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讓中華民族找回失落百年的民族尊嚴

2020-12-18 史書傳音

「我們這些當指揮員的,打仗的時候總離不開數學,可是我們的兵,共產黨領導下的戰士,他們一個人能抵幾個,幾十個,還是幾百個,這拿什麼來計算來著。」

在紀實電影《上甘嶺》中,指揮所裡師長對政委如是說。

上甘嶺人物形象

當時敵人的進攻十分猛烈,而我方的軍需物資卻無法運到前線去,首長為保存我軍有生力量,無奈下令讓堅守陣地的八連戰士退回到坑道中。當指揮所已經決定面對敵人將會順利跨過這兩個山頭,順利進攻五聖山時,卻意外發現敵人被困在這兩個山頭無法前進。

原來,我方戰士雖然退守進了坑道中,卻依然不忘戰鬥,在己方裝備和人數都遠遠不如敵人的情況下,將敵人死死地拖在了陣地附近。這一奇蹟不禁讓首長發出了如上的感慨,同時決定改變對敵策略,下定決心放棄對表面陣地的爭奪。

坑道作戰十分艱苦,偉人在戰後了解了這一情況,立即指示有關部門將這一題材拍攝為電影,讓全國人民都能夠知曉他們的事跡,於是就有了《上甘嶺》這部電影的誕生。

導演沙蒙和林杉在籌備電影的過程中,採訪了一百多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在全面了解整個戰役的全局後,他們採取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方式,突出體現了八連戰士在坑道中堅持抗戰的艱苦生活。

上甘嶺一役,為我軍最後的大反攻爭取了時間,徹底扭轉了韓戰的整個戰局。而抗美援朝的勝利,更是一舉刷新了歐美列強對於新中國的印象。

中國志願軍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與我國東北隔江相望的朝鮮半島,曾經也並存著幾個不同的國家。但是,自14世紀李氏王朝統治以來,這一地區便以朝鮮為國號,一直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

19世紀末期,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野心的膨脹,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之路。

20世紀初,朝鮮半島便淪為了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被迫退出了朝鮮半島,但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主導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就這樣,美蘇兩國為了自己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在朝鮮半島建立起兩個性質截然相反的政權,製造了朝鮮半島的分裂。由於美蘇雙方對於自己的利益一直無法談攏,於是朝鮮半島的統一一直遙遙無期。

直到1950年,北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秘密訪華,對偉人透露了他計劃以武力統一朝鮮的意圖。雖然偉人認為此時開戰時機並不成熟 ,但是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突然南下韓國出兵作戰,3天便攻佔了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

與此同時,蘇聯撤出了其在朝鮮人民前線部隊中的所有顧問,而美國卻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議案,並在其主導下通過了議案,組成了以美軍為主導的「聯合國軍」。

「聯合國軍」一度打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威脅到我們新中國的安全,於是,偉人發表講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國內成立了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

同年10月,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組成了以彭總司令為首長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雖然敵我雙方強弱對比十分懸殊,但是戰爭依然打的很膠著。

志願軍援朝

史上最長的43天

經過半年多的軍事對抗,美國政府意識到這場戰爭是無法速戰速決的,於是決定與朝方展開對話,希望進行和平談判。中朝方面也認識到,以自己落後的武器裝備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表示願意和談。

但是,美帝國主義仗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和平談判的同時依然不忘對我軍進行武力進攻。於是敵我雙方進入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階段。

到了1952年的秋天,地面作戰的主動權越來越朝著中朝方面傾斜,聯合國軍駐韓司令範弗裡特對此十分不安。於是,他向聯軍總司令克拉克建議美軍採取「攤牌行動」,計劃用五天時間,最多二百人的傷亡來奪取五聖山這一目標。

戰鬥開始

當年恰好是美國四年一度的選舉年,時任總統杜魯門迫切希望美軍能夠在朝鮮戰場上取得成績,來為他的選舉助威。同時剛接任聯軍總指揮一職的克拉克對於「攤牌行動」也十分樂觀,畢竟五聖山位於三八線以北,只要能夠拿下五聖山,就能夠在談判桌上佔據主動權,對總統先生也有交代了。

提出「攤牌行動」這一計劃的範弗裡特是美軍中「大炮兵」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理念就是能用炮彈解決的問題,就會不計成本地採用炮彈來解決。

據當時的新聞報導,他在這一戰役中所採用的炮彈量,竟然超過了美軍作戰所允許採用炮彈限額的五倍,對此他還遭到了美國國會的質詢。

即便如此,範弗裡特打算五天速戰速決的「攤牌行動」也變成了一個笑話。因為這一戰,在雙方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一直打了43天也沒有分出勝負。

其中,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為主要兵力進行坑道戰的時間,就有24天。電影《上甘嶺》就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以當時參戰的七連連長張計發為原型,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炮彈橫飛的戰場。

上甘嶺影視形象

「指導員, 保持七連榮譽,堅持!」在指導員懷裡說完這句話,七連連長就犧牲了。

忍痛放下連長後,指導員快速跑上高地,振臂高呼:「同志們,共產黨員們,堅持!黨交給我們這塊陣地,一寸也不能讓敵人奪取。」

但是他的話音還沒落,一發炮彈就從他的眼前呼嘯而過,他便再也看不見了。

視頻下方有網友評論說,自己爺爺也是這個連隊的戰士,真實體驗過這種炮彈總是在身邊飛來飛去的場景。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當時他身邊有一棵松樹,但是在炮彈的威力下,不到半個小時直徑一米的松樹就被削掉了。

親歷者的這些回憶充分說明了當時戰場的殘酷,這一場戰役更是被記者創造出了「範弗裡特彈藥量」這一歷史名詞。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還是守住了陣地,一寸也沒有丟掉。

「我們是主峰陣地,說起來地面並不大,東西長只有500公尺,南北寬不到300公尺,現在一寸也不少,交給你了。」影片開頭八連連長從孟指揮員手中接手陣地時,指揮員這樣說道。

在電影結尾,同樣的話由八連連長又說給了後續部隊。二十二天的艱苦作戰 ,堅守的陣地一寸也沒有丟。

可愛的志願軍

那些最可愛的人

看似輕描淡寫的交接,實則是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劇中有一個細節,敵軍在向陣地進攻的時候,我方打出了無數枚炮彈將敵軍擊退了。就在敵軍抱頭撤退的過程中,我方戰士正要歡呼,我方炮火卻突然停止了。這時候,正在撤退的敵軍又繼續發動了進攻,我方戰士就用血肉之軀上去跟他們進行肉搏。

敵我雙方裝備的差距之大,不僅使前線的戰爭深受考驗,身處指揮所的首長也十分煎熬。師長面對電話中人對他身體的關心,十分開懷地回答說我的身體肯定不會垮的。轉眼就是警衛員叫他吃飯:「師長,麵條又涼了。」

一個「又」字,既透露出警衛員對於首長的關心,更說明了首長的心全部放在了前線戰士身上,根本無暇關注自己的身體。但是對於坑道作戰的士兵,卻是不顧一切危險也要把補給給他們送到。

坑道作戰的戰士

由於聯軍的嚴密監視,給前線送補給的運輸隊員,往往很難到達坑道內部。一般送上去一個運輸排,最後能活下來一兩個人。

堅持在坑道作戰的戰士,每天都要忍飢挨餓,甚至很多人都餓死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一切都不知道這一切還要持續多久, 因為他們與外部的聯繫完全被斷絕了。

但就在如此絕望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持到了大反攻。其中最有名的8連,本來是一個不到200人的連隊,無數次被敵人打光了都始終不下火線,最後累計補充了800人,最後只活下來6個人,陣亡接近1000人,卻消滅了1800多名敵人。

多麼英勇又多麼慘烈呀,黃繼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英雄,無一不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上甘嶺戰役,正是抗美援朝整個戰場的一個縮影。

作戰的戰士

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偉大領袖偉人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雖然全國人民舉國歡呼,但是無數帝國主義列強並沒有真正重視中國。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民依然是百年前那種柔弱可欺的東亞病夫形象。

然而,上甘嶺一役徹底震驚了他們,原來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只要是中國人決心守住的地方,哪怕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別想奪走一分一毫

數千年來一直領先世界的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經經歷了短暫的落後。但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一直沒有放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走上了世界強國之路。

今年的疫情就是例證,當全世界依然處於新冠肆虐的混亂中時,中國政府以強有力的手段將其控制在小範圍之內,迅速恢復了國內的經濟,使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一片慘澹的狀況下,逆勢增長。

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只不過使中華民族這條東方巨龍稍微打了個盹,經歷過各族人民浴血奮戰,今日的中華民族仍舊以領先的地位傲然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相關焦點

  • 人稱絞肉機的「上甘嶺戰役」他殲敵1500卻毫髮無損,勝利後被封將軍
    就是那個在"上甘嶺戰役"中退敵64次,殲敵1500餘人的戰鬥英雄"甄申將軍",5月14日下午的這一天,他因病救治無效在解放軍南京總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0歲,相信甄老走的一定很安詳。"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極其殘酷的戰役,此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足以載入史冊,更是寫進世界上所有威望極高的軍事院校的教材上,是作為一個經典案例寫進去的。如果不去深究這段歷史,沒人知道這場歷經43天,造成雙方四萬以上傷亡的戰役竟然是如此的慘烈。
  • 上甘嶺戰役:隱瞞了半個世紀的秘密終於曝光
    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上甘嶺戰役」了,現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沒有一家不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的,這場戰役慘烈空前。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和保密了半個世紀數字。上甘嶺戰役原本雙方都以為是一場小規模的攻防戰,中方為守方,美方為攻方。誰知結果演變成了一場人肉大戰,歷時43天,雙方傷亡40600人!
  • 莫華感言:上甘嶺戰役背後的思考
    電影《上甘嶺》是我童年的記憶符號,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O周年,這部老電影我又重溫了一遍,一樣的劇情,不同的感受。記得,兒時最喜歡聽電影裡的那首主題曲《我的祖國》,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裡不知道戰爭的殘酷。
  • 上甘嶺戰役:刻骨銘心的戰鬥,此後數十年中國軍隊威名不減
    美軍把戰線的突破口選擇了上甘嶺地區,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攻防戰,是由美七師和韓二師進行進攻,而志願軍第15軍,12軍進行防守。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了五聖山,志願軍將無險可守,被迫後退200裡公裡以外。戰前,美國計劃用五天的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那麼,上甘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其實,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處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這裡地處「三八線」附近,幾乎沒有人類居住,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論洗刷百年國恥的抗美援朝戰爭(五)陳 輝背景: 上甘嶺戰役是韓戰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英文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值班大話君:劉芯瑩 編者導語: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王樹元老師歷經近半年的時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整理出抗美援朝7次重大戰役的內容。
  • 從燕雲十六州到三八線、上甘嶺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重新回到談判桌前,這場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已經成為中國人心中最巍峨的精神豐碑。他向全世界宣布,只要有中國軍人駐守的領土。一寸你也休想奪去。這就是上甘嶺戰役。這樣的戰役,別說翻遍中國史書難以看到,就是閱遍中外所有戰爭史也難以看到。這與在燕雲十六州面前架著驢車逃走的趙光義以及毫無鬥志的宋朝將士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 還原一個真實的上甘嶺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禮、國家意志的展示,對於世界而言,它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行動宣言。雖然這場戰役已經過去六十年,但它超大內涵所留下的謎一般的印跡,仍然是許多人心中難解的困惑。《解密上甘嶺》真實地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解開了人們追問之謎、心中之惑。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百年百篇
    百年百篇推出「最可愛的人」系列特別報導「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火遍全國的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既委婉動聽,又奔湧激昂,唱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 韋漢輝:上甘嶺戰役倖存者
    韋漢輝:上甘嶺戰役倖存者□朱昌敏 圖/文    我是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我的胞兄弟韋寶居,堂兄弟韋寶廷,我們三兄弟同時參加這場戰役。我堂兄弟韋寶廷在這場戰役中光榮犧牲,我班有三個戰友在我身邊倒下,兩個在我前面,一個在我的後面。我身負重傷返回祖國治療。還有多少戰友在那場殘酷的戰鬥中犧牲。這場戰爭應讓後人知道,和平幸福日子是來之不易的。    59年前,我是抗美援朝戰爭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原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3排後勤戰勤連戰士。
  • 七年級中學生寫的《上甘嶺》觀後感
    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上甘嶺》,它講述的是1952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敵軍用大炮轟炸上甘嶺,戰士們在地洞裡躲避,他們都把嘴唇咬紫了,有一個小站士甚至被震死了。戰士們在無比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堅定正義的戰爭必勝,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保家衛國赴湯蹈火、勇於犧牲的高貴品質。「上甘嶺精神」啟示我們青少年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終生的遠大理想,啟示我們在學習中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用知識武裝自己。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上甘嶺坑道作戰和進行反擊準備,15軍從20日至30日先後殲滅了上甘嶺以西,柏德裡東山和平康以南地區的敵人,共3000餘人。而駐防在西方山地區的第44師對當面之敵,也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共殲敵4000餘人,這不僅有效牽制了上甘嶺的敵人,而且將戰線前推10公裡。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總結上甘嶺戰役為何打得如此慘烈?秦基偉:我們犯了個嚴重錯誤
    其中,上甘嶺戰役就是教科書般的戰爭典範!在這一個小小的山頭,雙方激戰43天,最終我們取得了上甘嶺戰爭的勝利。可是,在總結上甘嶺戰役為何打得如此慘烈的時候,戰後我軍將領秦基偉卻回憶,我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否則敵人根本爬不上高地。
  • 上甘嶺戰役真實照片 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
    上甘嶺戰役真實照片 志願軍臨時指揮所,在一塊長僅2700米,寬1000米的狹小地域內,雙方10萬餘人拼命廝殺,43天時間裡共有40600名士兵倒在這2.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上甘嶺戰役絞肉機」上甘嶺戰役真實照片 硝煙瀰漫的戰場,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
  • 軍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原來他父親參加過上甘嶺戰役,開戰第一天他還只是個排長,因戰績突出,第二天就被突擊提拔為連長,這事在他父親臨死時,才告訴了他,因此他想了解個究竟。」  這個凱文無意中看到張嵩山寫的一本《攤牌》後,追到了南京,提出要互換資料,如此一來,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封存了50年的上甘嶺戰爭報告,終於現身。
  • 歷史揭秘:美國新聞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了,現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沒有一家不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的,這場戰役慘烈空前。在持續了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向我志願軍防守的不足4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上投擲炸彈5000餘枚,發射炮彈190多萬發。在如此狹小的地段集中這樣密集的火力,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 上甘嶺戰役是怎麼打的?幾張圖就看懂
    上甘嶺戰役發生在 1952年10月14日 到 11月25日,共43天。 美軍先佔領志願軍表面陣地,志願軍不久後發起反攻。圖為志願軍某部班長王彥林(右)率領全班連續攻佔9個山頭,掃除25個火力點,殲敵250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