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俄國人並沒有忘記它。1915年9月24日,最近剛被沙皇剝奪了總指揮權的尼古拉斯大公掌握了高加索方面的兵權。從其重組的重點來看,恩維爾和德國人有必要對之傾注更多的注意力。
即便大公的「光澤」在1915年的全面撤退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但這位羅曼諾夫(俄國姓氏,舊俄的羅曼諾夫王朝)大公在高加索戰線上的聲譽仍有口皆碑。這一次,他不會掉以輕心了。可以理解的是,最高統帥部(由於巴拉諾維奇已落入德軍手中,最高統帥部此時遷至更東部的莫吉列夫)的將領們在東歐戰線穩固之前,一直捨不得割捨自己的軍隊或戰備物資。
然而,到了11月,大公尼古拉斯卻利用自己的巨大影響力將一支新組建的擁有1.4萬之眾(8 000名騎兵和6 000名步兵)的遠徵軍調派至波斯,並由騎兵將軍N. N.巴拉託夫(薩勒卡默什戰役之後對土軍進行追擊的英雄人物)率領。
巴拉託夫的先頭部隊在加茲溫—德黑蘭道路上展示了自己的武力,在其向首都發動猛襲的含蓄威脅之下,艾哈邁德·沙阿在1915年11月15日向俄國人獻出了德黑蘭,迫使德國和奧地利領事倉皇潰逃。
到2月,巴拉託夫的騎兵隊掃清了波斯北部的德國及土耳其軍隊,重塑了俄國在亞塞拜然的聲望,並作勢從東部侵襲美索不達米亞(從理論上),大大減輕了湯曾德固守庫特城的壓力。[插圖]儘管巴拉託夫取得的成就相當卓著,但是其真正含義卻很快在別處得以體現。
他對波斯的侵入誠然有其自身戰略目的,並掃清了亞塞拜然的敵軍,但它同時為俄軍在更遠地區的、差不多被尤登尼奇「煮熟」(不過大公尼古拉斯還未被告知此地戰況)的土耳其東部戰場發動兩棲進攻提供了幌子。
為了趕在恩維爾從加裡波利撤出兵力進行增援之前給予奧斯曼第三集團軍致命性打擊——他估計會耗時3個月——尤登尼奇設想向衛護著通往埃爾祖魯姆的道路上的克普呂柯伊發動突擊,一舉撕破奧斯曼防線,並在土軍援兵趕來之前「部分殲滅」奧斯曼第三集團軍。
1915年12月,看起來俄軍每天都在從提比里西朝南部的大不裡士行軍,意圖增援巴拉託夫,實際上他們卻在夜晚的時候往回走。為了進一步掩飾他們的「軍隊偽裝」或是迷惑行為,尤登尼奇假裝給全體將士放大假,還大張旗鼓地準備了一頓豐盛的聖誕大餐。從那以後,直到今天,東正教聖誕節也是一個非常盛大的場合,人們經常要花一個星期以上的時間進行悉心準備。
加上新招募的士兵,這支高加索軍隊的人數此時有將近20萬,這也意味著這場歡慶活動的規模將異常盛大——同時,這也給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做掩護:他們在冬季發動進攻所需的戰略物資能夠在準備節日物資的掩飾下被不斷運往前線。與歡慶節日所需的喇叭鑼鼓與烈酒不同,尤登尼奇的後勤部隊向士兵們分發了短皮上衣、棉毛褲、手套、氈靴、皮帽。
此外,每個士兵還配發了兩截短木(在聖誕季節非常實用——或者說在約爾峰的寒冷荒地上可以用來生火。在之前的薩勒卡默什戰役期間,就有很多土耳其士兵因缺乏木材而被凍死)。由於沙皇俄國仍然使用儒略曆——比格里曆遲13天,這場狂歡活動預計會在1916年1月7—14日(西曆)達到高潮。正是在東正教聖誕節的第四天——1月10日——尤登尼奇計劃發動進攻。
正因尤登尼奇對「軍隊偽裝」戰術的高超運用,他們才得以在連高加索總司令(他在1915年12月18/31日才得以就職)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這些物資秘密運到了前線。尤登尼奇有必要如此小心謹慎,因為他知道數月以來,高加索戰場已經遠離奧斯曼和俄軍最高統帥部的視線。
在1915年的徹底失敗之後,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及其參謀長M. V.阿列克謝耶夫將軍急切想要在歐洲恢復俄軍的積極性和聲望,他們考慮在加利西亞向實力稍弱的奧匈帝國敵軍發動新的攻勢。考慮到土耳其人在薩勒卡默什戰役及最近在凡城湖附近的潰敗之後難以對俄軍的高加索陣地構成威脅,阿列克謝耶夫意識到沒有理由繼續在此地留守一支大規模軍隊。
1916年1月上旬,他要求提比里西向波蘭派遣增援力量。可以預見,尼古拉斯大公對這個將會奪走他剛掌握的兵權及其地位的命令大為震怒。他依仗此時尤登尼奇要求發動進攻的提議,拒絕執行阿列克謝耶夫的命令。
俄國的突襲幾乎是全力以赴的。當進攻開始時,奧斯曼第三集團軍指揮官穆罕默德·卡米勒帕夏身處君士坦丁堡的戰爭部,而他的德國參謀長古澤由於感染了致命的斑疹傷寒症,也正在德國療養。
當土耳其人應該處於高度警備狀態的時候,他們在埃爾祖魯姆的指揮部卻正在昏頭大睡。很明顯,波斯和假日的「軍隊偽裝」奏效了。不過,要說在土耳其這方沒有一個人能預料到俄軍會在近期(如果不是這麼快的話)發動進攻也過於誇張。穆罕默德·卡米勒帕夏此時身處帝都的目的主要是想從恩維爾手中獲取援兵以防俄軍進攻。
據這位第三集團軍司令所說,恩維爾對此漠不關心,他僅僅告訴穆罕默德·卡米勒帕夏,如果俄國人發動進攻的話,他們只需要「撤退到錫瓦斯」即可。[插圖]即便恩維爾想要派兵迅速增援埃爾祖魯姆,時間上也不可能太快。
俄軍的黑海艦隊儘管對「戈本號」處處盯防,卻足以對土耳其的黑海沿線造成有力侵襲,並有效控制了通往特拉布宗的航線。從君士坦丁堡到安卡拉有一條鐵路線,但是,正如約翰·巴肯(John Buchan)的戰時暢銷驚險小說《綠鬥篷》中的主人公意識到的,從這條鐵路的末端到埃爾祖魯姆的距離超過了500英裡(約804千米)。
在僅有的一條交通繁忙的碎石路上,大部分士兵只能靠雙腳行軍,而他們的大炮裝備等則由畜力牽引的貨車拖著緩慢前進。在穆罕默德·卡米勒帕夏缺陣埃爾祖魯姆的情況下,奧斯曼第三集團軍指揮官的職位由阿卜杜勒·卡裡姆帕夏暫時擔任,他也因而只能傾盡所有做好防守——他在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兵團中遍布著大約7.4萬名步兵,同時,他還擁有77挺機關槍和180門野戰炮。
這還遠遠不夠。雖然尤登尼奇在數量上僅擁有非常薄弱的優勢(加上亞美尼亞「志願軍」作戰小隊,總共大約8萬名步兵,與此對應,土軍擁有7.4萬名步兵),但是他卻又把土耳其斯坦第二兵團和高加索第一兵團,以及高加索第四步兵師中的85支作戰營的主要兵力投放到對克普呂柯伊的進攻中,並由駱駝拖運著230門野戰炮及炮彈供以援助。[插圖]實際上,比數量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尤登尼奇精心準備的物資儲備,這樣他們的裝備就能夠在高加索的寒冬條件下遠勝土耳其人。
這同發動突襲的因素一樣,最後被證明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尤登尼奇計劃的第一波進攻開始於東正教聖誕節的第四天——1916年1月10日,土耳其斯坦第二兵團在普熱瓦爾斯基(Przevalski)將軍的帶領下,向位於託爾圖姆湖(Lake Tortum)和恰基爾·巴巴橋之間的奧斯曼左翼(北邊)發動了襲擊,旨在攻下卡拉達(黑山)的高地,並引開從哈珊卡爾堡而來的奧斯曼援兵——這支援軍部隊由阿卜杜勒·卡裡姆帕夏留以戰略備用,僅由6 000兵力構成。
在敵軍的頑強抵抗,尤其是奧斯曼機槍手的掃射之下,土耳其斯坦軍隊經過兩天的苦戰後,仍無法拿下高地。但是普熱瓦爾斯基的進攻卻成功地實現了其戰略目標,他將阿卜杜勒·卡裡姆帕夏的注意力引至北部防區——他在此區調派了兩支師部(第三十一和第三十四師)。尤登尼奇隨後又通過在阿拉斯河流域發動高加索第一兵團朝奧斯曼右翼進攻,進一步迷惑了敵軍。
此處的戰鬥依然十分激烈,雙方用刺刀進行拼殺,而俄軍甚至行進到奧斯曼軍隊的機槍火力之下接受血腥屠殺(這些不幸的俄國農民顯然沒有被告知他們進攻的是一個師的力量)。到目前為止,俄軍在這三天對敵軍兩翼的殘酷且毫無結果的進攻中,僅僅佔領了少量前方的溝壕。
阿卜杜勒·卡裡姆帕夏並未完全上當,他推斷,俄軍至少有一支部隊在進行佯攻——很可能是北部這一支。在此判斷下,他將自己的戰略後備軍轉移到了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