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正在北京舉行,
作為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
廣州舉辦的亞洲美食節正在火熱進行中,
共享亞洲美食文化!
廣州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廣報君帶你一起探!
不想做模特的廚師不是好演員
採訪對象提供。
【推薦美食】
生魚片、瘦肉、油條絲、花生、蔥花、蛋絲,魷魚……眾多新鮮食材與滾燙的粥底匯聚成一碗鮮香綿滑的粥品,像極了包容、豐富、老少鹹宜的粵菜文化。
對粵菜,張亮很熟悉,也很親切。16歲時,為了生計,張亮輟學在北京當粵菜幫廚,賺些錢給姐姐做生活費,也由此打開了職業生涯的起點。從殺魚小工開始,張亮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做到部門粵菜廚師一把手。2013年,彼時已經轉行並成為頂級模特的張亮,受邀參加真人秀,因為在節目中展現出過人的廚藝,讓當時還是「圈外人」的他圈粉無數,成為最受歡迎的嘉賓之一。
說起粵菜,這位北京爺們如數家珍。不僅如此,炒牛河、蒸魚、煲湯、潮汕滷水,張亮也非常拿手。在他看來,粵菜最講究的是不破壞食材本身的味道:「用料廣泛,但做法精細,善於使用『蒸』的烹飪方式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最明顯之處,口味清淡,但清中有鮮。」
這些年因為工作張亮沒少來廣州,每次來到這,他都要吃一頓最正宗、最地道的粵菜。「在廣州,不用專程去知名餐廳,不用做攻略,隨便某個街邊或某個巷子裡的小館子,一樣可以吃到讚不絕口的食物。」回憶起在廣州吃到的美食,張亮意猶未盡。
讓張亮印象最深的是廣州「一盅兩件」的早茶文化。和陪伴他從小到大的北方早點不同,廣式早茶精緻而美味:「特別像正餐。泡上一壺茶,叫上一些茶點,帶著孩子或約上好友細細品味,這樣的早茶文化廣州獨此一家。」張亮說。
當記者問他最喜歡早茶裡的哪一味?張亮在糾結中選中了艇仔粥。生魚片、瘦肉、油條絲、花生、蔥花、蛋絲,魷魚……眾多新鮮食材與滾燙的粥底匯聚成一碗鮮香綿滑的粥品,像極了包容、豐富、老少鹹宜的粵菜文化。工作之餘張亮常常給家人煮上一碗:「別看就是簡簡單單的一碗粥,其實特別治癒。」
這些年,張亮出演了多部影視劇,逐漸轉型成為專業演員,除此之外,他還錄節目,上真人秀。由他主演的話劇《你還彈吉他嗎》如今已展開全國巡演,這是他第一次挑戰話劇舞臺。張亮說,有機會很想做一檔汽車美食真人秀,在露營旅行中探尋中國美食的淵博歷史。對美食,他始終有著一份情感。
無論是煲湯、煮粥,還是炒菜,放上些許食用藥材,是為「食療」;一年四季,無論是時令食材選擇,還是養生靚湯煲制,或是健康涼茶的熬煮等,都要從時令和節氣上細細考究,找出健康和口味的最大公約數。
不時不食,四季有道。
這就是廣州人在節氣影響下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更是與自然融洽相處獨特生活理念的體現。
一到雨水充沛的春天,山上的春筍就爭先冒尖。廣州從化的農民最喜見到雨水,因為這意味著春筍收成了,一場雨後他們就背上布袋上山挖筍。從化人最愛吃筍,每年陽曆2月末到5月份是春筍上市的時節,當地的食用筍品種有數十個,按口味可分甜筍與苦筍。清明前是苦筍的天下,清明後是甜筍的世界。
回到家,將挖來的筍破開殼,剝去筍衣,便見筍肉。10斤春筍最終只取得1斤左右精華筍段。接下來,炒、燜、滾湯……各式烹飪手段齊上陣,喚起這一道鮮美的春味。
城市中也瀰漫著四季多元的時令菜香。餐廳因時推菜,滿足廣州人的「四季胃」。
在食肆「老厝」,菜單應時而定。掌門人黃進賢說,春天食護肝食材,夏天食護心食材,秋天潤肺,冬天則補腎。店內的湯水多為草本植物湯。春天的護肝草湯是用優質的扇骨和水熬一個半小時,再加甲魚和護肝草用燉盅隔水蒸一個小時,原盅奉上。
在家中,幾乎每一個老廣都有自己的一本無形養生秘籍,秘籍所載多數源於家中長輩,代代相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家住西關的華叔說。
廣州人十分善於根據時令配搭飲食。民俗專家屈九說,初春多寒氣,此時應當溫化健脾,食物以芳香為主。春發之時,調味用胡椒,食材可多吃韭菜和茼蒿等。到了春末夏初,脾胃復甦,一般以辛平味為主,比如河鮮、青瓜、通菜等,湯水喝清淡的,減少溫補之物。端午時,暑氣重,最好飲食清淡,冬瓜、節瓜、絲瓜和水瓜等時令食材正是有益身體之物。秋風起時,可以沿用夏季芳香健脾化溼之物,減少利水之物比如薏米的攝入。到了冬天,陳皮、生薑、胡椒便「活躍」在廣州人的廚房裡。
廣州人還通過養生靚湯適應客觀環境,最終實現改善健康的養生目的。
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醫師盛雯說,廣府湯水習慣於不同時節選擇不同食材,即為順應中醫時令養生的原則。例如春天溼氣重,適合煲雞骨草燉豬橫脷、五指毛桃薏米煲瘦肉;夏天溼熱,就以消暑清熱解毒湯為主;秋天一般煲潤肺潤燥湯如南北杏菜乾豬肺湯,無花果或霸王花燉豬骨;冬天到,大多煲進補湯水,如蟲草花瘦肉湯、清燉雞湯等。
在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看來,廣州人有「兩個胃」:一個用來裝茶,一個用來裝湯。煲祛溼湯,首選土茯苓,正如《本草綱目》記載:其能祛風溼,利關節,治拘攣骨痛。土茯苓分為乾貨和鮮貨,乾貨一般在藥材店有售,而鮮貨則大多數出現在街市上。無論哪種土茯苓,在煲湯時都很適合與鯽魚搭配,因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溼之功效。兩者一起煲湯可相輔相成,除溼功效大增,還可增加湯的鮮美。
廣州燉湯的特色之一,就是「以藥材入湯,因肉料而異,隨四時而變」。最常見的傳統藥材有紅棗、淮山、黨參和枸杞,還有沙參、玉竹和清補涼,這些藥材不貴又易得,可謂「信手拈來,巧手煲湯」。
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它是廣東民間常用複方或單味土產草藥煎熬而成的飲料,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不同季節裡,它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饒原生說,古時嶺南之地多瘴氣,對人體傷害大。當地人在長期與自然的相處中積累了寶貴的自我調理和保健經驗。人們通過採集一些清熱解毒的草藥製作的「涼茶」,後來慢慢發展形成嶺南涼茶。在流傳中與粵劇、粵菜、粵語等結合,涼茶成為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時至今天,涼茶仍然是廣東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現在,涼茶是構成廣東社會的重要因素,也隨粵人發展到全世界。
據了解,廣式涼茶可分為清熱解毒茶、健胃消食茶、滋陰理氣茶、養生保氣茶等。根據季節變化及個人的體質差異,每個人選擇的涼茶不同。春夏季節,氣溫逐漸回升可以適度喝涼茶,而秋冬則相反。對於體質而言,陽性體質則可以飲涼茶適當祛火。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岸、曾繁瑩
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蘇韻樺、陳憂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廖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