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2020-12-24 腦洞看古今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一首渾灝流轉的七律《登高》於是噴薄而出,該詩無論在意境構造還是情感張力上,都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一聯全在寫景,緊扣秋聲、秋色。

在這居中總共有6個鏡頭,風,天,猿,渚,沙,鳥。詩人登高遠眺,此時年老,雙眼已經渾濁,滿眼的秋景,高臺之上多悲風,秋風烈烈最切肌膚,天高肅殺最逼雙眸,猿鳴之聲最斷人腸。

秋天江水水位下降,岸邊沙石最蒼白,詩人用一「清」一「白」,冰冷之感油然而生。成群的飛鳥盤旋而落,尋找自己的家園,成為詩人無所歸依的折射。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聯承接上聯,採用全景構圖,畫面更加闊大雄渾。詩人環顧群山,無邊無際的落葉隨風飄零,這裡呼應了首聯的「風急」,只有風急,才顯出萬山落葉聲勢之浩大,落葉的「蕭蕭」之聲,加快了落葉的速度,突出秋天的肅殺之氣。

連綿不盡的長江水奔流而來的磅礴氣勢,更加突出了「不盡」的長度。萬山之下是滾滾長江,落葉之聲交織江水之聲,情感更加深沉。

詩人孤身立於這個畫面之中,個人的感傷上升到了由自然宇宙無窮與永恆反觀生命短暫與渺小的悲慨。正因如此,此聯被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為何是「萬裡」悲秋呢?詩人一生輾轉漂泊路途之長,不比萬裡更短,只有更長。「悲秋」一詞點明了時節與情感,對前兩聯寫景所觸發的情感進行了高度概括。

為何「常」作客呢?「常」字說明羈旅漂泊之頻繁,詩人從滯留長安到避亂入蜀,再到買舟南下,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居無定所,潦倒不堪,甚是悽涼。

為何「百年」多病呢?已到人生暮年,歲月蹉跎百事無成,悲嘆良多。為何「獨」登臺呢?詩人獨自一人登高,無所依靠,理想無法實現,加上知交半零落,孤獨之感讓人唏噓。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是安史之亂後的國運之艱和命運之艱,「難」是理想之難和回鄉之難,「苦」是謀生之苦和漂泊之苦,「恨」是傷時之恨和虛度之恨。

「繁霜鬢」是垂垂老矣內心焦灼,「潦倒」是窮極至此對一生的總結。

詩人顧念自身境況,酒已無法消愁解憂了,為此詩人「新停濁酒杯」啊!尾聯寥寥數字,就渲染出深切而悲涼的意蘊,這是對前面幾聯所寫意境的概括,也是對全詩的精要總結。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將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首《登高》,讓我們得以探究詩人的情感深度。胡應麟在《杜詩詳註》裡稱「此當為古今律詩第一」。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史料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始終與來龍去脈,卻無法帶給我們人心深處的觸動,唯有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親身感受一個時代,親筆寫下一個時代,再將時代展示給後人,帶給後人以當時最鮮活的感動。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因此,愛讀詩的人,通常對歷史也有更深的感觸。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抬眼望去,眼中是無邊無際的秋色,草木凋零,雖未全部落盡,卻已然是黃昏之景。耳邊是悽悽厲厲的秋聲,心裡是百端交織的感傷,值此之際,杜甫的詩中才呈現出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

現代人對杜甫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中範閒用杜甫的《登高》聞名京都,為何這詩不尋常?
    尤其是劇裡面的男主人公範閒,因寫了首杜甫的《登高》而名滿京都,難道這首詩真的這麼有魅力嗎?清代的楊倫在《杜詩鏡銓》中箋注,杜甫的《登高》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雖然說,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 杜甫很悲涼的一首冬至詩,戳中了很多天涯遊子的心,讀完眼中含淚
    那時交通不便,許多漂泊異鄉的遊子根本無法在冬至那日趕回家中與親友相聚。所以可以想像,在冬至那一日,那些流散天涯的遊子該多麼惆悵。白居易就曾在邯鄲的旅館裡,孤身一人度過了一個孤獨寂寥的冬至日,「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 杜甫漂泊途中所作的一首詩,聲聲哀嘆,感人至深!
    於是,他帶著家人離開生活數年的成都草堂,乘舟東下,於途中作了這一首詩。《旅夜書懷》唐代: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江水流動處,湧動著月亮的身影,波瀾翻滾處,月亮的影兒被打碎了,但只要波濤稍微平靜,完整的月影便有出現在你的視線中了。這兩句詩,大氣磅礴,但大氣磅礴處,正掩蓋著詩人孤苦的內心世界。所以,有時候讀詩,更應該具備透過一層眼光,去體味詩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味。
  • 杜甫去世前3年寫的一首詩,年少時讀不懂,如今才知句句都是淚
    不過也並不是每個詩人登高以後都能豁然開朗,尤其是對於那些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詩人來說,內心愁苦傷懷滿溢,又如何做得豁然開朗?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杜甫登高的悲鳴,又怎是一個慘字了得。《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登高》
    去年看電視劇《慶餘年》時,男主人公範閒在他生活的時代,寫了第一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登高》被一些人推為七律第一。主要內容是悲秋,那時杜甫已經接近晚年。而寫《登高》時,他在當時四川的夔州,漂泊異鄉。第二個方面是杜甫的人生軌跡,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唐王朝就走向衰落,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後,雖然短暫為官,但終究無法面對官場的各種操作,跑到成都,依靠友人的幫忙生活,生活很困頓,住著破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雖然仍然心懷天下,估計也是對官僚系統太失望,逐漸放棄了仕途。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 《全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身邊無依無靠
    《全唐詩》裡就有很多描寫孤獨的作品,不過公認最孤獨的作品是中唐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還有很多這種孤獨的作品;譬如盛唐詩人高適這首《除夜作》,那同樣寫得很傷感,整首詩意境悽美,寫得極為孤獨,短短的幾句,把自己在除夕夜獨自在外漂泊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
  • 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一篇詩當中,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讚嘆;而這其中組成每一句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奇。這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對一首詩的評價。不僅如此,這首詩還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麼多寫七律詩歌的,就這首詩最厲害,是所有七律詩當中的頂尖之作——那麼,這首詩到底是誰的詩,又是如何擁有這樣高度的評價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必須得請出今天的主人公——杜甫了。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杜甫最有名的一首小寒詩,僅56字,卻語言自然凝練,風格蒼茫沉鬱
    杜甫這首詩,也是歷代評論最多的一首詩,杜甫寫完這首詩,半年後就去世了,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創作的。所以詩人創作這首詩時候,已是漂泊在潭州(今長沙),詩人杜甫晚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是在船上度過餘生的。
  • 杜甫一首七律讓人落淚,揭露盛唐假象,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成都也受到影響,杜甫又漂泊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等縣),住了近兩年。這時期寫的詩作有四百多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詩作也多了抒情性質,形式更加多樣化,代表作有《詠懷古蹟五首》《秋興八首》《登高》,其中《登高》可謂是詩人當時處境的真實寫照和後半生的總結。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登高》到底有多絕?可稱天下七律之首
    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在詩會之上被邀請賦詩一首,你會用借用哪一首詩呢?而在最近熱播的大劇《慶餘年》之中,範閒在詩會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頭籌。唐詩宋詞,無數詩人大家,可供範閒選擇的名詩佳作數不勝數,為何範閒會選擇這首充滿著「暮氣愁緒」登高呢?
  • 55歲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被譽為「千秋律詩的鼻祖」,令人叫絕
    但是我一直覺得杜甫的七律,才是唐朝律詩的巔峰。他的一首《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公認的「古今七律第一」。在《慶餘年》裡,範閒最初便是憑藉著這首律詩,驚豔四座,名揚京城。而除了《登高》杜甫還寫過很多經典的七律,例如《閣夜》。
  • 48歲的柳永獨自漂泊異鄉寫下一首詞,將所有景色都用來襯託孤獨感
    一個人漂泊在外,孤獨和思鄉的情緒時常會縈繞在身邊,也正是因為如此,古人留下很多抒發孤獨情緒的詩句,比如馬戴的「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蘇軾的「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都是描寫詩人身在外地思念親人的孤獨情緒。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中「落木」為何不換成「落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出自杜甫的《登高》。一、先說詩中為什麼用「落木」而不用「落葉」,除了直觀大氣,朗朗上口外,從詩律上講,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詩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葉,是要符合平仄律,木、葉平仄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 《唐詩三百首》中標題最長的一首詩,正文56字,標題就有50字
    短的標題僅有一二字,如李商隱的《蟬》、王維的《畫》、杜甫的《望嶽》、李白的《春思》。再長點也不過六七字,稍加交代寫作目的,如《沙丘城下寄杜甫》、《登金陵鳳凰臺》等等。但有些詩人作詩時也會取一個超長的標題,將作詩的目的、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時間等等交代清楚。
  • 晚年漂泊中的杜甫,寫下一首五律,孤獨清冷,讀完讓人垂淚!
    千年前的唐朝,是個以詩為樂的國度,不論達官府邸,還是平民陋巷,品唐詩、談唐詩的習慣,已經蔚然成風。也由此誕生了諸多詩詞歌者,成就了不少文人騷客,這當中有名的大詩人便有幾十個,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白居易,每一位的名字都震古爍今。
  • 杜甫流落在夔州時重陽節獨自登高時作詩為《登高》萬裡悲秋誰人知
    登高[1]風急天高猿嘯哀 [2] ,渚清沙白鳥飛回 [3] 。無邊落木蕭蕭下 [4] ,不盡長江滾滾來。【注釋】[1]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杜甫流落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重陽節登高時作此詩。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自古以來有登高的習俗。[2]猿嘯哀:長江巫峽中多猿猴,叫聲悽厲。古代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