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刻骨銘心的戰鬥,此後數十年中國軍隊威名不減

2020-12-06 一本歷史書籍

1952年秋季,朝鮮戰場,敵我雙方的戰線都趨於穩定。為了配合國內的選舉,增加談判籌碼,美軍準備發動一次進攻,代號為攤牌行動。

美軍把戰線的突破口選擇了上甘嶺地區,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攻防戰,是由美七師和韓二師進行進攻,而志願軍第15軍,12軍進行防守。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了五聖山,志願軍將無險可守,被迫後退200裡公裡以外。

戰前,美國計劃用五天的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在上甘嶺兩邊有兩個無名高地,分別為597高地和537高地,上甘嶺地區地形狹小,守軍最多只能放兩個營,上面敵我雙方也是只能用添油戰術,一個連一個連進行補充。而軍隊上去後,很少有能活著回來的。

第一階段,雙方反覆爭奪表面陣地,聯合國軍先用重炮轟擊,而後進行衝鋒,美二師,主要進攻597高地。537高地面陣地的戰鬥異常慘烈。

537高地戰士孫子明身負重傷,被20多個敵人包圍,他緊握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孫子明是上甘嶺戰役中與敵同歸於盡的第一人。

597高地的戰鬥中,戰士龍世昌左腿被炮火直接炸斷,即使如此,他也拼命往上爬。炸開敵人的進攻火力點 。戰後想要尋找他的屍體也尋找不到了,後來貴州省松桃縣沙柳鄉改名為世昌鄉,以紀念英雄龍世昌。

還有衝入敵群拉響爆破筒的王萬成,朱有光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的賴發均。

戰鬥的第二階段,志願軍轉入坑道作戰,597高地,巨大的反斜面對志願軍構築坑道工事十分有利,在敵人進攻接近山頂中線,山下的志願軍炮兵和坑道中的戰士都會反擊,而志願軍的反斜面坑道可以避免敵人的直射和火力打擊。相比於敵人的進攻和破壞,斷水缺糧才是最大的威脅,由於敵人的炮火封鎖,往往犧牲十幾人才能往坑道內送一袋蘋果進去。

在穿插過程中,多名志願軍戰士被敵人分割,作為步話機的於樹昌指引炮火支援,向我開炮,上甘嶺戰役中與敵軍同歸於盡的烈士,記錄在冊的有38人。在戰役期間,志願兵炮兵作用顯著,美軍七成的傷亡都是由於志願軍炮兵的炮火所導致的。

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雙方投入十多萬人,在3.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進行廝殺。據戰後統計,聯合國軍自認傷亡1.5萬人,其中美軍5000餘人韓軍一萬餘人。志願軍共傷亡11000多人其中。陣亡五千餘人,受傷七千餘人。自此之後,美軍再也不發動大規模的戰役,而是把重心放回在了談判桌前。

年輕的志願軍用生命為祖國爭回了數百年的尊嚴,抗美援朝讓美國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強勁的對手,重新開始認識中國。此後,中國軍隊在後面幾十年裡仍然威風不減。

相關焦點

  • 美國財大氣粗,為何在上甘嶺戰役中沒有佔到便宜?中國軍隊強大!
    在上個世紀,中國的發展是比較落後的,綜合國力比較衰弱,令當時的很多西方國家都看不起我國,甚至還嘲笑我國「東亞病夫」,但是中國人有著頑強拼搏,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這些精神支持著我們不斷前進。儘管當時的中國發展比較落後,但是相比較亞洲的其他國家,我國的軍事實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戰爭中,我國軍隊發揮了強大的戰鬥力,充分展現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在援助朝鮮、越南的期間,美軍也並未佔到便宜。
  • 韋漢輝:上甘嶺戰役倖存者
    韋漢輝:上甘嶺戰役倖存者□朱昌敏 圖/文    我是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我的胞兄弟韋寶居,堂兄弟韋寶廷,我們三兄弟同時參加這場戰役。我堂兄弟韋寶廷在這場戰役中光榮犧牲,我班有三個戰友在我身邊倒下,兩個在我前面,一個在我的後面。我身負重傷返回祖國治療。還有多少戰友在那場殘酷的戰鬥中犧牲。這場戰爭應讓後人知道,和平幸福日子是來之不易的。    59年前,我是抗美援朝戰爭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原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3排後勤戰勤連戰士。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先後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志願軍傷亡11529人。從這次戰役來看,「聯合國軍」傷亡率為40%以上,志願軍傷亡率為 20%以上。「聯合國軍」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過去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戰爭中最高傷亡率是硫璜島戰役,也只有32.6%。炮火紛飛,血肉橫飛,在上甘嶺戰役中司空見慣。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 上甘嶺戰役中的戰鬥英雄 孫佔元
    孫佔元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1925年生,河南林縣人。1946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歷任班長、排長。他作戰勇敢,機智頑強,先後5次立功。
  • 美軍想不通:上甘嶺戰役,6萬美軍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兩個師?
    透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歷次戰役,我們就會發現:志願軍是中國近代的最強軍隊!這支部隊可以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的客觀條件下,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志和亮劍精神一次次戰勝敵人。說實話,當時的美軍是經歷了二戰洗禮的強大軍隊,其諸軍兵種協同作戰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美軍基層部隊隨便一個空中呼叫,其軍機就能配合地面部隊展開轟炸,這在當時的志願軍看來是想都不敢想的。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此時,上甘嶺的戰鬥,已經到了生死關頭,對於秦基偉來說,上甘嶺的戰鬥只許勝不許敗,要取勝首先得戰勝缺糧少水的嚴酷現實。所以,專門組織相當數量的人力往坑道輸送各種物資,包括水、食品、彈藥,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水,往坑道送水相當困難!
  •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戰役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嶺」之兩側有兩個高地,對這個地域,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一個稱謂,而美軍卻有另外的稱呼。對上甘嶺和上甘嶺戰役,大多數人耳熟能詳,都能說點子醜寅卯,但這場戰役結局,何以讓美軍名將何以懊悔餘生?而我方一戰成名王牌軍卻平平地用了「普遍現象」這一簡單詞彙?前線戰役指揮官怎樣謳歌捨生忘死的戰士?他麾下的4名虎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從廣為人知到鮮為人知及彌足珍貴的影像,向你講述你所知道和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嶺。
  • 上甘嶺戰役:隱瞞了半個世紀的秘密終於曝光
    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上甘嶺戰役」了,現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沒有一家不把它做為戰例寫進教材的,這場戰役慘烈空前。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和保密了半個世紀數字。上甘嶺戰役原本雙方都以為是一場小規模的攻防戰,中方為守方,美方為攻方。誰知結果演變成了一場人肉大戰,歷時43天,雙方傷亡40600人!
  • 上甘嶺戰役僅是「營級戰鬥」,後規模越打越大,這是怎麼回事兒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經過五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美軍也意識到,長時間深陷朝鮮戰場,不利於他們在戰後執行的歐洲優先的計劃,因此謀求和談,當然為了能讓面子上不那麼難堪,美國人的打算是謀求光榮停戰,邊打邊談,特別是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後
  • 同樣是坑道戰,上甘嶺戰役和太平戰場為何結局不同?
    上甘嶺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坑道戰就是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鬥中,雖然美軍的火力非常強大,但是當時我們的志願軍也同樣有炮兵支援,雖然後勤補給艱難,但是還是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上甘嶺戰役而且上甘嶺是在陸地作戰,美軍無法完全切斷志願軍的補給線,我們志願軍可以從其他方面對陣地的士兵進行支援,被美軍包圍的日軍則是沒有任何的補給線路,只能在那裡頑抗等死。
  • 上甘嶺戰役|每一個陣地都成為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提起上甘嶺,許多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人心目中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精神高地。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正面戰場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上甘嶺的戰略位置上甘嶺位於朝鮮五聖山南麓,金化以北約5公裡處,東扼金城通往通種至東海岸公路,西瞰金化、鐵原、平康地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 血戰上甘嶺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上甘嶺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士氣,此役過後「聯合國軍」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這一戰,將敵人打回到談判桌前,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奠定了朝鮮南北疆界。
  •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誰發明的?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與坑道作戰法的首創者黎原將軍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這位黃埔出身的戰將把國內戰爭實用的工兵築城和坑道技術運用到與優勢敵人的抗衡中,使我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坑道作戰經驗,在上甘嶺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本公眾號將根據王老師供稿,定期發出戰役相關文章以飧廣大讀者。歡迎您的關注。 作者題記——2020年10月19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在亞洲,在三面臨海一面隔江的朝鮮半島上,18個國家同時捲入了一場戰爭。中國在百年屈辱的歷史長河中,第一次成為這場戰爭中的真正主角。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
    原標題: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前經受住嚴峻考驗,並最終奪取勝利——消耗敵人的「肉磨子」提起上甘嶺,許多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人心目中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精神高地。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正面戰場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 美軍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美軍上將:我們被打成了傻子!
    現如今,在美國的軍事教科書中,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的中國戰役,而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成為了他們的主要研究的內容。在美國教官們的眼中,想要真正了解中國軍人與中國的作戰方式,就必須搞清楚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
  •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在一個通訊兵身上,隱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在一個通訊兵身上,隱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來談一談歷史。一提到上甘嶺戰役,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這場戰役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韓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雖苦沒水喝最難
    上甘嶺戰役由來  1951年3月,時任營長的武長友作為第二批志願軍中的一員,進入朝鮮戰場,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經過40多天的艱苦戰鬥,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南。此後一年多的對峙期間,聯大上多國要求撤軍,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日漸高漲,總統選舉進入關鍵時期。面臨各方壓力,美軍千方百計地要打一次勝仗,挽回聲譽。上甘嶺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