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當指揮員的,打仗的時候總離不開數學,可是我們的兵,共產黨領導下的戰士,他們一個人能抵幾個,幾十個,還是幾百個,這拿什麼來計算來著。」
在紀實電影《上甘嶺》中,指揮所裡師長對政委如是說。
上甘嶺人物形象
當時敵人的進攻十分猛烈,而我方的軍需物資卻無法運到前線去,首長為保存我軍有生力量,無奈下令讓堅守陣地的八連戰士退回到坑道中。當指揮所已經決定面對敵人將會順利跨過這兩個山頭,順利進攻五聖山時,卻意外發現敵人被困在這兩個山頭無法前進。
原來,我方戰士雖然退守進了坑道中,卻依然不忘戰鬥,在己方裝備和人數都遠遠不如敵人的情況下,將敵人死死地拖在了陣地附近。這一奇蹟不禁讓首長發出了如上的感慨,同時決定改變對敵策略,下定決心放棄對表面陣地的爭奪。
坑道作戰十分艱苦,偉人在戰後了解了這一情況,立即指示有關部門將這一題材拍攝為電影,讓全國人民都能夠知曉他們的事跡,於是就有了《上甘嶺》這部電影的誕生。
導演沙蒙和林杉在籌備電影的過程中,採訪了一百多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在全面了解整個戰役的全局後,他們採取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方式,突出體現了八連戰士在坑道中堅持抗戰的艱苦生活。
上甘嶺一役,為我軍最後的大反攻爭取了時間,徹底扭轉了韓戰的整個戰局。而抗美援朝的勝利,更是一舉刷新了歐美列強對於新中國的印象。
中國志願軍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與我國東北隔江相望的朝鮮半島,曾經也並存著幾個不同的國家。但是,自14世紀李氏王朝統治以來,這一地區便以朝鮮為國號,一直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
19世紀末期,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野心的膨脹,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之路。
20世紀初,朝鮮半島便淪為了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被迫退出了朝鮮半島,但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主導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就這樣,美蘇兩國為了自己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在朝鮮半島建立起兩個性質截然相反的政權,製造了朝鮮半島的分裂。由於美蘇雙方對於自己的利益一直無法談攏,於是朝鮮半島的統一一直遙遙無期。
直到1950年,北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秘密訪華,對偉人透露了他計劃以武力統一朝鮮的意圖。雖然偉人認為此時開戰時機並不成熟 ,但是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突然南下韓國出兵作戰,3天便攻佔了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
與此同時,蘇聯撤出了其在朝鮮人民前線部隊中的所有顧問,而美國卻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議案,並在其主導下通過了議案,組成了以美軍為主導的「聯合國軍」。
「聯合國軍」一度打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威脅到我們新中國的安全,於是,偉人發表講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國內成立了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
同年10月,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組成了以彭總司令為首長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雖然敵我雙方強弱對比十分懸殊,但是戰爭依然打的很膠著。
志願軍援朝
史上最長的43天
經過半年多的軍事對抗,美國政府意識到這場戰爭是無法速戰速決的,於是決定與朝方展開對話,希望進行和平談判。中朝方面也認識到,以自己落後的武器裝備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表示願意和談。
但是,美帝國主義仗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和平談判的同時依然不忘對我軍進行武力進攻。於是敵我雙方進入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階段。
到了1952年的秋天,地面作戰的主動權越來越朝著中朝方面傾斜,聯合國軍駐韓司令範弗裡特對此十分不安。於是,他向聯軍總司令克拉克建議美軍採取「攤牌行動」,計劃用五天時間,最多二百人的傷亡來奪取五聖山這一目標。
戰鬥開始
當年恰好是美國四年一度的選舉年,時任總統杜魯門迫切希望美軍能夠在朝鮮戰場上取得成績,來為他的選舉助威。同時剛接任聯軍總指揮一職的克拉克對於「攤牌行動」也十分樂觀,畢竟五聖山位於三八線以北,只要能夠拿下五聖山,就能夠在談判桌上佔據主動權,對總統先生也有交代了。
提出「攤牌行動」這一計劃的範弗裡特是美軍中「大炮兵」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理念就是能用炮彈解決的問題,就會不計成本地採用炮彈來解決。
據當時的新聞報導,他在這一戰役中所採用的炮彈量,竟然超過了美軍作戰所允許採用炮彈限額的五倍,對此他還遭到了美國國會的質詢。
即便如此,範弗裡特打算五天速戰速決的「攤牌行動」也變成了一個笑話。因為這一戰,在雙方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一直打了43天也沒有分出勝負。
其中,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為主要兵力進行坑道戰的時間,就有24天。電影《上甘嶺》就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以當時參戰的七連連長張計發為原型,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炮彈橫飛的戰場。
上甘嶺影視形象
「指導員, 保持七連榮譽,堅持!」在指導員懷裡說完這句話,七連連長就犧牲了。
忍痛放下連長後,指導員快速跑上高地,振臂高呼:「同志們,共產黨員們,堅持!黨交給我們這塊陣地,一寸也不能讓敵人奪取。」
但是他的話音還沒落,一發炮彈就從他的眼前呼嘯而過,他便再也看不見了。
視頻下方有網友評論說,自己爺爺也是這個連隊的戰士,真實體驗過這種炮彈總是在身邊飛來飛去的場景。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當時他身邊有一棵松樹,但是在炮彈的威力下,不到半個小時直徑一米的松樹就被削掉了。
親歷者的這些回憶充分說明了當時戰場的殘酷,這一場戰役更是被記者創造出了「範弗裡特彈藥量」這一歷史名詞。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還是守住了陣地,一寸也沒有丟掉。
「我們是主峰陣地,說起來地面並不大,東西長只有500公尺,南北寬不到300公尺,現在一寸也不少,交給你了。」影片開頭八連連長從孟指揮員手中接手陣地時,指揮員這樣說道。
在電影結尾,同樣的話由八連連長又說給了後續部隊。二十二天的艱苦作戰 ,堅守的陣地一寸也沒有丟。
可愛的志願軍
那些最可愛的人
看似輕描淡寫的交接,實則是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劇中有一個細節,敵軍在向陣地進攻的時候,我方打出了無數枚炮彈將敵軍擊退了。就在敵軍抱頭撤退的過程中,我方戰士正要歡呼,我方炮火卻突然停止了。這時候,正在撤退的敵軍又繼續發動了進攻,我方戰士就用血肉之軀上去跟他們進行肉搏。
敵我雙方裝備的差距之大,不僅使前線的戰爭深受考驗,身處指揮所的首長也十分煎熬。師長面對電話中人對他身體的關心,十分開懷地回答說我的身體肯定不會垮的。轉眼就是警衛員叫他吃飯:「師長,麵條又涼了。」
一個「又」字,既透露出警衛員對於首長的關心,更說明了首長的心全部放在了前線戰士身上,根本無暇關注自己的身體。但是對於坑道作戰的士兵,卻是不顧一切危險也要把補給給他們送到。
坑道作戰的戰士
由於聯軍的嚴密監視,給前線送補給的運輸隊員,往往很難到達坑道內部。一般送上去一個運輸排,最後能活下來一兩個人。
堅持在坑道作戰的戰士,每天都要忍飢挨餓,甚至很多人都餓死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一切都不知道這一切還要持續多久, 因為他們與外部的聯繫完全被斷絕了。
但就在如此絕望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持到了大反攻。其中最有名的8連,本來是一個不到200人的連隊,無數次被敵人打光了都始終不下火線,最後累計補充了800人,最後只活下來6個人,陣亡接近1000人,卻消滅了1800多名敵人。
多麼英勇又多麼慘烈呀,黃繼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英雄,無一不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上甘嶺戰役,正是抗美援朝整個戰場的一個縮影。
作戰的戰士
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偉大領袖偉人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雖然全國人民舉國歡呼,但是無數帝國主義列強並沒有真正重視中國。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民依然是百年前那種柔弱可欺的東亞病夫形象。
然而,上甘嶺一役徹底震驚了他們,原來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只要是中國人決心守住的地方,哪怕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別想奪走一分一毫。
數千年來一直領先世界的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經經歷了短暫的落後。但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一直沒有放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走上了世界強國之路。
今年的疫情就是例證,當全世界依然處於新冠肆虐的混亂中時,中國政府以強有力的手段將其控制在小範圍之內,迅速恢復了國內的經濟,使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一片慘澹的狀況下,逆勢增長。
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只不過使中華民族這條東方巨龍稍微打了個盹,經歷過各族人民浴血奮戰,今日的中華民族仍舊以領先的地位傲然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