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嘉言錄》(105、10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白話譯文:
三、示修持方法
乙、明對治習氣
105.疾病和魔障都是因為宿業所導致。你只要能至誠懇切念佛,那麼疾病自然會痊癒,魔障會自然遠離。如果你的心不至誠,或者生起邪淫等不正當的念頭,那麼你的心全部墮在黑暗中,所以招致魔鬼來攪擾。
您應該在念佛完回向時,為過去世一切冤親債主回向,讓他們全都沾你的念佛利益,超生到善道去。另外你一概不理會。
他們作聲,你不要恐懼。他們不作聲,你也不要歡喜。你只要至誠懇切地念佛,業障自然會消除,福報和智慧全都增長了啊。
閱讀經典,千萬不要像現代人讀書那樣毫無恭敬心,必須像面對佛祖聖賢親自降臨那樣,才會有真實的利益。如果你果真能這樣讀經,那麼心地就會正大光明,那些邪鬼邪神便沒有地方可以安身了啊。假如你的心先邪惡了,就會以邪招邪,哪能讓他們遠離你不擾亂你啊?
他心通鬼神雖然也有,但是神通力小而且淺近。如果達到業盡情空的地步,就好像寶鏡當臺,凡是有形象的東西都會映現出來。你不至心念佛,反而想研究這些神通的真相,你或許不知道這種心便是著魔的種子。
比如寶鏡沒有絲毫塵垢,自然會照天照地。你的心覆蓋了厚厚的塵土,卻妄想得到這些神通,好像覆蓋了厚厚的塵土的鏡子,是斷然不能發光。或許能發光,那發出來的也是妖光,絕不是鏡光啊。
這件事暫且置之度外,希望你能像墮入水火、像撲救頭上的大火一樣誠懇念佛,那麼沒有什麼業力和魔障是不能消除的啊。【書二】五四
106.修學佛道的人,凡是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只可朝向佛道上領會,逆來順受。那麼縱然遭遇到極危險的事情,當時也不至於嚇得喪志失措。
事情已經過去,對該事的感情也起了變化。如同昨夜的夢境一樣,怎麼能時常牽掛,以至於得了憂鬱病。
你既然想修行,就應當知道一切境緣,都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召來的。還要必須知道至誠念佛,則可以轉變業力。我們不做傷天害理,有損陰德的事情,怕什麼東西?念佛的人受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我們有什麼可怕的呢?
你如果常有害怕心,會感召到「怕魔」附身。你假設有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就會趁著你這個「怕心」,來恐嚇你,讓你喪心病狂,來報宿世的怨仇。你不要認為:「我尚且念佛,恐怕他們不至於這樣。」你不知道現在你的心都是懼怕的念頭,這種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不是佛不靈,由於你的心已失去正念,所以使念佛得不到全部的利益。
希望你看到這封信後,徹底改變你先前的心念。你要想:「我家只有一夫一妻,有什麼顧慮呢?即使是宿業現前,怕又豈能使它們消滅。只有不怕才能心存正念而舉措得當,真神鎮定而邪鬼無法入侵。否則,因邪心招致邪鬼,宿世的怨親債主們便全都來了,一旦遇到事情就會心無主張,不知所措,能不可憐嗎?」現在,我為你出個主意,應該放開懷抱,一切不用計慮,不用擔憂。只怕自己躬行有玷汙,不怕禍患鬼神。【大雲月刊】
原文:
三、示修持方法
乙、明對治習氣
105.病與魔, 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 則病自痊癒, 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 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 則汝之心, 全體墮於黑暗之中, 故致魔鬼攪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 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 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 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
彼作聲, 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 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 自然業障消, 而福慧俱皆增長矣。
看經典, 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 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 則心地正大光明, 彼邪鬼邪神, 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 則以邪招邪, 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
他心通, 鬼神雖有, 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 則猶如寶鏡當臺, 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 而欲研究此之真相, 不知此心, 便成魔種。
譬如寶鏡, 無絲毫塵垢, 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 而欲得此, 如塵封深厚之鏡, 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 乃妖光, 非鏡光也。
此事且置之度外, 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 則無業魔不消矣。【書二】五四
106.學道之人, 凡遇種種不如意事, 只可向道上會, 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 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
已過, 則事過情遷, 便如昨夢, 何得常存在心, 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 當知一切境緣, 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 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 怕什麼東西。念佛之人, 善神護佑, 惡鬼遠離, 怕什麼東西?
汝若常怕, 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 乘汝之怕心, 來恐嚇汝, 令汝喪心病狂, 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 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 其氣分與佛相隔, 與魔相通。非佛不靈, 由汝心已失正念, 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祈見光字, 痛洗先心。我只一夫一妻, 有何可慮?即使宿業現前, 怕之豈能使其消滅。唯其不怕, 故正念存而舉措得當, 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則以邪招邪, 宿怨鹹至, 遇事無主, 舉措全失矣。可不哀哉!今為汝計, 宜放開懷抱, 一切不可以計慮, 不可以擔憂。只怕躬行有玷, 不怕禍患鬼神。【大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