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純風帆」戰艦是哪一艘?正確答案不是英國的,也不是法國的,更不是美國和俄國的,而是奧斯曼土耳其海軍在19世紀中期的旗艦——「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
「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自1829年建成後,尺寸和噸位一直領先世界。不僅如此,這艘風帆巨艦在海軍史上也多次充當了戲劇性事件的主角。甚至在退役後,「馬哈茂迪耶」號還差一點成為人類第一艘在戰鬥中被魚雷擊沉的戰艦。
世界最大風帆戰艦在金角灣誕生
從18世紀後葉到19世紀前葉,可謂是風帆戰艦最輝煌的一段時期。木質船體,風帆推進,擁有三層甚至四層甲板,配備64門-140門前膛裝火炮——這是當時的海上霸主「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的定義。其中,擁有100門以上火炮的被稱為「一級戰列艦」。
在18世紀後期,英國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權,其他各國海軍為與英國海軍競爭,建造的戰列艦噸位往往比英國的更大。英國在1765年建成的一級戰列艦「勝利」號(三層火炮甲板)排水量達到3556噸,火炮108門,艦員850人。而西班牙在1769年建造的「至聖三位一體」號(四層火炮甲板)則達到了4950噸的排水量,火炮更是達到136門。法國在1791年建成的「東方」號(三層火炮甲板)更是達到5095噸的排水量,火炮有120門。
在1798年阿布基爾海戰和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東方」號和「至聖三位一體」號先後被英國海軍擊沉。在遭到多次重創後,法國和西班牙海軍一蹶不振,英國海上霸主地位從此牢不可破。由於失去競爭動力,風帆戰艦的噸位競賽在19世紀初期一度停滯了下來,排水量很少再突破5000噸的大關。
不過,位於東方的奧斯曼帝國卻在1827年掀起了一次海軍建設浪潮,進而催生了一艘世界最大的風帆戰列艦。
1827年,納瓦裡諾海戰爆發,支援希臘獨立戰爭的英國、法國、俄國三國聯合艦隊,在納瓦裡諾灣大敗土耳其-埃及聯合艦隊。此戰中,三國聯合艦隊擁有艦船22艘,其中戰列艦(74門炮以上)10艘、護衛艦(64門炮以下)10艘,土埃聯軍則擁有各式艦船78艘,但戰列艦隻有3艘,護衛艦有17艘。
面對以戰列艦為核心的三國聯合艦隊,以中小艦船為主的奧斯曼海軍在火力、防護方面處於絕對劣勢,艦隊在海戰中幾乎損失殆盡(土埃聯軍60多艘艦船被擊沉、焚毀或俘虜),三國聯軍則沒有一艘軍艦沉沒。
納瓦裡諾海戰,成為了希臘獨立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奧斯曼帝國經此一役國勢大衰。戰後,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年在位)認為,海軍缺乏大型戰艦是重要的戰敗原因。因此,他將建設海軍作為恢復帝國軍力的最優先工作,也希望借建造大型戰艦來恢復國家士氣。
在馬哈茂德二世的命令下,效力於奧斯曼海軍的建築師梅赫梅特·卡爾法和工程師梅赫梅特·埃芬迪作為主要負責人,設計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風帆戰艦——「馬哈茂迪耶」號一級戰列艦。1827年,「馬哈茂迪耶」號在伊斯坦堡金角灣的帝國造船廠開工建造,1829年建成下水。
自建成之日起,「馬哈茂迪耶」號就當仁不讓成為了奧斯曼海軍的旗艦。
世界最大戰艦的噸位紀錄保持了20多年
「馬哈茂迪耶」號戰列艦採用了三層火炮甲板,全長76.15米,寬21.22米,擁有128門火炮,艦員多達1280人。「馬哈茂迪耶」號的排水量並沒有明確記載,後世研究根據艦體尺寸估計為5835噸。這些數據在當時都是空前的。
僅以長度來看,「馬哈茂迪耶」號就遠遠大於其他競爭對手。例如西班牙「至聖三位一體」號長61.3米(4950噸),法國「東方」號長65.18米(5095噸),俄國「阿波斯特洛夫」級長63.4米(4790噸),美國「賓夕法尼亞」號長64米(約5000噸)。
到了1847年,法國最大的三甲板風帆戰列艦「瓦爾密」號下水,該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826噸,擁有120門火炮,與「馬哈茂迪耶」號的噸位非常接近。但是「瓦爾密」號長度為64.05米,寬度為18.11米,均不如「馬哈茂迪耶」號。
直到1852年,英國新型風帆戰列艦「威靈頓」號建成下水,長度達到了73米,排水量突破了6000噸,擁有131門火炮,終於將「世界最大戰艦」的王冠奪了過來。但是,「威靈頓」號戰列艦安裝了一臺780馬力的蒸汽機,已經屬於混合動力式風帆戰艦。所以,「馬哈茂迪耶」號作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純風帆戰艦」,這項紀錄最終被全世界所公認。
「馬哈茂迪耶」號除了噸位特別大外,艦載火炮也是不同凡響。在當時,英法海軍的火炮口徑布置非常均衡,英法風帆戰列艦一般用12磅、24磅、36磅火炮分別布置在三層甲板上,艏樓等位置則安裝少量大口徑火炮,比如「勝利」號就安裝了兩門68磅(31千克彈丸)大炮。
相比之下,「馬哈茂迪耶」號的多數甲板火炮與英法海軍接近,但火炮甲板卻還另外布置了部分3磅小型火炮,以及少數500磅的超大型火炮。這種500磅超級大炮,是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殺手鐧,專門發射巨型石彈(重達227千克),頗有當年「烏爾班巨炮」的遺風(可發射1500磅,即680千克石彈)。「馬哈茂迪耶」號的這種巨型射石炮,在近距離威力極大,但射程並不遠(僅幾百米),而且裝填速度非常緩慢,在海戰中基本是一次性武器。
「馬哈茂迪耶」號戰列艦的噸位和火力在當時冠絕世界,並且一直擔當著奧斯曼海軍的招牌,但是它的服役生涯卻充滿了喜劇和鬧劇。
英國「威靈頓」號戰列艦
旗艦「馬哈茂迪耶」號帶著整個奧斯曼艦隊叛逃埃及
1839年4月,第二次土耳其-埃及戰爭爆發。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以拒絕納貢為名,主動進攻埃及的阿里王朝。但是,戰爭的過程卻讓土耳其人丟盡了臉,並且還發生了奧斯曼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國恥事件——奧斯曼海軍艦隊集體叛逃!
當時的埃及雖然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但經過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和治理,國力和軍力蒸蒸日上。開戰後,埃及軍隊在敘利亞等地連戰連捷,打得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全線崩潰。氣急攻心之下,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在1839年7月1日突然駕崩,年僅16歲的幼子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即位,新政權完全被親俄派掌握,結果釀成了巨變。
穆罕默德·阿里
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在黑海周邊一直存在著霸權之爭,歷史上爆發過十幾次俄土戰爭,雙方積怨已久。因此,親俄派上臺後立刻遭到了國內反俄勢力的強烈反彈。在這些人中,行動最果斷、影響最大的就是奧斯曼艦隊總司令艾哈邁德·費伊茲帕夏。
艾哈邁德·費伊茲帕夏不滿國家被親俄派控制,於是在7月4日率領奧斯曼艦隊主力發動兵變。艾哈邁德·費伊茲帕夏乘坐旗艦「馬哈茂迪耶」號,帶領著奧斯曼海軍25艘主力戰艦和兩萬多水兵從伊斯坦堡啟航,開向了外海。叛變的奧斯曼艦隊,在親埃及的法國人協助下,擺脫了英俄艦隊的阻攔,轉移到了希臘的科斯島。
7月14日,奧斯曼叛變艦隊與埃及達成了協議,集體投靠埃及阿里王朝。當時在一些土耳其人看來,與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的戰爭,實際是奧斯曼的內戰。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在奧斯曼帝國內部也頗有支持者。在奧斯曼帝國瀕臨崩潰的歷史背景下,阿里甚至被一些人視為國家的拯救者。
這起突發事件,轟動當時整個歐洲。奧斯曼帝國海軍稱雄東地中海幾百年,歐洲幾大海軍強國都曾經與奧斯曼海軍進行過長期戰爭。這樣的強大海軍,竟然在一夜之間集體投靠敵國,在世界幾千年歷史裡也是罕見的。也正因為這次叛逃,英國、俄國、奧地利等歐洲強國更加堅定了幹涉埃土戰爭的決心。
在英、俄、奧等國直接出兵幹涉下,埃土戰爭的局勢被完全扭轉,埃及阿里王朝的漫長海岸線也都被列強海軍封鎖。在內外交困下,穆罕默德·阿里被迫接受停戰條款,割讓大片土地,並重新宣誓臣服奧斯曼蘇丹。作為停戰條約的重要內容,1840年11月27日,奧斯曼叛逃艦隊全部被送還給土耳其,其中也包括了世界最大戰艦「馬哈茂迪耶」號。
特別指出的是,1840年正是英國對中國清朝發動鴉片戰爭的那一年。
最大風帆戰列艦的末路
「馬哈茂迪耶」號在1829年建成時是世界最新最大的戰艦,埃土戰爭時也僅僅服役10年而已,但由於維護成本高昂,缺乏足夠的保養,這艘巨艦在埃土戰爭期間就已艦況不佳。在整個服役期中,「馬哈茂迪耶」號更多是作為奧斯曼海軍的招牌而存在,很少作為艦隊主力而出戰。
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11月30日,俄國黑海艦隊在錫諾普海戰中全殲土耳其分艦隊。此戰中,俄國海軍出動了6艘戰列艦,其中3艘是120門火炮的一級戰列艦,此戰也成為了風帆戰列艦最後一次輝煌表演。
俄土戰爭最終引發了英國和法國的武裝幹涉,英法艦隊集體進入黑海,幫助土耳其重新奪回了制海權。在這種大形勢下,「馬哈茂迪耶」號作為奧斯曼海軍的招牌旗艦,也只能硬著頭皮出戰,率領其他土耳其軍艦與英法組成聯合艦隊。
1854年4月,英法土聯合艦隊炮擊塞瓦斯託波爾,將俄國黑海艦隊圍困在港口內,「馬哈茂迪耶」號作為土耳其旗艦也參加了炮擊。此時,「馬哈茂迪耶」號已經不再是世界最大戰艦了,更大的英國「威靈頓」號戰列艦已經服役。不過,「威靈頓」號在戰爭期間被英國部署在本土和波羅的海,因此「馬哈茂迪耶」號仍然是交戰雙方在黑海海域的最大戰艦。
克裡米亞戰爭中,英國和法國都開始大量使用蒸汽艦船,俄國和土耳其的老式風帆戰艦已顯得非常過時。1855年9月,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陷落,以風帆戰艦為主的俄國黑海艦隊在港口內全軍覆滅,宣告著純風帆戰艦作為海軍主力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戰爭結束後,「馬哈茂迪耶」號雖然過時,但仍是世界少有的巨艦,因此奧斯曼土耳其試圖用蒸汽機對其進行改裝。但是,英國技師在對這艘風帆戰列艦進行內部檢查後,卻發現這艘巨艦已經嚴重腐朽,根本不值得進行改裝。所以,奧斯曼海軍只好將為「馬哈茂迪耶」號訂購的蒸汽鍋爐裝在了另一艘護衛艦上。
此後的「馬哈茂迪耶」號退居二線,和土耳其的其餘老式風帆戰艦一起泡在海水裡慢慢老化。1874年,「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正式宣告退役,艦名也轉給了由英國建造的一艘6000噸級新式鐵甲艦。
退役後再次歷險:差點成人類第一艘被魚雷艇擊沉的戰艦
退役後的「馬哈茂迪耶」號,原本要進行拆解。但是,俄土戰爭在1877年再次爆發(這是第十一次了),近乎於廢船的「馬哈茂迪耶」號被動員上陣,竟然又差點創造歷史紀錄!
這一次,「馬哈茂迪耶」號是作為運輸船使用的,由於船體空軍很大,被土耳其海軍臨時調來運送物資。1877年12月27日,「馬哈茂迪耶」號與其他一些船隻停泊在黑海東岸的巴統港內。但是這天夜裡,俄國軍艦「維利基·基尼亞茲·康斯坦丁」號在港外偷偷釋放了四艘艦載魚雷艇,四艘小艇趁著夜色潛入港內。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魚雷艇進行海上作戰!
當時,四艘俄國魚雷艇各自攜帶有一枚「白頭」魚雷。這種早期魚雷由壓縮空氣推進,速度只有6節(11公裡/小時),射程也只有200米左右,因此只適合在夜間進行偷襲。
12月28日凌晨時分,潛入巴統港內的俄國魚雷艇在黑夜中摸索許久,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目標——體形最大的「馬哈茂迪耶」號運輸船。兩艘魚雷艇「切斯馬」號、「錫諾普」號在200米距離上先後發射了「白頭」魚雷,人類第一次魚雷襲擊戰即將創下首次戰果!
但是,曾經擔當過世界最大戰艦兼奧斯曼海軍旗艦的「馬哈茂迪耶」號,這一次運氣爆棚。兩枚「白頭」魚雷很不爭氣,全都沒有命中目標,一枚衝上了岸,一枚則擊中了碼頭。早期的魚雷不僅性能差,而且可靠性也不高,在夜色昏暗的作戰條件下,使用者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技術和勇氣,還要有很強的運氣。
俄國魚雷艇雖然首戰失利,但是在第二年1月26日再次夜襲巴統港。這一次,同樣由「維利基·基尼亞茲·康斯坦丁」號在港外釋放魚雷艇,同樣是「切斯馬」號和「錫諾普」號發射魚雷,但是發射距離抵近到了80米,終於一舉擊沉了土耳其「因蒂巴赫」號武裝汽船(2000噸)。由此,俄國海軍創造了第一次成功使用魚雷艇擊沉敵艦的世界紀錄。
與世界紀錄擦肩而過的「馬哈茂迪耶」號,在俄土戰爭結束後,返回了金角灣的帝國造船廠,在出生地完成了拆解工作。
「馬哈茂迪耶」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多次充當了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但它的服役生涯也是無聊的。儘管參加過多次重要戰爭,它卻沒取得任何像樣的戰果,也沒能成為別人的戰果,最終順利地走進了拆船廠。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大戰艦,這種結局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