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公眾號古典命理原創文章,11月10號誤刪,現在重新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提到中庸一詞,大家首先想到兩點,一是中庸指書名,是四書之一;二是中庸作為儒家的道德標準,指中庸之道。中庸作為書的名稱好理解,但中庸作為一種倫理思想指中庸之道時,一般大多數人會認為中庸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種理解當然沒錯,但中庸的含義卻不僅僅於此。經過上千年歷史的演變及中國歷代思想家的詮釋,中庸之道不但是種倫理思想,還是種方法論原則,中庸一詞已經從詞語的一般概念上升到哲學範疇的高度,其含義極其複雜豐富。因此,本文在辯證古人詮釋的基礎上,講一下中庸在人生哲學中的諸多含義。
首先說一下中庸一詞的出處。中庸出自《論語》。在《論語·雍也》中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裡把中庸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其次說一下中的含義。中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思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過論述,如《易傳》中許多地方說到中這個字,多次讚揚正中、中正、中行、中道等。總結一下,中在中庸一詞中的含義主要有三。
一是指不偏不倚。如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
二是指無過無不及。如朱熹認為:「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
三是指兩端之間。如《禮記》中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再次說一下庸的含義。庸在中庸一詞中的含義主要有三。
一是指用,庸是用的通假字。如孔穎達認為:「庸者,用也」。
二是指常行。如鄭玄在注釋《禮記》中說:「庸,常也」,這裡的常行指的是常行之道。
三是朱熹認為的平常,這裡的平常指的是不易的平常之理。如朱熹說「庸,平常也」。
明白了中和庸的含義,中庸的含義就清晰了。總結一下古人對中庸的詮釋,主要有四點含義。
其一,認為庸即用,中庸即用中之意,即中和之為用。
其二,認為庸即常,中庸即無過無不及的常道。朱熹認為: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北宋程頤認為: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對於朱熹的釋義及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的觀點,自宋代以來已取得了主導地位,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其三認為中庸是兼德而至的最高境界。漢代劉劭認為: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者,聖人之目也。」
其四認為中庸是極至,即最高境界之義。這是王夫之的觀點,他認為中是最高標準,只有不及,並沒有過之之說。王夫之堅決反對無過無不及的觀點,認為中庸只可能不及,不可能過之,顯然王夫之賦予了中庸新的含義。以上含義即古人對中庸有代表性的四種詮釋,當然中庸一詞在古代的含義並不僅僅於此,還有其他思想家的釋義,但都不具代表性,不再列舉。
文章最後,再講一下中庸的方法論意義。中庸作為道德指的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但作為方法論指的卻是用中,即把無過無不及作為處理一切事物的原則和方法。如《中庸》中說: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指的就是處事無過無不及的原則,不走極端。目前,這種處事方法和原則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中庸之道已成為大多數人的處世準則。不過在現代,中庸的處世準則又逐漸演變出了許多貶義,比如現在人們認為中庸之道常用來指那些不分是非、含混苟且的圓滑態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庸的觀念有其兩面性。中庸觀念認為凡事都有個標準,都有個度,把中庸作為一種崇高的美德及判定道德的標準,這種認知是合理的。但「中庸的觀念又要求維護這個標準,堅持這個限度,防止向反面轉化,沒有促進發展變化的觀點,這是中庸思想的局限。」(張岱年語)從這個方面來說,中庸觀念的局限性就很明顯了。總之對於中庸的理解和運用,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辨證理解,不可拘泥,固執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