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不河豚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

2021-03-02 中國水產
   「無毒不丈夫」,無毒也不河豚。要是說河豚一點毒都沒有,美食的挑戰性頓時消失,反而有點無趣。


  據說要是尋找鮮美的極致,還是要在長江裡搖曳,沿著長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一些洄遊的魚類開始停泊在一個個城市,它們帶來鮮美的口感和動人的傳說。比如河,在其背後,有太多傳說與傳奇。這使得它們猶如食客口中的外星物種,人們熱衷於談論它們的昂貴與稀少,劇毒與多刺,種種吃法,種種講究,傳奇與故事,成為飯桌主料。

  首先要溯本清源,人們約定俗成地把「河魨」寫作「河豚」,這其實是一個生物學常識錯誤。河是魚類,而河豚是哺乳動物,諸如白鰭豚等等都算作河豚的範圍。不過也沒有必要吹毛求疵,所有人提到「河豚」都知道是那種需要「拼死吃」的東西。中國長江裡常見的河豚是紅鰭東方,隸屬於形目、科、東方屬。

  河豚含有劇毒,河毒素(Tetrodo Toxin) 比氰化鉀還要毒上500到1000倍, 毒素通過抑制神經細胞內的鈉離子傳遞,麻痺神經細胞,最小僅10000MU/g 即可奪命。毒素集中在肝臟、血液,在歷史上有不少吃河豚斃命的案例,以至於有傳說吃河豚需要在廁所邊,一旦中毒就要灌下糞便,來活命。這也是想當然,因為河毒素是神經毒素。

有毒,是吃河豚最危險也最誘人的一部分。其實如今大多數河豚都是養殖,沒有經過洄遊,體內毒素不經過沉積,已經減弱許多,甚至無毒。「無毒不丈夫」,無毒也不河豚,要是說河豚一點毒都沒有,美食的挑戰性頓時消失,反而有點無趣。對饕餮之徒來說,美味和劇毒,這本身就是一道中國版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

  河豚的常規做法有兩種——紅燒和奶湯,一紅一白,猶如紅白雙煞。一個品嘗其濃厚,一個品嘗其馥鬱,各有所長。製作河豚的廚師理論上都要有一個資格證書,以確定你的確是經過培訓可以烹飪河豚。做河豚要把最精華的部分放在最上面,無論是紅燒還奶湯,往往最上面的是魚肝,這是河豚最毒的部分,也是最軟嫩可口的部分。一種食材,越是有毒,越是鮮美,人也是這樣,最漂亮的姑娘都體內含毒,令人上癮,欲罷不能。其次是魚皮,河豚皮據說很是養胃,需要一口吞下,不能細想,不能細細咀嚼,那種麻麻的顆粒其實嚼起來並不美味。

  其實河豚最精華的部分是魚白,也就是其精巢。這種東西有一個雅號:西施乳。中國的酸腐文人給食物起綽號總是往情色套路裡走,比如福州菜中的西施舌,其實就是一種叫沙蛤的貝類。本是雄性器官,被稱為美女的酥胸,也挺胡亂意淫的。魚白備受推崇的地方是在日本,在電影《入殮師》裡有一個橋段就是描寫吃烤魚白,老入殮師的臺詞是:「好吃啊,好吃得令人為難。」   關於吃河豚的至高體驗,我也是聽一個朋友說的。他說有一次吃河豚,吃到爽處,只覺得嘴唇微微發麻發木,腦袋有點兒不靈光,幾乎已達入幻,介於毒與非毒之間,於是飛渡人性的深淵,在裡面盤旋,達到人生大和諧。如果以文學化的境界論看,似乎靠譜;但是如果以嚴謹的科學論,我又覺得有點扯淡。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相關焦點

  • 不食河豚,不知魚之味
    河豚這種會氣鼓鼓的萌點滿分小生物有劇毒想必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事,但自古又有不食河豚不知魚之味一說。這美食與劇毒之間的抉擇也是讓人進退兩難呀。 蘇東坡被貶官時,有一位仰慕他的士大夫,家裡善於烹製河豚,就請蘇東坡到府上嘗鮮。悶頭大吃的蘇軾全程不發一語,士大夫一家人還以為不合他胃口。沒想到,吃完之後,蘇東坡放下筷子,十分滿意地說:「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竟有這等美味,值得一死,哈哈!
  • 不食河豚,焉知魚味,十裏海河豚小鎮的前世今生
    位於國家級沿海戰略核心——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是世界上最大的河豚養殖區,而十裏海則是曹妃甸最大的河豚養殖基地。現如今,想要吃正宗地道的河豚就繞不開曹妃甸。從只有200餘人的海水養殖場到蜚聲京津冀的網紅打卡地,十裏海河豚小鎮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 河豚魚從有毒到無毒的轉換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控制河豚體內產毒素,如果水資源不乾淨河豚是很容易產生毒素的。大自然野生的河豚都是吃了含有河豚毒素因子的藻類和魚類,因此體內才會大量產生毒素,人工養殖的河豚是餵養不含河豚毒素因子的魚食料,而這些魚食料是經過特殊製造加工過的。
  • 不吃河豚,焉知魚味
    不吃河豚,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鮮無味。在中國和日本,河豚是道極鮮的美味,但同時也被稱為致命的「俄羅斯輪盤」河豚所含的河豚毒素(TTX),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神經毒素,實際上自2006年開始在十日至少有10人因吃河豚而喪命,在1958年由於當時對河豚毒素的危險認識度低,當年有176人因河豚毒素而死亡。因此,自1958年後,在日本廚師必須經過三年的學習出徒後才可以得到河豚烹飪許可證,以確保他們能夠安全的為食客準備食物。
  • 店主違規網售"野生河豚魚乾" 卻不知是哪種河豚
    網上銷售野生河豚魚乾河豚魚乾晾曬現場作為一種食材,被河豚食客們贊為天下第一鮮,古有「不食河豚,焉知魚味」的說法。與此同時,河豚本身又帶有劇毒。這些極致的特點為河豚的食用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然而最近,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國內某大型電商平臺上發現,不少土特產商家都在銷售曬乾的河豚,價格從每斤30元到60元不等。店家都宣稱河豚魚乾是漁家捕撈的野生河豚,並已對河豚魚乾做了無毒處理。針對此種現象,中國漁業協會河豚分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禁止一切野生河豚的銷售,河豚魚乾的銷售更是在國際上也不受認可。
  • 網售「河豚魚乾」 銷售人員竟不知自家河豚種類
    河豚魚乾晾曬現場河豚作為一種食材,被河豚食客們贊為天下第一鮮,古有「不食河豚,焉知魚味」的說法。與此同時,河豚本身又帶有劇毒。這些極致的特點為河豚的食用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然而最近,記者在國內某大型電商平臺上發現,不少土特產商家都在銷售曬乾的河豚,價格從每斤30元到60元不等。店家都宣稱河豚魚乾是漁家捕撈的野生河豚,並已對河豚魚乾做了無毒處理。
  • 不知道怎麼吃河豚魚,那就看過來吧
    肝臟為河豚劇毒部分,食河豚時宜特別注意在食前務必剖除乾淨,人工養殖的可以通過油煎後食用。皮膚和血液 皮膚含毒量因河豚種類而異,河豚皮膚含毒量甚微或無毒。血液特別是兩塊所謂脊血塊即脾臟含有劇毒。肌肉 肌肉可視為無毒,所以只要挖去河豚的內臟,再剝去皮,洗得乾淨,是不會有毒的。但河豚死後較久,內臟的毒素溶在體液中,時間一久,可以滲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別是製作魚片(魚生),用2%~5%鹼液浸洗,更加安全。
  • 酸湯河豚、椒鹽河豚、河豚泡飯…這家河豚店讓錢芮眼界大開!
    大家都是談「魚」色變啊 雖然長得乖巧可愛 要知道這河豚可是劇毒無比 河豚毒素人食用0.5毫克即可致死 因此有【拼死吃河豚】一說
  • 河豚怎麼吃,河豚的吃法,吃河豚需要注意什麼
    河豚,也叫充氣魚、膨脹魚、氣球魚。因為它可以把身體膨脹到原來的二三倍而名。河豚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道:「不吃河豚,不知魚味。」然而河豚有劇毒,所以食用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下面說說河豚都有哪些吃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
  • 慎吃河豚魚!
    河魨魚又稱「河豚魚」、「龜魚」、「雞抱」、「氣泡魚」、「氣鼓魚」等,盛產於清明前後,歷來為「長江四鮮」之首,河豚之肥美,有口皆碑。
  • 食魚必河豚!一起走進十裏海河豚小鎮
    十裏海河豚小鎮 古人云:食魚必河豚,此理果何謂。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古往今來,描寫河豚鮮美的詞句數不勝數。 現如今,想要吃新鮮味美、正宗地道的河豚就繞不開曹妃甸,曹妃甸是世界上最大的河豚養殖區,而十裏海則是曹妃甸最大的河豚養殖基地。十裏海並不大,只有60戶人家,200餘人,本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而今憑藉河豚養殖而聞名於世。
  • 食得一口河豚肉 從此不聞天下魚
    有民諺,「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一朝食得河豚魚,終身不念天下魚」,足見河豚魚味之鮮美。河豚雖肉質鮮嫩,但野生河豚體內含毒,加工不慎,食者即可致死,「拼死吃河豚」一說故而廣為流傳。千百年來,一條小小的河豚魚,衍生出了一百多道精美的佳餚,魚肝、魚皮、魚肉、魚寶………每個部位均各有滋味。
  • 人工養殖的「無毒」河豚,你敢吃嗎
    浙江在線6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雲山)提到河豚,很多人會想到它的呆萌形象:圓滾滾的身材、大大的眼睛、雪白的肚皮,更多人會想到「拼死吃河豚」的諺語。河豚雖然鮮美,但體內含有劇毒,僅0.5毫克河豚毒素就能讓人致命。如果劇毒河豚變成了無毒河豚,你會買回家嘗鮮嗎?
  • 河豚刺身,下次去日本一定安排上
    千百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講究美食的人,每年都有兩個翹首期待的時節,金秋伺螃蟹,暮春候河豚。所謂拼死吃河豚,絕不是一句空話。正是:薄霧三月品河豚,無敵美味試生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 河豚魚乾也會中毒 還能放心吃河豚嗎?
    重點在於加工方式  不過,你可能聽說過河豚「晾乾後無毒」、「水煮後無毒」、「浸泡後無毒」之類的說法,事實上,這些說法都不足為信。因為河豚有沒有毒和烹飪方式無關,重點在於加工方式。  讓我們看一下國內的有關文件。1990年,衛生部頒布了第5號令,既《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河豚魚不得流入國內市場」。
  • 河豚那麼毒,為何不怕死的人那麼多?
    這些故事讓人對河豚有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吃河豚也無形中多了一些慷慨就義的悲壯色彩,那麼河豚魚到底有多毒呢?河豚在日本的吃法基本以刺身和火鍋為主,而在中國則以紅燒和煲湯居多,直到現在很多中國餐館吃河豚還流傳著一道習俗,就是當著客人面,廚師會先吃一口河豚以示無毒,這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吃法,還真得和廚師肝膽相照才敢有種把性命相託啊
  • 一條河豚的非意外死亡
    千百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拼死吃河豚」,而最嗜食河豚的國家是日本,僅東京就有1500多家特別的餐館烹燒河豚魚菜。
  • 古江陰縣誌對河豚的記述
    詩中還以唐代韓愈和柳宗元食蛇和蛤蟆的故事與食河豚相比擬,指出蛇和蛤蟆「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而河豚「此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梅聖俞對他的朋友因敢吃河豚而驕傲,矜誇其美味的行徑深感痛惜。自己雖受委屈,但堅信「若此喪軀體,何需資齒牙」的忠告終將為人們所理解。
  • 網售「野生河豚魚乾」不知品種,必須謹慎購買
    作為一種食材,被河豚食客們贊為天下第一鮮,古有「不食河豚,焉知魚味」的說法。與此同時,河豚本身又帶有劇毒。
  • 河豚?河魨?哪一個才是對的?
    很多詩詞都有提及,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用的就是「河豚」這種寫法——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另外,宋代的梅堯臣曾有詩云:「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龍蝦」;同樣是宋代,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引梅堯臣詩句時,則改成了「河魨於此時,貴不數魚蝦」。而散文家汪曾祺的《河魨》詩,用的則是「河魨」這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