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僅是「營級戰鬥」,後規模越打越大,這是怎麼回事兒

2020-12-13 史淚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經過五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美軍也意識到,長時間深陷朝鮮戰場,不利於他們在戰後執行的歐洲優先的計劃,因此謀求和談,當然為了能讓面子上不那麼難堪,美國人的打算是謀求光榮停戰,邊打邊談,特別是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後,磁性戰術帶給我軍不少的困擾。

為此我軍針鋒相對,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戰術,由打小規模殲滅戰逐漸過渡到打大規模殲滅戰,到1952年10月,由於志願軍逐漸在朝鮮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美軍提出為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禦,提出以小股兵力迅速出擊,並配合猛烈的炮火,奪取志願軍掌控的一些高地,範弗利特建議第八集團軍採取攤派行動「。

美軍在戰前的計劃,是以小股兵力,因此計劃參戰的部隊,僅有美國第7師和韓軍第2師的2個營,按照美軍事先預估的那樣,計劃用6天的時間,為了儘量的減少傷亡,還出動了16個炮兵團。上甘嶺地區實際上分為兩個高地,其中597.9和537.7高地,是兩個比較突出的戰略防禦點,其中597.9高地上防守的是第135團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537.7 高地上則是由135團一個連在防守。

因此從戰前布置的情況來看,上甘嶺戰役一開始計劃規模並不大,充其量只是營級戰鬥,只不過由於意外的事情發生是在太多,最終導致了雙方戰略計劃上的改變。

原計劃進攻的南朝鮮軍2師,在戰前一個參謀長預先帶著計劃投靠了志願軍,因此美軍不得不改變戰略,原本計劃兩個營的規模,但是在作戰中臨時改成了美第7師一個團,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在發動進攻之前,美軍集中了320門火炮,進攻上甘嶺志願軍,倖存的志願軍老兵回憶,當時他們就像是坐在船上一樣,風雨飄搖。

這註定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戰鬥。

志願軍在坑道中堅持作戰的同時,為了將消息通知到營、團,數次架起來的天線,都被炮火炸斷,沒辦法,通訊員只能用身體連通電線,將消息傳達到了營指揮部,最後直接通到了15軍軍部秦基偉那裡,而此時的上甘嶺陣地上早已經是一片火海。

經過一天的激戰,由於美軍兵力上本身就要超過志願軍,加上炮火十分猛烈,志願軍在初次作戰中雖然打退了美軍進攻,但是陣地也丟失了一半,為此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下令,奪回陣地,並積極調遣援軍,45師在第二階段作戰中,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5個連,與此同時,秦基偉開始陸續調集所屬各師參加戰鬥。

其實有關上甘嶺戰役的爭議一直就很大,很多人認為為了個幾平方公裡的高地,是否值得付出1萬多人的代價,有人考慮到當時五聖山,認為上甘嶺高地一旦丟失,極有可能威脅五聖山,但後來考察地形以後,這個說法也被認為是錯誤的,之所以上甘嶺戰役打成如此規模,主要也是為了在未來爭取停戰協議上的優勢最考慮。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由於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援助朝鮮人民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經過歷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是建國後打的第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使美國蒙塵,從不願提及,卻讓中國軍隊聲名遠揚,韓戰起碼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因此了解這場戰爭很有意義。

這本《決戰朝鮮》中對韓戰的戰爭細節,包括很多戰場照片都進行了展現,全景式再現了韓戰歷史風雲,全面揭開了韓戰很多封存的檔案謎團。

相關焦點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丟失上甘嶺是否會動搖我軍總體戰線?王近山:不至於,但必須打贏
    「597.9和537.7高地戰鬥」戰鬥的規模越打越大,志願軍單一個15軍已難於支撐,三兵團副司令王近山又調來了12軍,戰鬥因此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故被命名為上甘嶺戰役。也就是說,上甘嶺戰役一開始,從我方看,只是營規模的,只能稱為戰鬥。美軍在10月14日戰鬥打響時, 18個炮兵營突然開火,一天之內對這兩個小山包傾瀉了30萬枚炮彈,並出動飛機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彈。密集的炮彈達到每秒6發,可謂鋪天蓋地、密不透風,陣勢驚天動地。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圖|韓戰形勢圖上甘嶺戰役雖然慘烈無比,但是在起初的時候敵我雙方誰都沒有預料到這場戰役會打的如此艱難、規模會如此之大。他計劃投入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200架飛機,旨在以絕對的兵力優勢迅速拿下上甘嶺的這兩處高地。而志願軍方面也沒有預料到上甘嶺戰役的規模會如此之大,因為志願軍判斷敵人的主攻方向是平康谷地,因為五聖山地形陡峭,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行動,而平康谷底則地勢平坦。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軍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要問上甘嶺名氣有多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現在的80、90後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大、中、小學課本裡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最近,上甘嶺的話題再次成為網絡熱點,緣由是一本書《解密上甘嶺》引起的。
  • 美國人怎麼看待上甘嶺戰役?
    好萊塢製作了一大批反映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的軍事題材影片,卻避而不談韓戰,尤其是上甘嶺一戰。」為什麼好萊塢不談上甘嶺?因為吃虧了,害怕了,羞於提起。美軍四星上將小保羅·拉馬爾·弗裡曼在談到上甘嶺戰役時更是直言:「火力不如我們,卻把我們打成了傻子!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向克拉克建議,在金化以北五聖山南麓的兩個山頭打一仗,戰線能局部推進1100米,動用美軍一個師和南朝鮮一個師,共有16個炮兵營,280門火炮和200架戰鬥轟炸機給予支援,估計戰鬥五天內就可以結束,從而在美國國內炫耀朝鮮戰場的勝利之勢。
  • 秦基偉:上甘嶺戰役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它由高地之爭最終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戰役,由最初的營、連戰鬥,磁石般地吸引雙方力量,最後我十五軍全軍投入,並加強了十二軍部分部隊;敵人方面參戰總兵力6萬人以上,可見該戰役牽引力之大。戰役剛剛開始時,朝鮮其他戰場上還有一些戰鬥,等上甘嶺戰役進入高潮,其他戰鬥幾乎都告暫停,上甘嶺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末梢,動一動,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片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 軍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圖)
    要問上甘嶺名氣有多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現在的80、90後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大、中、小學課本裡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最近,上甘嶺的話題再次成為網絡熱點,緣由是一本書《解密上甘嶺》引起的。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向克拉克建議,在金化以北五聖山南麓的兩個山頭打一仗,戰線能局部推進1100米,動用美軍一個師和南朝鮮一個師,共有16個炮兵營,280門火炮和200架戰鬥轟炸機給予支援,估計戰鬥五天內就可以結束,從而在美國國內炫耀朝鮮戰場的勝利之勢。
  • 李德生:志願軍第3兵團第12軍副軍長,最終鎖定上甘嶺戰役勝局
    的確,在上甘嶺戰役第三階段(決勝階段),李德生親冒矢石,坐鎮一線指揮,成功鎖定了上甘嶺戰役勝局,這是他抗美援朝徵程中最出彩的一幕。見面後,沒講幾句話,王、杜就立即到作戰室介紹情況。王近山是我軍名將,指揮作戰一向從容淡定,可今天卻顯得有幾分焦急。他對著地圖,邊指邊講:「15軍能投入的機動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敵人的攻勢仍未減弱,還在不斷補充兵員。這一地區的戰鬥,已發展為戰役規模,敵人的意圖是戰略性的。從各方面情報看,敵人在後期還將投入更大兵力向我進攻,戰鬥將更激烈殘酷。」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3.7平方公裡小陣地上,8.3萬人在廝殺
    所以說,這個不到團級規模的「攤牌行動」計劃,聯合國軍最初只是為了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禦態勢而開展的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並沒有什麼大的作戰目標,也不是大規模戰役行動的前奏,最終演化為戰役級規模,成為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用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話說是:「這個開始為有限目標的攻擊行動,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莫華感言:上甘嶺戰役背後的思考
    電影《上甘嶺》是我童年的記憶符號,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O周年,這部老電影我又重溫了一遍,一樣的劇情,不同的感受。記得,兒時最喜歡聽電影裡的那首主題曲《我的祖國》,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裡不知道戰爭的殘酷。
  • 上甘嶺戰役:隱瞞了半個世紀的秘密終於曝光
    猛戳上方「歷史真相大揭秘」看更多猛文!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上甘嶺戰役」了,現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沒有一家不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的,這場戰役慘烈空前。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和保密了半個世紀數字。上甘嶺戰役原本雙方都以為是一場小規模的攻防戰,中方為守方,美方為攻方。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秦基偉指出:「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十五軍的光榮。我們要咬緊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戰鬥要堅持打下去。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國軍隊的士氣打下去一大截,這是朝鮮戰場全局的需要。十五軍的軍人是流血不流淚的。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為了全局,十五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國內像十五軍這樣的部隊多的是,可上甘嶺只有一個。堅決不能丟了五聖山!」
  • 隱瞞了半個世紀,上甘嶺戰役,我軍和敵軍真實傷亡數據揭秘?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空前的慘烈,其殘酷的程度遠遠超乎了雙方的預計,我們的歷史課本和各種歷史紀錄片都曾經向我們展示了我國的志願軍在這場戰役中的英勇和犧牲,著名的戰鬥英雄黃繼光就犧牲在了上甘嶺。這場戰役持續了整整43天,那麼我軍和敵軍的傷亡數據各有多少呢?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根據「志司」命令,第15軍從10月30日開始發起決定性大反擊,標誌著上甘嶺戰役進入了恢復鞏固陣地的第三階段。此時,敵軍已在597.9高地表面陣地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 30日中午,秦基偉下令15軍,以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重迫擊炮向597.9高地實施猛烈的火炮攻擊,炮擊持續達4個多小時,敵人擔心志願軍乘機發動攻勢,炮擊剛停止就爬出隱蔽部,搶修被毀的工事,但15軍的炮火,又突然從天而降,一陣猛烈的炮火急襲後,再開始炮火延伸,敵人以為志願軍攻擊迫在眉睫,急忙進入陣地準備迎戰,我軍的炮彈猛然又回落到高地上,敵人被打了個正著,幾次真假延伸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