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2020-12-16 嗨皮看世界

如果你喜歡旅遊,那麼在各個地方遊玩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些店鋪,看起來名稱是一樣的,但是其實也有不少的差異,這次我們就聊一下便利店。

說起便利店,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過去,在我們生活的周邊,都會有一些小店鋪,這些店鋪面積不大,不過裡面售賣的商品種類卻很多,一般都是跟日常生活相關的。我們通常稱呼為雜貨店,或者西洋化一些,叫做「士多店」,這是取自於英語中store的諧音。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這些小店鋪慢慢減少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連鎖便利店的出現。這些連鎖店鋪在採購上有規模效應,加上統一的形象管理,很容易擴張分店,使得很多個體經營的小店鋪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漸漸只能散落在便利店沒有覆蓋的地方。

然而,當一些朋友從國外旅遊回來後,發現同樣是便利店,即使是同樣的名字,也有很大的區別。例如,日本的便利店像是一個飯堂,每當吃飯的時候,或者是夜宵時間,人們都會在便利店裡面解決「溫飽」的問題。而國內的便利店,卻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雖然在一些大城市的商業區會存在,但留給大家更多的只是一種「高級雜貨店」的形象,大多是解決午飯時間緊迫的問題。

不少國外旅遊的朋友相信也會有體會,當你找不到吃的地方,便利店就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那麼,為什麼日本的便利店像飯堂,國內的便利店像雜貨店呢?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們先說說其中三個吧。

第一是文化的原因,8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誕生了,這就是如今大城市裡處處可見的「7-Eleven」。隨後,日本把便利店發揚光大。由於便利店是超市的一種便利的補充,迅速在生活節奏比較快的日本發展起來,並且分為居民區和加油區的兩種主要類型。

而便利店引進到國內,通常認為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而且主要是在大城市開始。這就造成了大家對這種「一站式」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國內的人們大多還把便利店停留在雜貨店的印象當中。

第二是習慣的原因,在國外,由於得到大家的認可,人們往往會把便利店當作一個快捷的小餐館。當然了,便利店也因此提供很多不同的食品,甚至有一些面積大的店鋪,還提供很多餐桌,方便人們就餐。

而在國內,很多便利店的面積都很小,即使在大城市的商業區中,不少人還只是把便利店當作一個臨時的補充。如果時間很緊,就匆忙買一個小飯盒、小蛋糕之類的,外帶的形式十分普遍。

第三是渠道的原因,由於便利店這個概念引進到國內的時間很晚,而外賣這個概念得到迅速的認同,因此很多人寧願去餐廳叫外賣,也不會選擇在便利店進餐。

所以這也帶來一個差別,像日本的便利店,裡面的食物種類很多,基本上可以滿足大家各種需求,甚至說一水之隔的中國臺灣,在便利店吃飯的文化也很普遍,有人甚至說,便利店吃的東西相當不錯,特別適合早餐和夜宵。

在國內,中餐為主的需求,使得便利店很難提供可以長期保持的中餐,即使有一些方便的盒飯,通常也是不太好吃的。所以,大家也就失去對便利店吃飯的興趣,從而轉向餐館的外賣,起碼是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冰凍加熱的。

不過,如今一些大城市裡面,例如廣州、深圳等,很多商圈裡面的便利店都在朝著用餐這個方向發展。米飯、蛋糕、咖啡等等,一樣都不缺。但是根據經驗來看,這些食品的出品跟國外提供的區別還是不小。正是因為習慣文化等原因,制約著國內便利店的多元化。

所以,出去旅遊的小夥伴,見到有便利店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感受一些不同文化差異下,同樣的店鋪有何不同,有些便利店的食品真的很好吃,值得試一試。

相關焦點

  • 中國遊客從日本回來後,忍不住吐槽:國內的便利店一點也不便利
    比起逛日本的免稅店,我更喜歡去便利店看看,不論是7-11,還是全家或者羅森,凡事看到街邊或者巷子裡有便利店的時候,就忍不住進去。便利店最早出現在美國,卻興於日本。凡事去過日本旅行的朋友,對7-11、全家等肯定都不陌生,也一定都進去買過水、熱食、零食小吃,或者是一些小的生活用品,我就在這裡買過牙膏。
  • 賣鮮食的叫便利店,不賣鮮食的叫雜貨店?
    這也是國內大多數便利店的現狀。由於國內市場,包裝食品的差異化較小,各品牌便利店之間品牌重合度高,價格差異化小,所以大家都在拼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品牌便利店毛利普遍不高,商品結構差異化小。為什麼國內的便利店大多數不賣鮮食和加工食品呢?雖然鮮食有著較高的毛利,為什麼國內大多數便利店不賣呢?
  • 便利仔便利店,不能拿日本的便利店與國內比!
    因此,人們常常會拿國內的便利店與日本進行對比。但對比的前提是「便利背景」相仿,那麼兩者的發展背景有什麼差異呢:便利仔便利店一、人們的接受度不同不難發現,日本的一些電視劇和動漫上,常常以便利店為背景。可見,由於日本的便利店起步較早,其消費者接觸時間較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便利店文化。而國內很多地區的人們對於便利店的看法還處於比較初始的看法,他們會認為便利店只是一個升級版的「小賣部」。因此,在國內,便利店更多時候是解決人們的「剛性需求」,是以實用性業態為經營本質。
  • 國內知名旅遊城市,機場名字卻像日本的,外地遊客表示一頭霧水
    相信很多外地遊客坐飛機來廈門旅遊的時候,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的名字十分特別,聽起來像極了日本機場的名字,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國內很多機場的命名多根據機場所在地的地名而得名
  • 要讓韓國人看看日本便利店真正的面貌
    根據相關書籍來看,是美國南方公司於1981年成功將7-11擴展到日本,嘗到甜美成果後,曾經向樂天集團邀約於韓國開設7-11。當時,樂天對高額的籤約金望而卻步,因此於1983年以「樂天Seven」的品牌名稱開設了3家便利店,獨立營運,但短短一年時間就全面收手了。
  • 為何日本便利店廣受歡迎?中國遊客逛完吐槽國內便利店,確實如此
    不過接下來我們不說日本的免稅店,我們來說一說日本的便利店。在日本,便利店隨處可見,就跟我國的超市一樣,不過便利店和超市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便利店是我們平常需要急需的東西時,我們可以去周邊的便利店進行購買,便利店有一個即時消費的特點,但我們一般去超市都是為了購買生活用品,因為超市裡的東西範圍會更廣。
  • 電影《解憂雜貨店》,日本的奇幻物語,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最近小編也是有些迷上了日本的文學作品,而日本也是有很多厲害的作家,諸如太宰治、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人。今天要為大家講述的這部電影就是由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當紅作品《解憂雜貨店》改編而來。《解憂雜貨店》秉承了日本治癒系作品的主流風格,以不緊不慢、行雲流水的敘事,為我們展現出了日本奇妙物語系列獨有的特點,小編堅信,所有讀過原作與沒有讀過原作的人,都應該會喜歡上這部電影。小編也同樣堅信,這部電影應該也能夠成為日本最具治癒力的電影之一。
  • 日本便利店到底有多發達?究竟憑什麼領先全球?
    可以說,便利店這種起源於美國的零售模式在日本得到最深入的發展,已經成為日本經濟、文化的標配。在日本的動漫、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除了日劇跑、賣萌、便當、櫻花等讓人耳熟能詳的元素之外,還有一個出鏡率極高的存在,那就是便利店。在中國,我們平時去購物一般是去超市,而在日本,對許多人來說,日常大部分需求在一個便利店就可以搞定。
  • 國內古鎮「盯上」遊客錢包 日本這處小鎮卻連一家便利店都沒有
    不談歷史和政治問題的話,日本在旅遊方面,有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幾年前一在麗江做民宿的朋友從日本回來,談到日本妻籠的時候,一方面興奮,一方面又無奈,最後朋友離開了麗江,回到了山下老家,用老家的房子改造成一處民宿,最終才找到了理想中的民宿。
  • 日本旅行,網友卻感嘆像去了江浙滬,原因讓人意外
    我趕緊安慰,「你去一次就知道了,日本旅行真的挺方便的,我學的日語都基本用不上。」大多數狀況下,都是朋友去一次,回來就放了心,對日本人的評價統一是有禮貌,這些年的評價卻越來越奇怪了起來,有的朋友回來甚至說:去日本越來越像國內遊了,和江浙滬沒啥區別。這麼一說,我反而愣了,日本這兩年的變化這麼大嗎?
  • 便利店不能只靠一個飯糰崛起
    對標,便利店業態系日本獨有。很多人問,7-11來自美國,那麼,美國本土有像日本那樣無孔不入的便利店業態嗎?這也是前些年大家分析中國北方很難做便利店的主要原因。第二、與此相關聯,由於快餐業態的發達,雖然7-11在美國誕生,但是並沒有繁衍成一個規模業態。近幾年,有日本流通商業考察者到美國尋找與日本便利店相近似的業態,發現有三個,一是藥妝雜貨店,二是食料雜貨店,三是快餐店。
  • 國內最高調的富二代,買車像買玩具,為了泡溫泉飛日本,當天回來
    說到國內的富二代,很多人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王思聰,不得不說這位國民老公,王校長,名氣可謂是越來越大了,畢竟不僅僅是自己老爹有錢自己的能力也不弱,娛樂圈的王校長,想懟誰其實換句話王思聰的錢無論人家怎麼造,是自己轉來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人,知道它的人,都說它是一個實打實的富二代,國內最高調的富二代,買車像買玩具,為了泡溫泉飛日本,當天回來!說到這個人,其實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就是何劍鋒,美的集團的公子,要說到人家,它可真是買車跟玩玩具似的,為何這麼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 日本的便利店才是真正的便利店,一條龍服務,幫你解決一切煩惱
    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開闊眼界,還可以釋放我們的壓力,對生活和工作都有幫助。還有很多遊客不滿足於國內的風景,不惜漂洋過海去外國旅行。我國遊客最喜歡去的國家分別是日本、泰國和韓國,這三個國家由於距離較近,又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所以深受遊客的歡迎。而在上個月,我也趕了一把時髦,去日本逛了一圈。雖然對這裡沒有任何好感,但不得不佩服這個國家,太適合人們生活了。
  • 入駐上海的日本品牌LoFt,到底是一家怎樣的雜貨店?
    7月24日,上海大都會美羅城外擠滿了人,大家排起長隊來看一家雜貨店的開業。這家雜貨店就是日本人氣生活雜貨店LoFt。這個在日本擁有近33年歷史的生活方式集合品店,正式走出日本進入中國,開出了第一家海外直營店。LoFt在日本擁有著超高的人氣。
  • 為什麼去日本一定要去當地的便利店?遊客:你去一次就知道了
    很多人都認為旅行不僅能釋放壓力,同時也能給自己換一個心情。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失戀了都喜歡去旅行療傷。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思想的不斷開放,從過去的只喜歡在國內旅行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行。要說到我國遊客最喜歡去的國家,很多人都會說是泰國,其實日本也是其中一個,為什麼去日本一定要去當地的便利店?遊客:你去一次就知道了。
  • 羅森日本增加銷售藥品門店規模,便利店與藥妝店越來越像了
    日前,羅森宣布到 2021 年他們將引入 900 家銷售藥物的便利店,日本便利店與藥妝店之間的競爭正變得日益激烈。羅森目前在日本有 170 家門店銷售藥品,只佔到門店總數的約 1.3%。而羅森計劃到 2021 年將門店數量增加至 1.8 萬家左右,屆時銷售藥物的便利店的比例將提升至 5%。 7-Eleven 與全家也有銷售藥物的便利店,但 40 家、 50 家左右的門店數量遠少於羅森。日本特許經營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日本便利店行業同店銷售額已經連續 6 個月出現下滑。
  • 日本便利店也開始對遊客提供退稅服務
    日本便利店羅森將開始面向訪問日本的外國旅遊者提供消費稅退稅服務。將以日本國內機場和旅遊景點的便利店為中心引入相關服務。此外,日本國內最大便利店連鎖企業日本7-11也已開始提供退稅服務。日本的便利店行業也開始積極推出舉措以爭取消費欲旺盛的訪日遊客的需求。
  • 日本雜貨店,入華慢慢走
    相比 LOFT,2007 年才在日本福岡開出第一家門店的 niko and...更加年輕,但擴張速度更快。截至 2020 年 2 月,niko and...已在日本國內開出 144 家門店,海外門店的數量也達到了 24 家。 中國消費者對這些「看起來不太一樣」的日本雜貨店充滿好奇。
  • 日本旅行,中文服務多到不可思議,網友感嘆:出國卻像去了江浙滬
    「日本人的英語是挺爛的,但是日文裡漢字多呀,一猜就八九不離十了。」我趕緊安慰,「你去一次就知道了,日本旅行真的挺方便的,我學的日語都基本用不上。」大多數狀況下,都是朋友去一次,回來就放了心,對日本人的評價統一是有禮貌,這些年的評價卻越來越奇怪了起來,有的朋友回來甚至說:去日本越來越像國內遊了,和江浙滬沒啥區別。這麼一說,我反而愣了,日本這兩年的變化這麼大嗎?
  • 消失的雜貨店,雜貨店是怎麼被便利店徹底顛覆的?
    從整個市場的邏輯來說,雜貨鋪被便利店取代是大勢所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雜貨鋪都是在小區內部或者說在一些小街小巷的街頭巷尾,有一個私人開的像夫妻店形式的這種雜貨店,這種雜貨店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生態當中最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由於他深深的嵌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社區當中,所以這種雜貨店往往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