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百年百篇

2021-01-11 封面新聞

百年百篇推出「最可愛的人」系列特別報導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火遍全國的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既委婉動聽,又奔湧激昂,唱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時隔大半個世紀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熟悉的歌聲再次唱響,那些出國作戰的英雄:黃繼光、粟振林、孫佔元……以及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無數戰役,都跨過歷史齊齊走來。

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今起,封面新聞邀您一同追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足跡,回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火歲月,尋訪健在老英雄,聽「最可愛的人」講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記憶。不忘歷史,弘揚抗美援朝精神。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提起抗美援朝的戰役,發生在1952年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附近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上甘嶺戰役」,是最為人熟知的。在兩座連名字都沒有的高地上,那場戰鬥為何變成了戰役?持續43天作戰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當年指揮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會在《回憶錄》裡寫下: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上甘嶺戰役。圖片來自沙盤演兵。

上甘嶺與五聖山

「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1952年,朝鮮戰場,38歲的軍長秦基偉率志願軍15軍接替了26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負責防禦作戰。彼時的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對15軍在朝鮮戰場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印象頗深。他明確指示:「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五聖山失守,後退500米就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從他的話語中,不難聽出「五聖山」的重要性。五聖山和上甘嶺有什麼關係?

上甘嶺,其實是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十幾戶人的小村莊,背後就是五聖山,前面有兩處小高地。因為這兩處高地是無名山,所以戰鬥開始後以海拔高度命名,被稱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

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到1951年6月,在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五次大的戰役後,韓戰已經逐漸進入「邊打邊談」的階段。

望著眼前呈三角形、滿目瘡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歷經無數場戰鬥的秦基偉很清楚它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重要程度。在接手防務初期,他指揮隊伍完成布防後,便鑽進小草屋起草《有關今後防禦作戰的指導思想》的報告,計劃建立突不破的防禦陣地的作戰方案。時隔幾個月後,15軍發布了《粉碎敵人秋季攻勢作戰方案》,再次強調了志願軍「寸土不讓,堅決固守」的作戰指導方針。

15軍軍長秦基偉(左二)在上甘嶺戰役的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資料圖

在另一邊,與之較量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在多次赴前線查看和分析後,一項快速從志願軍手中奪取兩座高地的「金化攻勢」,又叫「攤牌作戰行動」也成型了。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向兩處高地發射炮彈30餘萬發

「從黎明前後,美七師偽二師抽調三個團的步兵在大炮三百餘門、飛機五十餘架、戰車四十七輛掩護下向我上佳山(新佔陣地)、芝林南山(新佔陣地)、及419、597.9、537.7等陣地進攻,其中以五聖山前沿597.9及537.7高地為最激烈……」秦基偉在1952年10月14日的日記中匆匆寫下。

1952年是美國的大選年,這時的美軍已經在朝鮮戰場上耗時近2年,沒有佔到半點便宜。新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迫切需要一場勝利。負責指揮「攤牌作戰行動」的範佛裡特在1952年10月14日黎明到來前,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並揚言「這是一年來聯軍向中國軍隊主要防線所發動的一次最猛烈的進攻。」

按照「聯合國軍」原計劃,在集中的炮火、飛機攻勢下,計劃傷亡250人就能從志願軍手中快速奪取上甘嶺這兩處海拔500多米的高地。

在戰鬥打響的第一天,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597.9及537.7這兩個總面積約3.7平方公裡的小山頭,發射炮彈30餘萬發。最猛烈時,平均每秒鐘落彈6發;投擲炸彈500餘枚,平均每平方公裡傾瀉炮彈和炸藥達45噸。志願軍陣地周圍的大小道路被密集如雨的炮彈炸毀、封鎖,戰火、硝煙瀰漫。

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資料圖

在確認「聯合國軍」主攻和戰場情況後,秦基偉迅速召集開會並作出立即向兵團、志願軍司令部報告,指揮所前移,調整戰鬥部署和加強後勤保障等應對措施。與此同時,負責堅守兩處高地的志願軍雖然犧牲巨大,但也打出了血性,在戰壕、坑洞中堅持回擊敵人。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

一個連200多人守陣地,最後走下來的僅4人

「到了下午1點,許多陣地官兵在與敵人反覆爭奪後,傷亡極其慘重。如守衛在597.9陣地上的八連一排三班和三排八班,都打得只剩下一個人了。」秦基偉在日記中記錄下戰鬥首日的情況。

當天中午,守備兩個高地的志願軍,在敵人飛機、炮火的密集攻勢下,雖始終在反擊堅守,但因裝備差距和傷亡人數較大,被美軍攻佔了537.7北山的表面陣地,以及597.9陣地的部分。

「丟了,再想辦法奪回來!」就在指揮部出現慌亂時,軍長秦基偉擲地有聲的一席話穩住了軍心。他分析道:「我們可要做好打大戰打惡戰的準備。」在激烈的戰鬥中,當天傍晚時分,志願軍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殲敵1900餘人,537.7高地北山、597.9高地再次被15軍奪回。

秦基偉。

但是這場戰鬥並沒有因此結束,連美軍也沒想到,這兩座連名字都沒有的高地,會被志願軍如此重視和堅守,快速取勝的計劃也因不斷拉長的作戰時間而化為泡影。

曾參與上甘嶺戰役,榮立一等功的健在老兵張家邦回憶,他所在的志願軍12軍31師91團5連在1952年11月來到597.9高地,接手堅守10號陣地。

「敵人的炮彈太密集了,飛機、火炮把山頭都炸平了一截,山上的石頭都被炸成了沙。」張家邦說,他們躲在陣地裡不敢輕易露頭,「站起來就會被打成篩子,我們都是趴在地上或者戰壕裡觀察,敵人敢衝鋒我們就扔手雷、用機槍回擊。」

坑道作戰中的志願軍戰士。資料圖

猛烈的炮火切斷了志願軍的補給線。「沒有補給就在死去戰友和敵人的衣兜裡找吃的,能找到發硬、帶血的饅頭都算不錯了。」張家邦說,雙方的傷亡都很慘烈,「我們的工事被炮彈轟平了,硬的石頭被炸成沙土了,就把僵硬的敵人遺體弄起來做防禦工事。」

讓他終生難忘的是,他們連200多人守陣地,雖然十多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身邊的戰友也犧牲巨大,「除開負傷被抬走的,最後從陣地上走下來的,就只剩連長、班長、副班長和我,四個人。」

打出國威軍威

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何源上甘嶺?

1953年7月26日,歷時兩年之久的朝鮮停戰談判終於達成協議。

關於上甘嶺戰役,解放軍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編著的《世界經典戰例:戰役卷》中表述:戰役歷時43天,志願軍經過反覆激烈爭奪,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終於粉碎了對方進攻,取得了殲敵2.5萬餘人,擊毀擊傷敵機300架,擊毀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的重大勝利。

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朝鮮戰場上罕見的,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有資料顯示,炮火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志願軍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率在40%以上。

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湧現出大量的戰鬥英雄和功臣。有捨身堵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打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一人堅持戰鬥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的新戰士胡修道……

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獲得的勳章。

英雄的15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體200餘個。在43天裡,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上甘嶺戰役,也成為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從戰鬥升級為戰役的上甘嶺戰役,最終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一時間上甘嶺這處「彈丸之地」成為全世界的關注焦點。

秦基偉曾寫道:當時,整個朝鮮戰場其他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杆就硬,講話底氣就足。

上甘嶺陣地上保留下來的滿是彈片的一鏟土,現珍藏於國博

此役之後,朝鮮戰局基本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彭德懷曾說過,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徵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後來,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道:「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參考文獻與網站:

1.《上甘嶺之戰打響!秦基偉:準備拼老命「致敬最可愛的人」》作者吳東風。

2.《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作者徐平。

3.《597.9!537.7!上甘嶺,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高地!》

4.《上甘嶺戰役我軍因何獲勝》共產黨員網。

相關焦點

  • 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
    提起抗美援 朝的戰役,發生在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附近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上甘嶺戰役」,是最為人熟知的。在兩座連名字都沒有的高地上,那場戰鬥為何變成了戰役?持續43天作戰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當年指揮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會在《回憶錄》裡寫下: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美國人怎麼看待上甘嶺戰役?
    「這就是美國人眼中的上甘嶺戰役,再回到文中開頭的問題,美國人為什麼直到今天都無法弄清楚為什麼無法打贏這場戰役。那是因為美國人研究的方向是錯的,如果只研究戰例、戰術,他們永遠也研究不明白。金一南曾說過:美國人不知道上甘嶺中一個蘋果的故事,不知道中國人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精神。
  • 請回答!這一戰,中國為什麼能贏
    讓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的地方  美軍的炮彈像犁地一樣  將上甘嶺的山頭犁了一遍  山頭平均被削平了2米  志願軍戰士一鍬下去  美國人戰後復盤  甚至用電腦推演  卻始終推算不出:  為什麼花了大力氣  投了那麼多炮彈  死傷了那麼多士兵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美國人的又一個「傷心嶺」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鏖戰了43個晝夜的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在這43個血與火的晝夜裡,英勇的志願軍將士在上甘嶺,以血肉之軀彰顯著國家的榮譽和勝利的喜悅!
  • 韓戰中,美軍始終攻不下上甘嶺,這一點美國人目前還不明白
    然而,有一點是美國人始終想不明白的,這就是在韓戰中,上甘嶺戰役的時候,美國人憑藉自己先進的機械化部隊,硬是沒有將上甘嶺攻佔下來。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韓戰就處於相持階段了。這一年,彭總司令對我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了一些話。
  • 老兵們都說:真正的上甘嶺坑道比電影裡骯髒一百倍,血腥一千倍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苦思良久的所謂「金化攻勢」展開了。美軍集中16個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北山進行規模強大的火力準備。
  • 被美國人稱為絞肉機的上甘嶺戰役,美軍為何攻不下上甘嶺?
    美國軍事研究人員仍然無法弄清楚上甘嶺為什麼不能打下來。通過計算機模擬,他們得出結論,中國軍隊的兩個主要師完全不能抵抗美國強大機械化裝備的軍隊。 1952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僵持階段。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彭德懷指著朝鮮的地圖對十五軍司令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大門。
  • 美國人如何看上甘嶺戰役?美軍四星上將:把我們打成了傻子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入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美國軍事院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他們認為,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這就是美國人眼中的上甘嶺戰役,再回到文中開頭的問題,美國人為什麼直到今天都無法弄清楚為什麼無法打贏這場戰役。那是因為美國人研究的方向是錯的,如果只研究戰例、戰術,他們永遠也研究不明白。
  • 美國人想不明白:打不下來的上甘嶺和「向我開炮!」的中國精神
    與美國士兵遇到危險先保命的價值觀念不同,中國人民軍隊往往能以他人、軍隊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被中國人民稱為「最可愛的人」。在新時代,解放軍仍然繼承了這種精神,無論是98年抗洪搶險,還是5·12汶川地震求災現場,只要是哪有天災有困難,中國人民解放軍往往就是衝在第一線的英雄。
  • 血戰上甘嶺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停戰談判已進行一年有餘;彼時,第七屆聯合國大會即將開幕,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亦即將開始,為撈取政治資本,美方決定以軍事壓力增加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準備從正面向我方發動進攻
  • 回顧上甘嶺:中美共同隱瞞了半個世紀的秘密
    1952年10月21日美國第七師的戰士將機關槍及其它供給帶上了激戰後最新佔領的朝鮮上甘嶺的頂部。這塊土地因聯合國軍和志願軍激烈的火炮交鋒而變得滿目蒼夷。為什麼雙方都把戰役規模看得那麼小?因為上甘嶺雖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地型特別狹小,只有597.9和537.7兩個高地,守方最多只能夠放兩個連在上面。因此,美方計劃的傷亡人數200多人也就合情合理。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慘烈的一戰,雙方傷亡巨大,美軍損失多少
    好不容易,中國人民推倒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迎來了解放,但是美國人卻又挑起了新的戰爭。美國幹涉朝鮮國家內政,直接導致朝鮮南北部發生戰爭,在美國的幹涉下戰火一度蔓延到鴨綠江邊,對中國的國土安全直接造成了威脅。
  • 血戰上甘嶺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停戰談判已進行一年有餘;彼時,第七屆聯合國大會即將開幕,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亦即將開始,為撈取政治資本,美方決定以軍事壓力增加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準備從正面向我方發動進攻
  • 上甘嶺戰役,讓中華民族找回失落百年的民族尊嚴
    志願軍援朝史上最長的43天經過半年多的軍事對抗,美國政府意識到這場戰爭是無法速戰速決的,於是決定與朝方展開對話,希望進行和平談判。中朝方面也認識到,以自己落後的武器裝備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表示願意和談。
  • 重溫上甘嶺:這是一場美國人永遠都想不通,也讀不懂的戰爭
    這是一場美國人永遠都想不通,也讀不懂的戰爭。為什麼,以美國為首的7萬聯合國軍,配備了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卻拿不下僅僅兩個主力師的中國軍隊?相反,在志願軍眾志成城之時,美軍將領範弗裡特卻非常地樂觀,他動用了合計7萬餘人的龐大兵力,預計將以200人的代價,在5天之內,拿下五聖山。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三點半,上甘嶺戰役打響。
  • 上甘嶺戰役:隱瞞了半個世紀的秘密終於曝光
    他們把這次行動命名為「攤牌行動」,計劃傷亡人數為250人。和範佛裡特對陣的是秦基偉和李德生。美軍轟炸機瞄準鏡下的我志願軍上甘嶺陣地為什麼雙方都把戰役規模看得那麼小?因為上甘嶺雖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地型特別狹小,只有597.9和537.7兩個高地,守方最多只能夠放兩個連在上面。因此,美方計劃的傷亡人數200多人也就合情合理。這在韓戰中是微不足道的。
  • 1952年10月14日 朝鮮戰場上甘嶺戰役開始
    1952年7月,為了尋求韓戰戰俘問題的解決,中方談判代表向美方提出了雙方所俘獲的武裝人員全部遣返的原則。而美方仍堅持「自願遣返」的主張,並於10月8日又蠻橫地片面宣告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接著,10月14日向上甘嶺志願軍兩個連的陣地發動了進攻。美方名為「金化攻勢」。
  • 堅守上甘嶺,志願軍打出中國人尊嚴,使美司令官絕望
    自1950年10月末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以來,以頑強悍勇的打法打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步步後撤,聯合國軍的戰線出現崩潰的趨勢。到了1952年,志願軍已將聯合國軍推至38線以南,而聯合國軍並未取得任何一場大型戰役的勝利,而士氣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