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2020-12-12 娛樂這個小圈

孟子在《盡心下》的末章中明確提出了儒家道統的承繼問題。在對這一章的註解中,朱熹說:「(孟子——引者注)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慮後世遂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而有以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朱熹將儒家的大道解讀為「天理民彝」,並認為此「不可泯滅」,結合朱熹的理學思想,不難看出,在朱熹的心中,自己就是那個「百世之下」「神會而心得之者」。朱熹在這裡並沒有像孟子一樣發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的豪言壯語,而是以一種委婉謙虛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情懷。在《孟子或問》中,朱熹就此章說:「至於章末二句,則孟子之致意深矣。觀其所謂『然而無有乎爾』,則雖若託於不居,而其自任之實可見。觀其所謂『則亦無有乎爾』,則雖若嘆其將絕,而所以啟夫萬世無窮之傳者,又未嘗不在於斯也。」

言辭之間,朱熹以孟子自況、以道統自任的胸懷得以流露。就《孟子集注》本身來看,一方面,朱熹借《孟子》詮釋來發揮自己的理學思想,使得二程所開創的理學體系更加精細、完備。另一方面,在《孟子集注》當中,朱熹多次發揮《孟子》的思想批判佛老之說,堅守並捍衛儒家的精神領地。從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來看,朱熹對儒學重振所作的貢獻,較之二程,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宋史·道學傳》評價說:「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其學加親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於秦火,支離於漢儒,幽沉於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這正是對朱熹對儒學貢獻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總之,在《孟子集注》當中,朱熹自覺地以儒家道統的接續為使命,並以其超卓的天分和不懈的勤奮創造了精緻的理學體系,從而使得儒家思想達到了一個高峰,推動了儒學的更新。這正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所要討論的主題。

《孟子》七篇,內容博大精深,它囊括了中國哲學所討論的心性論、工夫論、政治論、倫理學、教育論等諸方面內容。如果以這種區分的標準為維度,來審視《孟子集注》中朱熹通過對這些思想的詮釋所表達的理學思想,這就會因思想的交叉而導致論說條理的混亂。朱熹的理學思想致廣大而盡精微,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因此,本文的論述,以朱熹的理學思想為主線,試圖揭示朱熹的這些思想在《孟子集注》中的表達圖景。這樣一來,就能夠擺脫上述那種研究方式可能會導致的因思想的千頭萬緒而讓人無所適從的困境,從而通過《孟子集注》把朱熹的理學思想清晰地展現出來。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相對於以《孟子》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為主線,筆者立論的視角只是轉移到了朱熹理學的基本觀念上,以期更加清晰地展現朱熹通過《孟子集注》所建構的理學體系。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本體範疇,也是朱熹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正因為如此,朱熹的哲學才冠名以「理學」。在朱熹看來,理作為世界的本源,不是創生萬物的始基,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和運行法則。理是宇宙產生的所以然之故,在宇宙產生之先,作為其產生根據的理在邏輯上是現在的;理是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所當然之則,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換流轉的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規律。朱熹就是從「理」出發來解釋宇宙和人生的。他的弟子黃幹曾評價說:「其(朱熹——引者注)為道也,有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則太極之理各具於其中。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感於物為情,統性情為心。根於性,則為仁、義、禮、智之德;發於情,則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形於身,則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見於事,則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常;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貫徹古今,充塞宇宙,無一息之間斷,無一毫之空缺,莫不析之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

按照黃幹對朱熹哲學的總結來看,朱熹把太極理解為陰陽所以生之理,二五之氣生化流行,萬物因之以生,太極之理也就賦予萬物之中了。這理就是天命,人得之以為性,性感物而動就產生了情,性情包在那心之中。性有四德,情有四端,四德四端都是本於理而生。這理賦予感官形體職能,規定人倫世變的規則。人人之間、人物之間所稟受於天之理是相同的。理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包攬萬物而又將其分辨地清楚明白。由此,可以說,朱熹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概念,是其哲學體系的核心範疇以及邏輯起點。

在《孟子集注》當中,最能展現朱熹詮釋特色的就是「理」。《孟子集注》當中「理」概念的使用比較頻繁,其表現方式又是複雜的:在很多章節的詮釋中,朱熹直接使用了「理」字,但在一些章節中,朱熹使用「道」字來指代「理」,還有一些章節的詮釋,朱熹使用「天」「天命」來指代「理」。就「理」字和「道」字本身在《孟子集注》中的使用來說,其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又有所差別,需要具體分析。因此,基於「理」概念的重要性和這一概念在《孟子集注》中使用情況的複雜性,對它進行辨析是首先要進行的理論工作。

相關焦點

  • 「理」和「道」在《孟子集注》中的涵義是什麼?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直接使用的「理」字,包括如下幾種涵義:首先,理之全體。這一層面的「理」是作為宇宙人生的本體使用的。表達這種涵義朱熹有時也使用「天理」概念。其次,物理。這是事物生存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法則,這對於物來說。再次,倫理。
  • 孟子哲學,成就偉業
    孟子哲學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孟子哲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兩千多年來,他的「義利之辨」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然而,「義利之辯」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當今企業家有著怎樣的重要啟示?世界就是一個回音壁,我們對這個世界付出什麼,世界必然會回報給我們什麼,這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我們以仁義之心對待客戶、消費者,世界回報給我們的就是更大、更強、更久的百年基業。企業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因而會收穫豐厚利益,如此,就能以此為平臺,利益更多民眾,以更大的利,促進更廣的義。
  •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四書"之說由此確立。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他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並在此講學授徒。書院實行自由開放的教學方式,主講學者自擇主題,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提倡學生自學鑽研,師生辯難。可以說,南宋書院的興盛與朱熹及其他學者的提倡是分不開的。
  • 讀《孟子》以養浩然氣
    古人講,「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讀書即是立德」,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  《孟子》一書對中國文化史影響至深至著,尤其在獨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氣節的培養上,恐無其他經典可與之相比。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朱熹哲學中「自然」概念的內涵和角色
    關鍵詞:朱熹/自然/天理/當然/道家   一般而言,「自然」主要被看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但是實際上儒家對於「自然」也有許多思考①:雖然它不像「仁」「禮」或者「天理」在儒家思想中佔有那麼顯赫的地位,但也是儒家思想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朱大可在《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中,把魯迅看作是獨自開闢著"仇恨政治學"的險惡道路,「他靈魂中的全部恐懼和怨恨,只有在口水暴力中才能得到短暫的平息。他殺機日熾,心力交瘁。晚年的魯迅猶如陷入受虐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充滿恐懼和仇恨,靠話語海洛因苟延殘喘。」魯迅的七條遺言被朱大可總結是魯氏仇恨政治學七項基本原則。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先秦儒家哲學:顛覆你對孔孟思想的刻板印象!
    我覺得,不如先放下自己的成見,去了解一下真正的儒家思想都講了什麼,去聽聽別人的觀點是否也有幾分道理,再來反思自己的看法是不是狹隘、有偏。《先秦儒家哲學》是傅佩榮教授在臺灣大學哲學系的授課講稿首次成書出版。傅佩榮教授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方面研究頗深,他年輕時受西方哲學影響,後來將西方哲學和邏輯分析的視角引入中國傳統經典。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孟子之學是先秦諸多流派中儒家學說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學雖在儒學範圍之內,但是卻與孔子之儒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孔子以仁作為天下之道,孟子則主張提倡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為圭臬。究竟是以哪一個民眾體系和階層為貴,何者為最貴?商人,血緣遠之貴族,農民,庶民還是黔首?其中有的有經濟地位而無政治地位,有的相反。有的什麼地位都沒有,有的自身的自由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放,有待於進一步解放的奴隸新國人。究竟孟子之民所指為何?可以說,沒有人給出明確的界定和答案後是更是在毫無邏輯的前提之下,完成了自己政治理念的構建。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學說在戰國時代已是顯學。漢代以後,歷代統治都尊奉儒學,漸成一尊之勢。宋明時代,儒家學派中逐漸形成了理學和心學體系,孟子的地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孟子》被列為四書,成為封建社會中的必讀經典。傳統儒學,歷來孔孟並稱,人們又將儒學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不愧是儒家學派中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豈但《論道》如此,我的哲學體系,當時自稱為『新統』者,也是如此」。馮友蘭同意金嶽霖對哲學的規定。牟宗三在「中國有沒有哲學」的演講中,給哲學作了界說:「什麼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他認為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有它的哲學,如果承認中國的文化體系,就承認了中國哲學。說中國沒有哲學,「便是荒唐的」。
  • 孟子:如何才能修煉出浩然之氣?
    用孟子的說法,一個人只有達到了大丈夫的境界,才會在心中充滿浩然之氣。浩然之氣,也是孟子關於道德修養境界的核心學說,是孟子關於道德修養的一種崇高的境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可貴的品質。修身立德之道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一生勸人向善,人該如何向善?
  • 中國哲學之道
    豈但《論道》如此,我的哲學體系,當時自稱為『新統』者,也是如此」。馮友蘭同意金嶽霖對哲學的規定。牟宗三在「中國有沒有哲學」的演講中,給哲學作了界說:「什麼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他認為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有它的哲學,如果承認中國的文化體系,就承認了中國哲學。說中國沒有哲學,「便是荒唐的」。
  • 偉大的中國哲學精神之一:求道!
    ——孔子1,中國哲學的核心——道道,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聞道,求道,既是中國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儒家對道的追求熱情,以其創始人孔子的一句話概括,「朝聞道,夕死可矣。」由於入世熱情所致,他與學生論道,多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話題,迸發出的多為與道德、政治密切相關的哲學智慧。3,孟子的「求道」孟子對於「求道」的路徑是這樣表述的:「盡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知天也。」孟子講的「心」,是善心,是與生俱來的良智良能。
  •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學思想體系,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首開私家講學之風因材施教,將文化由貴族階層傳播到民間。孔子的許多至理名言,幾千年來成為我們讀書、做事、為人的重要準則。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孟子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論壇,呈現獨家孟子思想盛宴
    浙江省孟子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浙江省孟促會」)在「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紹興迎來了成立一周年慶典,共同開啟孟子思想在新時代下的傳承與發展論壇。10月20日,孟子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論壇暨浙江省孟子文化促進會成立一周年慶典在紹興開元名都大酒店舉辦。
  • 哲學之道
    我想到,對於創業,任正非,43歲創立華為公司,現在是全球同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董明珠,36歲從國企辭職,去深圳打工,從最基層業務員做起,現在是格力董事長——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尹明善,54歲創立重慶力帆,原來是老師。所以我們應關心的,不是你什麼時候開始向上,也不是你失敗了多少次,而是你對待失敗能否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