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箴言:佛說有病不念佛求邪神容易招來妖魅惡鬼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天神遠離,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師,卜問祠祀,請乞邪神,天神遠離,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入泥犁,百毒掠治,魂神痛酷,不可得言。」

:「如果身患疾病,卻不虔心念佛,反而招來巫師,佔卜問卦祭祀一番,懇請乞求邪神降幅,那樣天神就會遠離,不會好好守護他們;妖魅逐漸接近,惡鬼徘徊門庭,讓這些人精力損耗衰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支撐。他們現世就是罪人,絕不是佛弟子;死後還要墮入泥犁地獄,遭遇各種惡毒拷打,神魂痛苦不堪,難以言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一卷,略稱《阿難問事佛經》或《阿難問事經》,後漢安世高譯。經中敘述信佛者若能就教明師、持戒精進、朝夕恭敬等,則諸事和諧謂之吉,反之則諸事不諧謂之兇。

相關焦點

  • 靈芝師姐:念佛號真的有功德嗎?
    然而面對眾生,佛菩薩真能有求必應嗎?念佛三昧真的能永脫輪迴嗎?既然西方極樂世界是子虛烏有,那些能預知時至、坐立或站立往生者,又去了何處呢?農曆6月19日,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當人們心有所求時,總會向觀音菩薩祈求。
  • 印光法師:佛為大醫王,能治人身心及生死等病
    須知佛為大醫王,能治人身心及生死等病。汝年七十一歲,惜昔年未知佛法之所以然,今幸知之,亦不必以遲聞為歉。但當認真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人天福報。須知佛開念佛法門,唯期一切眾生現生即生淨土。若人順從佛言以修,必能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較比生入大富大貴處尚容易。何也,以依佛言教,佛必垂慈加被故也。
  • 圓因老法師:佛陀的四個法寶 懺悔放生吃素念佛
    在師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禮懺」!「拜八十八佛」求懺悔是師父慈悲指導我們消業最好的方法。在體認吾罪無涯、吾業無邊的同時,我們也體知吾生命有窮,吾懺悔無盡!每天拜八十八佛求懺悔是必備的功課,在禮懺的同時,身禮佛,口念佛,意識專注在一句佛號上,真正達到身語意三業清淨,以清淨心懺悔,其功德不可思議!
  • 幸遇佛恩,念佛愈病
    最初只是想,退休無事,念佛肯定有益無損,沒想到越念感覺越好,大約一兩年時間,各種病在不知不覺中不藥而愈,身體狀況發生了逆轉。例如過去晚上睡覺,必須在九點半之前上床,否則就會失眠,現在十一點上床都沒問題,第二天早晨多睡會兒就補回來了;過去早上空腹絕不可以上菜市場,總感覺體力不支,現在完全可以,也無異常感覺;現在出門上下公交車如履平地,一個上午不進洗手間也沒問題。
  • 佛前供養一杯清水,簡單至極的供養,寓意卻很深,有無量功德
    佛前供養一杯清水,簡單至極的供養,寓意卻很深,有無量功德。到寺廟有燒香拜佛的,也有用水果、鮮花,也有帶油燈等供佛的,遵從佛陀在世時的供養方式。不信佛的供佛,大多數是有所求的。有求富貴財富的,有求健康長壽的,有求升官升職的,有求生男生女的。
  • 佛陀故事:一句惡言,招來苦報.
    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又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食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 佛陀箴言:佛預言出家人容易得兩種「惡瘡」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為二?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註:「此外,出家人還會有兩種『癰瘡』,是哪兩種『癰瘡』?第一種是求見他人過失;第二種是遮掩自身罪行。」
  • 念佛擺在第一重要,你就成就了 | 有幾個人把念佛擺在第一重要?
    真聽明白了他就真幹,沒有真幹還不明白,不知道這個法門是這樣殊勝,這麼容易去的,去了就成就。不能去的這些人,一般說法你業障太重,也沒說錯,殊不知那一句佛號是消業障的。經上講得很清楚,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前頭有至心,就是真誠恭敬心,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用這個心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念一天還得了嗎?打個佛七念七天佛,什麼樣的罪業都消了。
  • 念佛感應錄:放下心事,隨佛往生
    住院期間上衛生間時,不小心從病床上滑下來,腰部骨折,醫生說要在木板床上靜休三到六個月。回到家後,父親疼痛難忍,又不能動,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他每天堅持念佛,不到一個月就能下床自理了,鄰居和認識他的朋友都說這個老爺子真是神了。 2015年4月11日,父親大腿骨折,送醫院治療。醫生說老人家年歲已高,身體太弱,不能手術,建議放棄治療。
  • 有3種人,口中雖然念佛,卻不會有實效
    佛陀在《阿彌陀經》之中,明確指出若能一心持守「阿彌陀佛」洪名,臨命終時,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今念佛求往生的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達到目的卻少之又少,這是何故呢?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沒有真正理解佛陀《阿彌陀經》的意旨,更沒有付之於實踐。
  • 禪宗為什麼不念佛,不拜佛?難道禪宗不敬佛?
    早期禪宗所持經典,主要就是楞伽經與金剛經,熟讀金剛經的朋友都知道,金剛經的主旨就是破除一切相,所以禪宗一直不主張偶像崇拜,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見性即可成佛,所以禪宗在修行上與淨土不同,禪宗所追求的是見性成佛,只要能明心見性,是否拜佛,是否念經都不重要,在這一點上,禪宗與淨土的觀點完全不同,淨土是主張念經拜佛的,雖然禪宗不搞形式主義,但不能說搞形式主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 誦經念佛到底能不能治病?
    誦經念佛求病好,靈不靈呢?你說不靈吧,有很多人誦經念佛病就好了;你說靈呢,「我誦經念佛半天,還沒好」,在那裡著急。靈不靈取決於哪個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誠,另外,看你的心是不是能放下。有位老和尚,念佛七天病就好了,如果他就是求病好,我估計不太靈。
  • 念佛人可將八苦轉為念佛的聖材福德,苦果變蓮花,苦中生極樂世界
    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下自黎民百姓,上至帝王將相,無一可以避免人生八苦。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前,是悉達多太子,他的父親淨飯王反對他出家,讓他繼承王位。他對父親提出三個要求,如果滿足他的要求,他就不出家了。
  • 為了自己能夠一帆風順去求佛,這樣做是錯誤的,在佛前有十不求!
    他們相信,如果我們有什麼要求,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燒香,我們就會得到祝福,讓我們的生活幸福。這就真的是我們拜佛的目的嗎?人的一生一帆風順了,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嗎?很多人總是想抄近路去求佛,這是錯誤和愚蠢的。我們不應該這樣求佛,而應該學習佛,而後最終成佛,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但在順境中,你永遠成不了佛。為了成佛,我們必須做到在佛前十不求。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何況,念佛人生病,也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護佑中,已經被佛減弱了很多,有彌陀的陪伴,再重的病也不會恐懼,畢竟等待我們的是往生成佛。(3)淨土行人,患病偏樂念佛人患病的心情,不僅不會恐懼,還會歡喜。而且越重的病,說明離回家的時間越近,病苦也會成為了期盼。2.應對方法雖然生病是淨土的音訊,但是歸期未定啊,我們也不知道這一病是一天還是一年,也不知道這是普通的病,還是馬上就往生的病。當疾病到來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呢?是找醫生看病,求病好?還是一心念佛,求往生?
  • 佛說:求佛即是求己
    這些人對佛的崇拜,可以說是盲目的,在他們心中佛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可以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度人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他們敬佛禮佛,都懷著一個美好的願望,祈求佛祖的保佑,有的人求財,有的人求關,有的人求安寧,有的人求來世。有人想求佛保佑安康長壽,有人求佛保佑找到稱心如意的愛人,有的求佛保佑,孩子能考上大學。這些所求都不會得到佛祖的保佑。
  • 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在小乘佛教根本經典,四阿含經的《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世尊都有講述念佛的法門,從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念佛方法。念佛法門的修持,源於梵語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憶念佛陀」。後來隨著佛陀教法的不斷演繹,逐漸發展,演變成憶念佛身功德、觀想佛身相好、執持佛名聖號、實想念佛等多種的修持方法。
  • 佛陀箴言:佛說喝酒有六種嚴重後果
    《佛說善生經》提出飲酒有六種過失(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佛說善生經》:「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註:佛教常說三皈五戒,何謂三皈?三皈即皈依佛、法、僧。何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是為五戒。佛家為何要求信眾戒酒?
  • 佛說人生智慧: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
    都市的喧囂需要心靈的蘊藉,佛說人生智慧,能讓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人生。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1.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隨心隨緣,才會快樂!5.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6.人命不久住。猶如拍手聲。人身不如法。愚痴空過世。7.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 淨土法門:念佛,是開啟西方極樂世界大門的密碼,這麼念佛最靈驗
    釋迦牟尼佛佛教以其圓融的智慧和慈悲的精神而著稱於世,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眾生為了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而修行佛法。而要成佛,則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長養智慧,利益眾生,也就是所謂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陀滅度久矣,留下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如清涼法藥祛除眾生因貪嗔痴三毒而生的熱惱。怎奈末法時節,眾生福薄慧淺,上根利智之人日少,在面對無上甚深的佛法時,不少人都不得門路,故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