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來臨了,國力空虛的英國試圖借著上次勝利的餘威同荷蘭人講和,然而荷蘭國內卻因為之前的幾次失利而充斥著高漲的復仇情緒,荷蘭人在談判的同時,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德·魯伊特更是在上一次於英國本土附近激戰的聖詹姆斯日海戰中,堅定了偷襲英國本土港口計劃的可行性,他一邊利用間諜詳細收集著泰晤士河口的水文、航路、潮汐、布防等信息,一邊對陸戰隊員有針對性地進行著特殊訓練。在那個風帆年代,這是一次風險極高的軍事冒險計劃,連荷蘭自己的有些將領都不相信這是一個可以成功的作戰計劃,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怕是英國人也從來沒有想過荷蘭人會如此「異想天開」吧!
二次英荷戰爭中的關鍵性戰役示意圖:荷蘭艦隊突襲英國的梅德韋河 。
*圖片說明:英國查塔姆海軍基地(Chatham)位於梅德韋河(Medway)河口附近,梅德韋河的入海口,也是泰晤士河(Thames)河口。「De Ruyter」路線為荷蘭海軍上將德·魯伊特指揮的突襲艦隊,「Van Ghent」路線為荷蘭海軍上將範根特指揮的佯攻倫敦的艦隊。
1667年5月27日,荷蘭人開始正式實施突襲梅德韋河的計劃。荷蘭艦隊先在本土的特塞爾島集結了62艘主力戰艦、15艘小型艦艇和十餘艘縱火船,然後於6月14日組成三支艦隊,在大霧的掩護下向泰晤士河口駛去。2日後荷蘭人的艦隊伴隨著消散的大霧突然出現在英國人的眼皮子底下,而英國人從未料到如此天氣狀況下家門口會有什麼敵情,因此也沒有派出軍艦去攔截。範根特的佯攻艦隊順著泰晤士河口猛進,河口的20艘英國商船向內河四散逃竄,被荷軍驅趕到格雷夫森德(Gravesend)。英國人判斷荷蘭艦隊在進攻該地區後會沿河進犯倫敦,便將防守主力調遣至格雷夫森德。這正中了德·魯伊特的調虎離山計,6月19日,德·魯伊特親自率領24艘主力軍艦和20艘吃水很淺的小型軍艦以及15艘縱火船,乘晚上漲潮之時殺進泰晤士河,攻佔了河口的希爾內斯(Sheerness)炮臺,奪取了儲存在那裡的大量黃金與其他物資,並且俘獲了一些完整的英軍軍艦,之後,德·魯伊特並沒有順泰晤士河口深入,而是沿著梅德韋河一路探索著前進,22日,荷蘭人終於抵達了英國艦隊的母港——查塔姆海軍基地,在這裡,荷蘭人發現了多達18艘三層甲板的巨艦(荷蘭人此時並沒有三層甲板的軍艦,80門炮的七省號已經是最大的旗艦),荷蘭海軍的艦炮很快摧毀了岸炮的炮臺,陸戰隊在軍艦的支援下很快的將那條14.5噸/800多碼長的橫江大鐵鏈破壞掉,由於英軍應戰混亂,在短時間內就被縱火船燒毀了6艘軍艦,象徵著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和皇家海軍的「皇家查理號」也被荷蘭人拖走,至今「皇家查理號」的殘餘部分依然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中展出,成為荷蘭海軍這段光輝歷史的見證。
油畫《突襲梅德韋河行動中被荷蘭海軍俘獲的皇家查理號》,作者 Willem_van_der_Stoop
「七省號」此役依然是德·魯伊特的旗艦,但由於之前數次「身負重傷」,加之船體相對巨大,並沒有加入突襲梅德韋河的艦隊,而是作為荷蘭艦隊的大本營指揮所,錨泊在泰晤士河口,承擔著封鎖、指揮、接應的任務。
在這次戰役中,荷蘭人只損失了8艘縱火船(本身就是「消耗品」)和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卻讓英國損失了13艘巨艦、深入本土內河的艦隊母港被洗劫、以國王名字命名的旗艦都讓荷軍俘獲,這在英國皇家海軍至今為止幾百年的歷史中,絕對是「排名第一」的奇恥大辱。荷蘭人的這次打擊直接讓英國損失了20萬英鎊,加之倫敦大火與黑死病的肆虐,英國已經難以將戰爭繼續下去,1667年7月31日,兩國終於籤署了《布雷達合約》,第二次英荷戰爭以荷蘭人迫使英國人在海外殖民地角逐中被迫放棄了大量利益而告終。這場勝利將荷蘭海軍、還有荷蘭帶入了風帆年代的鼎盛時期!
相比於「皇家查理」號被荷蘭人俘獲,英王查理二世對於被迫籤署的城下之盟《布雷達合約》更為不甘心,這個時候,他的表弟、歐洲最有權勢的法國「太陽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卻遞過來一支復仇之槍:二者籤署了多佛密約,英法秘密結盟,約定2年以後聯手攻打荷蘭,打贏了二者就共同瓜分荷蘭。要知道,路易十四可不是查理二世哪門子熱心相助的表親,他秘密結盟英國籌劃入侵荷蘭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法國自身的利益著想。彼時,戰敗的英國被荷蘭裹挾著,不情願地與荷蘭、瑞典結成「三角同盟」,荷蘭藉助「三角同盟」的勢力,威脅法國去與西班牙媾和,要求法國歸還那些不斷蠶食的西屬尼德蘭的領土,這些西屬尼德蘭領土(現比利時等地)是法國與荷蘭之間的緩衝地帶,而不斷擴張的法國對荷蘭國土造成了持續的潛在威脅。每個「人」都在彬彬有禮的外交之下盤算著自己的勾當……。
在《布雷達合約》籤署之後還不到第五個年頭,1672年4月,法國向荷蘭宣戰了,史稱「法荷戰爭」,英國追隨法國很快也向荷蘭宣戰,荷蘭被迫在陸地與海上兩條戰線同時開戰。其中,海上的戰事主要發生在1672-1673年,荷蘭艦隊對抗英國為主的英法聯合艦隊,歷史上視其為「法荷戰爭」的一部分,但通常也被稱為「第三次英荷戰爭」。
「七省號」作為德·魯伊特的旗艦,參與了「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的全部四場最重要的海戰,分別是「索爾灣海戰(Battle of Solebay)、第一次和第二次「斯庫內維爾海戰(Battle of Schooneveld)、特塞爾海戰(Battle of the Texel)」。前三次海戰,荷蘭人都取得了並不算特別明顯的戰役勝利,並且在索爾灣海戰中荷蘭人還損失了海軍上將範根特(突襲梅德韋河行動中佯攻泰晤士河艦隊的將領),索爾灣一戰,英國有包括海洋霸主號在內的7艘96或100門炮的巨型一級艦,而80門炮的七省號仍是荷蘭海軍最大的戰艦,所以荷蘭人的勝利顯得尤其來之不易。在兩次斯庫內維爾戰役中,老將德·魯伊特帶領荷蘭海軍取得的勝利還再次粉碎了英法聯軍登陸荷蘭本土的企圖。
描繪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索爾灣海戰「中英國戰艦「皇家詹姆斯號」在燃燒的油畫
描繪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索爾灣海戰「中英國戰艦「皇家詹姆斯號」在燃燒的油畫,德魯伊特的旗艦「七省號」在畫面左側的遠處背景之中, 作者 Willem van de Velde the Younger
但是,直到特塞爾海戰之前,英法聯合艦隊並未受到致命的打擊。
由於前幾次海戰的失利,英法聯合艦隊轉換了海戰戰略,打算先攻下荷蘭家門口的特塞爾島(Texel),然後再以此為據點進一步入侵荷蘭本土,1673年8月中旬,英法兩國集結了近兩萬人的登陸部隊在英國整裝待發,對那個年代的那些歐洲國家來說,兩萬人的登陸部隊已經可以稱得上數量龐大了。8月20日,英法聯軍載著第一登陸梯隊一萬人,以122艘艦船組成龐大的三個分隊,直指荷蘭家門口的特塞爾島。不過聯合艦隊的行蹤很快就被荷蘭人探得,僅以105艘艦船迎戰的荷蘭老將德·魯伊特,其指揮技巧及戰場經驗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雖然戰役只持續了一天,並且雙方艦隊並沒有幾艘主力艦艇被擊沉,但這場戰役卻成了第三次英荷戰爭的最後一戰,戰後,英國海軍將領魯伯特親王向英王痛斥法軍將領臨陣脫逃,陷聯合艦隊於險境,損失慘重。而英國的一些歷史學家則評價說:「因為荷蘭艦隊司令的精明能幹,使他們在此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荷蘭港口重新開放,戰勝了一次可能的本土入侵,同時使敵人放棄了之後所有入侵的念頭。」此役之後,英國退出了戰爭,單獨同荷蘭人籤訂了停戰的《威斯敏斯特合約》,英法聯盟解體,荷蘭的貿易交通線得以順暢運行並源源不斷地補充著荷蘭國力,繼續對抗法國。
描繪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特賽爾海戰」的油畫 。 作者Willem van de Velde the Younger 1687年
老將德·魯伊特後來在1676年4月29日帶領荷蘭-西班牙聯合艦隊於西西里島附近同法國地中海艦隊的遭遇戰中陣亡。在他去世後,他的對手法王路易十四下令海岸炮臺鳴炮致敬,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向他的遺孀和兒子表示慰問。他的一生鮮有敗績,已經成為荷蘭海軍戰神一般的存在,他設計的海軍戰列線戰術和旗語系統對荷蘭乃至歐洲列強的海軍建設影響深遠。
作為艦隊司令德·魯伊特的旗艦、「七省號」歷經大大小小無數次海戰,炮火橫飛之中依然能夠劈波斬浪、進出戰陣、每次出生入死又能全身而退,並且同荷蘭海軍一起經歷過無上榮耀的時刻,這本身就是對她頑強戰場生存能力的最好證明!
東打打西殺殺的日子倒是過得也快,如果從1588年西班牙入侵英國的無敵艦隊開始算的話,一百年轉眼就過去了,百年之間,荷蘭已經從西班牙王國的屬地獨立為共和國、英國也從不入流的島國步入了海上霸權列強的行列、三次「英荷戰爭」也已經結束了十多年,新世紀的新吉祥數字:1688年來到了。這一年,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的丈夫——在第三次英荷戰爭中領導荷蘭的執政官威廉,兵不血刃的登陸英國(歷史愛好者歡迎自行百度「光榮革命」),成為英國國王,英國人和荷蘭人忽然發現,大家變成了同一君主統治下的「一家人」了,不僅如此,兩家還聯合了老冤家西班牙,形成了英國+荷蘭+西班牙的聯盟,在接下來的「大同盟戰爭中」一起對抗起了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海疆之上,法國海軍的驕傲「皇家太陽號Soleil Royal」閃耀在數次海戰之中,而荷蘭人傷痕累累的「七省號」卻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配炮也降到76門,儘管如此,1692年在巴夫勒爾及拉烏格海戰之中,「七省號」依然作為聯合艦隊的一員大將參戰盡責,此役英荷聯合艦隊擊潰了當時世界最強的法國艦隊,改變了歐洲的戰略格局。法國人最驕傲的「皇家太陽號」在那場戰役中被焚毀在拉烏格海角,出生入死傷痕累累的「七省號」在這次戰役中也再度嚴重受損,並最終在1694年被拆解,荷蘭人的一代名艦隨風而逝。
1692年 歐洲地圖 作者 科羅內利
在風帆戰艦稱霸海洋的這三四百年的時間裡,歐洲不過十餘個主要國家,但叫得出名的海戰次數就不止三四百場,那時廣大人民群眾並不知道當代的「主權」國家是個什麼概念,在「主權」替代「王權」之前的那些日子裡,歐洲王國與國王們轉著圈的「打群架」屬於歷史的「正常狀態」,再加上皇族間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嫁娶承襲那些事兒,想要弄清楚那些歐洲國家,到底誰跟誰一直是一夥兒的,其實是個不太省心的想法。
邱吉爾有一句名言,在描述國家利益時或許比較貼切:「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對於那些君主和國王來說,應該和誰一夥兒,從來不是一個會在道德上讓人糾結的問題,跟誰在一塊兒能幫自己打贏,這才是需要費神盤算的問題,努力做一棵有戰略眼光的「牆頭草」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荷蘭人曾為之驕傲的這條戰艦「七省號」:她的名字來源於荷蘭獨立戰爭中共同對抗西班牙人的「七省」,但從她30年服役生涯開始的那一天起,英國人已經成了荷蘭人最強勁的對手,這條風帆戰艦的一生並沒有和西班牙人交手,倒是長時間的跟英國人纏鬥不休。當她垂垂老矣的暮年時期,「主人」更是讓她同英國和西班牙艦隊的艦船排到了同一條戰列線上,聯手對抗著龐大的法國艦隊。此刻的她或許早已明白:和誰在一條戰線上已不再重要,只要一直是為著自己的「祖國」荷蘭的利益在戰鬥,她的一生就足夠榮耀!
榮耀艦隊帶給您的七省號戰艦模型
本文為 橙湖工作室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