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模式)
漫漫七十餘載,人們只知道狼牙山五壯士,很少有人知道更為壯烈感人的掛雲山六壯士。
1940年秋,是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的初期階段。那麼大家知道百團大戰名字的由來嗎?1940年九月,八路軍左翼縱隊司令員熊伯濤率部破襲井陘巖峰到活路段,正太鐵路是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破襲正太鐵路意味著切斷日寇的後方補給,意義非凡。起初只有個團參與到戰鬥中,經過與日寇多日的破襲戰與反破襲戰,戰況越發激烈,最後增至有一百多個團參與其中,所以後稱百團大戰。時年9月6日,日寇糾集近三千兵力,向三峪村的八路軍左翼縱隊進行圍剿,我地方武裝井、平、獲遊擊隊第三中隊,奉命在掛雲山牽制敵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由掛雲山第三支隊中隊長李恆山帶隊指揮,區武委會婦女部長呂秀蘭帶著青抗先、兒童團,上山協助作戰。兒童團的孩子們最大的也不過十幾歲,平常負責通信放哨等工作。一天一夜的激戰中,英勇奮戰的戰士們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打退鬼子數十次進攻,犧牲40多名同志,把近三千名鬼子,牢牢牽制在掛雲山下。中隊長李恆山雖身患瘧疾,發著高燒,但仍浴血奮戰,打光最後一顆子彈後,揮起長刀,與日本鬼子展開了肉搏,看著眼前的敵人一個個倒下,李恆山終於體力不支,在敵人的機槍掃射中不幸中彈犧牲。在日軍的火力壓制下,一個又一個同志在臥狼堖的戰場上倒下,最後只剩下李芳芳一人,機槍的子彈也用盡了,只剩下了唯一一顆手榴彈,李芳芳把戰友們的槍摔斷,一截一截的甩向敵人,鬼子見山上只有李芳芳一人了,便端著刺刀向他逼來,當敵人快到身邊時,李芳芳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用血肉之軀與敵人同歸於盡。隨後,巾幗英雄呂秀蘭接過了指揮棒,將剩餘戰士和當地民兵組織到一起,又戰鬥了幾個小時後,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後,山上僅剩下呂秀蘭、康二旦、李書祥、康英英、康三堂、劉貴子六位戰士,與衝上山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六位戰士面無懼色,誓死與侵略者鬥爭到底。當時呂秀蘭在掛雲山上,死死地拖住敵人,守住掛雲山,不讓敵人靠近一步,他自己寧可粉身碎骨,也要拖住敵人,堅持到天黑,為主力部隊順利轉移提供了充足時間。
此時的掛雲山在血色的殘陽下顯得格外雄偉,六位彈盡力絕的壯士被逼到了掛雲山的懸崖邊,鬼子們停止射擊,想抓活的以獲取情報,不等敵人逼近,人民的好女兒呂秀蘭就毫不猶豫的跳下懸崖,「青抗先」隊員康三堂和李書祥也緊隨呂秀蘭在古廟臺跳下懸崖,三中隊炊事員劉貴子、身負重傷的隊員康英英和區公所助理員康二旦也從懸崖上跳了下來。崖高坡陡,六位壯士都以身殉國,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輝煌的生命篇章。陵園內還埋葬著同一天犧牲的二十六位無名烈士。他們用自己的鮮血保護了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安全撤離,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英雄。
掛雲山英烈們的事跡震撼人心,軍區領導及名人相繼為其題詞。
原晉察冀邊區政府主席宋邵文為烈士紀念亭題名;原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司令員楊成武為烈士紀念碑題名;原晉察冀軍區副政委劉瀾濤題詞:掛雲山英烈的革命精神與日月同存;原晉察冀軍區四分區政委劉道生題詞:掛雲山上英雄們的戰功永垂不朽;原建屏縣縣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臧伯平題詞:掛雲山抗敵殉國呂秀蘭等六烈士永垂不朽。抗敵殉國足英豪,千古英明勵後曹,喜得神州生平日,掛運長虹貫九霄。
好了,烈士紀念館我們就參觀到這裡。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感謝大家今天的支持與配合,如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參觀遊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觸,雖然時光在改變,但是革命烈士的精神和永不熄滅的愛國熱情不會改變。我們每一位遊客都將會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也祝願大家以後的工作生活能夠心想事成,讓我們有緣再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