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薩洛尼基,曾經的馬其頓王國之都

2021-02-19 藍色棲息地

塞薩洛尼基在希臘的位置

維基百科介紹:

         塞薩洛尼基(英語: Thessaloniki; 希臘語: Θεσσαλονίκη)位於愛琴海北部的塞爾邁灣,希臘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臘北部最大的城市,人口約100萬,希臘中馬其頓大區和塞薩洛尼基州的首府,有著延續兩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塞薩洛尼基是希臘北方工業重鎮、運輸港口,所有從雅典開出的國際列車都會停靠塞薩洛尼基.

       塞薩洛尼基擁有2所國立大學(塞薩洛尼基亞裡斯多德大學──建於1926年的希臘最大的大學, 馬其頓大學),學生人數居希臘首位,超過雅典。作為文化中心,它以擁有大量的拜佔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建築而知名。該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舉行的國際貿易博覽會知名,希臘總理每年會在此發布下一年政府的計劃。塞薩洛尼基還以東南歐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而聞名,吸引了許多國際名人。好像我們的上海與北京有一拼,塞薩洛尼基絕對可以與雅典相媲美。

       塞薩洛尼基市區內有三條平行的主要大街,就像北京。中間的一條「長安街」叫做:埃格納提亞大街(Egnatia),靠北部的一條「平安大道」叫做:聖吉米特裡奧斯大街(Ag Dimitriou),靠南部的一條「兩廣大道」叫做:米特羅波奧斯大街(Miteopoteos)。塞薩洛尼基的大多數景點都集中在這三條大街及其周圍,包括各種名牌店、酒店和娛樂場所。

       與三條主大街平行且緊靠海邊的尼基斯大街(Nikis)類似於上海的外灘,沿街向海聳立著一棟接一棟的賽城最現代、最豪華的酒店和公寓,它們的底層統統都是餐廳。每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餐館裡都坐滿了食客,根本看不到一點兒經濟危機的樣子。12月份是這裡看日落的最佳季節。

       塞薩洛尼基是古代馬其頓王國的京城。公元前315年,馬其頓國王卡山德在塞爾馬(Therma)古城遺址以及周圍26個村莊的基礎上,建成塞薩洛尼基城,並以妻子帖撒羅妮加(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妹妹)的名字命名,她恰好出生在父親菲利普二世在戰爭中取勝的那天,於是就以幫助他取勝的色薩利人為新出生的女兒命名。塞薩洛尼基的意思就是「色薩利人的勝利」。

       馬其頓王國衰落以後,塞薩洛尼基於公元前168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城市。羅馬人在此建造了巨大的港口──著名的「洞穴港」(Σκαπτός Λιμήν),支持該城的貿易直至18世紀,後來被Axios河的泥沙所淤塞,被開墾為田地,到遠處另建闢口。舊港口的船塢遺蹟今天還能在Frangon街,靠近天主教堂。

        這裡有一個猶太人居留地,建立於1世紀,也是基督教的早期中心。使徒保羅曾在第二次傳道行程中在該城最大的猶太會堂講道,創立了一個早期教會的根基。306年,塞薩洛尼基開始有了一位主保聖人,聖底馬翠斯,據稱他施行了許多奇蹟來保護這座城市。他是羅馬帝國的希臘總督,當時的皇帝馬克西米安仇視基督徒,於是他被關進羅馬監獄並殉道,463年,羅馬伊利裡亞行省長官裡昂提阿斯將那裡改建成聖底馬翠斯教堂,至今尚存。380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此地頒布敕令,確立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

       至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京城分別在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塞薩洛尼基處於東羅馬──東羅馬帝國控制下,其重要性僅次於首都君士坦丁堡,是拜佔庭最重要的兩個商業中心之一。

       塞薩洛尼基在10-12世紀進入一個新的和平與繁榮的黃金時代,擁有大量人口和繁榮的商業,帶來了智力和藝術的全盛期,有眾多的教堂及壁畫,還有許多知名學者在此任教。每年10月,在城牆外舉辦著名的聖底馬翠斯集市,持續6天時間。在該市有許多東羅馬帝國藝術的傑作保存了下來,特別是一些古老教堂的鑲嵌工藝,包括聖索非亞教堂(Αγία Σοφία)和聖喬治教堂。在12世紀,由於Komnenoi皇帝的強有力的統治,東羅馬帝國向北遠擴張到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塞薩洛尼基的經濟繼續擴展。當時該市繁榮的另一個標誌,是帝國的造幣廠設在這裡。

       1387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塞薩洛尼基,但在1402年與帖木兒帝國的安卡拉戰役後失去了該城。不過拜佔庭帝國在無法抵擋奧斯曼帝國的情勢下,被迫將塞薩洛尼基出售給威尼斯共和國。1430年3月29日,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拉德二世率軍圍攻3天以後,攻佔了塞薩洛尼基。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塞薩洛尼基湧入了大量穆斯林和猶太人。1478年,塞薩洛尼基有4,320名穆斯林和6,094名希臘東正教徒,以及少數的天主教徒,還沒有猶太人。但是到1500年,人口構成發生了變化:3,770名猶太人、7,986名希臘東正教徒、8,575名穆斯林,穆斯林的人數居首位。在此後的4個世紀中,瑟法地猶太人、穆斯林和希臘東正教徒一直是該市的3大主要群體。

       土耳其人將塞薩洛尼基改名為薩洛尼卡(Selânik),直到1912年都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是帝國的一個省城,也是帝國內最重要的貿易與商業城市之一。在至少兩個世紀中,塞薩洛尼基是世界上最大的猶太城市。

       1912年11月9日,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塞薩洛尼基的奧斯曼帝國駐軍向希臘軍隊投降。次日,保加利亞軍隊到達,聲稱該市屬於保加利亞。於是進入緊張的共管時期。1913年3月18日,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在塞薩洛尼基被刺。奧地利政府提議將塞薩洛尼基變成一個中立的國際化城市,既不屬於希臘,也不屬於保加利亞、土耳其和「猶太」,類似於後來的但澤;這個中立區面積400-460 km²,人口有26萬。1913年8月10日籤訂的布加勒斯特條約最終確定了塞薩洛尼基的歸屬。但是在希臘,該市的解放日確定在1912年10月26日,主保聖人的紀念日。

       1917年8月,城市的大部分被法國駐軍引起的一場火災事故所摧毀,火災造成72,000人無家可歸(當時全市人口為271,157人)。Venizelos禁止重建市中心,直到準備好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城市規劃。幾年後,該規劃終由法國建築師和考古學家Ernest Hebrard完成。Hebrard規劃將塞薩洛尼基的東方特徵一掃而空,從此該市成為一個歐洲風格的城市。

       大火的影響之一,是摧毀該城接近一半猶太人的家園和生計,他們被迫出國。許多人去了巴勒斯坦。部分人乘搭東方快車前往巴黎。還有一些去了美國。不過,他們的數目迅速被希土戰爭(1919-1922)後被土耳其驅逐出境的希臘難民所填補。結果該城人口大幅上升。它的綽號「難民首都」(I Protévoussa ton Prosfígon)和「窮人的母親」(Ftohomána),甚至今天該城的居民和文化仍帶有安納託利亞的特徵。

       塞薩洛尼基從1941年4月9日到1944年10月30日被納粹德國佔領。該城遭受同盟國炸彈的嚴重損壞,幾乎全部猶太人口被納粹滅絕,僅有一千猶太人倖存。塞薩洛尼基戰後迅速得到重建,從1950-1970年代,人口增長,新建了大批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工廠,不過這一時期的發展缺少合理的規劃,帶來嚴重的交通擁堵等問題,至今仍困擾著塞薩洛尼基。1978年6月20日,塞薩洛尼基在一場強烈的地震中(6.5級)受到嚴重損壞,市中心一幢公寓樓倒塌,造成40人死亡,許多古代遺留的拜佔庭建築受損。

       1988年,塞薩洛尼基的早期基督教和拜佔庭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1997年,塞薩洛尼基成為歐洲文化城市。2004年,該城舉辦了2004年夏季奧運會的部分足球比賽。

主要名勝:

亞里斯多德廣場

       從海濱的勝利大道通往Panayia Halkeion教堂所有的道路匯聚而成,廣場的形狀像一個瓶子。

塞薩洛尼基古羅馬廣場

       位於亞里斯多德廣場,設有兩層柱廊,在20世紀60年代意外挖出。廣場上有兩個羅馬浴場,其中一個已經挖掘出來,而另一個還埋在地下。一個小劇場還用於角鬥士比賽。雖然最初的廣場建築群並非建於羅馬時期,但是主要是在公元2世紀重建。廣場和劇院至少使用到6世紀。

水濱碼頭地區

       有許多店鋪和咖啡館,勝利大道從塞薩洛尼基白塔通往巨大的宮殿(現在是一個渡口)。左側臨海,右側有許多店鋪和咖啡館。這裡風光綺麗,遊人如織,是休閒、散步、運動、購物、美食的好去處。

塞薩洛尼基白塔

       高33米,建於1430年,位於薩洛尼卡海濱廣場西南角。它曾是外國侵略者關押和屠殺薩洛尼卡人的地方。1944年外國侵略者被趕走,塔上升起希臘的國旗。從此,白塔成為薩洛尼卡自由的象徵,被公認為該城的標誌。

       白塔現在已經沒有了白色,裡面是拜佔庭文明博物館,登塔可以觀看市中心和海港的美景。白塔周圍是賽城的文化展覽中心,集中了好幾個著名的博物館和影劇院,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就在這裡。博物館關門很早,周二到周日每天下午3點就關門,周一到下午5點關門。

伽列裡烏斯拱門及墓室

       常稱為Kamara,裝飾華麗,用紅色石頭建造是一座圓形教堂,但沒有傳統的東正教聖幛。這座教堂建在過去希臘羅馬異教廟宇的廢墟上。

聖底馬翠斯教堂

       全城最重要的教堂,在羅馬廣場的遺址上,有3個附屬禮拜堂,一個博物館,和地下墓穴,還有關押該市主保聖人聖底馬翠斯的囚室。

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Thessaloniki)

       該館收藏了在希臘北部發現的古風、古典、古代馬其頓以及羅馬時代的貴重發掘品。

塞薩洛尼基城牆:上城和kastro

小宮(Kyvernion),位於城市東部,前希臘國王和王后行宮。

現代風格的塞薩洛尼基音樂廳

       音樂廳位於城市東部,靠近Posidonion體育中心。

上城(Ano Poli)

奧斯曼時期遺蹟,有美麗的木屋,盤繞而上的街道直至全城最高處,還有一些最古老的教堂,特別是聖大衛教堂、聖尼古拉堂。

市中心圓形的聖喬治教堂,聖索非亞教堂及周圍窄街

Agia Paraskevi修道院  Latomos修道院

特色食品:

快餐:

       這邊滿大街都是叫做Goody's的餐飲連鎖店,性質屬於希臘的麥當勞,主菜4-6塊,多是沙拉配肉,也有漢堡,加上飲料2個人10-15塊能吃得很好。一般情況下至少營業到晚上10點。

當地菜館:

       一個人平均10歐差不多.主菜6-8塊,餐前會給麵包和水,但都是收費的,每人1歐左右。這邊比較流行吃Grills,就是燒烤的做法,可以吃豬肉、牛肉、雞肉、海鮮等等。沙拉比較推薦醃漬過的大號紅辣椒和類似扁豆的東西,如果你吃得慣的話,橄欖也不錯。到餐廳裡一般都會說英語或者有英文的菜單,不過我傾向於聽侍者的推薦,不會只挑貴的推薦給你,人還是比較厚道的。推薦菜gyros(烤肉配薯條), souvlaki(竹籤串肉筋烤配薯條) ,mousakas bougiourdi  tzatziki(黃瓜拌類似蛋黃醬的東西,不油膩,好吃的)。

甜點及咖啡:

       飲料有一種叫做'frape'的冰咖啡在這裡非常受歡迎。我覺得Greek cafe也很好喝,有點板藍根的味道。這裡的甜品店和cafe特別多,尤其是各類的蛋糕,簡直是眼花繚亂了。有一種甜品比較有特色叫做'bougatsa',三角形,吃之前會往裡填充一些類似奶油和奶酪的東西,1歐1個或者16歐1斤。一般會放在冰箱裡,你點了才會拿出來給你灌餡料進去。

馬其頓與希臘關係的歷史背景:

       希臘北部由三個省份組成,西馬其頓、中馬其頓和色雷斯—東馬其頓。在歷史上,這三個省的地盤就是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出生和發祥之地:馬其頓公國。

       古代馬其頓人也是雅利安人種的多利克人的一大部族。與到達南方、後被稱作希臘人的部族是兄弟關係。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在語言文化上有了很大的差異。在當年以雅典、斯巴達等城邦為中心的希臘人眼裡,馬其頓人根本就是異族。

       用個不太恰當的比較,就好像我們中原的漢人與東北的旗人的關係一樣。當年的文化、人口和地域面積遠比旗人強得多。但是,由於從努爾哈赤開始的旗人勵精圖治,加上明王朝後期的腐敗墮落,致使野蠻戰勝了文明,出現了近三百年的大清國。

       當年的馬其頓也是一樣,從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開始,就窺測到了希臘主要城邦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矛盾,早就有心統一全希臘。他饒有遠見的聘請了大哲學家亞歷士多德做了其太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並且在自己的軍隊中發明了無堅不摧的「馬其頓方陣」。在後來以兩個城邦為代表的希臘兩大集團連年不斷的徵戰而兩敗俱傷的最佳時機,腓力二世乘勢佔領和徵服了希臘北部和中北部地區,有點兒像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安撫蒙古一樣。

       當腓力二世在迎娶自己的第二任新娘的婚禮上遇刺身亡時,當時的希臘各城邦歡呼雀躍、異常興奮,可見當年的古希臘人對馬其頓人的憤恨。咱們的先人不是也曾經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口號嘛。

        但是,誰也沒想到當年僅僅20歲的亞歷山大並不是古希臘人眼中的「毛孩子」,他好學上進、胸懷大志、鐵血無情、繼承祖業。終於在其有生之年將希臘真正的統一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極其精彩的一筆,也因此將燦爛輝煌的古希臘文明推向了世界。

       所以,在古希臘歷史上反而稱這一時期為「希臘化」時代。當然,馬其頓人在此過程中也基本上被希臘化了。就像此次在亞歷山大騎馬雕像前問一位當地人時,他驕傲的說:對,這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一位偉大的希臘人。這也很像我們很多漢人對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和滿清開國皇帝們的推崇一樣吧,^-^。

希臘為何逼迫馬其頓改名為「北馬其頓」?

(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情報員)

希臘人抗議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

       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的逼迫下改名,這種看起來奇恥大辱的事最近發生在了歐洲。

       2019年1月12日,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共和國為了平息與希臘長達20多年的國名之爭,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希臘議會1月25日批准了希臘政府和馬其頓政府就國名問題達成的協議。

       但一些希臘人似乎並不買帳。希臘國防部長乾脆宣布辭職並退出聯合政府,聲稱政府如果就國名問題達成協議是一種可恥的背叛。在雅典街頭,6萬名示威者參加了大型抗議活動,反對政府達成的更改國名協議。

       那麼,「馬其頓」這個國名究竟在哪裡觸動了希臘人的神經?即便加上了「北」字,他們還有什麼不滿呢?

即便要改成「北馬其頓」,希臘人也對此抗議  

一、希臘與古馬其頓的歷史淵源

       要了解兩國的國名之爭,還得從希臘文明說起。2000多年前,希臘地區就已經形成了文明。在擊敗了東部鄰居—波斯後,希臘文明達到空前的繁榮,其中雅典文明被西方的歷史學者稱為希臘文明中最璀璨的明星。

古希臘被許多山脈分隔著,陸上交通不便,城邦分立,在本土和愛琴海上有大大小小上百個城邦  

       但當時的古希臘是四分五裂的城邦狀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地區、一種文化。

       在當時的希臘人眼裡,馬其頓是一片蠻荒之地。雖然古馬其頓文化也是希臘文化的一部分,但馬其頓人實行的卻是與城邦民主制不一樣的君主專制。馬其頓人一直被希臘城邦人視為野蠻人,馬其頓想入群,但總是無情地被拒絕。

馬其頓就位於希臘的北部

       然而,正是這些希臘人眼裡的「野蠻人」,最終讓希臘各個城邦屈服。馬其頓逆襲的故事,跟獨眼腓力密切相關。腓力自即位後,歷經20多年的改革,馬其頓王國的實力愈加強大,為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馬其頓共和國在希臘城邦北邊,在希波戰爭中,馬其頓曾與波斯走得太近,被希臘人所鄙夷 

       在腓力即位前,希臘的兩大城邦—雅典和斯巴達為了爭奪希臘地區的霸權,進行了曠日持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前404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讓當時希臘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城邦都元氣大傷。

       正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馬其頓正是利用這個時機實現了崛起。腓力改革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馬其頓確立了對希臘眾多城邦的控制。

▲戰爭形勢圖:雅典的陣營(紅色),斯巴達陣營(藍色),最上方的藍色地區即為馬其頓,波斯帝國(黃色),非希臘地區(綠色)

在當時很多希臘人的眼裡,淪為「野蠻人」馬其頓的附庸應該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腓力遇刺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前356-前323年)繼承了馬其頓王位。在他的帶領下,馬其頓開啟了東徵之路,短短的20年內,亞歷山大建立起了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

馬其頓的東徵路線和所佔地區 

       亞歷山大的繼位與東徵,讓希臘人從此對馬其頓刮目相看。希臘人為何對馬其頓的態度突然來了大轉變呢?

       馬其頓所建立起來的大帝國向世界傳播了希臘文化,讓希臘文化第一次走向了東方。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正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百科全書派人物—亞里斯多德。

       亞歷山大在世界建立起了各種圖書館,搜集全世界的圖書,其中,古希臘文化自然是首選。古希臘的哲學,正是通過亞歷山大大帝走向了東方。

亞歷山大大帝

然而,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也隨之迅速解體。即便帝國解體,亞歷山大東徵帶來的希臘文化,依然在波斯和中亞留下了希臘文化的烙印。

       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吞併了馬其頓,並把它列為一個行省。

       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斯拉夫人藉此機會不斷地南遷,馬其頓地區的北部開始了斯拉夫化的進程。

阿富汗出土的碑文,有希臘文字,表明希臘文化曾經到達過阿富汗地區,而這功勞多虧亞歷山大大帝

二、古代和現代的「馬其頓」差別在哪?

       在15世紀前後,馬其頓地區淪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後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敗,很多國家從中獨立出來,其中就包括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

        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爆發了兩次戰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馬其頓地區被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瓜分。

       其中,劃分給塞爾維亞部分叫做瓦爾達爾馬其頓、歸屬保加利亞的部分叫皮林馬其頓、歸屬希臘的部分叫愛琴馬其頓。

       二戰後,瓦爾達爾馬其頓從塞爾維亞分離出來,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加盟共和國,這就是今天馬其頓共和國的前身。

       簡單來說,古代概念的馬其頓地區,在現代分別屬於三個國家,即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境內的愛琴馬其頓區,保加利亞境內的皮林馬其頓。

南斯拉夫時期的馬其頓加盟國

       瓦爾達爾馬其頓時期,希臘和南斯拉夫之間可以彼此相安無事。但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後,馬其頓共和國這個國名的出現,對把馬其頓帝國視為國家榮耀的希臘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馬其頓地區被瓜分,到後來藍色的部分成為了馬其頓共和國,而歸屬希臘的紅色部分才被認為是古代馬其頓帝國的榮耀繼承者

       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的主要居民是外來的斯拉夫人,他們的語言馬其頓語類似於保加利亞語(斯拉夫語系)。而古馬其頓語其實是希臘語的西北分支。

       馬其頓共和國的語言、文化的差異為希臘和馬其頓的國名之爭埋下了伏筆。

        在希臘人看來,以斯拉夫人為主的馬其頓共和國,是無權繼承歷史上馬其頓王國的文化遺產的。而古代馬其頓王國的後裔,大部分居住在希臘境內的愛琴馬其頓地區,且古馬其頓語也是希臘語的西北分支。因此,希臘人認為自己才是馬其頓文化的合法繼承者。

畫虛線為馬其頓地區,除了希臘(黃色)部分的馬其頓地區之外,剩下的馬其頓地區基本已被斯拉夫化

       希臘人認為自己才是馬其頓帝國榮耀的繼承者,這並非空穴來風。希臘人認為馬其頓共和國在挑戰希臘人的「底線」,共和國的國旗初期用「維伊納的太陽」(即十六道光芒的太陽)圖案,正是當年亞歷山大帝國時期所使用的。

       更讓希臘不可忍受的是,共和國居然在首都樹立了一座形似亞歷山大大帝的騎馬雕像,把馬其頓國家隊的主場以亞歷山大大帝父親—腓力二世的名字命名,這更加激怒了希臘人,他們表示馬其頓此舉是竊取希臘的歷史。

馬其頓獨立時期的國旗  

希臘國內的馬其頓大區區旗  

       除了文化遺產的爭奪之外,國名爭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希臘擔心馬其頓共和國未來的領土要求會造成國家分裂。

       共和國試圖證明自己才是古馬其頓帝國的「合法繼承者」,那麼這可能會對希臘境內的愛琴馬其頓區提出領土要求。

       這不等於把希臘推向分裂的邊緣嗎?希臘極有可能喪失約三分之一的領土,這是希臘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希臘所擔心的馬其頓領土要求  

       馬其頓共和國方面則認為自己雖然不是古馬其頓人,但這只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名稱而已,哪個民族在這個地區佔主導都有資格叫做馬其頓民族。

       此外,馬其頓共和國認為自己並沒有對希臘提出過領土要求,希臘的擔心不過是杞人憂天。

三、改名可否解決兩國爭議?

       為了逼迫改名,希臘使用了各種手段。1994年2月,希臘對剛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馬其頓共和國進行經濟封鎖,並禁止共和國使用希臘沿岸的各個港口,這對於深處內陸的共和國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在希臘經濟封鎖的壓力下,馬其頓共和國最終做出了第一次讓步,將國旗改成了太陽向四周發射出八道光芒的旗幟,而不是十六道。

       為了打消希臘的疑慮,隨後,馬其頓共和國通過修改憲法,重申對鄰國領土沒有任何主張,以換取希臘經濟封鎖的解鎖。

       在前南斯拉夫時期,馬其頓就一直是經濟落後的加盟國。獨立後,新生的馬其頓共和國也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

       前南斯拉夫很多加盟共和國,如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在加入歐盟後,經濟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因此,馬其頓也非常想加入歐盟。

       但在歐盟問題上,希臘具有否決權。由於在國名問題上的爭議,希臘利用自己在歐盟當中的否決權,百般阻撓馬其頓的加盟。在國名問題上得罪了希臘,馬其頓的入歐夢就是空談。

       除希臘之外的國際社會又如何看待國名爭議呢?

       目前通用的馬其頓國名有兩個:一是「馬其頓共和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雙邊外交中使用此名,包括中美俄。

       另一個是聯合國使用的「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由於希臘文化在歐洲影響較大,且希臘為歐盟成員國之一,為了考慮到希臘的感受,絕大多數歐盟國家都使用這個名字。

       為了加入歐盟,享受歐盟的紅利,馬其頓最終在國名問題上做出了讓步,這就有了改為「北馬其頓」的一幕。

       馬其頓以為加上「北」字這個地理方位的字,就可以表明自己與希臘的愛琴馬其頓大區的領土爭端上劃清界限。

       但這還是沒有迴避亞歷山大文化遺產問題的爭奪,一些希臘民眾對此並不買帳,他們希望馬其頓作為國名(即便加上了「北」字),需徹底從歐洲的版圖中消失,他們認為只有希臘才有資格繼承古馬其頓帝國的遺產,包括馬其頓的名稱。

      2019年 1月25日,希臘議會也批准了希臘政府與馬其頓政府就更改馬其頓國名達成的協議,意味馬其頓在解決與希臘的國名爭議上邁出了第一步,也是加入歐盟的必經一步。

       但馬其頓在經濟指標、腐敗、犯罪、司法等問題上都未能達到歐盟的要求。馬其頓要實現「加群」,除了要解決好和群成員希臘的關係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塞薩洛尼基的魅力文化
    塞薩洛尼基是希臘僅次於雅典的第二大城市 ,也是希臘馬其頓地區首府和最大城市, 文化的交融下有大量的拜佔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建築保存完好,在 1997 年被授予了「歐洲文化之都」的稱號。同時塞薩洛尼基也是希臘主要港口城市和工商業中心 ,如今塞薩洛尼基已發展成為巴爾幹半島的經濟貿易中心,以及 東南歐主要交通中心之一 。
  • 塞薩洛尼基(帖撒羅尼迦)的早期基督教和拜佔庭古蹟—希臘文明
    塞薩洛尼基(中文聖經中的城市譯名:帖撒羅尼迦。——編者中國大山注)是希臘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及希臘的第二大城市,位於馬其頓大區東北部塞薩洛尼基州,是塞薩洛尼基州的首府。塞薩洛尼基曾是古代馬其頓王國的都城。
  • 2320年悠久歷史的希臘文明古城,塞薩洛尼基給你好看
    北山是塞薩洛尼基的老城,昨天海上看風光,今天就登北山看老城。早上7點天氣涼爽,我們出發北上,一路上坡,看到媽媽送上學的孩子,還學會了用希臘語說早安:Kalimeila!幾個軍人在街邊閒聊,好開心的樣子。清晨總是令人愉悅。希臘北部由三個省份組成,西馬其頓,中馬其頓和東馬其頓。在歷史上這三個省的地盤就是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出生和發祥地:馬其頓公國。
  • 希臘15日,就從塞薩洛尼基這個有著眼花繚亂的歷史古都開始吧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位於希臘北部,哈爾基季基半島西北角,愛琴海北部的一個三角形海灣。塞薩洛尼基本身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寒冷。而9月應該是最舒服的季節吧。作為希臘北部最大港口城市,塞薩洛尼基人口80萬,是希臘第二大經濟文化中心,以及東南歐主要交通樞紐。塞薩洛尼基以擁有大量的拜佔庭建築傑作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建築而知名。
  • 曾經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馬其頓王國是如何走向覆滅的?
    呂海峰話說,公元前327年的時候,馬其頓王國曾經在其最高首領亞歷山大的帶領下是所向披靡,逐漸成為了一個橫跨三大洲的超級強國。然而,就是這一個超級強國,最終卻走向覆滅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來個一探究竟。
  • 希臘旅遊:哈爾基季基,希臘最年輕的城市,塞薩洛尼基
    希臘旅遊:哈爾基季基,希臘最年輕的城市,塞薩洛尼基哈爾基季基哈爾基季基最東邊的聖山阿託斯則最為神秘,一直以來都不允許女性進入,至今這裡仍然是男人的世界。阿託斯山是著名的修道院所在地,修士們今天仍然過著和過去一樣的修行生活。
  • 塞薩洛尼基舉辦的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而知名,吸引了許多遊客
    塞薩洛尼基位於希臘北部,哈爾基季基半島的西北角,瀕臨愛琴海 北部的一個三角形海灣--塞爾邁灣(長100公裡,最寬處65公裡)的東北端形成的內灣塞薩洛尼基灣(長16公裡,寬8公裡)。塞薩洛尼基本身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乾燥少雨。塞薩洛尼基以北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
  • 塞薩洛尼基成為歐洲文化城市,以大量建築傑作及猶太人建築而知名
    這座教堂體現了羅馬到拜佔庭影響之下的變化,也是塞薩洛尼基第一座建造了圓屋頂的建築。7世紀建造,直到17世紀都是這座城市的大教堂。它也經歷了清真寺再回到基督教堂的變遷。教堂裡天花板和牆壁上的鑲嵌圖案非常值得一看。過了安吉歐迪米奇歐街,只幾步路就來到這座城市的最早的朝拜神社--aghios demetrios,它是獻給保護塞薩洛尼基人民不受野蠻人侵略的守護神。第一神殿建造於公元313年。
  • 塞薩洛尼基,一座古老新潮的國際性大都市
    不仔細地看它除了是希臘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港口,總是被步伐匆匆的遊客忽略而過…它位於愛琴海塞爾邁灣東北端的內灣附近,是希臘北部最大的城市,中馬其頓區的首府,總人口約110萬,是希臘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它的白天和夜晚完全是兩副不同的面貌,白天車來人往,加上鱗次櫛比的樓房,路邊的部分古蹟和拜佔庭及奧匈帝國時期留下的教堂透露著文化氣息。
  • 希臘塞薩洛尼基地鐵工程發現大量文物
    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的地鐵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隨著修建工作的推進,包括金花環、金戒指和阿佛洛狄忒女神雕像在內的大批珍貴的文物也被發掘出來。塞薩洛尼基地鐵修建者阿提卡地鐵公司(Attiko Metro SA)董事總經理Yiannis Mylopoulos說:「這批發掘是近年來希臘最大的考古發現。這批文物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讓人嘆為觀止。它們揭示了塞薩洛尼基和馬其頓歷史的連續性。」
  • 塞薩洛尼基——朝拜的聖地,不眠的夜都
    Thessaloniki塞薩洛尼基曾是基督教傳播的開始也是拜佔庭藝術的根基絕無僅有的朝拜聖地如今夜夜燈火笙歌歲月洗禮過後是未曾蒼老的繁華它是擁有連續歷史 2320 年的城市,其間幾易其主,故整座城市風格多樣。
  • 「這個名字是我們的」 | 十萬希臘民眾齊聲抗議馬其頓國名問題
    約10萬希臘民眾21日在北部最大城市塞薩洛尼基舉行集會,反對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在可能的新國名中使用「馬其頓」,示威規模之大,屬近年罕見。據希臘警方透露,當天有約10萬名示威者在塞薩洛尼基抗議,而組織者稱參加人數多達40萬人。
  •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孕育出亞歷山大的國度是如何成就的?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時候,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王國。說起馬其頓王國,我們聽過比較有名的還是它的馬其頓方陣和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東方的歷史。那麼,馬其頓王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它的早期歷史又是如何開始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馬其頓王國西接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與希臘半島隔著奧林匹亞山。
  • 羅馬徵服馬其頓之戰,羅馬連戰連勝,馬其頓方陣為何走下神壇!
    馬其頓戰爭是羅馬在徵服巴爾幹半島過程中發生的戰事,前後進行了三次,這三次戰爭,羅馬連戰連戰。曾經所向無敵在亞歷山大東徵途中屢建奇功的馬其頓方陣,在靈活機動的羅馬軍團面前顯得笨重僵化,不堪一擊。馬其頓三戰皆敗,國家滅亡,淪為羅馬的四個自治區。其後,不甘心失敗的馬其頓人興兵反抗,有被殘酷鎮壓。
  • 希臘人示威抗議馬其頓使用馬其頓共和國國名
    希臘人示威抗議馬其頓使用馬其頓共和國國名 2008年03月06日 15: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6日電 綜合媒體報導,3月5日,在希臘北部城市塞薩洛尼基人們舉行了示威遊行
  • 希臘自由行,塞薩洛尼基將如何偷走你的心
    塞薩洛尼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擁有熱情好客的居民和獨特的魅力,因為它是文明和宗教以最和諧的方式融合的文明的十字路口。它是希臘第二大城市,被稱為北方新娘,擁有悠久的歷史,為餐桌帶來了樂觀的現代氛圍。它周圍的一切都刻有永恆的遺產,白塔,舊城,加萊裡烏斯拱門,圓形大廳紀念碑,城堡,城牆,拜佔庭教堂季米特裡奧斯及其地下室以及考古博物館。
  • 小國馬其頓的改名事件,為何牽動歐洲神經?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圖中不難看出,歷史上的馬其頓王國(Acient Macedonian Kingdom)——也就是馬其頓文化的中心——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希臘北部。那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王國。今天人人皆知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就出生於此,並從那裡開始了他徵服世界的旅程,一度打到了印度河流域。
  • 希臘•塞薩洛尼基和天空之城梅黛奧拉
    而其餘的四個國家近年的人均GDP都在歐洲國家倒數十位之中。這四個國家除了塞爾維亞以外,波赫和黑山近期都加入了歐盟,就在我們回來後的不久北馬其頓也進入了歐盟候選國。 巴爾幹人屬山地人性格,強硬彪悍,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米洛舍維奇下臺為止,前南國家的內戰和紛爭,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背井離鄉,給巴爾幹半島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希臘北部薩洛尼卡城西南的韋爾吉納村,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馬其頓王陵,這裡「沉睡」的是一位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天下的國王一古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雅典最傑出的演說家德漠斯提尼認為,腓力二世是蠻人、僭主和暴君。
  • 斯科普裡——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
    塞爾維亞王國和土耳其之間爆發了庫馬諾沃(Kumanovo,北馬其頓北部城市)之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後撤出了馬其頓。1913年《倫敦條約》籤訂後,塞爾維亞王國開始統治馬其頓,斯庫皮被更名為斯科普裡。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Second Balkan War,1913.06—1913.07)期間,塞爾維亞和前盟友保加利亞之間因瓜分領土不均而爆發了戰爭,斯科普裡則在戰爭期間仍由塞爾維亞王國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