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與您分享的就是絢爛多姿的嶺南飲食文化裡一個分支——涼茶。
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涼茶作為唯一的「食品文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名聲大振。其實,嶺南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相習成俗,並與粵劇、粵菜、粵語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涼茶盛行於兩廣、港澳地區,與嶺南氣候和水土有很大關係。嶺南古為百越之地,多瘴氣,染上後,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為不治之症。所以,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徵嶺南時說:「南方暑溼,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據中醫理論,應是廣東地區太過炎熱溼潤,超出了機體的調節限度,因此易誘發如脾胃溼熱、溼溫、暑溼等溼熱症候。廣東人經常提及的「上火」其實就是「溼熱」中「熱」的體現。
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潛心研究,留下了針對嶺南氣候特徵的大量醫學專著,後人據葛洪的醫學理論,結合百姓在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以藥性寒涼、解暑消毒的中草藥配成各種各樣的涼茶熬水來喝,並開設銷售涼茶藥店、攤檔、作坊、隨著社會需要,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深厚嶺南文化底蘊的涼茶。
由於涼茶具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溼的功能,而且不論盛夏隆冬,四時可服,因此,涼茶成了嶺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很多廣東人,面對一些類似「溼熱」的疾病或者剛開始感冒時,第一反應並不是去看醫生,而是喝涼茶,涼茶,是廣東人的活命水。
廣東涼茶種類眾多,按口味可分為苦茶、甜茶兩種。苦茶就是以辛、苦、寒、涼的中藥為主的涼茶,如癍痧等;甜茶是以清潤甘甜藥材為主的涼茶,如竹蔗茅根水、羅漢果五花茶等。
按藥材使用數量,涼茶又可分為「單方」和「複方」。「單方」就是只使用一種藥材熬製的涼茶,「複方」就是用多種藥材熬製。
據統計,2006年,涼茶銷量已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大陸的銷量。銷售範圍覆蓋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等近二十個國家。
在涼茶的大本營廣東,沙溪涼茶是少數擁有「國藥準字」批號的幾家企業之一,也是商務部公示的首批「中華老字號」,更被列入廣東省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涼茶界的一塊金字招牌。
沙溪涼茶是商務部公示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之一
(圖源網絡)
《中山人物誌》載,沙溪涼茶的創始人,是沙溪塔園村人黃匯,因家貧,少時混跡於市井轎夫之間,但其性喜中草藥,並有仁心,常為窮人治病。1885年,他總結和整理出一條專醫四時感冒、勞倦傷寒的驗方,自行採藥和加工,並用紙袋包裝起來出售,時人稱之為黃匯涼茶,後來人稱為沙溪涼茶。
20世紀60年代,因公私合營,黃匯的藥鋪歸併到供銷社,並於1956年成立沙溪涼茶廠,時有員工15名,生產手工製作的沙溪涼茶,年產量約20萬包,是本境內首家中成藥加工廠。
1984年,沙溪涼茶廠更名為沙溪製藥廠。2000年,沙溪涼茶首次成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2003年,沙溪製藥廠更名為廣東益和堂製藥有限公司,2004年9月,該涼茶在美國申請商標註冊。
可以說,沙溪涼茶自面世以來就一直深受人們歡迎,歷百年而不衰,中山市民每年都要喝幾百萬包沙溪涼茶,而在國外,很多年前,就有人願意花一美元買一小包沙溪涼茶,在墨西哥,甚至有人願意花10美元搶購一包沙溪涼茶。
今日的涼茶,早已走向了世界,不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們及無數海外華人華僑的生活裡,讓他們體會到了家鄉的味道與溫情,也讓更多的外國人體會到了嶺南的特色美食及文化。或者習近平主席期待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可以從這小小的一包涼茶開始,以它為載體,擔負起了推進各地文明交流的重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