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弄清楚,紅軍長徵時飛奪的瀘定橋由12164個鐵鏈組成

2020-12-13 走遍56民族

大渡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向南流入四川,在大雪山、夾金山、二郎山、大相嶺等橫斷山脈的群山峻岭間一路奔騰,在四川樂山與岷江會合,最終流入滔滔不息的萬裡長江。在這條洶湧奔騰的大河兩岸,百年來一直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傳奇。

150多年前,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率領3萬將士來到大渡河邊,面對著驚濤拍岸的滾滾洪流,太平軍苦戰一月有餘卻始終無法渡河,在西岸遭遇了全軍覆沒的厄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徵隊伍再一次到達了大渡河邊。此時前有猿猱難渡的天塹,後有虎視眈眈的追兵。能否渡過大渡河也成為了紅軍生死攸關的大事。5月的大渡河正值暴雨季節,黃褐色的洪流傾瀉而出,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著兩岸的峭壁。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拆去了80多米的橋板,只剩下了13根烏青的鐵索橫在怒濤之上。22名紅軍勇士掛槍扛刀在光溜溜的鐵索上冒著槍林彈雨以爬行的姿勢向對岸衝鋒。身後的紅軍勇士則抓住鐵索,抱著木板鋪就了長徵途中最為艱險的生死之路。

多年以後,毛澤東在回憶長徵時,對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依舊記憶猶新,他在《七律.長徵》中寫下了「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千古名句。大渡河和瀘定橋從此載入史冊。是什麼人建起了這座舉世罕見的橋梁?瀘定縣誌中對於瀘定橋的修建有著明確記載:公元1700年,四川提督在巡視大渡河後,發現這一代水患頻發,商旅行人往來不便,偶一失足變形影俱無,需造橋梁、通山川、惠民生、定邊陲。康熙皇帝聞奏後,欽點大臣來到此地建橋。一年之後為慶祝新橋落成,瀘水平定,康熙御筆題定「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

瀘定橋是當時連接四川和康藏的唯一通道,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是大渡河上建的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也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的傑作。這座橋始建於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由橋臺、橋身、橋亭三部分組成,兩岸橋臺為古堡形狀,為中國古代漢族木結構建築,東西橋臺之間淨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橋身由13根鐵鏈組成,每條鐵鏈重1300至1800公斤,其中底下並排9根為底鏈,鋪上木板就是橋面,其餘4根為兩側的橋欄,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全橋共有12164個鐵環,重量約40餘噸。

皇帝欽命修建的建築,其選址自然十分講究。瀘定橋橋西側橋墩下的巖石都是穩定的花崗巖基巖。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巖石層,表層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會形成較為鬆散的風化層,在風化層之下,與地殼連接在一起的完整巖石被地質學家稱為基巖。在常溫常壓狀態下,基巖由於和地殼相連,因而十分穩定,不易崩塌滑落,在其上建造房屋和橋梁等建築也能夠長久的屹立。橋西側橋墩底部的巖石十分堅固穩定,又恰好處在一個曲折的V形谷地中,向河流凹出,這樣的平臺是天生的建橋位置。凸出的地方建橋就可以相對縮短,節約建橋成本;凸出來的谷地形成一個較平緩的臺子,就使得整個地基更加穩定。

大渡河岸有一個叫灣東的地方,那裡的峽谷更為狹窄,河流兩岸的險灘為直立百丈的陡崖。從巖性和架橋成本來看,灣東無疑是一個更適宜建橋的地方。但是灣東雖然滿足了地質條件,但地理條件卻不能滿足。這裡的絕壁隔岸對望,懸崖之上幾乎沒有任何適合車馬停留的平臺,更難以在兩岸建造樓閣堡壘等配套建築。而瀘定橋東西兩個橋頭都十分開闊,都有天然的平臺,上橋下橋的人群就能迅速分散,真正做到連通兩岸,暢通無阻。

在距瀘定橋大約15千米的地方還有一個河流平緩兼具平臺露出的地方。在那一帶有一種奇異的花包石,它體圓如球,形似小山,周圍被一條條宛如龍筋的白色物質重重包裹。當地人世代相傳,在花包石出現的方圓數裡之內都不能架橋造屋,一旦暴雨來襲,花包石附近的建築很容易遭遇從天而降的滅頂之災。花包石其實是一整塊天然形成的花崗巖,灰白色的經絡是另一種堅硬的物質石英。花包石多處於懸掛狀態,並非與平地的巖石連為一體,說明這些「超級鵝卵石」來自於其他地方。很可能就是來自於不遠處的山體之上,來自於古時的一個滑坡。這樣的大型石塊能夠從上方崩塌滾落,說明這一帶的山體內部原始結構十分破碎,在雨水衝刷或者地質應力的不斷作用下,仍然可能繼續發生不斷地崩塌。當地世代相傳的不能在此修村架橋,其實暗藏著古人對附近地質規律的認識。

修建橋梁必須同時考慮河流兩側的地質條件。令人不解的是瀘定橋橋東側的基底竟然是一種十分鬆散的沙礫堆積物,也就是地質學上所說的河流階地。這種階地結構鬆散,很容易破碎,在這樣的地方修建橋梁存在著巨大的隱患。但是,河流階地也不是一無所是,大多地勢平緩,土質肥沃,不僅利於耕種,也有利於物質的集散。正是綜合的這些利弊因素,古人才最終選擇了地質條件並不理想的河流階地來建造瀘定橋。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古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建造橋墩的呢?瀘定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橋亭,亭內橫臥著兩根粗大的條石,在條石的後端各有一根粗大的鐵柱。鐵柱頭戴鐵帽,威武的龍杖中鐵索纏繞。當地人稱這是保佑瀘定橋的鎮橋之寶,它一個響亮的名字:將軍柱。

作為「定橋神針」的將軍柱是承載力的一個重要支點。古人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所有的鐵索都纏繞在深埋於地底的將軍柱上,長達8米的將軍柱穿過沙礫堆積層,直接插入到河漫灘下的花崗巖基巖當中,周圍再用堅硬寬大的花崗巖條石砌成穩定的橋臺。於是,整座橋通過將軍柱與基巖連為一體,保證了建在鬆軟的沙礫堆積層上的瀘定橋300多年來一直安如磐石。

大渡河流域降水充沛,兩岸參天大樹遮天蔽日。就當時建橋水平和就地取材的便捷性而言,在這裡建一座木橋、石拱橋或是最為便利的做法。大渡河是一條海拔落差極大的河流,從源頭巴顏喀拉山南麓到注入岷江的河口,海拔落差達到了4000多米。尤其是在大渡河中遊也就是瀘定橋所在的位置,由於峽谷狹窄流量大,形成了四川地區水能蘊藏量最大的河段。這樣的激流常年奔湧,使得大渡河每年的泥沙含量接近2000萬噸。水流量每秒鐘能達到1000多立方米,在洪流常年的衝刷下,木橋很難長久保存,一旦到了暴雨,洪水滔天,木橋根本無法抵禦衝擊。而鐵索橋卻能有效地對抗洪水,人們只需將橋上的木板收起,這13根鐵索鏈,即便是滔天的巨浪,又能奈我何?

瀘定橋一帶青山環繞,遍布堅硬的花崗巖,這些巖石矽含量高,顆粒緻密,堅硬耐磨,十分適宜建造中國傳統的石拱橋。修建石拱橋,兩岸必須要有堅硬穩固的基石。花崗巖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3000千克,如果建造一個長10米,寬8米,高15米的橋墩就得約有3600噸的重量。拱橋的形態決定兩側橋頭的巖石將承受橋身重量所帶來的全部壓力,但是瀘定橋東側的沙礫堆積層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300多年前,在沒有現代建築工藝的條件下,即便是能工巧匠也難以用石頭建成橫跨大渡河的拱橋,所以綜合來看,用鐵索建橋是當時最為合適的選擇。

然而,用鐵索建橋卻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就是很容易氧化生鏽。尤其是建在河流之上,常年的水汽侵蝕,風吹雨淋,一旦生鏽,韌性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其中某一鐵環斷裂,整座橋就會立即岌岌可危。當地百姓家中所有的鐮刀鐵鏟等鐵器一般都隨手放置,也不會生鏽。瀘定橋山谷的特殊之處,在地理學上被稱為乾熱河谷,這是一種相對特殊的峽穀類型。一般的河谷,由於四周山巒環繞,谷底流水不斷,因而峽谷內部常年霧氣嫋嫋,溼度很大。然而,乾熱河谷卻截然不同,由於日照強烈,風力強勁,峽谷中空氣溼度很低。恰恰是這種乾熱的局部小氣候,讓瀘定橋上的鐵索能夠歷經風雨,依舊光滑鋥亮,毫無鏽跡。

粗重的鐵索又是如何從一邊拉到對岸的呢?先把巨繩繫於兩岸橋亭橫梁上,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巨繩上,把鐵索穿掛在竹筒內,在河對岸用七八個人牽拽長繩,帶動竹筒使鐵索沿著巨繩滑向對岸。鐵索被牽引過河後,把鐵索拉緊並錨固牢靠是索橋成敗的關鍵所在。瀘定橋的鐵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圍繞在東岸二個直徑約為5至6米的大木輥上。木輥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鐵索隨之慢慢拉緊。拉緊一段,用插銷插在重疊的扁環中,緊到不滿一個扁環時,再用鐵板條作為楔子一片片插入隙縫中,直到拉緊為止。鐵索拉緊後,把它錨套固定在橋臺後面落井中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在地龍樁上。地龍樁埋置在離橋臺頂面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夠的壓重。據估算,西岸橋臺自重約2300噸,鐵索傳給橋臺的總拉力僅210噸,安全係數較大。利用橋臺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國古代橋工的一個創造。

瀘定橋鐵鏈曾斷裂過多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鐵索九條忽斷,溺斃多人。今年春(1844年)新修焉。」照過去的規矩,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時須將全部鐵鏈拆卸,收到一岸(一般是東岸)逐節檢查整修,鐵環若有裂縫損傷一律更換。當時的要求非常嚴厲,要求每個鐵環必須打上鐵工記號,若有差池,輕者打二百大板,重者丟命!瀘定當地人曾無數次見到過大修,13條大鐵索卸在河灘上,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錘逐環敲打,發現有問題的環就作個記號,由專人更換新的。300多年來,最早的一批鐵環已經基本換光了,現在橋西頭還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

在瀘定橋上,還能發現為適應這種局部小氣候而採用的獨特築橋方式。古人在修建這座橋梁時並沒有把橋面木板鋪滿,而是鋪的非常稀疏。之所以留下這樣的縫隙,也正是由於這裡屬於乾熱河谷,為了避免大風對橋的穩定性產生影響,所以稀疏的鋪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這座印在了小學課本上的橋梁家喻戶曉,蘊藏的許多川西百姓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地理認知、空間觀念和實踐經驗。新中國成立前,包括甘孜州、雅安市在內的整個大渡河上只有一座瀘定橋。目前,僅瀘定縣境內,大渡河上大大小小就有29座橋梁。

硝煙散盡後的今天,這座由萬千鐵環相扣而成的鐵索橋成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緬懷革命先烈的重要基地。300多年來,瀘定橋建成以後一直是免費使用的,不過如今成為了4A景區後也開始收門票了,雖然10元的門票並不多,但是遊客卻對此很不滿,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之所以來這裡,就是因為瀘定橋是「紅色」旅遊景區,這樣的旅遊項目不應該收費,而且這個橋也不是景區專門建的,已經落成30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卻開始收費了呢?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2020-11-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偉人的長徵|瀘定橋是怎麼飛奪的?
    飛奪瀘定橋,只是幾十場大戰中,一場幾十勇士突擊奪橋的小戰役而已,為什麼被紅軍軍史定義為:紅軍長徵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一座橋而已,真的這麼重要麼?壹、絕處並未逢生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在劉伯承與聶榮臻率領下,奪下了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順場。
  • 追憶紅軍精神,網上重走長徵路(六)飛奪瀘定橋
    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裡。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鐘,離瀘定橋還有110裡。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大渡橋橫鐵索寒 變身紅軍一起「飛奪瀘定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是毛澤東著名詩詞《七律·長徵》中的句子,描繪的是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的場景。  「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
  •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瀘定橋,康熙年間所建的一座橫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而聞名遐邇。瀘定橋橋長103.67米, 寬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鐵鏈構架。橋身9根鐵鏈,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 兩側各2根鐵鏈做橋欄。整座橋高懸半空,險情萬狀。
  • 景點揭秘: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不弄斷鐵索,而只拆了木板?
    到了20世紀初,中國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終於找到了未來的曙光。可以說,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由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帶來的。在此之後,一些仁人志士在這種先進的理論思想中找到了中國未來的道路,看到了復興祖國,解放人民的新希望。隨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的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國軍何不索性炸毀橋梁?老兵晚年道出實情
    歷經兩年的長徵中,我軍穿越了14個省,翻越18座山,跨過24條河。在途中更是走過了近乎沙漠的荒草地,翻越了千年不化的雪山。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兩萬五千裡的奇蹟。在經歷了長徵之後,工農紅軍的整體實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力量。「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 橫跨大渡河的著名鐵索橋,感受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艱險
    1935年5月的「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被後人所熟知。瀘定橋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一座橋梁,當時橋上已被敵軍拆去了木板只剩鐵索,而戰士們的勇敢和拼搏,消滅了敵軍,終於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徵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瀘定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瀘定橋,索橋板已被拆掉,橋那頭還有機槍架設,奪橋難度可想而知。
  • 漲姿勢 紅軍「飛奪瀘定橋」根本不存在?
    紅軍戰士絕處逢生,創造了繼續北上長徵的軍事奇蹟。毛澤東《七律·長徵》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更讓紅軍英勇無畏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有關這段歷史「真實性」問題的謠言卻從未停息。 英籍華人作家張戎及其夫婿喬·哈利戴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說:「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重走長徵路筆記 (DAY 16,飛奪瀘定橋)
    這一次重走長徵路的行程中,我比較期待的之一就是「飛奪瀘定橋」。對於很多人而言,《飛奪瀘定橋》我們並不陌生,這是小學中的一篇課文,也是紅軍長徵途中的一個重要戰役。這雕塑的姿態再現了當年奪橋激戰中紅軍戰士的雄姿英骨。而後我們去往了瀘定橋。當我踏上瀘定橋,在課本上的那座橋,此時就在我的眼前。現在的橋有木板,但過橋的時候還是膽顫心驚,搖搖晃晃,對於我這樣一個有著恐高症的人來說,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我們一起走瀘定橋的人群中,有很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踏上這座透著危險的鐵索橋。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有時間拆木板卻沒弄斷鐵索?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到現在,那座鐵索橋依然在大渡河上懸著,不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重點保護對象。要說這座橋那也是有些歷史的。從康熙年間修建好,還是皇帝親自提筆寫下「瀘定橋」御碑立在那裡的。整座橋有十三條鐵鏈,其中九條是底鏈,由上萬個鐵環相扣而成。
  • 讓紅色文化大放異彩 「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研討會側記
    火把照徵途,飛兵奪瀘定。憶往昔,崢嶸歲月,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佔未來,弘揚精神,促優秀文化繁榮發展。1935年5月29日,22勇士用血肉之軀抵住了敵人的槍林彈雨,成功的飛奪瀘定橋,革命先烈的英勇善戰鑄就了紅軍長徵中輝煌燦爛的歷史豐碑,在長徵史上譜寫了一曲悲壯而奮進的讚歌。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有時間拆木板卻沒弄斷鐵索?原來如此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到現在,那座鐵索橋依然在大渡河上懸著,不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重點保護對象。要說這座橋那也是有些歷史的。從康熙年間修建好,還是皇帝親自提筆寫下「瀘定橋」御碑立在那裡的。整座橋有十三條鐵鏈,其中九條是底鏈,由上萬個鐵環相扣而成。
  • 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有300多年歷史,因戰役聞名中外
    四川省有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橋,由康熙帝御賜筆名並立碑,至今矗立在橋頭,這是一座著名的瀘定橋,由13條鐵鏈組成,橫跨大渡河,長徵時,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這裡,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戰鬥角色,飛奪瀘定橋,成功渡江,從此,瀘定橋名揚天下。
  • 飛奪瀘定橋虛構?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媒體求證
    率爾操觚地否定「飛奪瀘定橋」的史實而別有他圖,是不足為訓的。今年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5周年。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例。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如英籍作家張戎宣稱:「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
  • 大渡河上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上有十三根鐵鏈,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當地又有5月不渡大渡河的說法,就是說這個季節水大浪急,當年紅軍的工程兵經過勘查認定無法搭建浮橋。
  • 記者瀘定橋上追憶紅軍壯舉——大渡橋橫鐵索寒
    原標題:大渡橋橫鐵索寒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因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戰名揚天下。現在,大渡河水依舊洶湧澎湃,穿過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騰飛瀉。 時值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記者來到川西,走上滬定橋,追憶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重溫氣壯山河的萬裡徵程,感受這一偉大徵程帶來的巨大變化。
  • 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上追憶紅軍壯舉
    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大渡河邊晝夜兼行240裡後,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當時的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算是橋面。等紅軍趕到時,橋面上的木板已經被抽掉,只剩下鐵鏈。兩個團的守城敵人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