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季,朝鮮戰場,敵我雙方的戰線都趨於穩定。為了配合國內的選舉,增加談判籌碼,美軍準備發動一次進攻,代號為攤牌行動。
美軍把戰線的突破口選擇了上甘嶺地區,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攻防戰,是由美七師和韓二師進行進攻,而志願軍第15軍,12軍進行防守。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了五聖山,志願軍將無險可守,被迫後退200裡公裡以外。
戰前,美國計劃用五天的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在上甘嶺兩邊有兩個無名高地,分別為597高地和537高地,上甘嶺地區地形狹小,守軍最多只能放兩個營,上面敵我雙方也是只能用添油戰術,一個連一個連進行補充。而軍隊上去後,很少有能活著回來的。
第一階段,雙方反覆爭奪表面陣地,聯合國軍先用重炮轟擊,而後進行衝鋒,美二師,主要進攻597高地。537高地面陣地的戰鬥異常慘烈。
537高地戰士孫子明身負重傷,被20多個敵人包圍,他緊握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孫子明是上甘嶺戰役中與敵同歸於盡的第一人。
597高地的戰鬥中,戰士龍世昌左腿被炮火直接炸斷,即使如此,他也拼命往上爬。炸開敵人的進攻火力點 。戰後想要尋找他的屍體也尋找不到了,後來貴州省松桃縣沙柳鄉改名為世昌鄉,以紀念英雄龍世昌。
還有衝入敵群拉響爆破筒的王萬成,朱有光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的賴發均。
戰鬥的第二階段,志願軍轉入坑道作戰,597高地,巨大的反斜面對志願軍構築坑道工事十分有利,在敵人進攻接近山頂中線,山下的志願軍炮兵和坑道中的戰士都會反擊,而志願軍的反斜面坑道可以避免敵人的直射和火力打擊。相比於敵人的進攻和破壞,斷水缺糧才是最大的威脅,由於敵人的炮火封鎖,往往犧牲十幾人才能往坑道內送一袋蘋果進去。
在穿插過程中,多名志願軍戰士被敵人分割,作為步話機的於樹昌指引炮火支援,向我開炮,上甘嶺戰役中與敵軍同歸於盡的烈士,記錄在冊的有38人。在戰役期間,志願兵炮兵作用顯著,美軍七成的傷亡都是由於志願軍炮兵的炮火所導致的。
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雙方投入十多萬人,在3.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進行廝殺。據戰後統計,聯合國軍自認傷亡1.5萬人,其中美軍5000餘人韓軍一萬餘人。志願軍共傷亡11000多人其中。陣亡五千餘人,受傷七千餘人。自此之後,美軍再也不發動大規模的戰役,而是把重心放回在了談判桌前。
年輕的志願軍用生命為祖國爭回了數百年的尊嚴,抗美援朝讓美國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強勁的對手,重新開始認識中國。此後,中國軍隊在後面幾十年裡仍然威風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