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掛雲山位於原獲鹿(現石家莊鹿泉區)、平山、井陘三縣的交界處,由於山頂部分直立陡峭,高聳入雲,故名掛雲山。這裡距石家莊市區僅20餘公裡,與五嶽寨、駝梁、嶂石巖、錦山等著名景區比起來,顯得很小眾,甚至很多石家莊人都不知道這座山,但登過的人都親切地稱其為「小泰山」。掛雲山有東西兩峰,西峰稱為「觀日峰」,是登高觀日出的絕佳之地,西峰山頂有系馬柱、三皇五帝廟、六壯士跳崖處、南天門等,東西峰之間有石拱橋,稱為連心橋,東峰稱為「臥狼堖」,有烈士紀念亭和白雲洞等。
在掛雲山的山腳建有掛雲山烈士紀念館和紀念碑,掛雲山六壯士原來葬在原部隊營區內,後經部隊與井陘縣政府協商,現已將六壯士移至紀念館園區內。六位壯士中有一位女性,最大年齡27歲,最小年齡僅15歲。
掛雲山主峰山頂南北兩面都是直立陡峭的萬丈懸崖,西峰西面山勢較緩,有一條近似泰山登山路的之字形小道通往山頂,是上掛雲山的主要通道,山下幾個村莊的村民上山燒香、趕廟會都是走這條小路。在快到西峰山頂的埡口處,有一5、6米高巨石突起,稱為「系馬柱「,據村民講,在巨石旁邊曾經還有一個矮一點的石柱,因長期風吹侵蝕造成倒塌,已不復存在。
在掛雲山阻擊戰中,我軍小股部隊及區小隊民兵成功地將敵人吸引到掛雲山,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六壯士中的唯一的一個女性呂秀蘭(婦女部主任)率5名戰士及民兵阻擊敵人,掩護其他同志突圍,6位勇士彈藥用盡,他們把槍枝用石頭砸壞,寧死不屈,面對著圍上來的敵人,縱身跳下了懸崖。
原來掛雲山東西峰之間隔著兩條很窄的萬丈峽谷,不能從西峰山頂前往東峰,如果想登上東峰,只有一條少數人知道的小路,而且非常難走且危險。現在東西峰之間由兩座小石拱橋相連,稱為連心橋,兩座橋之間的橋頭有一方形巨石突起,酷似玉皇大印,稱為「玉皇印」。
在正對西峰六壯士跳崖處的東峰山頂建有六壯士紀念亭,亭內有六壯士紀念碑,碑上有楊成武司令員等我軍領導人的題詞。
在掛雲山阻擊戰中,兒童團和群眾撤離山頂,隱藏在東峰(臥狼堖)北壁半山腰的白雲洞內,山頂下方有小路相通,白雲洞距頂上的小路約40米左右。因山下村子過兩天有廟會,所以我們去時洞口有一條形桌橫著,我們沒能進入。洞口有萬仙洞、葫蘆洞等字樣,推斷裡面可能有大的空間。
掛雲山山腳下的孫莊,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央直屬機關子弟的育才學校所在地,中央機關轉移至西柏坡後,工作人員的子弟曾繼續在此讀書生活近兩年,現在村子裡仍存有遺址。由於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山裡也通了不算寬的水泥路,開車可直達掛雲山山腳下。
更多精彩:石家莊井陘炮臺山碉堡群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