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21首夜曲通解

2020-12-10 澎湃新聞

蕭邦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無數晶瑩耀眼的鋼琴珠玉小品所鑲綴起來的。他生在19世紀前半葉浪漫思想風起雲湧的時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音樂史一般都將他列入浪漫樂派之列。

文章來源 / 西方音樂評論 圖片 / 網絡

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

蕭邦和他的夜曲

人們只要一提到蕭邦夜曲,就會很自然地使人想到愛爾蘭人費爾德(John Field,1782-1837)。因為費爾德才是夜曲的始創者,是費爾德率先將「夜曲」作為鋼琴作品的一種創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間創作了18首供鋼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以波動的伴奏音形,襯託出右手所彈奏甜美的主題旋律。1814年,費爾德的三首夜曲在萊比錫出版,成為蕭邦創作夜曲的源頭。雖然在史料記載上,蕭邦在1833年之前並未親遇費爾德,但早在1818年蕭邦便開始在華沙演奏費爾德的作品。而到達巴黎之後,蕭邦更經常用費爾德的夜曲作為音樂會曲目或教授學生鋼琴的教材。

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別適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體型上,蕭邦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了夜曲的迷人氣質。然而,當他的Op.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時,卻遭到德國著名樂評家列爾斯塔的無情痛擊,稱蕭邦的作品比之費爾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過多的「香料和胡椒」。時至今日,我們除了在音樂史資料中見到費爾德的樂譜外,他的作品幾乎極少在音樂會上出現,而蕭邦夜曲的優美旋律卻穿過近兩個世紀的巨變時代,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也許正是蕭邦夜曲中的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滿足了現代人的胃口吧?!

儘管有學者在介紹蕭邦的夜曲時,會連《搖籃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併介紹。但我們現在所稱的21首夜曲卻並不包含這兩首樂曲。這21首夜曲,創作時間分別在1827年至1846年間,也就是蕭邦創作的黃金時代。其中有三首是蕭邦過世後才出版的。如Op.19《e小調夜曲》,是蕭邦的好友馮坦那(Julian Fontana)在家中發現,後經蕭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調夜曲》原來打算編成Op.32-3出版,後又臨時取消。這兩首作品是受到較多懷疑的作品,所以魯賓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沒有收錄這兩首夜曲。

蕭邦一生的創作,都不喜歡用文學性的標題來注釋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練習曲》、《小犬圓舞曲》這些名稱,都是出版商後來附加上去的。

像作於1833年的Op.6《g小調夜曲》,是蕭邦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後,將內心的彷徨苦悶和憂心忡忡寫成這首悲劇性的夜曲,他原來打算給這首夜曲加上「悲劇哈姆雷特觀後感」的字句,後卻不願文學性的標題破壞了音樂的神秘感和想像力而取消了。

至於像《敘事曲》這種原本有文學性內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說,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賞者以純音樂的方式來欣賞。所以,要想了解蕭邦夜曲的創作背景就特別困難。好在他的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題獻給至親好友,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線索找到一些創作時的蛛絲馬跡。

作品Op.9的三首夜曲,是蕭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創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龍和朋友聚會時,經常喜歡演奏其中的第二號《降E大調夜曲》,而這首夜曲也成為現今最通俗、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蕭邦初到巴黎時,是使用一臺伊拉德鋼琴(an Erard piano),這種鋼琴的鍵盤較笨重,要彈奏彈性速度的樂曲常無法得心應手,於是蕭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贈送蕭邦一臺觸鍵靈活的鋼琴。這臺鋼琴伴隨蕭邦直至1879年辭世。蕭邦為了感念他們一家的友誼,將他的第一號《降b小調夜曲》題獻給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題獻給蕭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樂家。當蕭邦初到巴黎時,曾拜師卡克布蘭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學習鋼琴。希勒慧眼看出蕭邦的鋼琴技巧早已超過卡克布蘭納,所以經常鼓勵他,有時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殺殺他的銳氣。所以蕭邦雖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濃厚的藝術氣氛和人情味,卻是暫時撫慰他鄉愁的唯一憑藉。

儘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調夜曲》的一開頭,左手裝飾性的三連音,像是蕭邦用柔軟的蝴蝶翅膀刷出來的主題,但從25小節以後,感情卻如洪水般毫無節制地湧出,其中還閃耀著銀色的月光。蕭邦夜曲的發展,似乎從這首《F大調夜曲》開始,有了一個極為明顯的轉變,他已完全從費爾德夜曲的風格中跳脫出來,懷念故土的熱情、對革命動亂的悲憤,以及他本人高貴優雅而又憂鬱猶疑的氣質,都毫無掩飾地融匯成戲劇性的樂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號《升F大調夜曲》中,我們甚至可以聽見靜夜裡孤獨浪人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情景,第18小節的落漠之情,第25小節至35小節的內心波濤滾滾,再一次說明了蕭邦離鄉背井的孤寂,祖國的災難、與親人離散的痛苦所產生的悲劇性風格轉變。第六號《g小調夜曲》,從68小節開始的戲劇性高潮,則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調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認為:「那是在描寫平靜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謀殺景象之後,海水淹沒了屍體,但依舊一平如靜地反映著月光。」或許,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題旋律的不和諧音中,發現了充滿懸疑的描寫性格,才產生了如此的聯想。芬克(Henry T.Finck)則對此曲推崇備至,他說:「在這四頁樂譜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緒變化,以及天才般的戲劇精神,比許多400頁樂譜的歌劇更豐富而強烈。英國一位管風琴家威爾拜(Charles Willeby)則說:「如果以簡單性(Simplicity)作為判斷藝術的因素,我們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藝術作品了。」根據美學中「飽沃原則」,也就是創作應以最簡單的素材,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那麼這首《升c小調夜曲》無疑是曠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號《降D大調夜曲》,雖是同一時期作品,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主題,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題旋律,卻構成一個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聲,主題重複出現三次,由弱到極弱,然後再到強,構成一種引人入勝的情緒起伏。

作品編號Op.32的兩首夜曲,似乎又從強烈的描寫和戲劇性格,返回到費爾德風格。其中《B大調夜曲》,無法預期的幾句長度、開放結尾和缺乏反覆的自由形式,和那相當戲劇化的結尾,卻給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號《降A大調夜曲》,優美的旋律加上圓舞曲般的節奏,後來被芭蕾舞劇《仙女》(les Sylphides)採用,而改編為管弦樂曲。

1838年冬天,蕭邦病情惡化,醫生建議他到南方去休養,於是喬治桑決定隨蕭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領地--馬約加島(Majorca)避寒。11月19日,蕭邦在寫給馮坦那的信中說:「天空像綠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崗像翡翠,空氣像天堂。太陽整天熱焰當空,每個人都穿著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聲不斷。……總之,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編號Op.37的兩首夜曲,便是在這風景宜人的馬約加島上完成。當然許多人都想知道,馬約加島上的溫暖海風是否會吹散蕭邦內心鬱結的憂傷。首先《g小調夜曲》速度緩慢,給人舉步維艱的沉重感,但蕭邦學生顧特曼(Adolph Gutmann)認為,蕭邦在這首樂曲中,忘記加上漸快速度記號。不過另一首《G大調夜曲》卻美得使人不敢正視。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認為,從29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是蕭邦所寫過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對作品三十七的看法:「這兩首夜曲與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它的裝飾音更簡潔而表現更優雅。我們知道蕭邦一生鍾愛閃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寶物珠玉。儘管他已經改變和成長,他仍喜愛裝飾,但那是深思遠慮的一種裝飾音。因為在所有的裝飾音背後,閃耀著一種詩情的高貴。的確,品味超卓必屬蕭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們可以發現,經過馬約加島大自然風光的洗禮,使得蕭邦的夜曲又發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種更純淨的詩意的夜曲。

由於生活的不便,蕭邦一行於1839年02月13日離開馬約加島,返抵法國。又因喬治桑的家諾安(Nohant)氣候較適合蕭邦,所以往後的七年,蕭邦都安居在諾安,作品Op.48、Op.55、Op.62這六首夜曲都是在諾安的單純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克列金斯基曾稱OP.11《g小調夜曲》為「思鄉病」(homesickness),其實在諾安所創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理憂鬱加上身體衰弱的陰影。而在緩慢的樂曲進行中,蕭邦早年的青春氣息不復出現,燦爛的光輝也逐漸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譜出人生的無限悲情。Op.62之一則是帶有病態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架。此時,病魔纏身的蕭邦,似乎隨時在聽候死神的召喚。洪奈克(Huneke)說得好:「蕭邦編織著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確實,我們在蕭邦生命中最後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聽到最美麗而安詳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這段蕭邦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留下了21首黃金般的夜曲。這些夜曲的風格轉變,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折的生命歷程。雖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現出不同於費爾德的戲劇性華麗風格;但由Op.15和Op.27這五首夜曲中,似乎在祖國山河變色、生靈塗炭的刺痛下,都迸發出無法遏止的悲劇激情。1838然後,的病魔的折磨和馬約島的風情的刺激下,悲劇性的激情化解為純淨的詩意。在諾安的最後六首夜曲,蕭邦近乎病態的美感,譜出美麗的生命終曲。然而,風格儘管在轉變著,貫穿在21首夜曲中的高貴氣質卻始終如一。或許,那曠世奇才所獨有靈氣,才是創造永恆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公益領票|蕭邦的夜曲,好聽在哪裡?
    蕭邦有著「鋼琴詩人」的美譽, 他的作品詩意、哀愁、激蕩、理想… 他的風格是哀傷的、悲愁的、也有英雄主義的 蕭邦的21首《夜曲》音頻:三首夜曲op.9(1830-1831)蕭邦最早出版的夜曲2、Op.9 No.2 降E大調夜曲此夜曲節奏骨子裡是Mazurka,主旋律像一首義大利歌劇詠嘆調般富於優美的歌唱性,蕭邦在早期的教學階段已採用這首夜曲來教學生了。
  • 你好,古典音樂,令人著迷的蕭邦夜曲Op9,可以關閉屏幕聽
    Nocturne in B-flat minor, Op. 9, No. 1李雲迪 - 蕭邦:夜曲,Op.9,No.1.mp300:00來自木易小光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李雲迪 - 蕭邦:夜曲,Op.9,No.2.mp300:00來自木易小光「為你彈奏蕭邦的夜曲,記念我死去的愛情」,相信很多小夥伴們跟我一樣,
  • 《降E大調夜曲》:蕭邦情感的自我異化
    夜深人靜時,一曲《降E大調夜曲》守著靜謐的時光嘆聲別離,仿佛一絲回憶裡略帶淡淡的憂鬱。精雕細琢的曲譜,恬靜優美的旋律,決定了蕭邦在這一刻註定是自我在情感上異化的。《降E大調夜曲》的創作如無現實存在的基礎,其作品也就不可能蘊藏著打動人心的飽滿情感。1830年11月29日夜,蕭邦的故鄉——波蘭發生一場起義運動。次日,華沙解放。然而尼古拉一世於1831年2月派陸軍元帥И.И.季比奇-扎巴爾坎斯基率12萬大軍鎮壓起義。至1831年9月8日,華沙被攻陷,起義失敗。《降E大調夜曲》是蕭邦因故鄉發生了戰爭而被迫離開故鄉去巴黎的這段時期所創作的。
  • 李雲迪12場日本巡演進行中 蕭邦夜曲集16日面世
    著名青年鋼琴演奏家李雲迪日前正在日本舉行「紀念蕭邦·系列音樂會」,此次日本之行共有十二場演出,李雲迪造訪的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名古屋等諸多一線城市。同時,《蕭邦夜曲全集》將於4月16日在國內推出。
  • 俄國鋼琴女神蕭邦《降E大調夜曲Op.9 No.2》滿分演奏
    夜曲是蕭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衝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麼一點點沉思。魯賓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節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種完整性與統一性,你忘記了樂曲何時開始,而不經意之間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樂曲卻已悄然結束。就是這麼讓人充滿期待,卻又戀戀不捨。
  • 蕭邦:一半是水一半是火
    本報記者 陳俊珺浪漫中深藏著反抗1833年,23歲的蕭邦是歐洲樂壇最耀眼的明星。他創作的夜曲、瑪祖卡舞曲和波蘭舞曲帶著波蘭泥土的芬芳,旋律如詩一般優雅。法國作曲家柏遼茲聽後激動地說:「真是含情脈脈,妙不可言。」
  • 周杰倫:「無與倫比」的忘詞功力與那首完成「五殺」的《夜曲》
    終於來到無與倫比演唱會的時間,今天帶你了解那笛聲注入靈魂的瞬間,帶你看一看杰倫演唱會上忘詞功力的展現,帶你了解杰倫筆下的狗仔隊,帶你走進杰倫完成五殺的歌曲——《夜曲》的世界。1.關於這次改編,杰倫後來說道:說起來所有的改編裡面,我感覺這首是改編的最好的,雖然可能以後還有更好的,但是我覺得加這麼多新東西,還蠻diao的。2.
  • 周杰倫「零差評」的4首歌曲,《夜曲》墊底,第三首百聽不厭!
    第一首是《不能說的秘密》《不能說的秘密》是由周杰倫的同名電影改編的音樂劇,John Rando執導、Marc Acito編劇、Marc Routh、Simone Genatt擔綱製作。 此次的音樂劇,注入了二十餘首周杰倫經典歌曲,經過全新的編排,與情節完美銜接,並融和西方音樂劇形式。
  • 蕭邦的24首音樂會練習曲解析
    有一次,蕭邦聽他學生古特曼彈奏這首練習曲後,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國!」這句話使後人對 他的這首練習曲有了開鎖的鑰匙,作曲家是懷著思念祖國之情而寫出這支曲子的。蕭邦本人認為:比E大調練習曲更美的主題他是再也寫不出來了。這是一首發自心靈深處的哀歌。樸素的和聲 、「風笛式」不斷重複的低音,都顯示出它的民間色彩。中段情緒起伏,帶有戲劇性,使抒情的主題顯得更為突出。
  • 蕭邦:琴聲裡的情懷和夢想
    他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創作出了第一首作品《波蘭舞曲》,8歲首次登臺演出就轟動華沙,十幾歲寫出了名動歐洲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與《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至今仍是經典。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為蕭邦贏得了「莫扎特的繼承人」的美譽,當時歐洲報紙曾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蕭邦賜給了波蘭。」
  • 雨夜聽蕭邦,南京森林音樂會上演別樣的爛漫
    由中國鋼琴演奏家陳薩與南京亞歷山大室內樂團合作,為市民和遊客獻上蕭邦經典的鋼琴曲目。演出後半段,秋雨不期而至,伴隨著唯美的音樂,整場演奏格外的浪漫。 2010 年,在蕭邦誕辰 200 年之際,波蘭政府授予陳薩 " 蕭邦藝術護照 ",以褒獎她在演奏蕭邦音樂方面的卓越與貢獻。在 10 月 2 日的演出中,陳薩用靈動的指尖,帶來了包括《降 D 大調夜曲》《升 F 大調夜曲》《B 大調夜曲》《f 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等多首蕭邦經典樂曲。
  • 帶你逛蕭邦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的藏品清單上目前有4813件藏品(有81件借來的),其中包括蕭邦作品的手稿、碎片、草稿和副本(完整的或零碎的)均由蕭邦的家人和圈子製作,其中包括蕭邦的搖籃曲,幾首著名的即興曲、瑪祖卡、夜曲、波蘭歌曲、波羅乃茲、奏鳴曲、圓舞曲等。這些手稿和副本對於蕭邦作品的研究者和出版商來說,是極其珍貴的。同時,來自波蘭國內外的科學家和學長也前來博物館做相關研究。
  • 帶你逛蕭邦博物館(三)
    這座博物館的藏品清單上目前有4813件藏品(有81件借來的),其中包括蕭邦作品的手稿、碎片、草稿和副本(完整的或零碎的)均由蕭邦的家人和圈子製作,其中包括蕭邦的搖籃曲,幾首著名的即興曲、瑪祖卡、夜曲、波蘭歌曲、波羅乃茲、奏鳴曲、圓舞曲等。這些手稿和副本對於蕭邦作品的研究者和出版商來說,是極其珍貴的。同時,來自波蘭國內外的科學家和學長也前來博物館做相關研究。
  • 周杰倫六大神曲出爐:《晴天》《夜曲》殺入前三,榜首無爭議!
    近日,國內某音樂網站發起了一項關於「哪首歌是周杰倫最佳神曲」的投票,共有近八萬名歌迷參與了選擇,最終結果如何,下來就為大家揭曉。歌迷票選周杰倫六大神曲:《晴天》第三,《夜曲》次席,第一無爭議!這首《黑色幽默》是周杰倫首張專輯裡最打動人心的一首神曲,聽起來盡顯悲傷和無奈,「不懂你的黑色幽默,想通卻又再考倒我,說散你想很久了吧」,唱出了杰倫發自內心的傷感。復古的曲風,動情的演繹,讓這首情歌傳遍大江南北,並獲得了馬來西亞頒獎典禮十大中文金曲和最佳作曲兩項大獎。
  • 書評《蕭邦:生活和時代》
    1830年,蕭邦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對政局不滿,離開了波蘭,一去不歸。蕭邦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名高產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他的作品通常帶有波蘭風味。蕭邦的聽眾對他頂禮膜拜。他的馬祖卡、波羅奈茲、華爾茲、夜曲、奏鳴曲、練習曲、以及即興曲浸透了來自故鄉的憂愁。這些作品成為鋼琴獨奏音樂會上最好的曲目。
  • 你與蕭邦的邂逅是啥樣?
    《Chopin Et Toi》該首歌創作於1981年。改編自蕭邦作曲《Nocturne inc-sharp Minor Op.posth(升c小調夜曲)》。為義大利迪斯科名曲Gazebo的《I Like Chopin(我愛蕭邦)》法語版。
  • 「蕭邦音樂長凳」——聽著蕭邦的音樂漫步華沙
    這些長凳是在2010年蕭邦誕辰200周年時,波蘭華沙市政府啟動的行走線路——「蕭邦音樂長凳」多媒體線路。該線路根據蕭邦青年時代在華沙的主要遺蹟設置長凳的位置,讓人們了解華沙的歷史遺蹟的同時,還可以欣賞一小段兒蕭邦的作品。
  • 郎朗推出《蕭邦舞蹈計劃》DVD 鋼琴舞蹈極致融合
    郎朗蕭邦舞蹈計劃DVD  郎朗攜手美國休斯敦芭蕾舞團 推出《蕭邦舞蹈計劃》  國際鋼琴巨星索尼古典在2015年8月發行了《蕭邦舞蹈計劃》DVD,再現這鋼琴與舞蹈的極致融合,將完美演出分享給喜愛古典音樂和芭蕾舞的樂迷朋友們。
  • 你所不知道的蕭邦:「花叢裡的大炮」
    這位法籍青年就是蕭邦的父親。1810年,他有了第二個孩子,取名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這才是蕭邦。他獨創了夜曲風格。衝淡平和,寂靜優雅,緩和中透露著沉思。如今,蕭邦儼然是波蘭的一張名片。蕭邦的童年沒有痛苦。蕭邦6歲學琴,七歲開始創作。活躍於歐洲貴族圈子,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他高傲不凡的貴族氣質。華沙起義失敗後,蕭邦定居巴黎,再也沒有回到波蘭。死後,根據他的遺囑,身體留在巴黎,心臟帶回了波蘭。
  • 70歲義大利鋼琴大師波利尼 奏響大劇院蕭邦之夜(圖)
    70歲義大利鋼琴大師波利尼 奏響大劇院蕭邦之夜(圖) 有「現世蕭邦的代言人」之譽的義大利鋼琴巨匠波利尼此次將帶來七首蕭邦作品有「現世蕭邦的代言人」之譽的義大利鋼琴巨匠波利尼,即將二度訪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