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學中「自然」概念的內涵和角色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Zhu Xi's Conception of Nature:Its Connotation and Role

 

  作者簡介:吳亞楠,山東高密人,哲學博士,(天津 300350)南開大學哲學院講師。

  原發信息:《現代哲學》第20194期

  內容提要:「自然」不僅是道家哲學的重要術語,也是包括朱子在內的儒家哲學的重要術語。在朱熹看來,「自然」是指沒有人慾摻雜或造作的,天理本體完全實現自己或者被實現的狀態。這包括三種情形:形上本體的先天存在、動植物的當下和人符合天理的行為和實踐。「自然」與「天理」的這種密切關係決定了只有符合「自然」的才可能是符合「天理」的,因此「自然」成為我們各類行為的參照標準、過程要求和境界目標,這是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學中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天理」的內涵和特性中,朱熹認為「當然」更切近人事,所以「當然」比「自然」更為重要,這決定了「自然」最終無法擁有像在道家哲學中一樣顯赫的地位。

  關鍵詞:朱熹/自然/天理/當然/道家

 

  一般而言,「自然」主要被看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但是實際上儒家對於「自然」也有許多思考①:雖然它不像「仁」「禮」或者「天理」在儒家思想中佔有那麼顯赫的地位,但也是儒家思想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儒家思想所著力突出的主要精神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儒家「自然」思想的研究,這對於反思儒家思想的特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朱子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對自然概念非常重視。一個最關注的現象是,朱子文獻中自然概念的出現頻率比「天理」一詞還要多出四五百次②。這個數量上的優勢似乎直接提示了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把朱子哲學中自然概念的意義和使用作為考察的案例,以促進我們對理學乃至整個儒學中「自然」思想的理解,同時加深我們對朱子哲學本身的理解。

  一、「自然」概念的內涵

  朱子在各種語境中頻繁地使用「自然」一詞,但並沒有自覺地為「自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可能是由於朱子認為自己對「自然」一詞的理解,與道家對於「自然」含義的規定以及在它的影響下日常語言中對「自然」一詞的使用,非常接近而且並無明顯的不同;也可能是因為朱子認為「自然」一詞很難從正面通過概念定義的方式來表述它的內涵,相反可以通過對其反面的「非自然」因素或者現象的否定,來呈現「自然」的究竟所指。這兩種情況在朱子哲學中可能同時存在。這決定了我們想要了解朱子對自然概念的規定,就需要首先從其對「非自然」之情況的排除開始。

  (一)非人所為

  在朱子的各種文本中,我們時常看到類似如下的一些表達,比如:

  故人之與人自為同類,而物莫得以班焉,乃天理人心之自然,非有所造作而故為是等差也。③

  誠是實理,自然不假修為者也。④

  太極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理……故自此而生一陰一陽,乃為兩儀,而四象、八卦又是從此生,皆有自然次第,不由人力安排。⑤

  這三段話雖然討論的對象有所不同,但都涉及朱子對自然概念的理解。在朱子看來,「自然」意味著「非有所造作」「不假修為」和「不由人力安排」,從反面而言就是「非人所為」,從正面而言則是指沒有人為因素參與的本然或者天然。具體來說,這個看似簡單的理解有其複雜性的一面,因此對它的討論尚需進一步細化。

  只從「非人所為」的要求來看,滿足這個條件的情況可以大致總結為兩種:其一,本體之自然。比如上文提及的「天理人心之自然」「誠是實理自然」都屬於這種情況。在朱子哲學中,形上本體就是潔淨空闊的「理」世界,或者與「理」異取同體⑥的其他本體,比如「道」「天」「性」等,它們在邏輯或者形而上的意義上,皆在「氣」之先,故而其中沒有人為因素的參與,也就是「自然」的存在,我們把這種情況標記為A。其二,人與物之自然。這是用來指明在形而下領域中,人和物當下直接呈現出的自然狀態或面貌,又可以分為B人的現實自然和C動植物的現實自然⑦兩類。就前者來說,比如「果以徒然之敬為不足事,而必待其自然乎?」⑧這句話出自朱子答覆方耕道的書信。方耕道提出的諸多問題中就有一個牽涉到對於主敬用功的質疑,他認為必要「有所見然後有所主」。朱熹反對這種觀點,首先根據程子「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的發明作以駁斥,然後指出,按照方耕道的觀點,既然認為沒有致知為其前提的主敬用功不足以依恃,那麼在未致知之前難道就要順由著性情當下的自然情狀而不加以調整和節制嗎?所以這句引文的「自然」不是指向前文所論的A的情況,而是指向了當下現實的直接呈現。在此處的言說中,朱熹明顯給予它的是一種價值上的否定判斷,這是因為人在現實中的「自然」,必然與人之本性,即與天理相統一的天地之性存在一定距離。如果按照A所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那麼人的這種現實的「自然」其實是「非自然」的。不過,這種用法並不是朱子常見的一種用法,因為「自然」在朱子哲學中更多時候並不是強調一種負面意義,相反它是體會朱子哲學核心精神的主要維度,故而我們也不把B的情況作為朱子「自然」概念的典型用法,後面的討論暫時將其排除在外。而雖然朱子對人的現實情狀的自然面貌給予了否定性的價值判斷,但如果就動植物而言,它們的自然本來就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所以我們無法對之直接給予一種價值的否定判斷。這種「非人所為」的情況符合朱子對「自然」之理解⑨,即C情況。

  (二)非人所能為

  關於如何理解朱子的「自然」概念,我們還會發現另一類文本,比如:

  君臣之義,根於情性之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⑩

  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11)

  聖人只是見得分明,便只依本畫出,元不曾用一毫智力添助。蓋本不煩智力之助,亦不容智力得以助於其間也。(12)

  這幾段文本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從人力「能」與「不能」參與的角度來談論「自然」的意義。朱子認為無論是以「君臣之義」為代表的人倫道理,還是以《易》之象數為代表的自然物理,它們都是客觀必然的,因此人力無法參與其間,這是「自然」的意義所在,我們把這種情況代稱為D。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既然是發明人所不能參與之義,那麼它顯然只是圍繞形上本體的一種發明,因為形而下的層面中,人的符合本體的行為已經屬於人為的範圍;而物的自然狀態是人可以幹涉和影響的。其二,「非人所能為」其實就是「必然」的意思,結合上文所言,D所體現的實際上是本體的必然性特徵。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並不是從「自然」中直接分析出「必然」的意涵,「自然」所以與「必然」存在關聯,是以「天理」或者其他異取同體的本體為中介而實現的。

  (三)非人所強為

  在朱子哲學中,「自然」並不僅僅指向本體或者動植物的現實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現實中人的一切行為都要被歸為「非自然」的範圍,「自然」問題的現實意義就被削減了。因此,除了上述的「自然」含義,朱子哲學中還有一種「自然」的含義,即人的符合本體之「自然」的行為或實踐,我們把這種情況代稱為E。E的內部包含很多不同的情形。例如,理學的共同目標是令學子們變易氣質,成就聖賢品格,因此工夫論非常重要。那麼,嚴肅而必要的道德工夫實踐,難道因為其中有學子們「自明而誠」的勉力而成為不「自然」的行為嗎?顯然,朱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來,符合本體的要求,順從天理和本性去努力,勿忘勿助之間就是「自然」的體現(13)。為了方便下文的討論,先把上文分析的三種情況列出一個表格:

  「自然」概念        形而上        形而下

  「非人所為」(A)        「非人所為」(C)

  「非人所能為」(D)/必然        「非人所強為」(E)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可以進一步提煉和分析:首先,這三種情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非人所為」之A與「非人所能為」之D都屬於對形上本體的發明;二是「非人所為」之C和「非人所強為」之E是對形下世界中的自然物或人,呈現或者符合本體之狀態或者行為的一種發明。綜合而言,它們或者直接言說本體,或者根據於本體,因而,朱子哲學中「自然」的本質即是天理本體實現自己或者被實現的狀態。其次,「天理」的實現或者被實現的狀態,就是沒有「人慾」幹擾的狀態,所以前述朱子對於「人為」的三種不同形式否定的共同特點在於否定「人慾」的諸種摻雜或者造作;換言之,朱子認為「自然」的真意在於對「人慾」的排除。再次,在朱子哲學中,「天理」的核心含義在於「當然」,所以「自然」作為「天理」的實現或者被實現的狀態,也就必然具有當然的特性。對此,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既然「自然」的也是「當然」的,那麼「自然」理所當然就成為朱子學中一種重要的行為標準和精神,這是「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其二,「當然」並不是從「自然」概念中直接分析出的,而是以「天理」為邏輯中介而實現的,「自然」與「當然」各有不同的概念功能,所以它們既是相互聯繫又是相互區別的。

  綜上,朱子對「自然」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自然」是指沒有人慾摻雜或造作的,天理本體完全實現自己或者被實現的狀態;第二,「自然」體現在本體的存在、動植物的當下和人符合天理的行為與實踐當中;第三,「自然」的也是「當然」的,但作為概念兩者並不等同。

相關焦點

  •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朱熹8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上題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受父親影響,朱熹出道入佛,對兩家學說有著很深的修養。紹興十七年(1147),18歲的朱熹參加鄉貢考試,據說就是以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次年,朱熹考中進士,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他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嫡傳弟子李侗。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
  • 精的哲學意蘊和基本內涵
    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天下至道談》有「精贏必舍」之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有「二八……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之說。3.精是道的內核,是萬物構成的本原。《老子·二十一章》指出精是道的內核,是萬物的構成本原。「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精最早的抽象概念。4.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氣。
  • 中國哲學在未來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學以成人」試圖表明,哲學不是要將普遍的學說、倫理學或方法論覆蓋多元文化,而是考慮人性,強調作為人的品質,作為人所應當具備的融合和共同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能力。「學以成人」將啟示我們如何生活在一個複雜多樣的世界中。    劉悅笛:當前,世界哲學正處於多元文化的變局當中,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文化多樣性在哲學當中的角色呢?
  • 大學文化的哲學視角及本質內涵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出發,從新的角度去研究考察大學文化概念界定及內涵,將使大學文化的研究更具現代意義。哲學視角或哲學反思作為本課題的基本研究思路之一,主要就是不能滿足於提出或接受一種說法、一種看法、一種主張、一種做法或一種問題,而要對這些說法、看法、主張、做法、問題本身加以考察、追究。
  • 中華古代哲學中關於「道」的不同認知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老子著《道德經》從而開創了道家學說。從我國的春秋時期開始,道家和儒家兩大派並存繼而影響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在這歷史長河中,關於「道」的認知,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認識,本文下面簡要敘述一下。「道」,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中是一個用來表達宇宙本源與自然規律的範疇。
  • 中國哲學中的兩極之道
    在中國畫中如何畫月亮?一般說月亮是無法畫的,但中國的畫家們創造了一種畫月亮的方法,叫做「烘雲託月」,他們只畫月亮周圍的雲,這樣月亮就自然顯現出來了畫家沒有畫月亮,因此月亮是一「虛」的(「非實」);但確確實實在畫面上有月亮,因此它又是「實」的(「非虛」)。
  •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突破性及其新時代內涵
    近200年來,面對各種環境思潮和理論訴求,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始終能體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原因在於其哲學上的突破性。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把握並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內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
  •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學習哲學,就是通過哲學式的內省和辯論,不斷敲擊自己固有的概念,從而讓新概念在敲擊出來的裂縫中紮根,繼而在哲學思辨中成長,然後替換我們的舊概念,從而不斷理解、完善、更新、創造、豐富、發展和鞏固我們的概念框架。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其根本原因在於, 在傳統科學哲學中, 實踐並非一個哲學概念, 它要麼是某些先驗規範通達科學知識的中介, 在這種情況下, 辯護主義進路承擔了先驗性的任務, 而默頓式的科學社會學則為這種先驗規範制定經驗準則;要麼如科學知識社會學所言, 實踐成為聯結社會與科學的通道, 在此意義上, 科學的認識論內涵被徹底消解, 科學被解構為一項純粹社會性的事業。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學內涵,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也是中國傳統「天下大同」「天下為公」思想的升華。它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氣本論"——朱熹的"理氣不離不雜理一分殊
    導語:朱熹和王夫之,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從理本論和氣本論的根本立場出發,兩人哲學的重點論題是相對應的,回答卻是截然相異的。因為他們是從不同的出發點去剖析哲學問題的。通過比較朱熹與王夫之的哲學理論,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國不同時期思想的理論分歧。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
  • 新「自然」概念:將女性與自然重新關聯
    由此,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便具有了法律地位和效力。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也必將化為每個公民在追求「美麗中國」夢想過程中的實際行動。無疑,人們對於自然的理解和解釋直接影響到與自然共處的實踐。什麼是自然?這一問題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哲學語境中有不同的回答,在女性主義理論中也同樣出現過爭論。
  • 中庸在人生哲學中的含義,你知道多少?
    經過上千年歷史的演變及中國歷代思想家的詮釋,中庸之道不但是種倫理思想,還是種方法論原則,中庸一詞已經從詞語的一般概念上升到哲學範疇的高度,其含義極其複雜豐富。因此,本文在辯證古人詮釋的基礎上,講一下中庸在人生哲學中的諸多含義。
  • 從古希臘到中世紀:26個哲學概念
    「本原」和「宇宙」這兩個概念的聯繫在於:宇宙是本原分化演變的產物,本原在宇宙內部起作用並賦予宇宙萬物特定的秩序和原因。自然哲學就是對世界本原和宇宙哲學的探討。所謂自然哲學中的「自然」,也不是今天意義上的自然。今天我們說的自然是作為自然事物和現象總和的自然界。而早期古希臘哲學家思索的「自然」,其意義接近於今天的「本性」。但這種本性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
  • 早期齊白石藝術倫理思想的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以道家倫理思想為理論依據的中國畫,一直以來重視自然生態,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關照山水畫。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畫,就是以以崇尚自然為基本精神,體現出畫家關注自然界中的獨特的人文精神,是一種自然倫理精神的體現。與當代所講的自然倫理思想有諸多的相通之處。「自然」這一概念,在齊白石藝術作品中,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範疇。入是自然之物,必須遵守自然法則。
  • 《易經》之「易」的文字來源和哲學內涵
    甲骨文從兩皿,中有液體(許多點)象一帶耳(手持處)器皿將液體(酒或水)倒入另一器皿狀。一般省略兩皿旁,只留耳和液體,作。將一器中液體注入另一器,是賜給義。是賜、錫(賜本作錫)的本字。如:易貝(即賜錢)。引申有變更義。周初金文個別有作一皿帶耳(盛)受液體的。西周一般也是賞賜義。但中期以後字形耳中加一點,再略演變。
  • 劉笑敢丨簡論中國哲學的身份、角色與功能
    6.中國哲學是一門現代學科。第三組也大體有三種相關的說法,都是強調中國哲學的「生成時」或「進行時」特點。7.中國哲學即在中國的哲學。8.中國哲學的概念應該發展為漢語哲學。9.中國哲學是在生成和延續過程中的哲學事業。以上三組觀點雖未能窮盡學界的所有觀點,但大致說來,代表了多種已有的和可能有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