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溯本清源,人們約定俗成地把「河魨」寫作「河豚」,這其實是一個生物學常識錯誤。河是魚類,而河豚是哺乳動物,諸如白鰭豚等等都算作河豚的範圍。不過也沒有必要吹毛求疵,所有人提到「河豚」都知道是那種需要「拼死吃」的東西。中國長江裡常見的河豚是紅鰭東方,隸屬於形目、科、東方屬。
河豚含有劇毒,河毒素(Tetrodo Toxin) 比氰化鉀還要毒上500到1000倍, 毒素通過抑制神經細胞內的鈉離子傳遞,麻痺神經細胞,最小僅10000MU/g 即可奪命。毒素集中在肝臟、血液,在歷史上有不少吃河豚斃命的案例,以至於有傳說吃河豚需要在廁所邊,一旦中毒就要灌下糞便,來活命。這也是想當然,因為河毒素是神經毒素。
有毒,是吃河豚最危險也最誘人的一部分。其實如今大多數河豚都是養殖,沒有經過洄遊,體內毒素不經過沉積,已經減弱許多,甚至無毒。「無毒不丈夫」,無毒也不河豚,要是說河豚一點毒都沒有,美食的挑戰性頓時消失,反而有點無趣。對饕餮之徒來說,美味和劇毒,這本身就是一道中國版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
河豚的常規做法有兩種——紅燒和奶湯,一紅一白,猶如紅白雙煞。一個品嘗其濃厚,一個品嘗其馥鬱,各有所長。製作河豚的廚師理論上都要有一個資格證書,以確定你的確是經過培訓可以烹飪河豚。做河豚要把最精華的部分放在最上面,無論是紅燒還奶湯,往往最上面的是魚肝,這是河豚最毒的部分,也是最軟嫩可口的部分。一種食材,越是有毒,越是鮮美,人也是這樣,最漂亮的姑娘都體內含毒,令人上癮,欲罷不能。其次是魚皮,河豚皮據說很是養胃,需要一口吞下,不能細想,不能細細咀嚼,那種麻麻的顆粒其實嚼起來並不美味。
其實河豚最精華的部分是魚白,也就是其精巢。這種東西有一個雅號:西施乳。中國的酸腐文人給食物起綽號總是往情色套路裡走,比如福州菜中的西施舌,其實就是一種叫沙蛤的貝類。本是雄性器官,被稱為美女的酥胸,也挺胡亂意淫的。魚白備受推崇的地方是在日本,在電影《入殮師》裡有一個橋段就是描寫吃烤魚白,老入殮師的臺詞是:「好吃啊,好吃得令人為難。」 關於吃河豚的至高體驗,我也是聽一個朋友說的。他說有一次吃河豚,吃到爽處,只覺得嘴唇微微發麻發木,腦袋有點兒不靈光,幾乎已達入幻,介於毒與非毒之間,於是飛渡人性的深淵,在裡面盤旋,達到人生大和諧。如果以文學化的境界論看,似乎靠譜;但是如果以嚴謹的科學論,我又覺得有點扯淡。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