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主打性價比的麵館——十八汆成了網紅,炎熱的夏天,一碗麻辣涼麵僅9.9元。各種小涼菜、甜點不過四五塊錢,一杯飲料10元,一頓飯吃下來也就二三十元。想吃什麼自助取餐,自助結帳。
在這家網紅餐廳,全部工作人員也就5-6個人,後廚由一人負責煮麵。中午時分,客流量很大,但顧客等候的時間並不算太長。疫情期間,餐桌被隔成了單人桌,食客們都是一人一桌,吃完飯把餐盤放回指定回收處,頗有在食堂吃自助餐的感覺,尖峰時段翻臺率很高。
工商信息顯示,十八汆是新派(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這意味著十八汆是海底撈的全資子公司。
《商學院》記者聯繫海底撈品牌公關部,對方表示:「麵館是公司員工自己報的創業項目,公司樂見其成。這是一種嘗試,目前還都在摸索階段。」
餐飲巨頭為何從正餐賽道進入快餐賽道呢?
勺子課堂創始人兼CEO宋宣告訴《商學院》記者:
這個背後其實是有一個邏輯叫做性價比餐飲,是疫情之後的一個最大的賽道。因為餐飲行業當中最大的賽道其實還是快餐。在這種情況之下,那麼其實快餐更容易被人選擇。
十八汆並不是海底撈第一次試水快餐賽道,此前還創立過子品牌U鼎冒菜。這次由員工內部創業開的麵館,也並非疫情之下才開出來的新品牌,而是巨頭在快餐賽道的一個新嘗試,背後的邏輯是性價比餐廳。餐飲行業當中最大的賽道就是快餐,疫情之下大家消費更謹慎,而快餐在餐飲業中佔比非常高,更容易被選擇。
十八汆麵館官方微信介紹,這裡所有食材均來自「蜀海供應鏈」。蜀海目前服務了包括海底撈在內的很多大商家,但對於中小商家來說,價格相對偏 貴 ,通過十八汆的嘗試,海底撈希望向外界證明,在極低的客單價,蜀海依然可以給商家帶來比較好的效率和效益。
實際上在整個的餐飲行業內,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趨勢,一個會逐漸出現極致服務的堂食和高更高效的後廚。
快餐業並非把服務變沒,而是變得有一定服務,把環境變得更好,「便利店+餐飲」和外賣的模式正在替代效率化的快餐;而後廚是典型的成本中心,把熟制加工過程、粗加工的過程挪出一線門店是趨勢。
目前,十八汆在北京僅有酒仙橋一家門店,主打性價比、自助服務的這碗「講究的面」,能如海底撈火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