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與哈貝馬斯的「現代性」之爭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代性」(Modernity)問題,是文藝復興以來留存於現代西方哲學版圖中的一個經久不衰、但亟待梳論的複雜概念。借用安東尼·吉登斯的話來說,「現代性是一種後傳統的秩序」,它採取了一條將「極端懷疑的原則制度化」的理論模態,既認可所有知識都能以不同呈現方式而存在,又在原則上做好了隨時拋棄任何理論的準備。從學理視角來看,這種「開放與兼容」的特徵,客觀上增加了界定現代性及其基本內涵的困難程度,而這正是誘發各種相關爭論的基本動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和當代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圍繞「現代性是什麼」而開展的對話與爭辯。

貝爾:現代性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

作為當代西方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貝爾解讀「現代性」的特別之處在於,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領域斷裂」(The disjunction of Realms)的現狀,指出「現代性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

貝爾首先批評了以黑格爾等人為主要代表的德國哲學家所堅信的「社會整體觀」(the monolithic view of society)。他指出,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闡述了「倫理性實體」經由家庭、市民社會,最終「返回並統一到實體性的普遍物及其所致力於的公共生活所具有的目的和現實性上來」的國家。站在黑格爾哲學立場來看,這一辯證過程遵循的是「精神」實現自身的本體論論調。其最新呈現方式是塔爾克特·帕森斯所主張的「宏大理論」(Grant Theory)。然而,社會整體理論的錯誤根源在於,沒有認識到人類社會「斷裂」的基本事實,認為「每一種文化,每一歷史時期,以及與它們相應的那個社會,都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由某種內部原則束紮成型」。

從《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導論」來看,貝爾的目標是充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現狀:不同領域遵循著不同的運行法則,依照不同的變化節奏朝著不同甚至相反方向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西方社會在精神層面上經歷的一種「巨變」。貝爾認為,「界定現代的內容是這樣一種感覺:擁抱變革,超越時空,認可社會與地理的流動性,以及迫不及待準備迎接新事物」。在這個問題上,「除了現代性之外,沒有任何一個詞能對之進行概括」。

那麼,現代性究竟是如何揭示現代社會的轉變的呢?貝爾在《解決現代性與現代主義》中給出了五種描述:現代社會的建構原則不再是某種終極目的,而是由社會成員就基本權利和義務達成一致的社會契約;這直接導致了社會生活運作機制的轉變——從「自然」轉向了「文化」,我們生活在人造的文明世界中;相應地,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不再享有維繫社會的絕對地位;現代社會中存在經濟、政治與文化三個領域間的根本性對立衝突;現代性在思考人類本質的問題上,承認「人類本質的可變動性」。

站在貝爾的社會學視角來看,現代性所描繪的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強調「個體主義」而呈現在社會意識層面中的思想變革,「現代性是個體主義,即個體重塑自身的一種努力,為了能夠進行謀劃與選擇,如果有必要的話,那就改造社會」。貝爾發現,現代性通過與傳統社會保持距離,提供了一種面向自由且多元社會的可能性,但從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來看,這卻在有效回應人類生存困境之情感疑惑的問題上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現代性開啟之前,宗教一方面以象徵性的「惡魔」口吻,警惕世人,以免踐行任何可能的褻瀆行為,從而維繫著社會的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保持了人類過往的延續性。「宗教通過這兩種功能,鞏固了幾乎歷史上所有的西方文化。」然而,現代性的蒞臨,剔除了宗教的上述作用,使現代人如同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般,不斷追求著自我擴張的滿足。現代文化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困惑的「超越性」需求,反而將現代人推向了一種無意義的空洞感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性的真正問題就是信仰問題。

基於以上論述,不難理解貝爾何以會把「宗教回歸」作為應對現代性問題的良方,正如其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8年再版序言中所坦陳的那樣:「由於宗教接觸到人的意識源泉的最深處,我相信,將有一種意識到人生局限的文化,在某個時刻,重新回到對神聖意義的發掘上來。」

哈貝馬斯:現代性是一項尚未完成的事業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梳理了「現代性」的概念史,在他看來,「現代性」是一個帶有「歷史痕跡」色彩,用於標識新—舊世界不同的概念,它一方面體現出新世界對未來保有的開放性特徵,另一方面則要求現代人脫離舊社會,對新社會做出理論上的辨識與確證。由此來看,現代性的任務即為現代社會的自我確證提供一種正當性的合法辯護,因此哈貝馬斯將「現代性」視為一項正在推進中的事業,它包含了三個相互交織的環節:審美現代性(Aesthetic Modernity)、文化現代性(Cultural Modernity)和社會現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根據這種現代性的概念分析模式,哈貝馬斯注意到,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和西德理論界中盛傳一種應對現代性的策略:以貝爾、彼得·伯傑(Peter Berger)等人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主張轉向傳統以尋求應對之道。在《美國和西德的新保守文化批判主義:兩種政治文化的理智運動》中,哈貝馬斯敏銳地指出,新保守主義者主要堅守兩種觀點:其一,反對蘇聯的政治制度;其二,基於「精英式的民主權利理論」而堅守「反人民主義」(Antipopulism)。哈貝馬斯在1980年接受「阿多諾獎」的主題講演「現代性:一項尚未完成的事業」中,詳細指出了新保守主義的理論錯誤:新保守主義無法自如應對伴隨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而帶來的某些負面結果,並將之完全歸咎於文化現代性的問題上,這完全誤解了社會現代化與文化現代性之間的關係,「新保守主義者未能揭示造成人們對待工作、消費、成就和消遣態度變化的經濟的和社會的原因,而是把享樂主義、社會本質的喪失、服從的喪失、自戀主義、從低位和成就競爭中退出等等,通通歸咎於『文化』領域」。事實上,在哈貝馬斯看來,文化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與回應所發揮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在哈貝馬斯看來,雖然貝爾對資本主義社會分裂的描述具備某種程度上的真實性,但我們不能因為當代社會存在著各種由現代性所帶來的問題,就得出現代性早已窮途末路的結論,進而宣稱現代性所裹挾的「信仰危機」只能通過復歸傳統文化或宗教文化的方式才能得到解決。貝爾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其新保守主義立場中所存在的理論局限性,「將合法性的危機簡單地歸因於這樣一種文化:對傳統習俗、經濟與政治之合理性日常生活的制度投以日益嚴重的敵對態度。這並沒有使文化與社會之間的分離得到解釋」。哈貝馬斯注意到,在研究和反思文化現代性的過程中,貝爾重點分析了19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Modernism)。從藝術視角來看,「現代主義」通過各種藝術想像的創作方式,恰當表達了現代人試圖衝破各種傳統重壓的情感訴求,客觀上體現了現代性的內在要求。然而,貝爾始終受困於其所偏愛的傳統精英生活方式,因而只將研究視角停留在「拒斥傳統成就的規範化的顛覆性力量上,沒有看到如下內容:美學家對善、實用性或真實性的中立化(即對所有美學形式的反抗)只是這種價值領域的一種激進樣式的特殊化和具體化而已」。因此,在哈貝馬斯看來,貝爾對「現代性」的剖析,實質上是一種對「文化」的虛假否定。現代性事業,不是一個「恢復信仰」的宗教問題,而是需要依據18世紀以來啟蒙哲學家所闡述的方案,合理地組織日常社會生活。哈貝馬斯警醒讀者,「只有當我們不再像通常那樣關注藝術本身時,我所說的那種『現代性事業』才能顯出清晰的輪廓」。

值得注意的是,哈貝馬斯對貝爾現代性思想的分析,同樣招致了批判。例如,伊哈布·哈桑在《後現代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中鮮明地指出,哈貝馬斯在解讀現代性問題上,試圖區分「老保守派的前現代主義」「青年保守派的反現代主義」以及「新保守派的後現代主義」的努力完全是徒勞的。然而,真正使哈貝馬斯批判貝爾現代性思想遭到非議的地方在於:他沒有看到貝爾的思想旨趣究竟是什麼,他所期待的那種「合理組織社會生活」的現代性事業並沒有如其所構想的那樣得到有序推進;相反,對現代人而言,更為直觀的感受則是當代西方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各種張力與分裂。可以說,當代人處於一種需要重新反思各種社會關聯的境地。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貝爾「現代性」反思的真正價值,即通過藉助以往傳統中的某些形式,探求重新構建人類生存境況的途徑,以此克服「分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興旺

精彩推薦: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疑歐主義與歐盟的未來

科學認識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邏輯理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歷史的線索遭到了扭曲,也許已被折斷了」(註:引自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95頁。)。 現代主義和傳統之間的斷裂是顯而易見的,它那不斷創新衝動似乎就是要確定衝破傳統的羈絆和鐐銬。從這個意義上說,將現代主義作為文化現代性的產物來理解,是合乎邏輯的。
  • 李歐梵 季進:現代性的中國面孔
    而西方的這一套現代性又是充滿矛盾的,其中包括了理性、科學,但是也包括了其他因素,如個人因素、主體性因素、語言和現實的因素,甚至還有民族國家的模式是否能在第三世界國家行得通的問題,等等。他認為這種文化模式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以當它接觸到其他文化之時,很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
  • 王向華:哈貝馬斯的「合理交往」
    哈貝馬斯在其「交往合理化」理論中斷言,在反常社會中,尤其是在社會危機時期,存在一種類似精神病患者的病態語言。這種語言具有高度的迷惑性,以至於經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以病態語言作為媒介進行的交往極易產生「曲解」,成為主體間理解的障礙,並形成「曲解的交往」。
  • 康德+黑格爾+啟蒙+去魅的馬克思主義=哈貝馬斯
    【編者按】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是當今最重要的思想家,就在哈貝馬斯89歲生日來臨之際,西班牙《國家報》日前刊登了對他的最新專訪,在對話中,哈貝馬斯談論了他所關心和思考的一系列話題,包括知識分子、媒體、哲學、移民、宗教、歐洲政治等等。
  • 文化客廳No.5 | 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社會
    6月18日,恰逢于爾根·哈貝馬斯90歲的生日,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科文獻出版社|索·恩、歌德學院舉辦的題為「哈貝馬斯生日快樂: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的對話」在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舉行。 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五場活動邀請到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任劍濤教授以及原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薛華,哲學博士、社科院哲學所王歌一起聊聊哈貝馬斯的思想軌跡,以及對歐洲社會乃至世界思想史發展的重要貢獻。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二者都是一種絕對主義,排斥「異教徒」,無法用理性來溝通;且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現代性。       現代性的擴展本身有其內在的危機,適應現代性生存形態的人,是福山所說的「最後之人」,抑或李澤厚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於是,理性制度之外的人的精神世界,進入了一種pm2.5值500以上的狀態——迷霧中看不清方向。
  • 現代性視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與價值
    [3]    現代性是基於社會學意義的研究視角透視現代化,側重於現代社會形態的研究時,提出的來界定現代的含義的。它指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較而具有的本質特徵,即原則,是現代社會一種質的規定性。現代性乃現代化的結果。    第二、西方現代化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性價值設計。
  • 井上有一的藝術與「現代性」
    學術研究意義上的「現代性」也可能早已完成。但「現代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動搖仍然在中國持續。甚至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中國古代文化的「現代性重建」才剛剛開始。當然,這種「現代性」,有可能並不完全是西方文化定義上的「現代性」。
  • 邵大箴:怎樣理解「現代性」這個概念
    國內有一些批評家把「現代性」作為一個標尺,以衡量當前中國產生的藝術現象,認為凡是接近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形態都具有現代性,否則與現代性無緣。我們怎樣理解「現代性」這個概念?要不要根據我們的認識賦予它某些新的內容?既然我們正在建設現代社會和走現代化的道路,我們就無法迴避現代性的問題。只是必須明確中國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現代性。
  • 《冰與火之歌》裡攻打長城的野人-「吟遊詩人」貝爾
    其中最富悲劇色彩和浪忙色彩的就是號稱「吟遊詩人」的野人貝爾。貝爾 (Bael), 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為「吟遊詩人」貝爾,是一位傳說中的塞外之王。據傳說,他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偉大野人戰士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吟遊詩人。傳說與貝爾同時代的北境領主布蘭登·史塔克公爵曾經稱他為懦夫貝爾。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 紮根基礎,開創輝煌在建立之初,貝爾實驗室便致力於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編程、電信技術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說,除了電信技術的研發之外,它的重點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而正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開啟了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時代。
  • 貝爾再次證明自己…不堪大用 齊祖回歸後只進1球
    球迷們期待貝爾能夠在進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但無奈貝爾再一次令人失望了。本場比賽貝爾最好的一次得分機會是在第21分鐘,當時皇馬反擊前場二打一,馬裡亞諾在右路帶球突破後傳中,禁區內無人防守的貝爾拿球,但他面對巴列卡諾門將加西亞射門卻被對方撲出,錯失了這次絕佳機會。
  • 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
    它的立足點與眾不同——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一個大題目:晚清和民國時期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像,並以此為契機重新思考現代性的諸多問題。在最初的開題報告中(2013),作者有如下構思:「本文採取一種經驗追蹤的研究路徑,將具體的物質對象置於抽象的理論話語之上,確立鐵路作為現代性的範式和言說方法,重構晚清至民國現代性的想像圖景。」具體的物質就是鐵路和火車,抽象的理論指的則是現代性。
  • 讀書|現代性的詩人和去個人化
    詩者推薦語:本文有助於重新認識現代詩歌,對現代性的詩人和去個人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於了解早期的詩歌理論的形成,值得一讀。正文內容2429字,請耐心看完,會有幫助!現代性的詩人法國抒情詩因波德萊爾的出現而成為一個歐洲事件。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性內涵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通過整理 2014—2019年CNKI資料庫中的相關學術文獻,顯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已經搭建起歷史、政治、文化等立體理論框架,提出政治整合、文化凝聚、經濟共享和借鑑域外經驗等實踐路徑」,但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性研究頗為關鍵。
  • 貝爾與皇馬的七年之癢:金箍當頭,欲說還休
    2013-14賽季衝刺期, C羅膝蓋意外受傷,貝爾扛起進攻重任,在國王杯決賽上演「外線超車」絕殺巴薩,留下經典的代表作,其與生俱來的速度與爆發力更是讓整個足壇都為之震撼。尤其對於進攻辦法不多的球隊,貝爾的價值就更為關鍵,一是在反擊時利用空間的能力,二是遠射能力,這都是貝爾的強項。
  • 困住貝爾的緊箍咒到底是什麼?
    和孫悟空的經歷頗為相似,當年貝爾在英超橫空出世,對陣意甲球隊更是名揚世界,讓世界足壇的各路大神都為之側目,連當時的老東家熱刺都沒有想到貝爾成長的速度如此迅速,當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熱刺的這個池塘已經裝不下已經成長為巨龍的貝大聖。
  • 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現代性及其限度
    回顧民法典編纂進程,交鋒激烈,有理念衝突,有體系之爭,更有制度辯論,核心問題可以概括為民法的現代性命題。本文從民法典編纂的社會基礎、基本原則演化、智慧財產權入典和懲罰性賠償制度四個主要維度,對此核心命題進行簡要回顧和梳理,重點展示民法典編纂的現代性及其限度,旨在深化理論認知和實踐探索,以期對當下及今後的國家法治建設有所貢獻。
  • 貝爾愛慕艾絲,芙蕾雅能為了貝爾和神開戰,為何不除掉艾絲
    劍姬艾絲咱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一心憧憬」,這個技能和「思慕之情」有關,「思慕之情」越強大,貝爾的成長性就越強!也正是因為這個技能,貝爾對美神芙蕾雅、伊絲塔的被動」魅惑之力「是完全免疫的!換句話來說,只能貝爾選擇喜歡的人,其他人是不可能強迫貝爾喜歡自己的!但貝爾這樣的技能卻是因為劍姬艾絲才擁有的,這樣不是和芙蕾雅的願望相悖了嗎?
  • 張棗:在新詩中尋覓現代性的言說方式|書評
    嚴格來說,張棗的留德博士論文《現代性的追尋: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有頗多可商榷之處,譬如各章節採取的研究方式不一,對「現代性」缺乏提綱挈領式的表述等。但瑕不掩瑜,張棗貫穿全書的文本細讀無疑是一把鑰匙,使通往文本內部之門向缺乏解讀手段的讀者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