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
此次報告會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
2019年,四川的考古事業發展強勁。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正式啟動,三星堆、城壩、羅家壩、寶墩等大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配合基本建設烏東德水電站、天府大道北沿線等項目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收穫;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等考古調查獲得新的線索;江口沉銀遺址等歷史時期考古有序推進;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工作方法初成體系;赴越南、寮國考古調查及斯裡蘭卡曼泰港遺址考古工作為四川考古走出去,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12月20日,紀念三星堆發現90周年大會在廣漢召開,中國考古學會發布了「三星堆共識」,對於推動巴蜀考古和巴蜀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天的報告會上,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多位專家分別進行精到點評,現場聽眾熱情參與了提問互動。
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重要發現值得關注----
甘孜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
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調查發現的20個舊石器地點具有海拔高、分布廣、內涵豐富等特點,發現的手斧,是目前有地層記錄者中海拔最高的發現,為討論本地區及東亞手斧的源流及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進一步理解青藏高原隆起背景下的古人類遷徙交流及人地關係演化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
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他們以100餘份炭化種子、木炭作為測年材料,獲取了遺址的主體年代;對10214粒炭化種子、果實遺存,以及111份植矽體樣品的鑑定,研究了作物與其他植物結構,得出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同時利用大豆屬、赤豆、薏苡屬、紫蘇等植物的種子、莖葉等,也有葡萄屬、獼猴桃屬、山楂屬、酸漿屬等果實類等植物資源。為了解釋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組合特點,還進行了稻的作物加工實驗,並進一步討論勞動力組織模式和「城」的內涵問題。對2076塊木炭的研究,則從木料、纖維等基本生存資源的方面,豐富了我們對古人生計活動的認識。
2019年川西北高原調查收穫
總計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其中33處位於河谷地帶,1處位於草地。遺存類型統一,遺址多為先秦時期,城址多為歷史時期。遺址內發現彩陶、海貝、穿孔珠飾、帶耳罐、砍砸器、刮削器、細石器石製品等遺物;城址類遺存發現城牆、馬面、布紋瓦片、繩紋陶片、建築構件、銅錢、穿孔石器等遺物。此次調查發現為推進川西北先秦時期考古、橫斷山區古代文化交流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會理縣猴子洞遺址發掘工作
遺址發掘面積6350平方米,早期遺存年代上限約4800~5000年,晚期年代約3400年,發現墓葬、灰坑、灰溝、房址、野外灶等遺蹟計522座,其中墓葬357座、房址33座、灰坑121個、灰溝7條、野外灶4個。發現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各類器物1600餘件,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武器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石器。墓葬出土人骨的體制人類學研究、骨化學研究、植物考古學、動物考古學和古DNA研究,在性別與年齡、病理與創傷、拔牙習俗粟黍農業、家畜飼養業的多元生存策略、喪葬習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認識。猴子洞遺址的石棺葬墓地與聚落共存,十分少見,且墓葬早晚年代跨度較長,類型豐富多樣,器物群具有本地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的新發現
該墓地墓葬的葬具與同一時期常見的船棺葬和狹長型土坑墓不同,主要是木槨或木棺墓。發現了新的器型和紋飾:仿銅陶鼎、蓋豆、裝飾馬車紋飾的銅矛,帶文字的柳葉形劍,疑似青銅器紋飾鑄造的模、範等。該墓地所在區域此前未見戰國早中期的墓葬,這次發現填補了這一區域的空白。這批墓葬形制特殊,葬俗特別,為研究蜀地戰國時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發現了一批保存較好的工具和兵器柄,為我們研究這些器物的使用方式有重要價值。
唐宋時期成都城的裡坊格局與形態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認為成都裡坊結構分為子城和羅城,分別屬於高級社區和擴建區域;以縱橫街道區分坊間邊界;各坊設有坊正,坊內居住密度大,有住宅、商業、官府、宗教場所相混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