡的天塹,後有虎視眈眈的追兵。能否渡過大渡河也成為了紅軍生死攸關的大事。5月的大渡河正值暴雨季節,黃褐色的洪流傾瀉而出,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著兩岸的峭壁。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拆去了80多米的橋板,只剩下了13根烏青的鐵索橫在怒濤之上。22名紅軍勇士掛槍扛刀在光溜溜的鐵索上冒著槍林彈雨以爬行的姿勢向對岸衝鋒。
  • 「飛奪瀘定橋」純屬虛構?央媒逐條還原歷史、反駁質疑
    「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在《七律·長徵》中的這句描寫,讓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壯舉變得家喻戶曉。1935年5月29日, 紅2師4團趕到瀘定橋。此刻,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16時整,由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成的突擊隊,踩著搖晃的索鏈向對岸衝去,一個隊員倒下了,後面的仍奮勇向前……至19時,紅4團擊潰川軍,一舉佔領瀘定城。
  • 大渡河上飛奪瀘定橋
    康熙題寫的瀘定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44年(1705年)開始修建,次年修成,康熙親自題寫「瀘定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上有十三根鐵鏈,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送別紅軍場景油畫說到漫漫紅軍長徵路,一直到現在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這場戰略轉移不僅僅體現了革命將士的智慧和勇氣,也體現了他們為堅持自己理想奮鬥到底的決心。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火把照徵途,飛兵奪瀘定。憶往昔,崢嶸歲月,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佔未來,弘揚精神,促優秀文化繁榮發展。1935年5月29日,22勇士用血肉之軀抵住了敵人的槍林彈雨,成功的飛奪瀘定橋,革命先烈的英勇善戰鑄就了紅軍長徵中輝煌燦爛的歷史豐碑,在長徵史上譜寫了一曲悲壯而奮進的讚歌。
  • 天津博物館開展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
    、天津市委組織部、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津博物館承辦的「永遠的長徵——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展覽於15日在天津博物館開展,展期將持續兩個月。昨天,記者走進天津博物館看到,人們紛紛自發地前來觀看展覽,有邊觀展邊做筆記的學生、有潸然淚下的老人、有曾經重走長徵路的年輕家庭……他們說,長徵精神值得每一名中華兒女學習,長徵精神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