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和「道」在《孟子集注》中的涵義是什麼?

2020-12-12 音樂有阿雲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直接使用的「理」字,包括如下幾種涵義:首先,理之全體。這一層面的「理」是作為宇宙人生的本體使用的。表達這種涵義朱熹有時也使用「天理」概念。其次,物理。這是事物生存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法則,這對於物來說。再次,倫理。這是人對待他人、家庭、國家、天下所應當持守的規範、準則。最後,性理。這是人所稟受於天之理,他規定了人性本善,是道德的先天基礎。以下具體分析這四種涵義在《孟子集注》中的表現。

理之全體。這一涵義的表達,朱熹都將「理」與指代整體意義的形容詞或名詞聯用。例如:「天地之理」「理之本然」「萬理具備」「至理」「理之常」「必然之理」等。朱熹用這些包含整體、本原意義的詞彙來修飾「理」,旨在說明這裡所使用的「理」指向絕對的、最高的、全體的理本體。為了突出「理」是宇宙的主宰,朱熹還使用「天理」這一概念,這裡的「天」不是指自然之天,而是意志之天,「天」與「理」並用表現了「理」的至高無上、絕對權威和亙古不變。例如:「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於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聖賢之道也」「以其全盡天理,乃天之民」「法者,天理之當然者也」「蓋其所以為心者,莫非天理之極,人倫之至」等。總之,朱熹在本體的理的意義上使用「理」或「天理」概念,從而闡發了「理」的最本質特徵和終極意義。2.物(事)理。在對《孟子》文本中涉及事物存在和發展規律問題的詮釋時,朱熹所使用的「理」表達的是這一層涵義。例如:「規矩盡所以為方圓之理」「博學於文而詳說其理」「孟子言物之不齊,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猶其有大小也」「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等。這一層次的「理」是作為事物存在和發展演變的法則而存在,萬物各循其「理」,才能並存而不相害。

3.倫理。在詮釋《孟子》文本中涉及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的問題時,朱熹所使用「理」表達的是倫理的涵義。鑑於《孟子》文本中有很多關於倫理、政治問題的討論,因此,在《孟子集注》中,朱熹對這一層面「理」的使用是很普遍的。例如:「君子之辭受取予,惟當於理而已」「進退久速,當於理而已」「禮貌衣冠言動之間,多不循理」「人心為貧賤所害,故於富貴不暇擇,而失其正理」「橫逆,謂強暴不順理也」等。朱熹運用這倫理層面的「理」去詮釋《孟子》,為《孟子》當中討論的諸多倫理問題和政治問題提供了形上的規範和依據。

4.性理。所謂的性理,是相對於物理來說的。陳淳說:「理與行字對說,理乃是在物之理,性乃是在我之理。」凡物皆有理,這是天賦予的。以人為主體來觀外物,物各有其理;人自我反觀,天賦予人的理就是人性,人性是拋卻人的物理屬性之後對人的本質屬性的規定,這就是性理。在詮釋《孟子》文本中的心性論問題時,朱熹所使用的「理」表達的是性理的涵義。例如:「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至善,未嘗有惡」「性即理也」「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等。朱熹認為性是心之體,因此,《孟子集注》當中一些對「心」的描述,儘管沒有出現「理」字,但仍然表達的是性理的涵義。例如:「理義之心」「秉彝之良心」「本心」等。朱熹使用理的這一層涵義去剖析《孟子》中的心性理論,理順了「心」「性」「情」「才」四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構成了朱熹心性理論的重要內容。

「道」在《孟子集注》當中的使用同樣廣泛。當然,朱熹的哲學核心範疇是「理」而不是「道」。關於「道」與「理」的區別,在《中庸章句》中,朱熹解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時說:「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尤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朱熹認為,二五之氣化生人物,理就如天命一般賦予人物之中以成其性,在人倫日用之間,人物依此性(理)而行,這就是道。也就是說,道是人所當行之理,道據於理,理是內在的規定性,道是外在的規則。因此,陳淳說:「道是就人所通行上立字。與理對說,則道字較寬,理字較實,理有確然不易得義。」伊藤仁齋也說:「道見於外面,理存於裡面,故道廣大而淺,理細密而深。」總的來說,道是根據於理的為人人倫日用之間所遵循的規則,從體用論的角度來說,道是用,理是體,體決定著用,用彰顯著體。因此,對於《孟子集注》中的「道」的理解,我們可以參照對「理」的分析來進行。

首先,道指理之全體。儘管道是人倫日用之間人所當行之理,道相對於理來說更為具體,但是在特定的語境之下,《孟子集注》中的道也有從整體上言理,即指天理。例如:「天道」「道有定體」「常道」。此外,朱熹將表徵理想人格的概念與「道」聯用,這裡的道,不是具體指向人生某一個領域所應遵循的法則,而是指向理想的人格修養應該持守的總的行為規範,因此這裡的道也指向全體的理。例如:「孔孟豈不欲道之行哉」「聖人之愛民深而求道切如此」「聖賢之道,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而已矣」「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竊以善治其身」「堯舜之道大矣」「君子之於道,識其全體,則心不狹;知所先後,則事有序」。其次,道指事理,用以概括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

例如:「生之無道,取之無度」「括有死之道焉」「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等。再次,道指倫理,這裡的道作為指引人們處理人與人、人與家、國、天下之間的關係的準則而存在。例如:「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必有其道」「君臣父子之道」「事親之道」「報施之道」「交以道」「取友之道」等。最後,道指性理,這是就人性上言「道」,是道在人的心性當中的體現。《孟子集注》當中,這種用法不多,只有「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仁義之道,其用至廣」兩處。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孟子集注》中「道」的使用是本於「理」的。朱熹重「理」卻以「道」言之,一方面,這是出於對《孟子》文本中對「道」的使用的直接沿用;另一方面,朱熹承襲了儒家經典當中用「道」來指示宇宙人生終極法則的傳統,在此基礎上,朱熹以「道」言「理」,突出了「理」是其哲學體系最抽象、最核心、最具統攝力的範疇。

相關焦點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
  •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他關心國家大事,希望社會安定,一生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儒學,著書立說和收徒講學。淳熙五年(1178)冬,他重修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聚徒講學,教育士子。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又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收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四書"之說由此確立。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他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並在此講學授徒。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歸成語之原汁原味的意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現實中已然成為懲治別人、一報還一報的常用成語。大家知道,在流傳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中,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成語已然背離其原初的宗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其中之一。
  • 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什麼聯繫?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導語:亞聖孟子的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有什麼聯繫?二者如何統籌兼顧,孟子早已給出答案,入世之臣,君子不做王,道德領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遵從儒家學說的君子之道進行繁衍和發展的,尤其是從漢武帝之後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成為了封建歷史的正統學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儒家學說的地位不可撼動。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性善論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觀點,就是孟子認為人先天擁有惻隱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於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 《孟子·滕文公下》難道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
    公元前316年張儀和司馬錯吞併了蜀國、巴國、苴國。《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景春問:「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定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孟子有今天的成就跟她母親的明智也很有關係的。其代表作《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們共同編寫完成。
  • 迦南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耶布斯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
    1、"迦南"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 "耶布斯"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耶布斯人"是否有什麼預表的涵義?"雅弗"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2、挪亞的詛咒為何直接面對幼子迦南?三子"弗"的準確希伯來文涵義是什麼?
  • 《孟子》中的經典名言名句30則
    孟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遊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料。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 孟子與孔子並稱,幾句話挑明君子有三樂,「亞聖」果非浪得虛名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 讀《孟子》以養浩然氣
    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  《孟子》一書對中國文化史影響至深至著,尤其在獨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氣節的培養上,恐無其他經典可與之相比。唐宋以來便有學者指出,「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於道,為萬世師。」故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認真讀讀《孟子》。閱讀《孟子》,與其他經典一樣,都需要藉助前人的註疏。
  •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之旅:孟子和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失敗?
    第二次孟子到齊國已經是三十年後的事情了。這一時期是齊宣王當政期。齊宣王和當年齊威王一樣,並沒有很重視孟子,他甚至直接對孟子說: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這在當時確實是君王用人的慣用伎倆,也就是說以禮賢下士之名義,來招攬更多人才。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
  • 孟子論伯夷,柳下惠,伊尹和孔子
    孟子在《公孫丑章句上》中對古代四位大聖賢進行過境界大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孔子第一,伊尹第二,柳下惠第三,伯夷居末。為什麼呢?孟子主持的四大聖賢擂臺賽,比試主題是為官進退原則,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入世」還是「出世」。
  • 從《孟子》中悟出的紅木哲理
    《孟子》是中國儒家四書之一,裡面記載孟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政治、社會、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觀點和相關活動事跡。書中表達的精神思想與我們日常所用的紅木常有相通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浩然之氣與紅木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身在於養,《孟子》一書提到「養」的方面有養氣、養勇等。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都有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勉力為之、自我督促。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學習中國歷史,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今天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
  • 孟子哲學,成就偉業
    孟子哲學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孟子哲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兩千多年來,他的「義利之辨」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然而,「義利之辯」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當今企業家有著怎樣的重要啟示?第二,孟子倡導義利本一,以義為本一陰一陽之謂道。利為陽,有陽,才有生長和發展;義為陰,有陰,才能滋養樹根。陰陽和合,才是長盛不衰之道。所謂「獨陽不生」,「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同樣,若是只談仁義,就會「孤陰不長」,成了說教,「百無一用」。
  • 《孟子》的智慧!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都是精華!
    《孟子》的智慧!《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作為孟子的集大成智慧集,用來給孩子起名怎麼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喜歡可以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