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與見山還是山無別

2021-02-08 學山禪師

師父好,禪宗有「見山還是山」的說法,那是針對於凡夫「見山是山」和二乘「見山不是山」最後徹悟的境界。但同時,六祖又說,本來無一物。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本來無一物」,與「空空無大千」,有人認為那是二乘「見山不是山」落空的境界,並不是最後徹悟的「見山還是山」的圓滿一心境界?請師父開示,這種說法可信嗎?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是否是見性,還是別有徹悟的境界?答:六祖所悟「本來無一物」和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與宗門「見山還是山」一樣,同是禪宗祖師親證實相的解脫境界,並不是有些人妄論「落空」的境界。只是祖師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學人不能因為祖師所留文字的表達認為它們有所不同,甚至認為六祖和永嘉所悟非究竟。修行學法,讀佛祖及過來人言句,切忌執著文字,知解名相,被自己的意識所騙,被他人的戲論影響,使自己在修行的方向和解脫的見地上有所偏頗,修行誤入歧路。禪宗祖師覺悟後,形容自己再見世間一切萬物,如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並無奇異。那是指如實了達一切外境唯心所現,虛幻不實,不更起虛幻見,見而不做見想,終日任運自在,不更做覺觀想。對境不生取著執迷之心,無障無礙,不即不離,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於一切法不生法相,如處大圓鏡中。六祖所言「本來無一物」亦是真實表達了祖師對諸法實相的真正覺悟,與「見山是見,見水是水」,並無區別,只是開示的角度略有區別。又如涅槃經云: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如上經典都明確開示真如本性,空無所有,實無少法可得這一究竟實相,此正是六祖所悟「本來無一物」。故知我祖師所悟已是究竟,並非如後人所言,只是落空境界。只是學人於祖師所用文字而生知解,自著「空」見,自落於「空」,非是祖師所悟所證偏頗。「本來無一物」及「覺後空空無大千」,是祖師自證解脫境界,後人若以意識妄測知解,自然會墮入「妄計」出來的空,非是祖師落空。六祖大師說,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學人於祖師文字開示不會其義,妄生分別,故有種種猜測,有違聖道。今人說六祖「本來無一物」非是見性,只是見空。此言自生迷倒,自不見性,卻說祖師所言是不是,誑惑學人。自錯猶可,復教學人,以如此見地修行,相將入迷途。今日學法之人,切忌自己不悟,以己邪見論斷佛與祖師徹悟見地,或盲目輕信他人,懷疑祖師。平日當深入經藏,多多閱讀歷代祖師法語開示,自然明白其中義理關鍵,不被他人邪見迷惑,使修行誤入歧途。

相關焦點

  • 東籬: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熊以為,「空宗是否領會性德(真如、實相、一昧、自在、解脫)之全,尚難判定」「空宗只見性體是寂靜的,卻不知性體是流行的」,他引《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化生」,這就是性德的流行,得破空宗而入儒家。     熊贊成王陽明「體用一源」的觀點,提出了「體用不二」的中心思想。他批評有宗「以為本體不可說是生生化化的物事,只可說是無為、無起作」,說有宗所謂宇宙,另有根源,如所謂種子。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大道看得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人的一生,正常的要走過三種境界: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第一種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剛出生是純潔無暇的,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那就是山,
  • 本來無一物還是本來就有物?神秀和慧能的分歧在哪?看完你就懂
    」而慧能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能慧能的這個大家更加耳熟能詳一點,但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神秀是說菩提是存在的,明鏡臺也是存在的,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都拂拭,自然內心沒有塵埃。這個好像更容易被人接受。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的境界
    莊子以為「秋毫之末」已是「天下之大」,則大山不可能比「秋毫之末」大,則「大為小」,「小為大」,天下再無大小之分;假若殤子已是最壽之人,則彭祖亦為夭壽,同樣則「壽為夭」,「夭為壽」,人間再無壽夭之別。既然,萬物再無對立,便能做到「齊萬物,一生死」。既然「彼」「我」無別,毋須執我,便能「無心」而為。「任化無為」即建基於「齊物為一」,進而「與時同波、因時任物」的表現。
  •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佛教:自性自心本來空寂無一物
    蓮花生大士的銅色吉祥山淨土一個人剛剛死時,還未進入實相中陰(法性中陰),如果氣脈健全,自性自心光明有一次顯現的機會,如果能認取,直接獲得法身成就。法爾的自性明空光明:自性的智慧體性,自性自心本空,無色無相,自心自性本來空寂,即是性空實相,就是普賢法界的真實體性。你自身的智性,就是法身淨識自身,即是普賢王如來,而所謂本然空寂,即是無障無礙,無有恐懼,光明現成,隨緣示現,你應當現前認取這明空喜樂的智性自身。
  • 人生修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好在還有好消息,昨天磕磕絆絆折騰半天出來的原創《送娃上學,走的是一條人生路》,閱讀量超過了170。有個讀者不僅讚賞了我,還留言「回想起當年的我!」,這對我來說是足夠喜悅的事情了,激勵的力量也是滿滿的。一周以來的其他幾篇文章,不管原創還是轉載的,其閱讀量都還沒超過30。昨天的文章,修修改改折騰了我不少時間,過程中內心也有點小崩潰,尤其在結尾,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結束了。
  • 《廬山煙雨》:蘇軾如何見山是山?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宗門引用的理趣詩,形象地展示了未悟與悟後的境界。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著名的禪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表現了一個達者先入小乘禪境,再入魔境,爾後臻抵大乘聖境的過程,也是這首禪詩最好的註腳。
  • 為什麼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者悟到的是什麼?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有名的語錄,他說:老僧我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一定道行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在晚年,重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他問:這三種見解,是相同還是不同?先說他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為什麼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者悟到的是什麼?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有名的語錄,他說:老僧我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一定道行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在晚年,重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他問:這三種見解,是相同還是不同?先說他年輕沒有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見山見水見眾生
    見山見水見眾生有一塊地方開始出現荒蕪的跡象,早上就著手準備打理一下。結果發現這是生活,心已不定,便準備啟程。像一首沁人心脾的歌,傳進了山的耳朵裡,讓這裡的人兒觸摸到了希望的感覺。有了煩躁的情緒,也就有了迫切離家的想法。積壓依舊的對自己的不滿,對生活的憧憬在這裡得到了極大的爆發。於是你看山就不是和藹可親的山,你見水就不是纏綿溫柔的水。山像一個堵堅實的牆,死死地把你包圍住,沉重的壓力陣陣襲來。在山裡遊走會覺得山太大了,路太遠了。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如果非要分個高下,前面那句「觀山論」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確實更開闊、更清晰一點,讓人「一覽眾山小」,「青出於藍勝於藍」;後面那句名偈就事論事,比較隱晦,讓局外人「雲裡霧裡,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且由於屬於較高階的「悟空」層次,令「受者」更難以進入實修。「觀山論」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原話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故事背後是一個大人物
    和尚佛性與獦獠佛性無別;和尚能作佛,弟子當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有一天,五祖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諸法空相,相由心生」。
  • 見山見水見眾生
    見山見水見眾生有一塊地方開始出現荒蕪的跡象,早上就著手準備打理一下。結果發現這是生活,心已不定,便準備啟程。像一首沁人心脾的歌,傳進了山的耳朵裡,讓這裡的人兒觸摸到了希望的感覺。有了煩躁的情緒,也就有了迫切離家的想法。積壓依舊的對自己的不滿,對生活的憧憬在這裡得到了極大的爆發。於是你看山就不是和藹可親的山,你見水就不是纏綿溫柔的水。山像一個堵堅實的牆,死死地把你包圍住,沉重的壓力陣陣襲來。在山裡遊走會覺得山太大了,路太遠了。
  • 禪的名言:本來無一物
    佛教經典的無盡寶藏中,尤其是禪的名言警句之中,蘊涵著能夠使我們達到無上境界的智慧。譬如「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一語源自中國禪宗六祖慧能(638~713)的《六祖壇經》。慧能繼承並發揚了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宗旨,將禪的世界闡述概括為「本來無一物」。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 關於六祖「本來無一物」偈頌的討論
    這幾天似乎對六祖慧能的著名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討論的比較激烈,其中關乎說六祖作偈之時是否開悟?此偈是否是開悟偈?此偈是否偏空?末學就此幾個問題表達一下個人的理解,供各位同修參考。一是關於六祖作偈時有否見性開悟。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