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一首渾灝流轉的七律《登高》於是噴薄而出,該詩無論在意境構造還是情感張力上,都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一聯全在寫景,緊扣秋聲、秋色。
在這居中總共有6個鏡頭,風,天,猿,渚,沙,鳥。詩人登高遠眺,此時年老,雙眼已經渾濁,滿眼的秋景,高臺之上多悲風,秋風烈烈最切肌膚,天高肅殺最逼雙眸,猿鳴之聲最斷人腸。
秋天江水水位下降,岸邊沙石最蒼白,詩人用一「清」一「白」,冰冷之感油然而生。成群的飛鳥盤旋而落,尋找自己的家園,成為詩人無所歸依的折射。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聯承接上聯,採用全景構圖,畫面更加闊大雄渾。詩人環顧群山,無邊無際的落葉隨風飄零,這裡呼應了首聯的「風急」,只有風急,才顯出萬山落葉聲勢之浩大,落葉的「蕭蕭」之聲,加快了落葉的速度,突出秋天的肅殺之氣。
連綿不盡的長江水奔流而來的磅礴氣勢,更加突出了「不盡」的長度。萬山之下是滾滾長江,落葉之聲交織江水之聲,情感更加深沉。
詩人孤身立於這個畫面之中,個人的感傷上升到了由自然宇宙無窮與永恆反觀生命短暫與渺小的悲慨。正因如此,此聯被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為何是「萬裡」悲秋呢?詩人一生輾轉漂泊路途之長,不比萬裡更短,只有更長。「悲秋」一詞點明了時節與情感,對前兩聯寫景所觸發的情感進行了高度概括。
為何「常」作客呢?「常」字說明羈旅漂泊之頻繁,詩人從滯留長安到避亂入蜀,再到買舟南下,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居無定所,潦倒不堪,甚是悽涼。
為何「百年」多病呢?已到人生暮年,歲月蹉跎百事無成,悲嘆良多。為何「獨」登臺呢?詩人獨自一人登高,無所依靠,理想無法實現,加上知交半零落,孤獨之感讓人唏噓。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是安史之亂後的國運之艱和命運之艱,「難」是理想之難和回鄉之難,「苦」是謀生之苦和漂泊之苦,「恨」是傷時之恨和虛度之恨。
「繁霜鬢」是垂垂老矣內心焦灼,「潦倒」是窮極至此對一生的總結。
詩人顧念自身境況,酒已無法消愁解憂了,為此詩人「新停濁酒杯」啊!尾聯寥寥數字,就渲染出深切而悲涼的意蘊,這是對前面幾聯所寫意境的概括,也是對全詩的精要總結。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將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首《登高》,讓我們得以探究詩人的情感深度。胡應麟在《杜詩詳註》裡稱「此當為古今律詩第一」。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史料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始終與來龍去脈,卻無法帶給我們人心深處的觸動,唯有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親身感受一個時代,親筆寫下一個時代,再將時代展示給後人,帶給後人以當時最鮮活的感動。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因此,愛讀詩的人,通常對歷史也有更深的感觸。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抬眼望去,眼中是無邊無際的秋色,草木凋零,雖未全部落盡,卻已然是黃昏之景。耳邊是悽悽厲厲的秋聲,心裡是百端交織的感傷,值此之際,杜甫的詩中才呈現出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
現代人對杜甫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