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雜貨店,入華慢慢走

2020-12-13 騰訊網

在中國做生意,海外品牌們可能要注意到本地消費者特殊的消費習慣——他們喜歡能體現自身品位的東西,喜歡性價比高的東西。

「如果你要模仿無印良品的產品,以 500 日元的價格出售,你可能無法盈利。」

一場爭奪「生活方式」的戰爭,可能早已開始。

(本文共計 7527 字,預計閱讀全文需要 17 分鐘)

△ 中國消費者們開始熟悉無印良品的視覺陳列風格。圖為位於北京坊的 MUJIHOTEL BEIJING(上)與上海淮海路無印良品旗艦店(下)。

那些總讓人覺得「很好逛」的日本雜貨店終於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市場。

就在這個夏天,7 月 24 日,日本雜貨店品牌 LOFT 進入中國,在上海美羅城開出內地首店,面積約為 940 平方米,這也是它在海外的首家直營店。時間往前推半年,2019 年 12 月,日本生活用品集合品牌 niko and...也在上海開出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

△ 7 月 24 日開業的 LOFT 上海美羅城店,消費者在排隊等待進店。攝影 | 董思哲

「LOFT」這個名字來源於紐約 SoHo 區的閣樓文化。1987 年,該品牌在東京澀谷的西武百貨創立時,紐約 SoHo 區的年輕藝術家們正在掀起一股閣樓文化運動的風潮,LOFT 希望通過這個名字給顧客留下有創意的、「充滿感性」的品牌印象。截至 2020 年 2 月,LOFT 擁有 105 家直營門店和 19 家加盟店。

而 niko and...的「niko」是「Nobody I Know Own Style」(沒有人知道你的專屬風格)的縮寫,它把自己定義為「風格編集品牌」,不僅銷售自主設計的產品,也引入了不同品牌、品類與風格的產品。

相比 LOFT,2007 年才在日本福岡開出第一家門店的 niko and...更加年輕,但擴張速度更快。截至 2020 年 2 月,niko and...已在日本國內開出 144 家門店,海外門店的數量也達到了 24 家。

中國消費者對這些「看起來不太一樣」的日本雜貨店充滿好奇。niko and...開業第一個月,幾乎每天店門口都會排起長隊,有消費者抱怨說,光進店就等了 3 個小時。直到現在,它在大眾點評 App 上最熱門的消費者評論標籤仍舊是「人氣旺」。

LOFT 上海美羅城店開業當天,黃惠敏受女兒囑託,光入場就排了 20 分鐘的隊,最終買了一個柯南主題的帆布包、兩個筆記本和四支籤字筆。她買的筆記本,一本要三十多元,比中國平均售價要高不少。她也承認,「大量使用的話是有些貴」,但可以接受「偶爾買幾本」。

△ 2019 年 12 月 22 日,中國消費者們在 niko and...位於上海淮海中路的全球旗艦店門口等著排隊進店,這也是這家日本雜貨店在中國的第一家店。

在上海本地家居集成店 R.G.F 進口家居聯合創始人陳佳敏看來,niko and...、LOFT、無印良品等日本雜貨品牌體現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niko and...偏向美式年輕人風格,LOFT 則是一個親民大超市,無印良品又自成一種無標籤的冷淡風格,這幾個品牌並非互相排斥。它們都來中國開店,對中國本地品牌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家居、雜貨與生活方式。」

她的看法體現了一個趨勢——這些店鋪都在吸引對「生活方式」感興趣的人。但在中國,家居雜貨生意不止「風格」這一個要素。

目前,這些日資雜貨店在上海的選址邏輯有一個共同點——附近也有一家無印良品,那些地方都已被證明是生意可持續的人氣商圈。niko and...的旗艦店位於上海淮海中路,LOFT 則選在了日本品牌眾多的徐家匯美羅城。

無印良品,一個談到日本雜貨店就繞不開的品牌。從 2005 年在上海開出首店到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無印良品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截至 2020 年 2 月,無印良品在中國內地開出了 273 家門店,營收約佔全球營收的 18%。

無印良品擁有鮮明的產品風格,它的產品總帶有幾個如今已經深入人心的關鍵詞:簡約、原木色、去標籤化。它也成功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建立了日式生活雜貨的第一印象。

無印良品曾經彌補了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空白。15 年前,中國還沒有太多這類設計風格鮮明、態度鮮明的生活雜貨。那段時間,中國最火的雜貨品牌是啊呀呀(2005 年改名「阿呀呀」)。它在 2004 年籤下蔡依林當代言人,2006 年冠名了當時很火的一檔綜藝節目《娛樂星天地》。

但是價格差異很快讓消費者產生了猶豫,尤其是出現眾多無印良品模仿者、電商又開始高速發展的時候。一個好的市場需求,加上網上開店省去的店鋪成本,通過模仿可以省去的研發與設計成本,讓低價競品在中國紛紛湧現。

在中國做生意,海外品牌們可能要注意到本地消費者特殊的消費習慣——他們喜歡能體現自身品位的東西,喜歡性價比高的東西。所以,一旦實體店價格飄高,他們就寧願待在家裡點點滑鼠,然後坐等這些商品,以地球上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有的飛快速度送貨上門。

△ 向左滑動查看完整圖片。

外觀、性價比、實用性,這是很多中國消費者在選擇雜貨產品時看重的要素。「我喜歡外觀有趣、新奇的東西,但同時也要實用、價格合理,不能只是好看。」插畫師林七這樣形容自己喜歡的雜貨產品風格。

「網易嚴選」就抓住了這些消費者最想要的東西。網易本是一家沒有製造業背景的網際網路公司,但網易郵箱有超過 10 億的註冊用戶,無論你通過瀏覽器還是 App 登錄網易郵箱,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網易嚴選」的網站連結和廣告。2016 年上線的網易嚴選,由此迅速成為一個既有爭議,又讓人忍不住關注的重要消費品牌。

△ 網易嚴選與小米有品都強調「性價比」。圖為網易嚴選在杭州網易辦公區的實體店。

人們會質疑它是否「致敬」了太多東西。網易嚴選採用了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模式,這個商業模式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網易嚴選做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找到市場上成熟產品的製造商,微調設計,再用網易嚴選的品牌名銷售。其中就包括了對標品牌無印良品的製造商。

它的價格也確實比那些形態類似的「原版」們更便宜一些。很多時候,消費者只要花兩到三成的價格,就能買到一個「大牌同廠」供貨商提供的類似商品。這對處於消費轉型期、價格敏感的族群很有吸引力。

在良品計畫前任董事、曾任無印良品事業部長的松井忠三看來,無印良品的出彩之處在於性價比。有人擔心產品太簡單,競爭對手能夠輕易模仿設計和功能,但松井忠三認為關鍵是成本,「如果你要模仿無印良品的產品,以 500 日元的價格出售,你可能無法盈利。」

但這指的是在日本市場。在進入中國後的 15 年裡,無印良品任何有關價格的新聞總能引起波瀾。出於關稅、庫存、物流等各類成本考量,它在中國最初的定價邏輯,大致是日本原價抹去一個零:490 日元(約合 32.2 元人民幣)的產品,可能在中國售價 49 元。而它在日本的標籤之一正是「便宜」,因此,這樣的定價機制曾飽受中國消費者的質疑。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習慣,通過改善物流與庫存系統,截至 2019 年 6 月,無印良品在中國已降價 11 次,並計劃於 2020 年統一全球銷售價格。

網易嚴選直接將這些消費者在意的需求放進了早期的宣傳語:「好的生活,沒那麼貴」,你可以在無印良品創立初期推出的理念中找到類似的邏輯。1980 年,無印良品在日本各大報刊猛打廣告,主打「有理由的便宜」,這句話後來也出現在中國 2014 年的新定價(降價)宣傳裡。

也有公司想先試試平臺的路子,比起重資本,受庫存、物流影響大的生產銷售模式,這種賺取佣金的模式成效更快。中國硬體製造商小米就選擇走這條路切入生活雜貨領域。

小米在 2017 年推出了生活消費品電商平臺「米家有品」,並最終更名為「小米有品」。小米有品上架的非自營產品比例比網易嚴選高很多。曾擔任小米有品總經理的高自光曾表示,這是為了避免用戶以為小米進入了很多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進而影響公司形象。

即便是做平臺,「高性價比」仍是小米選品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在無印良品售價 1000 元左右的拉杆箱,相似材料和尺寸的產品,你可以在小米有品上用一半的價格買到。通過低價策略快速收穫大量消費者,也是小米最熟悉的思路,就像它曾在手機和智能硬體市場做過的那樣。

△ 小米有品在上海靜安大悅城的實體店。

比起考慮風格,小米有品更傾向於選擇體現市場風向的產品。你可以在小米有品看到平衡車、智能魔方甚至手機遊戲手柄等產品——這些產品都未曾出現在同屬銷售「平臺」的 LOFT 與 niko and...。高自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小米有品希望通過這樣的選品思路給消費者留下年輕的、「酷」的印象。

困擾中國公司的一大問題是質量。在知乎「網易嚴選產品品質如何」這條問題下,高贊回答幾乎都是對產品質量的吐槽。多次在網易嚴選購買產品的知乎用戶吳迪發帖吐槽,他購買的保溫水杯杯底脫膠,帆布收納架的網兜剛買回來就壞掉。「嚴格來說,商品與圖片不符,而且有設計缺陷。」吳迪無奈地表示。

網易在 2017 年向外界公開了合作工廠的資料和生產線的照片,並聲明說,他們有超過 100 人的品控團隊,也有一套完整的品控流程,可以把控從原料選擇、產品設計、生產到物流、售後等各環節。但它仍沒有完全贏回消費者的信任,直到今天,你還是可以在微博、知乎等社交網絡上看到許多新出現的對網易嚴選產品品控的吐槽。

儘管小米有品曾表示,他們每個月都會委託第三方機構抽檢上架產品,但也有用戶在社交網絡上表示自己遇到了類似困擾。知乎用戶笑天發帖表示,他在小米有品購買了第三方品牌的鍋之後,卻無法在 7 天無理由退貨期內退貨,而退貨服務也是由第三方品牌自己負責,小米有品的客服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提供幫助。「有品買小米生態鏈產品就行,其他就算了。」知乎用戶 candy 說。

另一個中國雜貨品牌名創優品,則在努力擺脫「抄襲」的指責。它主推的「日本設計」始終存在爭議,但它也在積極營銷。就在 2017 年,它依次成為熱門韓劇《鬼怪》《當你沉睡時》的植入贊助商,這大大提升了它的知名度。

△ 《鬼怪》中插入了主角逛名創優品的情節。圖片來源 | 豆瓣

代理授權也許是另一條體現正版意識的途徑。2016 年,名創優品拿下日本三麗鷗公司、日本 San-X 公司的 IP 代理授權,推出以 Hello Kitty 為代表、主打梳子、化妝鏡等美妝系列的產品,單價低至 10 元。此後,它也依次推出了 PANTONE、芝麻街、迪士尼等 IP 的合作或代理產品,打的同樣是「低價正版」的概念。如今,它在中國已有 2500 多家店鋪。

△ 名創優品曾在 2019 年與漫威推出過聯名商品。

在中國生活雜貨品牌名單上,你還可以看到採用買手店模式的一條生活館、主打北歐設計的 NOME、主打文創產品的雜物社等一連串名字。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都在近 10 年內創立,既強調設計感,也強調性價比。

相較之下,日本的連鎖雜貨店經歷了更長時間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無印良品和 LOFT 均創立於 1980 年代。

上海進口文具代理商「文房具社」的創始人徐司晨,用 select(選擇)和 collect(收集)的差別來形容日本與中國的雜貨店之間的差別。這家商貿公司代理了 Hightide、Midori、MT 和紙膠帶等日本文具及雜貨品牌,niko and...的文具品牌類別全部由它供應,徐司晨表示,LOFT 的商品裡由文房具社供應的商品也超過了 50%。

△ LOFT 上海美羅城店內的 mt 和紙膠帶。攝影 | 小尾巴、董思哲

在徐司晨眼裡,日本雜貨品牌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累,商品極為豐富,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精選的階段。「對於日本雜貨店來說,可選的東西太多了,只要 select 正確,就能做出一個有趣的商店。但中國雜貨店不一樣,產品豐富度較低,同質化也很嚴重,目前只能是把所有已知的都囊括進來,還處在『collect』的階段。」他對未來預想圖說。

「無論是 niko and...、LOFT,還是無印良品,它們每個品牌都是一本自成一體的『雜誌』,拿掉招牌,你依舊可以感知到它們是哪一個品牌。」他補充道。

徐司晨聊的其實是選品問題。日本雜貨店選擇品類,是基於「展示」的邏輯:在產品品類豐富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機,推出不同的銷售企劃:比如父親節、母親節,推出送禮套裝;聖誕節會有聖誕風格的產品組合;到了年末,各家必推手帳主題。

△ 2020 年夏季,LOFT 公司在各大門店開啟以黃色雜貨為主題的活動,部分產品也會在中國首店登場。圖片來源 | Twitter @LOFT_IKEBUKURO

即便是同一主題,你也會在不同店鋪裡看到帶有這家店鋪風格的選品。奈良雜貨老店中川政七商店也許會針對某個節日主題和 LOFT 一樣展示「漆碗」這個品類,但是中川政七商店搭配的是從店內產品中選取的吸水抹布、筷子、筷架,構成主題禮盒,而 LOFT 可能會在這款漆碗旁邊放上其他品牌的漆碗,甚至陶瓷碗、玻璃碗,供顧客挑選。

這麼做的原因並不複雜——中川政七商店既有自有品牌,也有買手選品,但在 SKU 總量上比不過 LOFT,它需要在自己的產品目錄裡選出能說服顧客購買的單品。據 LOFT 執行董事、海外事業部部長莊野桂一郎透露,LOFT 上海 1 號店的選品在 1.5 萬至 2 萬種之間。

在徐司晨看來,」LOFT 的選品更為理性,在特定企劃之外也側重往期的數據與經驗,它像是一個『超市』,按照品牌與品類整齊陳列,用儘量豐富的產品填滿一個個貨架,每次產品的更新與增減都會將銷售數據納入判斷標準。與之相比,niko and...就更感性了,它的陳列更側重場景化,因而選貨時更依賴買手的經驗與創意。」

而這可能是中國競爭者們缺乏,或者說,不願意觸碰的想法。在中國,比起企劃,說服購買更有效的手段是價格,所以最熱門的搶購會發生在各類購物節與打折季。相較之下,日本品牌在各類渠道上擁有更加堅挺和穩定的價格體系——包括電商。

但是中國雜貨店也在向日本的雜貨店前輩們學習更多 know-how。無印良品曾在 2014 年至 2016 年試圖通過改進 VMD(Visual Merchandising,視覺營銷),向顧客更加清晰地傳遞品牌理念,用 2.2 米或 2.4 米高的貨架代替了原先 1.5 米高的貨架,向顧客展示更多商品,以增加銷售機會,讓坪效上升 10%。沒有多久,這個概念也出現在眾多中國本土零售品牌的店鋪中,比如名創優品。

跨越這一階段之後,無印良品開始改造那些營業面積超過 300 坪(約合 991 平方米)的大型店鋪,為顧客提供「發現與靈感」。除了在視覺陳列上做出改變,這些店鋪也有一些特別之處,比如打破所屬種類展示商品、藉助書籍傳遞與展示信息、帶入當地特色、增加與顧客的交流等。這也是後來逐漸在零售業界流行起來的「複合店鋪」的概念。

△ MUJI BOOKS 東京有樂町店經理清水洋平曾在接受《東京本屋》作者吉井忍的採訪時提到,書籍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隔斷,也可以將賣場的不同區域連接起來,具備引導的作用,讓店鋪更有一體感。在改造並加入了 MUJI BOOKS 後,據 2016 年 2 月東京電視臺的新聞報導,無印良品有樂町的總銷售額增加了 15%。圖片來源 | MUJI

但是現在的新問題可能在於,本來是「市場先行者」的日本雜貨店們,能在複雜的中國市場繼續吸引中國消費者嗎?一直以來,日本品牌們常常有一個預判——中國消費者會在去日本旅行時「爆買」,在外國遊客中,中國遊客人均消費額最高,所以,它們的產品在中國一定很有人氣。

但中國消費者更關心的可能是同一產品在中日零售市場的「差價」,更糟糕的是,連購買商品這個決策,可能也並非出自他們對某個商品的喜愛,而是因為網絡上的口碑推薦,或者明星、KOL 帶貨

消費者也許會喜歡在日本體驗「日式商法」,等回到國內,不願啟齒的面子問題、可支配收入等理由,仍然會左右他們的消費決策。

已經有日本雜貨店在這一點上栽過跟頭。日本主打「DIY」概念的東急手創館曾在 2012 年進過中國,但還是那個原因——價格偏高,這家店於 2016 年退出中國市場。以我們今天的目光來看,東急手創館的絕大多數產品,都可以在淘寶上找到功能類似的替代品,而且價格更低。

所以放到今天,日本雜貨店的價格問題仍然會是一個難關。LOFT 與無印良品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店鋪:作為買手店,LOFT 甄選品牌、提出零售企劃,它的定價,受制於品牌與渠道。無印良品完全自己控制研發、生產、店鋪,乃至定價。

買手型店鋪沒法像無印良品一樣通過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方式,以 15 年的代價,打通物流、倉儲與店鋪的關係,完成價格平衡。它們的價格體系,仍然受制於產品是否進入本地市場、是否存在代理差價,以及最頭痛的關稅與各類物流手續費,這也意味著,它們必須開發、選擇更多本地品牌。

niko and...更傾向於在初期塑造形象與知名度。它的上海旗艦店面積是東京原宿旗艦店的 3 倍,這也是它在全球最大的門店。這倒是符合所有旗艦店的功能之一:通過大面積的賣場,讓消費者迅速記住這個品牌。

niko and...隸屬於日本服裝巨頭 Adastria 集團,後者在 2015 年就試水過中國市場。2015 年,Adastria 旗下服裝品牌 COLLECT POINT 在蘇州永旺夢樂城商場開了中國內地的第一家門店,但 4 年來始終沒有探索出一條盈利之路,2019 年,COLLECT POINT 在中國的 40 家門店全部關閉,宣告了這次嘗試的失敗。

這次失敗也讓 Adastria 在中國的二度嘗試——niko and...的品牌運營與擴張上更有耐心一些。Adastria 集團董事兼營業部總裁北村嘉輝曾預計,在一年之內,niko and...旗艦店可實現盈利,而品牌也將以這家旗艦店作為起點,在上海開出更多 330 至 495 平方米的標準商店,至於會否擴張到成都、北京等其他城市,niko and...表示目前尚無計劃。

niko and...也在「小心翼翼」地嘗試著中國電商平臺,這方面它似乎暫時還沒有太大的野心,畢竟,如同在諸多採訪中一次次強調的,這個品牌更注重的是旗艦店裡的體驗,而非目的明確的、快速的電商式消費。目前,它還沒有運營天貓旗艦店的計劃,僅僅是在微信上線了官方小程序。消費者在旗艦店購物後,可以在小程序上註冊會員,通過小程序來買單,niko and...也期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有效行為數據。

在日本 niko and...,服裝品類佔大部分,每年雜貨的銷售額僅佔 20% 左右,而上海旗艦店的整個二樓,家具與家居雜貨品類所佔據的空間超過了三成。niko and...售賣的商品不僅包括自有品牌、聯名商品,還有買手類產品。

△ niko and... 東京旗艦店內,服飾類產品佔了大部分。圖片來源 | nikoand.jp

北村嘉輝曾表示,由於海關原因,一些買手類產品無法從日本直接進口,由此,他們會尋找中國本地調性契合的品牌與產品,譬如「三頓半」的咖啡、「CIRCLECLEAN」的球鞋洗護套裝、「Randomevent」的服裝等。「自有品牌、買手產品、聯名商品三者的比例大概是 6:3:1。」他說。

除了零售,這家店還引入了餐廳、咖啡店、工作坊等業態,希望用不同的方法把你留在店裡。

能夠這麼做的一大前提是,niko and...在上海的這家店夠大,有 3960 平方米。

這也符合 LOFT 執行董事、海外事業部部長莊野桂一郎對 LOFT 是否做複合店鋪的判斷。在日本,LOFT 大型店鋪超過 3000 平方米,「標準店」基準為 700 至 1000 平方米。擁有咖啡業態的東京銀座店與澀谷店均為大型店鋪。LOFT 打算進中國的前 5 年只在上海、成都開 6 家店,均為標準店大小,還沒有到考慮咖啡業態的規模。

△ LOFT 上海 1 號店的商品分區。攝影 | 董思哲

LOFT 仍然會在上海 1 號店延續它在日本的企劃展示路線。約 9 成以上商品都是日本品牌,為控制關稅和物流成本,主要從各品牌在中國的代理商、經銷商、當地法人公司等渠道進貨,部分自有品牌直接從日本進貨。這家店開業時,選擇與大約 10 名中國年輕創意人士合作,企劃推出 pop-up 雜貨店鋪。LOFT 也會藉此挖掘更多與中國本地有關的信息與商品。

△ LOFT 於 2020 年在日本衝繩新開業的豐崎 LOFT,按照 LOFT 的開店標準,這是一間典型的「標準店」。圖片來源 | LOFT

按照上海美羅城商場管理部經理吳影的說法,LOFT 中國 1 號店的格局、產品、銷售策略、物流乃至電器設計,全部按照日本商店標準。但產品分類沒有像在日本那樣細分。莊野桂一郎對未來預想圖表示,初期在中國,LOFT 會集中在化妝品、文具、生活雜貨,以及授權 IP 合作(character)產品四大品類,每個品類平均分配 20% 左右的比重,「看哪些產品最能被中國市場接受」。剩下的 20%比重,則會通過 pop-up 商店(快閃店)等形式做試驗,嘗試各種可能性。

△ LOFT 與喜茶合作的 pop-up store,以芒果主題的「芒芒便利店」。攝影 | 小尾巴

LOFT 可能還想慢慢走一段時間。在站穩腳跟之前,它並沒有迅速開拓電商的新計劃。莊野桂一郎承認,買手店模式不可能有太高的毛利率,但他也期待通過多店鋪策略提高利潤。

其他日本雜貨品牌也未必願意自己單獨入華開店。一個京都的雜貨品牌曾對未來預想圖表示,他們擔心物流、關稅等成本過高,售後服務跟不上。就這個角度而言,與買手店一起做生意,可以通過增加進貨量的方式,進一步壓低成本,保證彼此更多的利潤空間。莊野桂一郎也同意,比起自己進口商品,雜貨品牌針對中國市場大量進貨,可以讓 LOFT 拿到更低的價格。

作為日本文具在中國的代理商,徐司晨並未考慮加入這場雜貨零售競爭當中,「身為代理商,如果過多介入零售,可能受到品牌質疑,甚至喪失品牌的信任。日本這些文具品牌希望的是自己在中國的穩定持續發展。」

無論如何,雜貨店們已陸續到場。它們都已經明白這個市場上價格的重要性,等到疫情緩解,它們就會想盡辦法,讓目標消費者願意走進門店。

LOFT 瞄準的是二三十歲的年輕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生活在上海的平面設計師章筠每年會多次前往日本,每次她都會專門安排半天時間逛 LOFT。她將 LOFT 看作一個巨大的超市,「缺什麼生活用品都可以一次性買齊」。

「我尤其喜歡在那裡買文具,比如不同開本的相片收納冊,在上海很難找到這麼多不同的款式。」她說。相比之下,niko and...上海店給她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我覺得 niko and...在中國的選品比較普通,大多數在淘寶都可以買到。它會注重產品的設計感,但這些設計並沒有打動我。」

△ LOFT 上海美羅城店引入了多個日本文具品牌。攝影 | 小尾巴

也有消費者有不一樣的拜訪理由。從事服裝電商行業的趙佰喜歡逛 niko and...,他在小紅書上分享了自己對 niko and...與本土服裝品牌 U·Sage 的聯名產品的喜愛,「niko and...可以讓我一次性看到很多不一樣的產品,一樓的咖啡館也很適合拍照、打卡,我也期待它未來可以有更多和本土品牌的合作。」

△ LOFT 上海 1 號店的排隊提示。「隊伍的末尾在這裡」,這篇文章的末尾也在這裡,謝謝閱讀。圖片來源 | 微博 @LOFT_official

(吳子衿對本文亦有貢獻。應採訪對象要求,林七、章筠、趙佰為化名。 )

相關焦點

  • 日本咖啡品牌羅多倫入華 落戶上海吳江路
    作者:贏商網-盧致珍   繼加拿大國民咖啡甜甜圈連鎖品牌Tim Hortons宣布2019年進駐中國之後,近日又有消息稱日本知名咖啡品牌也要入華了,即將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店!
  • 亂糟糟的雜貨店,為什麼總讓你欲罷不能?
    好文3716字 | 6分鐘閱讀題圖為《解憂雜貨店》電影海報這個夏天有點「熱」。先有宜家中國的首個城市店在上海靜安寺開張,後有日本知名生活雜貨連鎖品牌LOFT中國首店落戶上海徐匯美羅城。據了解,這是LOFT在海外,也是中國的第一家直營店。
  • 《解憂雜貨店》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地感受
    今天晚上看了《解憂雜貨店》,看了一半,一邊看,一邊哭。或許是故事真的很感動,或許是想到了自己。在看第一章的時候,我沒有特別的感覺,或許是我自己沒有戀愛。在看第二章的時候,我哭了!那是父親健夫。他瘦了太多,克郎幾乎認不出了。
  • 《解憂雜貨店》過億 郝蕾發家致富成"人生贏家"
    共6張 1905電影網訊 由日本懸疑作家東野圭吾暢銷小說改編、韓傑導演、董韻詩監製、韓寒擔任藝術指導的中國版同名電影《解憂雜貨店》正在熱映中。
  • 日本昭和時代縮影,雜貨店裡的「古き良き時代」
    跨越平成,時至令和,對很多日本人來說,最懷念的「古き良き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時代),就是昭和時代。那時的日本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嚮往和期待,人文關懷氣息濃厚,既不過度崇洋媚外,也無反人類的軍國主義,更不像今日的日本消極低沉,故步自封。
  • 日本雜貨店鼻祖LOFT來上海了,和MUJI、niko and……齊名
    無論是手帳控、雜貨控,走進去都很難忍住不剁手。 對於愛買手帳、膠帶的文具愛好者來說,無疑是走進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勇氣出來了。 甚至有人為了收集新出的限量水筆,專程坐飛機來日本。
  • 日本傳奇雜貨店,腦洞簡直開到了銀河系
    風俗店、自動販賣機,雜貨店並稱日本三大文化。日本的雜貨店數量比AV女優還多,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讓不少旅行者慕名而來。你問我哪家店最值得一看?Village Vanguard從一家半死不活的小書店,成長為在日本擁有400家門店的傳奇雜貨店。許多人到日本旅行,必定會到這裡來打個卡。
  • 日本第一咖啡品牌羅多倫DOUTOR入華 首店落戶上海吳江路
    它就是來自日本的羅多倫(DOUTOR),號稱日本第一咖啡品牌,以價格親民、咖啡品質佳、輕食品類多樣著稱。7月27日,DOUTOR宣布中國首店落戶上海吳江路茂名北路路口,目前吳江路店處於裝修階段。
  • 《浪矢解憂雜貨店》今日公映 東野圭吾雜貨店重生
    由廣木隆一執導,山田涼介和西田敏行主演的電影《浪矢解憂雜貨店》今日溫暖上映,片方同時發布了日本原版主題曲《重生》。這首原著中多次提及的歌曲,經由日版原汁原味的詞曲風格來詮釋,更加抒情暖心,感動了無數網友。各大音樂和視頻網站評論區更是被「淚目」「回憶殺」等關鍵詞所覆蓋。
  • 《解憂雜貨店》元旦檔票房墊底 360搜索解析日本IP電影改編困局
    今年元旦期間,共有4部國產新片上映,他們分別是由韓庚、鄭愷主演的《前任3》,吳君如執導並主演的《妖妖鈴》,劉亦菲、馮紹峰主演的《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以及王俊凱、迪麗熱巴、董子健主演的《解憂雜貨店》。其中《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日本懸疑大師東野圭吾同名原著,強IP效應引發國內書迷影迷關注,不過從目前票房和口碑來看,《解憂》表現並不如人意。
  • 遊客回來發現,日本便利店像一個飯堂,國內的像是雜貨店
    我們通常稱呼為雜貨店,或者西洋化一些,叫做「士多店」,這是取自於英語中store的諧音。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這些小店鋪慢慢減少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連鎖便利店的出現。這些連鎖店鋪在採購上有規模效應,加上統一的形象管理,很容易擴張分店,使得很多個體經營的小店鋪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漸漸只能散落在便利店沒有覆蓋的地方。
  • 《浪矢解憂雜貨店》:這才是日本IP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為了和中國版的《解憂雜貨店》有些區分,這次上映的日版《解憂雜貨店》最後的名字定為《浪矢解憂雜貨店》。雖說上映前期的準備匆匆忙忙,但是已經在日本看過的該電影的觀眾都紛紛為這部電影打call,稱它才是我們熟悉的日本電影的味道。
  • 日本雜貨店:讓旅遊目的地變身生活美學目的地
    繼niko and …在去年年底進軍中國市場之後,今年4月又一日本人氣雜貨店品牌LOFT也官宣在上海開設首店,這一時也成為了話題新聞。它們在帶來高話題流量的同時,也反映出了日本雜貨品牌在零售業界乃至消費者當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 《解憂雜貨店》裡的故事,耐人尋味!
    《解憂雜貨店》真的能解憂嗎?這部出自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小說,杵在我家的書架上,整整半年之多,煩惱的時候不去理它,覺得沒用,大不了又是一碗油膩的心靈雞湯,早已乏味。高興的時候,想不起來看它,覺得不需要調味,平淡的生活也挺好。
  • 年輕人的「解憂雜貨店」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缺了水壺、杯子、肥皂等小物件,媽媽就會讓小孩子去街頭巷尾的小小雜貨店買回來。那時候,小小雜貨店猶如百寶箱,滿滿當當的貨物裡有掏不盡的寶貝。  不同年代的人都喜歡小小的雜貨店,只需花幾十元甚至十幾元,就能帶回一件日常家居小單品,讓生活增添一份小小的儀式感,自然也成為年輕人喜歡的「解憂雜貨店」。  雜貨店 設計時尚明亮為主  到過日本旅行的消費者都有如此感受,零售業非常發達,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時便利店,更有商品琳琅滿目的藥妝店、家居生活店以及雜貨店等。
  • 今日推薦-《解憂雜貨店》
    《解憂雜貨店》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寫作的長篇小說,該書獲得第七屆中央公論文藝獎,是亞馬遜最暢銷的圖書。了解過東野圭吾的人都知道,他的書大多都是懸疑推理類,而《解憂雜貨店》一改往日風格,它是一本帶有哲學感悟的小說,但是又極具東野圭吾風格的心靈雞湯。它是暖心的,樂觀的,張揚的,是那種可信的,常人的善。 《解憂雜貨店》的故事從倒敘開始,三個小偷拉開了浪矢雜貨店的大門,同時也拉開了那個年代故事的大幕。在一開始,便已展示高潮部分。三個小偷誤撞進一家名叫浪矢的雜貨店。
  • 日版《解憂雜貨店》在日本大賣,內容精彩,即將在中國上映
    日版《解憂雜貨店》電影在日本大賣,本土上映後收穫超了10億日元票房,連續三周榮登票房排行榜冠軍。該片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故事講述三個少年做了壞事躲在已經廢棄的雜貨店,結果偶然發現郵箱裡有一些寄給雜貨店老闆的信,而這些信居然都來自32年前,這一夜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內容精彩。
  • 日本雜貨店 LOFT 中國 1 號店,你想去逛嗎?
    5 年 6 家店,暫不考慮電商......日本雜貨店 LOFT 邁出中國市場第一步。攝影 | 小尾巴 7 月 24 日,日本雜貨店品牌 LOFT 進入中國,在上海美羅城開出內地首店,這也是它第一次在海外市場開出直營店——此前在泰國,它採取的是加盟策略。我們在東京採訪了 LOFT 執行董事、海外事業部部長莊野桂一郎,聽聽他如何闡述這家人氣連鎖雜貨的中國計劃。
  • 《解憂雜貨店》|感受東野圭吾有靈魂的文字
    01 偶遇《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看完了。合上書,心卻捨不得走不開。這本小說能讓人回味的東西太多太多。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看。02 《解憂雜貨店》講了什麼故事這間「廢棄屋」就是解憂雜貨店。之所以說是「廢棄屋」,是因為這間雜貨店33年來都沒有人居住。在一天夜裡,翔太、幸平、郭也三個故事主角,入室搶劫完後,躲到了這間雜貨店。
  • 《解憂雜貨店》會成為下一個《深夜食堂》嗎?
    王俊凱、迪麗熱巴、董子健以及成龍等一眾演員加盟,讓觀眾的好奇心猛增,這樣一部來自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會被改成什麼樣子呢? 《解憂雜貨店》改編難度在這裡 《解憂雜貨店》與東野圭吾之前的作品大不一樣,不再用擅長的懸疑探案分解故事,而是採取了溫情細膩的寫作手法,把一段段交織的人物關係講得極具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