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近日,北京一家小店的「套餐A」不脛而走,成為寒冷冬日裡溫暖彼此的一抹亮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給人帶去Plan B(備選計劃)的套餐A。
「人在外面遇到困難是難免的」,在北京德順齋小店的玻璃上貼著這樣一張紙,「本店免費提供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這樣的一份暖心餐,對應的是價值22元的紅燒牛肉麵。有吃過的網友稱口味不錯,面和肉的分量也都很足。沒什麼收入的大學生、流浪者和環衛工人,是這份套餐想要幫助的目標群體。
有此善舉也並非突發奇想,而是老闆年輕時曾受惠於人的經歷。店長於成浩表示,2012年,剛到昆明上大學的自己有一次錢包、手機不幸被偷,一家米線店老闆請他吃了一餐,又給他5元錢用來乘車。這個善舉解了於成浩的燃眉之急,他自此決定要用類似的方式回饋社會。正所謂君子之德如風行草偃,老闆的愛心化作了店員們服務時真誠平等的態度,有食客聽聞消息專程前來打卡,更有人來店不為吃麵只為「捐面」。
民以食為天。「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啊」,這句「有情飲水飽「的臺詞讓不少影迷銘記於心。可以說,在中國人的文化裡,一餐飯不僅是果腹的食物,也可以是一種關懷的象徵。成本沒幾個錢的一碗麵,卻足以用人間煙火氣,撫得凡人心,而這樣的點滴之恩看似微小,串聯起來卻足以匯成汩汩不輟的溫暖溪流。
隨手查閱新聞,不同的城市正湧動著相同的善意,類似的愛心小店正在大江南北潤物無聲。在江蘇南通,老闆張云為環衛工、殘疾人、現役軍人等9類群體免費提供餐食,成本均由自己承擔,至今已堅持4年多。在浙江安吉,林女士開出公益主題麵館,掛出「愛心代購券」的大榜,如果有意,客人可以下單贈面,讓愛心更可持續。除此之外,愛心人士捐贈的充電寶、愛心傘等更讓這裡成為了附近社區的公益基地。
即便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益善舉的線下近身性與行為日常性依然值得格外重視,這也是為什麼麵館的善舉談不上感天動地卻能讓我們感動常在的原因——個人是組成社會的細胞,都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物理意義上的社區之中,一個社區生活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的幸福指數。這些鍾情於善舉的小店,如同會向你噓寒問暖、困難時候搭把手的好鄰居,讓漂泊在外的遊子在不順遂時總能有個免於凍餓的Plan B,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樣的小店能獲得消費者的美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自古以來,中國的商業文化講究的正是義利兼修。孟洛川創立的「瑞蚨祥」,進門的影壁上寫著的便是「修身」二字;光緒三年天下大旱,晉商喬致庸傾盡家財,施捨粥飯,當地無一人餓死;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事業成功後,不忘「先富帶後富」的初心,用扶持產業、設立獎金、興辦學校、捐款捐物等方式,在扶貧、濟困、救災等方面發揮著自己的光與熱。因為他們深知,產生經濟利潤能夠做起一家合格的企業,追求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才有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企業。
正所謂「道不遠人」,很多時候溫暖他人所需要的與其說是能力,不如說是意願。告別冷漠,開始行動,讓社會更加和諧,這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該是我們每個人的修養。
這正是:
隆冬一碗麵,溫暖存心間。
公益無大小,點滴亦湧泉。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