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詩人杜甫同一個姓氏,我的老家又與詩人杜甫的出生地同一個名字--窯灣,因此對先人杜甫尤為崇敬,兩次遊鞏義杜甫故裡,故鄉的水土怡養了詩人高尚的性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啟迪了詩人寬廣的文學情懷。
我曾多次遊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坐落於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
杜甫故裡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南窯灣村,背依筆架山,是詩聖杜甫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無論身在何方,杜甫始終遙望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詩人對自然和人性都有著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會,並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抒懷詠嘆。自然界中的花木、山川,親人的思念,都成了他筆下的絕妙題材。故裡景區由瞻雪閣—誕生窯—上院—壯遊園—三友堂—懷鄉苑—萬匯園等組成。一腔熱血的少年杜甫,勤奮學習,從這裡走向了詩聖的輝煌。
中國號稱詩的國度。在這無垠的詩國星空中,唐詩宛如眾星璀璨的銀河,而杜甫則是銀河中最為耀眼的一顆。他被後人譽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草堂博物館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過小橋流水,便來到茅屋景區。有茅屋、清江、野橋、水檻、南鄰、北鄰等景點,1997年2月重建落成。杜甫茅屋為穿逗結構的川西民居建築,以茅屋覆頂,黃泥塗壁,一派田園農舍風味。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收藏有關杜甫的文物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其中收藏了大量有關杜甫的古籍版本。2009年6月9日,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成都草堂成為詩歌的聖地,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瞻拜。後世很多詩人在草堂留下了緬懷詩聖的詩作。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山水詩是寫實的、親身經歷的,沒有空虛的幻想。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全詩流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心境,自然渾成,把居處景、家常話、故人情,表現出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詩聖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他的詩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杜甫現存詩歌1450餘首,其詩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 杜甫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政治鬥爭都達到尖銳的程度,這在客觀上給他提供了詩歌創作的典型生活素材;
杜甫立志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作為思想支撐,自然是儒家學說。難得的是,儘管後來身處亂世,他仍然堅守這個思想陣得未曾有過動搖。
今天我們紀念杜甫,就是要深刻認知杜甫詩歌的思想文化蘊涵,充分認識他在促進中國詩歌發展上的諸多創新之舉,從而獲得繁榮文學創作的精神啟迪。(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