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燕山高,瀟瀟易水寒,英雄五壯士,威震狼牙山。」這首短詩歌頌是是我們都熟知的《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大家知道嗎?在抗戰的國民黨軍隊中,也曾出現過和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抗日英雄,她們視死如歸的壯烈事跡同樣驚天地泣鬼神。
她們就是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期間在戰場上集體殉國的七名軍統女譯電員,被稱為「軍統七姐妹」。
在電視劇《潛伏》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戴笠視察天津站,看到餘則成時說「青浦班個個是勇士」。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也確實如此:在殘酷的抗日鬥爭中,青浦班的畢業生很多人都走上了抗日前線,他們奮勇殺敵,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青浦培訓班的學員,後來成為軍統的骨幹力量。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青浦培訓班的畢業生們,很多被派到了抗日的第一線,更有大批畢業生為民族大義而獻身。
這當中最著名的,要屬軍統的「七姐妹花」了。
中印緬戰區成立後,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原定參戰的指揮官陳誠和戴笠不合,因此軍統最初沒有派遣人員的準備。
但陳誠後來因為捲入一起和美國方面合謀的推翻蔣介石的案子,遠徵軍改為由杜聿明指揮,軍統隨即派出人員隨同遠徵軍出發,其中有一批青浦訓練班的女學員,到遠徵軍中擔任譯電員。
1942年春,曾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西點軍校的孫立人將軍率新38師抵達緬甸。其時,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彈盡糧絕,水源斷絕,陷於絕境。
孫立人立即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於16日下午4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4月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準將,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裡公路兩側之敵。
18日凌晨,113團會同安提司準將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到中午的時候,就攻克日軍陣地,消滅日軍一個大隊,解除了7000英軍之圍,而且還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
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徵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也是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000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
雖然打了一個勝仗,但是前景並不樂觀,日軍的武器裝備都比較先進,日軍的兵力也實在太兇猛。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38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
中國遠徵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
結果這一錯誤的選擇,讓杜聿明的第五軍頻頻遭到日軍的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部隊有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
孫立人審時度勢,認為穿越野人山是不可行的,於是,他當機立斷率新38師向西撤往印度。在新38師部的七名軍統女譯電員隨同部隊撤退。
當時日軍已經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進速度很快,遠徵軍撤退中因為無法在交通要道上行走,只能翻山越嶺,走的都是以前沒有人走過的路,所以,速度很慢,而且在撤退途中,不斷遭到日軍的襲擊,死傷慘重。
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新38師的官兵頑強不屈,他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直在和沿途遇到的日軍作殊死搏鬥。
當他們退到印緬邊境的當坡時,護送電臺的小分隊遇遭日軍的突然伏擊。
情勢十分危急,當時護送電臺的中國士兵已經彈盡力竭,人困體乏。
在戰鬥中,保護電臺的士兵一個接一個的犧牲,最後,只剩下七名軍統女譯電員。
她們同樣英勇頑強,邊打邊退。因為不識路,在撤退的過程中,被日軍追到一個山坡上,兇神惡煞的日軍在後面緊追不放,如潮水般撲了上來,包圍了整個小山坡。
小山坡的後面是懸崖。面對兇殘的敵人,七名女特工人員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但她們毫不畏懼,她們利用小山坡的制高點,向敵人英勇還擊。
最後,彈盡糧絕。看到自己突圍無望,她們砸毀電臺,寧死不屈,每人高呼一聲「中華民國萬歲」,隨即拉響自己手中的手雷,一起跳下山崖,沒有一個人當俘虜,更沒有一個人投降。
七人中,只有一個最年輕的姚姓女譯電員,因手雷沒有爆炸當時沒有死,但墜崖後四肢骨折,無力移動。
四天後被親中國的克欽族遊擊隊發現,把她救了起來,但最終還是因傷勢過重,留下最後的敘述後,也瞑目異國。
1942年的4月1日,軍統在成立紀念日上,對殉國的七名女譯電員進行了隆重的追悼,軍統惟一的女少將姜毅英親自寫了祭詞,並在重慶漕絲廠她的辦公室窗外,種下了七枝連根的美人蕉,軍統人員稱為「七姐妹花」。
據說,在這七姐妹中,有兩個是共產黨員。當然,一直到她們犧牲,也沒有人知道她們的身份。
「七姐妹花」是一個代表,是大批為國赴難、壯烈犧牲的軍統人員和國民黨將士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