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我國的著名大湖之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緣,橫跨江蘇,浙江兩省,古稱震澤、具區、五湖、笠澤等,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
太湖的形成理論比較多,至今研究尚未有定論。一些專家也發文稱發現了「太湖衝擊坑濺射物」,認為太湖可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但隕石坑的理論也受到國內外眾多同行的質疑。
從太湖的形狀確實可以看出象隕石墜入後形成的飛濺形狀。就象隕石是從西南方向朝東北方向砸入,而且,太湖沿岸的山都在東北面,就象是地殼被砸後隆起的沿湖連綿小山,而太湖南岸的湖州沿岸卻是平原。湖岸線都是規則的半圓形。就象一塊圓石從湖州方面傾斜朝無錫砸下一樣。到底怎樣還待科學論證,確實很懸念。
目前太湖周邊也沒有打鑽,關於太湖的成因還沒有確認,有好幾種假說,比如潟湖說、火山噴發說、雨水堆積說、構造說、河流淤塞說、隕石撞擊說。最熱門的當屬隕石撞擊說。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隕石撞擊說由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彭志忠於1970年代提出,並由南京大學等多位專家研究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東北方向撞擊地面,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裡的隕石坑,形成了現在的太湖。
彗星爆炸成因說認為: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公裡的相當於一個超級大雪球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並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後,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餘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並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衝擊坑。
衝擊濺射物是指衝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衝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
太湖衝擊濺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衝擊坑建設物形成於全新世一萬年之後。
不過質疑聲也很大,如果有太湖這麼大的撞擊坑,其撞擊的濺射效果一定會在各地留下眾多的地質痕跡。
但目前沒有大規模的發現這樣的證據。而且太湖的湖底比較平坦,水深在3米左右,與隕石撞擊後,衝擊而成的深坑地貌完全不符合。
所以,目前太湖成因還沒有確定,希望科研資金充裕之後,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
總結:認為太湖的最後形成主要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洪澇災害;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積、人類圍墾,引起河道宣洩不暢。
太湖是在原河道基礎上,因洪水泛濫而擴展成湖,與長江中下遊其他湖泊基本類同,如洪澤湖、鄱陽湖等。
看來我們見到外星人的機會又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