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朱熹的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朱熹的父親曾在朝廷任職,被革職後熱衷道學。朱熹幼承庭訓,聰明過人。據說,他在4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驚於其問學之深,更細心教誨。朱熹8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上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受父親影響,朱熹出道入佛,對兩家學說有著很深的修養。紹興十七年(1147),18歲的朱熹參加鄉貢考試,據說就是以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次年,朱熹考中進士,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他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嫡傳弟子李侗。
紹興30年(1160),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裡前往拜師。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字曰"元晦"。朱熹雖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但實際在任時間只有10年左右。他前期力主抗金,反對議和;後期重在興學,而生守成之意。他關心國家大事,希望社會安定,一生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儒學,著書立說和收徒講學。淳熙五年(1178)冬,他重修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聚徒講學,教育士子。
他制定了一整套學規,包括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這些為學修身、待人接物的"學規"集中體現了朱熹的教育思想,也成為後世儒者尊崇的格言。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又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收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四書"之說由此確立。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他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並在此講學授徒。書院實行自由開放的教學方式,主講學者自擇主題,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提倡學生自學鑽研,師生辯難。可以說,南宋書院的興盛與朱熹及其他學者的提倡是分不開的。
朱熹的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太極圖說解》、《西銘解義》、《通書解》以及由門生輯錄的《朱子語類》等。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張載以及佛道各家學說,完成了理學體系的最終構建。"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理的不斷運動所引起的,"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嘗實有是物也"。理在事中,天下沒有理外之物。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理的不斷運動所引起的,"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嘗實有是物也"。理在事中,天下沒有理外之物。他同時提出"理"決定"氣",理氣結合構成天下萬物。他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先,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也就是說,理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根據,氣是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作為觀念的理與物質材料的氣彼此結合,便形成天地萬物。
由此出發,朱熹建構起面向社會人生的倫理學體系。他說:"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因此,理雖超越並主宰萬事萬物,但又絕非玄妙而不可得,倫常便是理的具象化。任何人違背綱常便是違背天理。可見朱熹將天人合於一理不僅是關於哲學的探究,更是要匡正現實社會生活之弊的道德追求。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