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其周喜歡勸年輕人「多出去看看」。作為一個非典型的「家鄉寶」,從17歲開始,他就坐著綠皮列車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如今,母其周帶著員工坐飛機從地球這端到那端,已經猶如家常便飯。
從工作體面的列車長到「街邊仔」,最後再到「飾品大王」。雖然最終選擇在新螺螄灣C區「偏安一隅」,母其周卻從不否認開闊眼界的重要性,眼界讓他把握住了機遇,從而乘上了發展的快車,而對質量的堅持和多年誠信經營,則使得他最終成為行業標杆。「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信任的危機。」
為了女兒選擇從商
工作日的上午,母其周坐在櫃檯前,獨自研究著新款的玩具。他今年48歲,身材並不高大,說起話來聲音洪亮,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
這款玩具是他想要為年幼的兒子創造新的產品門類,就如同為女兒創辦的「卓琳飾品」一樣,都源於他「可以更好」的期待。
母其周是土生土長的昆明人,家住西山區大漁村。作為鐵路工人子弟,在接班父親後,母其周很快就因工作能力突出擔任了列車長,往返廣州、武漢等線路,並結識了一些廣東商人,他們的經歷給了母其周不少啟發。
此時,母其周也在為賺錢的事情而苦惱,雖然擁有體面的工作,但由於嶽父嶽母搬來昆明,一人薪資負擔三家的生活,讓他開始有點吃力,女兒小琳的成長更是成了他從商的契機。
愛漂亮的小琳喜歡飾品,但母其周發現這些產品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能不能給像女兒一樣的孩子提供漂亮且高質量的飾品呢?母其周想起跑車時路過的廣州西郊大廈就有諸多樣式新穎的小商品——這可能是條不錯的經商路徑。
說幹就幹,母其周辭了職,低價賣掉了位於白馬小區的房子,湊足了5萬元啟動資金。由於租不起鋪面,只能在昆明百貨大樓門口擺地攤銷售。
在改革開放初期,個體經營並不受尊重。在廣州被蔑稱為「街邊仔」,母其周也因此感到了心理落差,擺攤時十分怕遇見熟人,常常為此躲進百貨大樓。
但相對的,母其周的從商之路卻異常順利,每天的銷售額都高達3000-4000元,遇到假日甚至能到8000元以上。
化身新螺螄灣飾品大王,「還是家鄉好做生意」
90年代初期,昆明個體經濟迅猛發展,無疑是一臺巨大的造富機器。以隆盛門為中心發展與繁榮的螺螄灣,成為昆明城市早期的商業脊梁,也因此成為了母其周的精神聖地。
1992年11月,螺螄灣改造,商圈擴大了三倍。母其周便在此時帶著適銷對路的小商品正式踏入了螺螄灣。
他的飾品店以女兒的名字命名為卓琳飾品,以對待女兒物品的態度經營,廣受歡迎。即便是面臨沿海客商的競爭,卓琳飾品仍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並在西南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
螺螄灣搬遷後,母其周在相對偏僻的C區租了新的鋪面。由於搬遷的陣痛和市場管理方的更換,生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停滯,但隨後,他和同行們再次為這個區域賦予了「飾品天堂」的新定位,依靠大家的努力,曾經的螺螄灣商品市場的輝煌也得以持續。
自打俊發進駐管理新螺螄灣,新螺螄灣的硬體、軟體服務方面也又有了顯著的提升。這讓母其周對未來信心滿滿。
提及這些年的市場變化,母其周喜歡用平穩應對所有挑戰。「以前都是客戶來找我們,現在很多轉到了線上比對、溝通,變成了『貨找人』,只要產品過硬,就不愁客源。」
對產品品質的堅持,是他多年來不變的理念。如今,母其周仍堅持自己設計,親自監督工廠,甚至和設計師溝通時經常展開「搶筆大戰」。卓琳的新品常常會被店裡的年輕員工瘋搶。
在母其周看來,雖然雲南地處西部邊陲,開發較慢,但卻因此有自己的優勢,慢節奏造就了對產品質量的執拗。「我們這裡環境好,大家都喜歡好東西,只要用心去做,我還是覺得在自己故鄉好做生意!」
熙熙攘攘的新螺螄灣商貿城,就像一個巨大的櫥窗,陳列著無數致富樣本,記錄著這裡的人關於財富的夢想與現實。
採寫:雲上融媒記者魏文青
來源:雲南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