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2020-12-12 小花話歷史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朱熹的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朱熹的父親曾在朝廷任職,被革職後熱衷道學。朱熹幼承庭訓,聰明過人。據說,他在4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驚於其問學之深,更細心教誨。朱熹8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上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受父親影響,朱熹出道入佛,對兩家學說有著很深的修養。紹興十七年(1147),18歲的朱熹參加鄉貢考試,據說就是以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次年,朱熹考中進士,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他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嫡傳弟子李侗。

紹興30年(1160),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裡前往拜師。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字曰"元晦"。朱熹雖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但實際在任時間只有10年左右。他前期力主抗金,反對議和;後期重在興學,而生守成之意。他關心國家大事,希望社會安定,一生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儒學,著書立說和收徒講學。淳熙五年(1178)冬,他重修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聚徒講學,教育士子。

他制定了一整套學規,包括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這些為學修身、待人接物的"學規"集中體現了朱熹的教育思想,也成為後世儒者尊崇的格言。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又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收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四書"之說由此確立。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他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並在此講學授徒。書院實行自由開放的教學方式,主講學者自擇主題,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提倡學生自學鑽研,師生辯難。可以說,南宋書院的興盛與朱熹及其他學者的提倡是分不開的。

朱熹的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太極圖說解》、《西銘解義》、《通書解》以及由門生輯錄的《朱子語類》等。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張載以及佛道各家學說,完成了理學體系的最終構建。"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理的不斷運動所引起的,"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嘗實有是物也"。理在事中,天下沒有理外之物。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理的不斷運動所引起的,"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嘗實有是物也"。理在事中,天下沒有理外之物。他同時提出"理"決定"氣",理氣結合構成天下萬物。他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先,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也就是說,理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根據,氣是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作為觀念的理與物質材料的氣彼此結合,便形成天地萬物。

由此出發,朱熹建構起面向社會人生的倫理學體系。他說:"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因此,理雖超越並主宰萬事萬物,但又絕非玄妙而不可得,倫常便是理的具象化。任何人違背綱常便是違背天理。可見朱熹將天人合於一理不僅是關於哲學的探究,更是要匡正現實社會生活之弊的道德追求。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氣本論"——朱熹的"理氣不離不雜理一分殊
    在朱熹的理氣論中,世界萬物都是由理和氣組成的,理是事物的實質和規律,是氣之聚散的依據;氣則是組成所有事物的底料,是事物能夠成為形質之體的緣由,氣的聚散導致了有形器具的生滅。王夫之繼承發展了張載的思想,提出了"氣化日新"的宇宙本體論。首先,他對"氣"的範疇作了新的規定。
  • 氣本論"——朱熹的"理氣不離不雜理一分殊
    在朱熹的理氣論中,世界萬物都是由理和氣組成的,理是事物的實質和規律,是氣之聚散的依據;氣則是組成所有事物的底料,是事物能夠成為形質之體的緣由,氣的聚散導致了有形器具的生滅。王夫之繼承發展了張載的思想,提出了"氣化日新"的宇宙本體論。首先,他對"氣"的範疇作了新的規定。
  • 宋理學又稱儒家哲學,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這一時期新思想影響深遠
    一、儒家理學代表人物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北宋理學開創者即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他將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闡述了理學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系。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相對於以《孟子》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為主線,筆者立論的視角只是轉移到了朱熹理學的基本觀念上,以期更加清晰地展現朱熹通過《孟子集注》所建構的理學體系。「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本體範疇,也是朱熹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正因為如此,朱熹的哲學才冠名以「理學」。在朱熹看來,理作為世界的本源,不是創生萬物的始基,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和運行法則。
  • 「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之所以稱之為「宋明理學」,是因為「理學」在宋朝建立之後,在明朝成為正統的官方哲學,在現實政治中佔了統治的地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明之後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皆為四書所限,而對四書的解釋,也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標準答案。那麼「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 曾春海: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氣論與馮友蘭新理學之對比研究
    來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長沙)2012年第1期 第11-18頁內容提要:旨在針對馮友蘭建構新理學形上學四項核心概念:「理」、「氣」、「道體」與「大全」與朱熹哲學相對應之核心概念,進行對比性之研究。馮先生深受英美實在論的邏輯分析法之影響,認為這是正的形上學方法。
  • 「理」和「道」在《孟子集注》中的涵義是什麼?
    最後,性理。這是人所稟受於天之理,他規定了人性本善,是道德的先天基礎。以下具體分析這四種涵義在《孟子集注》中的表現。理之全體。這一涵義的表達,朱熹都將「理」與指代整體意義的形容詞或名詞聯用。例如:「天地之理」「理之本然」「萬理具備」「至理」「理之常」「必然之理」等。
  • 如何理解朱熹提出的「理」、「氣」關係與「格物致知」的哲學思想
    理是「超然於萬有之上,廣大無邊」;理充塞於宇宙,無處不在。宇宙全體的「理」稱為「太極」,而「太極」也內在於宇宙萬物之中。萬物包含的「理」是相通的,因為萬物的性質就來自於「理」。他把「理」和封建倫理道德聯繫起來,認為理就是「仁、義、禮、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三綱五常是先天就有的。朱熹認為理是永恆不變的,「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競理卻是在這裡。」
  • 朱熹哲學中「自然」概念的內涵和角色
    「自然」與「天理」的這種密切關係決定了只有符合「自然」的才可能是符合「天理」的,因此「自然」成為我們各類行為的參照標準、過程要求和境界目標,這是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學中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天理」的內涵和特性中,朱熹認為「當然」更切近人事,所以「當然」比「自然」更為重要,這決定了「自然」最終無法擁有像在道家哲學中一樣顯赫的地位。
  • 心即理也,致良知,看完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漲了不少知識!
    心其實是一種主體意識,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超越一切的絕對本體,即上升為最高的哲學範疇。良知是上天賦於每個個體心中的,人一出生,心中便內含良知,這是一種先驗論。良知超越一切,是評判一切的標準,良知是客觀的,人世間一切事情都要以良知為準則來進行善惡判斷,良知便是一切價值判斷的本源。良知作為心之本體,無所不包。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心即理」這個提法也不是王陽明第一個提出來的,在他前面,南宋有個叫陸九淵的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心即理」這個概念。王陽明是繼承了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即理」,創立了陽明心學。我們常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所以說,想要徹底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生活的那個時代。
  • 陸九淵認為「心」是世界根源,陳亮抨擊朱熹理學,認為他是空談家
    陸九淵是江西撫州金溪人,他的祖先曾經是唐朝宰相,到陸九淵這一代,家族已趨沒落,但在當時仍是有勢力的大族。陸九淵是孝宗時的進士,後來歷任主簿、國子正等職,並隨處講學。其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陸九淵認為「心」是世界的根源,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否心即是宇宙」的論點,這就是說:我「心」就是整個宇宙,宇宙萬物只不過是我「心」的體現,沒有我的「心」,世上萬事萬物都不可能存在。
  • 領略朱熹哲學智慧樞要
    在朱熹看來,這個「理」是從宇宙中來的,他將"理"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在這方面,朱熹繼承周敦頤對「太極誠體」的理論,兼併道家學說,用一個「理」字來概括。所以,終上所述,儒家需要有一個高度來支撐它的體系,否則它將要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中了。其實,朱熹的前輩周敦頤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設想:為儒家建立一個符合時代的新的高度。但周敦頤沒有在具體應用上延展,雖然他的確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發現——他覺得宇宙有一個太極誠體,世間萬物由此構成,但還是沒有具體應用體系上講清楚。
  • 宋理學又稱儒家哲學,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這一時期新思想影響深遠
    一、儒家理學代表人物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北宋理學開創者即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他將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闡述了理學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系。
  • 宋代儒家代表人物,朱熹、二程還是陸九淵?誰對儒家發展貢獻更大
    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無欲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而成為宋明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出入於儒釋道三教,從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中,融通了儒釋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釋道的智慧凝練在一起。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都是在周敦頤原有的思想基礎上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相對於以《孟子》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為主線,筆者立論的視角只是轉移到了朱熹理學的基本觀念上,以期更加清晰地展現朱熹通過《孟子集注》所建構的理學體系。「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本體範疇,也是朱熹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正因為如此,朱熹的哲學才冠名以「理學」。在朱熹看來,理作為世界的本源,不是創生萬物的始基,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和運行法則。
  • 朱熹的「理學」,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
    這種思想產生於兩宋時期,是當時哲學的中心觀念,把「理」作為產生世間萬物精神思維的東西,是上層建築的最本質,對當時的政治產生了很大幫助。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學觀念貫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理」和「氣」組成而成。
  • 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
  • 中華古代哲學中關於「道」的不同認知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老子著《道德經》從而開創了道家學說。從我國的春秋時期開始,道家和儒家兩大派並存繼而影響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在這歷史長河中,關於「道」的認知,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認識,本文下面簡要敘述一下。「道」,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中是一個用來表達宇宙本源與自然規律的範疇。
  • 「理」和「道」在《孟子集注》中的涵義是什麼?
    最後,性理。這是人所稟受於天之理,他規定了人性本善,是道德的先天基礎。以下具體分析這四種涵義在《孟子集注》中的表現。理之全體。這一涵義的表達,朱熹都將「理」與指代整體意義的形容詞或名詞聯用。例如:「天地之理」「理之本然」「萬理具備」「至理」「理之常」「必然之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