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郭涵】
馬爾地夫「親印」總統薩利赫上周甫一宣誓就職,就聲稱要退出馬中自貿協定。如今,在薩利赫即將訪印之際,新任財政部長又聲稱中國基建投資「價格虛高」,但不會推翻已有合同。
馬爾地夫新任總統薩利赫(右)11月17日就職典禮上與印度總理莫迪握手 圖源:視覺中國
據路透社11月26日報導,馬爾地夫新任財政部長易卜拉欣·埃米爾(Ibrahim Ameer)周一聲稱,中國提供的基建項目比原價高出很多。自薩利赫9月上任以來,他的政府就開始審核前總統亞明在任時籤署的合同。報導稱其中大多是中國公司的項目,並導致該國「負債纍纍」。
政府列舉的中企基建項目包括,連接首都馬累與胡魯馬累機場島的中馬友誼大橋,馬累國際機場的改擴建項目以及1500套填海造陸的惠民住房等。
中馬友誼大橋今年8月開通,為馬累城市建設、節省運輸成本作出很大貢獻 圖源:新華社
埃米爾在新德裡訪問途中告訴記者,他上任以來就在研究這些前任政府用主權債務抵押籤下的合同。
「我們認為這些工程大多價格虛高,正在審視」,誒米爾表示。但他承認政府不可能毀約,因為其中很多(包括跨海大橋)已經完工,「不可能重新談判,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減少未來基建項目的支出」。
誒米爾舉例稱,中企承建了位於首都馬累的一家醫院,建築開支達到1.4億美元,比競爭對手一開始提出的5400萬美元高出很多。
另據《印度時報》26日報導,馬爾地夫新任外交部長沙希德與埃米爾一道訪問印度,表示「希望印度政府提供援助」,新政府預算創歷史新高,達19.6億美元,目前預算缺口達2.5至3.5億美元。
馬爾地夫前總統亞明曾表示,一半以上的債務都是前任政府欠下的 圖源:法新社
沙希德稱馬累奉行「印度優先」政策,總統薩利赫將於12月17日訪印,作為上任後首次外訪。《馬爾地夫時報》認為,沙希德首次出訪選擇印度也有特殊含義,前總統亞明任內逐漸疏遠與印度的關係,並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
當時作為反對黨代表的薩利赫對基建導致的巨額債務多有批評,主張平衡來自中國與印度的影響力。印度總理莫迪本月17日曾親自飛往馬累參加薩利赫的就職典禮。
馬爾地夫總統府網站顯示,薩利赫在就職後接見中國國家主席特使時表示,「任何事情都阻止不了兩國歷史性和兄弟般關係」。薩利赫也表達了未來兩國合作的信心。
沙希德介紹,印度數十年來一直是馬爾地夫發展的最大貢獻者,「中國為我們貢獻了最多的遊客,在援助方面一直非常慷慨」,「我們不會拿朋友進行比較,但我們有朋友和特殊朋友,印度一直是特殊朋友。」
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已連續8年位居馬旅遊客源國第一位,2017年有30萬人次來馬旅遊,是排第二位德國(9.1萬人)的三倍多,而馬爾地夫總人口才35萬。旅遊業是馬爾地夫第一大支柱產業,對該國GDP直接貢獻率超過30%,佔其外匯收入的60%,創造了國內就業人數的五分之一。
中國遊客連續八年位居馬爾地夫客源國第一位 圖源:南華早報
沙希德也補充,訪問印度之後他將飛往阿聯和沙特,「此次友好國家之行中也會包括中國」。印度TNN電視臺26日稱,沙希德訪問中國表明北京將繼續是這個島國的重要經濟夥伴。沙希德說:「我們不相信印度可以取代中國,或者中國取代印度。不過,非常明顯的是,鄰居是我們的優先選項。」
印度外長斯瓦拉吉表示,新德裡「全力支持」馬累尋求財政和預算穩定,雙方將加強防衛合作對話。
《馬爾地夫時報》評論稱,印度應以更聰明的方式來評判中國在馬爾地夫的項目,這意味著不能把中國的存在視為零,印度應充分意識到,中國在馬爾地夫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兩國必須學會共存。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耿爽11月20日在回答關於馬爾地夫將重新評估中國投資的問題時表示:
「不久前習近平主席特使、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出席了薩利赫總統的就職典禮,並與薩利赫總統舉行會見。在會見過程中,薩利赫總統表示,馬爾地夫新政府重視並致力於發展對華關係,願意深化兩國的務實合作,豐富兩國關係內涵。薩利赫總統還表示,中國是向馬爾地夫提供經濟和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中馬友誼大橋的建成通車極大改善了地區民眾的出行條件,讓馬方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兩國合作給馬帶來的好處。馬方歡迎更多的中國企業來馬投資。我想這些評價如實地反映了中馬務實合作的現狀和意義。」
「中方致力於同馬爾地夫方面深化務實合作,保持兩國關係積極良好發展勢頭的意願是非常堅定,也是非常明確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