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詩詞!杜甫這首詩中梔子上的雨露,有沒有吸引你鍾情於它?

2020-12-06 情感與未知密碼

原創首發,盜文必究

今天的情感與詩詞主題是【雨露】,雨露,顧名思義,原指潤澤萬物的雨水,比如李白的《送郄昂謫巴中》「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這裡的雨露就是指雨水。

在此基礎上,然後加以引申,也經常用來比喻恩澤和恩賜。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適當的雨水,是萬物生長發育的條件之一,對於大自然的植物來說,就像是大自然賜予的禮物一樣,是一種恩澤和恩賜。

比如陸遊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以及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這首詩裡:「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這兩首詩中的雨露皆指恩澤和恩賜的意思。就本周雨露的主題,我們不妨一起來欣賞下杜甫的這首詩:

《梔子》唐杜甫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

於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

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首聯以「梔子」起筆,直接點出梔子特殊之處,可如《西陽雜俎》中所述,「諸花少六出者,惟梔子花六出」。

頷聯,繼續承接,「色有用」表明梔子的用途,「氣傷和」暗指梔子的特性。

頸聯,描寫梔子經過風霜的薰染,會在視覺上呈現為紅色,進而對比,春天雨露中梔子另一番景象。

尾聯,直接點明詩人對梔子的鐘情之處。

整首詩也可看成詩人對自己的比喻,暗指自己飽經世事滄桑。只是杜甫這首詩中的梔子,有沒有吸引你鍾情於它呢?

關於雨露的古詩詞還有很多,有沒有讓老師們心動的一首呢?或者關於雨露,它的魅力與痴綿,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怎樣的回憶?快來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康震:錯用杜甫千古名句開場,這首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從表面來看,這首詩確實是一首看上去這首詩挺像是讚美之作,但是根據這首詩當時的創作背景來看,這首詩其實是一首諷刺詩。杜甫此詩約作於公元761年,當時武將花敬定因在平叛立下大功,回到京城便居功自傲。在古代音樂禮制是有嚴格等級區分的,但花敬定卻逾越禮制,日日奏樂。杜甫看不下去,所以才寫下這首詩來諷刺。
  • 杜甫、陸遊,著名愛國詩人,寫這兩首詩詞抒發情感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就要挨打。我們最親的是父母,最愛的是中華,我們是祖國的驕子,是新時代的寵兒。.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歷史上有很多愛國的詩人,他們的詩詞感動了很多人。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蓋過李白、杜甫等詩作大家的作品,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也稱嚴滄浪,在他的《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的《黃鶴樓》為首。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被後人譽為「七律第一」,也一度被人稱為黃鶴樓的絕唱。自崔顥寫下這首詩後,唐代詩人便競相傳唱、模仿,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
  • 杜甫踏青賞花時,寫下了這首詩,生動自然,飽含生活情趣
    在他五十多年的人生中,除了青少年時期家庭環境還算比較優越以外,之後的日子因為戰亂的原因,多少風雨飄搖、居無定所。自己四處漂泊也就罷了,杜甫身為一個愛國詩人,看到祖國日益衰敗,怎麼能不讓他痛心,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他的詩歌沉鬱的風格。杜甫是一個現代主義詩人,所寫的詩大多都是針對當時的黑暗的社會現實所作。
  • 情感與詩詞!王安石筆下這首詩,將山峰的意境在情感裡再次升華!
    原創首發,盜文必究今天情感與詩詞的主題是【山川】,中國的名山眾多,雄偉壯麗,亦或是層巒疊嶂,更或是高聳入雲。三山五嶽中,總有一處惹到你意亂情迷。今天不妨一起欣賞下王安石的這首詩:《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首句,「千尋」描述山上塔的高度,同時暗示詩人的立足點。第二句,以虛入景,頗有一番韻味,看出詩人此刻內心的朝氣蓬勃。第三句,「不畏」二字引出,氣勢不凡,承接詩人的意志。
  • 杜甫還是官二代時寫的這首詩,一下子把泰山的雄奇推到了極致
    少年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從現代生活的角度出發探究古代詩詞曲賦作者的內心世界,每周三至五篇,歡迎共同探討。這首詩是作者浩瀚詩詞中很特殊的一首,杜甫的大多數詩讀起來給人一種壓抑之感,但這首不一樣,壯懷激烈、豪情萬丈。一、創作背景。關於杜甫的詩歌風格和一生的經歷有太多值得說的,但由於篇幅有限,在這裡不做詳細解讀,咱們只說說杜甫自出生到寫這首詩時的四個身份。
  • 詩詞大會上方言誦詩,最經典的莫過於杜甫這首,美得令人心醉
    記得去年的詩詞大會上,有個廣東選手一上場就用粵語念了一首唐詩,當時來自北方的王立群老師一臉懵,而南方的董卿卻一下子猜出了是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而在這一季詩詞大會的第五場,同樣掀起了方言誦詩的高潮。
  • 杜甫的這首詩,語言真摯感人,每一句都寫滿了傷感
    整個社會局勢更是動蕩不安,所以我們看他寫的很多詩詞,都是在描寫民生疾苦,一片悲涼的氣氛。唐玄宗天寶年間,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爆發了安史之亂,後來太子李亨在今天寧夏的靈武稱帝,世稱肅宗,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孤身一人來投奔朝廷,結果很不幸,中途被叛軍抓住,因為他的官職實在是太小了,對叛軍構不成威脅,所以叛軍又把他給放了,讓他待在長安不許去。
  • 詩詞大會上蒙曼這樣解讀這句詩,他卻說這是胡說八道,有道理嗎?
    《中國詩詞大會》自從播出以後,在社會上影響甚廣,幾乎詩詞愛好者們都會去看,然後在下面跟著節目一起答題,感覺很有氛圍;而那些普通觀眾覺得節目有趣,看著看著,就愛上了詩詞,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魅力所在。
  • 杜甫閒得無聊寫下這首詩,標題只有一個悶字,原來你是這樣的詩聖
    寫詩詞唄!有多少好詩詞,是無聊時寫下的?讓小編給看官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懂了。當年50歲的詩王白居易任中書舍人,在宮中從早到晚值班,於是寫了首《紫薇花》,他寫道:「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堂堂詩王做起了花圃中紫薇花的紫薇郎,令人捧腹。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甚至有人說:「這些構成了唐朝文化的興盛和發展,說起詩詞立足於初唐,盛唐,晚唐,相信每個時期都有形形色色的詩人,不過每類詩派代表的人物卻大有不同。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
  • 聽BBC莎劇腔讀杜甫詩張姿勢了,這兩首竟然有相同的「對寫法」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記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了一陣。片中精選了杜甫平生有代表性的詩篇翻譯為英文,並由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朗誦出來。在十多首詩中,我們注意到其中的兩首,其中一首是《月夜》。我們來看看。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讀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
    二杜甫的這一組詩《秋興八首》在小學,初中的語文課本裡是沒有被選入的。雖然它是杜甫七言律詩中的代表作之一,但因為它的基調過於悲涼,低沉,憂鬱,不太適合於中小學生的閱讀和體會,所以直到高中語文教材上才有關於這八首詩的學習。因為讀詩的時候,你要體會詩人的心情和經歷,過於悲痛哀傷,不利於培養少年兒童樂觀向上,積極奮發的精神。
  • 冬至的習俗、記載及詩詞中的情感表達
    」冬至過後,白晝逐漸變長,陽氣也開始回升,因此這一天是值得慶賀的吉日。張岱在其作品《夜航船》中寫道:「魏晉冬至日,受萬國百僚稱賀,少殺其儀,亞於歲朝,故曰亞歲。」魏晉時期,冬至日萬國和百官要入朝稱賀,其儀式僅次於元旦的歲朝,故而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人們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像《登高》這首七言律詩,被很多人稱之為千古第一七律,當然也有些人有不同的意見,但無論如何《登高》最少都是中華詩詞文化史上,排名前三的七律作品。除了《登高》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在中華詩詞文化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 畫中鷹和詩中鷹,杜甫一首冷門題畫詩,被贊「見古風捭闔之勢」
    題畫詩,是古詩詞中比較特殊的一種藝術作品。所謂題畫詩,就是在畫作的留白處,由畫家本人或其他詩人作詩,內容吟詠畫中意境或抒發情感懷抱。題畫詩是對畫的一種補充,使繪畫、書法以及詩詞巧妙地結合起來,以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藝術美感。
  • 後人對於諸葛亮多有評價,但都不及杜甫這首詩,短短幾句一針見血
    不過在眾多的評價中,要數盛唐詩人杜甫最精準,寫過很多的詩評價諸葛亮,特別是這首《蜀相》,通篇寫得很感人,不僅對於諸葛亮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表達出了敬仰之情。可見在杜甫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他學習的榜樣。
  • 杜甫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驚豔了整個春天,美得令人心醉!
    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手,是杜甫寓居成都郊外草堂時創作的組詩作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的第六首。從它的題目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杜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獨自在江邊散步賞花時有感而發。所抒發的情感,自然也就離不開對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但我們又都知道,古代詩人寫詩多有所寄託。那麼杜甫這首詩究竟有著什麼寄託呢?這就需要我們先去了解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的心境。
  • 杜甫《春望》一詩,八句短章意境沉重,抒寫詩人對春天的嚮往
    唐詩三百首之一的《春望》來了,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經典作品之一,整首詩寫了很多情感之類的內容,而且這首詩還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必學的。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一首我們的詩聖杜甫的《春望》。說實話到現在這首詩可能大家都不那麼記得了,那麼我今天就當一回老師,帶大家一起進入杜甫的世界。首先我們得了解詩人創作時的背景,這是讓你更深理解的前提。可以這麼說詩人創作這首詩完全寄託了詩人全部的情感。那時候戰爭不斷,沒有安寧之處,詩人自己的家鄉也沒能躲過。為了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國家的忠愛在艱難情況下才創作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