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路邊小吃店誰最紅,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在隨處可見的黃燜雞米飯小店裡飽餐過。
對於這些隱藏在街頭卻懸在外賣熱門榜單最高處的飯館,江湖人稱:一隻雞的傳說,一道菜的餐廳。
▲隨處可見黃燜雞米飯的門面
相比前輩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麵,和後浪杭州小籠包、武漢熱乾麵,黃燜雞米飯一直顯得相當佛系。儘管身在江湖,英雄不問出處。跟大剌剌把出處鑲在名字裡的競爭對手們相比,黃燜雞反倒頗有神秘感:別問我從哪裡來,好吃就行。
也正因為如此,黃燜雞在江湖上有無數個傳說,國民第一雞的身世到底是怎樣的?答案都在這裡。
吃了那麼多黃燜雞米飯,但有很多人還是讀不對它的名號。
在一些黃燜雞米飯的餐館,老闆娘圖省事兒,總會把黃燜雞米飯簡稱為「雞米飯」。時間長了,大家便以為這是「黃燜/雞米飯」。
這當然是對黃燜雞米飯的辜負!
畢竟,只要當你面前被端上一份黃燜雞米飯,你就會知道,哪有什麼「雞米飯」,是如假包換的黃燜雞+米飯啊。
黃燜雞,是個實誠的名字,一口氣兒把原料和烹飪方法全吐了出來。
所謂的「燜」就是指食材先過一遍油,然後在加上作料和水煮,煮開之後再用文火煮,最後收汁。
可以說,黃燜雞的湯汁,濃縮的都是精華。
至於為什麼叫「黃燜」,則是因為「燜」的食物顏色黃亮。如果在燜煮過程中加入老抽或糖,則會愈發紅亮,也被稱為「紅燜」。
時常跟黃燜雞「撞臉」的是雞公煲。
同樣是帶湯雞塊,雞公煲的汁水更加豐沛,吃法有點像火鍋,吃罷雞肉再加入各色蔬菜等。
黃燜雞講究的是「燜」,雞公煲以「燉」行走江湖。
▲雞公煲
這裡順便八卦一嘴,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重慶雞公煲」跟網紅城市重慶才沒有半毛錢關係。最早把這個招牌立起來的是個叫「張重慶」的上海人……
黃燜雞和黃燜雞米飯那可是完完全全來自兩個星球,除了山東,雲貴川地區也都有各自特色的黃燜雞。如果要深究黃燜雞的出生地,一定眾說紛紜,光雲貴川地區就要打一架,但說起黃燜雞米飯的家鄉,只有一個:山東濟南。
走上國民料理王座的黃燜雞米飯,首先要感謝的就是來自濟南的楊曉路。大眾熟知黃燜雞,其實都是從黃燜雞米飯開始的。
楊曉路說,他這一手做黃燜雞的功夫是「祖傳」的。上世紀30年代,他的祖輩在當時的濟南府開了家叫「福泉居」的菜館,招牌菜就是一道黃燜雞。嗯,那時候的黃燜雞還沒遇上米飯呢。
楊曉路的姥姥繼承了醬料的秘方,後來傳給了楊曉路。一道雞料理,也撐起了楊曉路自己的餐館。他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他沒事兒就喜歡觀察來店裡吃飯的客人,發現他們都愛用黃燜雞配飯。也許你會跟我一樣朝天翻個白眼:不配米飯還能配啥?在大山東這可不尋常,畢竟佔據山東主食大半壁江山的是饅頭、麵條、煎餅等。
就這樣,楊曉路第一個讓黃燜雞和米飯組團出道。事實證明,果然還是天團比較能打。
在山東,有關黃燜雞起源的傳說並不比滿大街的黃燜雞米飯館子少。
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是,這道菜最早出現在1927年的濟南魯菜名店「吉玲園」。那時的黃燜雞還叫「百草黃燜雞」,大概是因為烹製過程中要用到十多種香料。發明這道菜的大廚叫薄林,憑一手「薄氏炒雞」成為濟南廚師中的一哥。上流社會的先生夫人一度以吃到他掌勺的百草黃燜雞而榮幸。
時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榘在吃過這道黃燜雞後,贊道:「此雞匠心獨運,是上品之上,當為一絕。」末了還打賞三十塊銀元。
那時的黃燜雞,可是講究得很。燜雞的炊具必須是宜興產的砂鍋,雞塊也要控制在2斤以內。就連米飯也要保持顆粒完整,剔出殘缺半粒的歪瓜裂米。為了更下飯,吉玲園還專門準備了小菜,有時是老虎菜,有時是醃辣椒。總之,一個套餐只管給人把一切都安排上了。
黃燜雞和宮廷的糾葛也從沒斷過。傳說清朝嘉靖年間的濟南名館「燕柳園」就把這道黃燜雞帶進了皇宮,從此成為宮廷菜。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已難推斷,不過在溥儀胞弟溥傑的夫人愛新覺羅·浩寫得《食在宮廷》裡也有記載。
還有一說黃燜雞的發明是借了朱元璋的東風。這位明朝開國皇帝極愛三黃雞。為討皇帝歡心,廚子們翻了不少花樣,其中就有黃燜雞。有民俗專家說,黃燜雞最早來自明朝德王朱見潾府中。這位明英宗第二子封王后就被分到了山東德州,後來又尋了個德州貧苦的藉口,遷往濟南。
2011年,楊姓黃燜雞米飯創辦,4年後,它一路開到了澳洲、新加坡、日本。
▲美國第一家黃燜雞米飯開業
跟其他地區用特色食材、香料將很多人拒之門外的黃燜雞相比,山東的黃燜雞顯得平易近人許多。它的配料尋常甚至可以說平凡,主要是雞塊和香菇,有時候看心情,店家也會加幾塊看起來喜慶的青紅椒。
唯一的秘密就在醬料之中。
直到現在,誰霸住了醬料,誰就贏了。正兒八經的魯菜大師是不會讓區區一味醬料拿捏住的。在他們的菜譜中,除了普通的醬油、糖等,「甜麵醬」的出鏡率頗高。
要讓自己看起來人見人愛,黃燜雞卯足了勁兒抹去自己身上的地域屬性,只是偶爾暴露的勾芡暗示了它的高貴血統。
如今,黃燜雞米飯看起來已是過氣王者。不過在大城市無數人的飯點,黃燜雞米飯仍然是觸手可及的溫飽寬慰。
所以,請珍惜每一頓黃燜雞米飯吧!
來源:微信公號「福桃九分飽」 新浪 大眾日報客戶端 百度圖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