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三)

2021-02-07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1月1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繼續在杭州潮王大酒店舉行。上午的交流分為兩段,第一段由黃斌副所長主持,文物保護研究室和遺產監測研究室的四位同志為大家作報告;第二段由方向明研究員主持,分別由辦公室崔彪、水下考古研究室時蕭和辦公室劉建安為大家介紹出國學習考察的經歷。

黃斌副所長主持第三日報告會上半場

  1 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思考一一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為例

  文保室張書恆以《麗水通濟堰價值挖掘與展示研究》為題介紹了主持完成並圓滿通過驗收的國家文物局「指南針專項計劃」研究成果。該項目是為提高文物基礎研究水平,挖掘展示通濟堰水利科學價值,探索大型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與展示利用,指導當地政府合理進行經濟建設而展開的多學科研究。她從項目緣起、項目合作單位、項目主要成果與創新點、對通濟堰灌區變化的分析與對策、課題思考等對課題工作組織、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做概括性介紹。課題組通過合作與專題調查相結合,全面梳理文獻史料,系統調查各類文化遺產,重點測繪主要文物建(構)築物,分析認識通濟堰工程原理與特性,挖掘評估科學價值,運用數位技術建立水工模型,編制通濟堰博物館策劃方案及展示方案等六個方面具體報告課題成果。在此研究基礎上,課題組建議並說服地方政府申報世界灌溉遺產,在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譚徐明總工團隊努力並成功列入,將通濟堰水利科學價值推薦給國際社會並獲得國際灌排組織的高度評價。最後,她還簡單介紹了完成課題時遇到的困難以及相關思考,在經費缺口近80%、研究力量嚴重不足、研究時間難以保證的情況下,課題承擔與參與單位和主要研究人員,本著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各單位或出資出人或提供工作條件或拿出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與資料,通力合作,終於艱難而圓滿地完成課題任務,獲得評審專家一致高度評價。課題組深感遺憾,因經費嚴重不足,原計劃進行的國內國際水利遺產比較研究及瞄準先進的國際水利生態文明展示園區建設目標,為當地培訓專業研究管理人員的計劃受到直接影響,錯失難得的發展提升機會。儘管如此,通過本課題研究還是取得了大型文物保護單位多學科綜合研究經驗,為今後一定時期內通濟堰灌區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張書恆匯報場景

  2 關於第七批省保文物本體構成專題研究的思考

  文保室解瑤的匯報主要從課題起源、研究思路、工作進度和研究思考四個方面進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她總結出「文物本體」概念形成的一個大致軌跡。 「本體」意識的出現,是我國文物保護理念不斷發展進步的體現;同時,「本體」概念的運用,使得文物價值評判更加科學,也標誌著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逐步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本研究思考主要有三點:一是關於現實問題的思考。文保單位「兩劃」範圍公布的前提在於對文物本體構成的清楚界定;二是關於概念界定的思考。分為建築類、遺址類、墓葬類、石窟寺和石刻類、壁畫類等五類;三是關於研究價值的思考。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在於:夯實基礎工作,規範日常管理。

解瑤匯報場景

  3 後申遺時代遺產工作的思考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針對越來越緊迫的國際形勢,以及國內優良申遺儲備項目漸漸匱乏的窘境,遺產監測研究室的孟誠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申遺素材轉化為文化開發資源、遺產監測深化為預防性保護和將相關規範、規划進化成法律法規是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工作持續深入的三個主要開拓方向。除此之外,對對申遺儲備項目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對遺產相關資源的挖掘和對其他優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是浙江省未來世界文化遺產研究、開發的兩條道路。最後,他以「浙江省唐詩之路文化史跡調研」為例,對申遺儲備項目研究的起步工作作了案例介紹。可以說,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價值卓越、影響力大的文化遺產,相關文化資源要持續而廣泛地發揮社會影響力,堅持文化的物化和文物的活化這一思路是未來發展必然的方向。

孟誠磊匯報場景

  4 地理國情監測技術在遺產監測中的應用——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浙江段)為例

  遺產監測研究室孔中華結合2018年開展的省級遺產監測工作介紹了地理國情監測技術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的應用。根據《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監測是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大運河這樣地跨五市的大範圍線性活態遺產而言,監測工作的壓力主要來自保護區劃內的建設活動。目前建設活動的監督主要依靠人工巡查,所需人力多,耗時久,且無法做到全面覆蓋。為解決這一普遍性問題,浙江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通過比對不同時間節點的地表覆蓋數據,全面、準確地掌握了2015至2017年大運河(浙江段)保護區劃內新增建設活動情況,發現涉及建設活動的斑塊三千多處,總面積達六百多萬平方米。對比近年來報批的建設項目數量,不難發現有大量涉及運河的工程沒有按文物保護相關規定履行法定的報批程序。今後,隨著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深入,此類事件將有效減少。此次工作中還發現世界遺產和文物保護單位各有一套保護區劃體系,理論上保護範圍應該涵蓋遺產區、建設控制地帶應該涵蓋緩衝區,但實際上,由於兩套規劃是分別制定的,難免存在局部交叉的情況,給保護管理工作造成困擾,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和地圖精準化工作。

孔中華匯報場景

  5 2018年國際土遺址保護培訓學習收穫

  崔彪匯報的題目是《西行漫記——2018年國際土遺址保護培訓收穫》。此次培訓由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阿聯阿布達比文化旅遊局聯合舉辦,共有來自12個國家的22名學員參加,先後在阿聯艾因和阿曼尼茲瓦兩地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崔彪從土遺址保護的基礎知識、典型案例、勘察測繪、維修措施、規劃編制以及生活花絮等方面詳細分享了培訓的主要內容,認為此次培訓對於提高土遺址保護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大開拓了視野,也為以後進一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打下了基礎。在下一步工作中,他計劃利用此次培訓的成果來推動良渚遺址紅燒土牆以及沿海三合土炮臺的材料工藝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崔彪匯報場景

  6 科潘考古記

  水下考古中心時蕭介紹了赴中美洲參與瑪雅文化科潘遺址合作考古的基本情況。本次合作考古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而開展的,旨在認識世界古文明,推動浙江考古走出去。科潘遺址位於宏都拉斯科潘省,在13公裡長,2.5公裡寬的河谷地帶範圍內散布著科潘王國的大批建築遺蹟。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已經連續開展多年工作的8N-11貴族居址,遺址大體呈方形,面積約2000平方米,四周建有高大的石頭建築。根據北側建築外立面上的「墨西哥紀念和交叉火炬」雕刻可知居住者與科潘王室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建築以石塊砌築,經長期連續營建,早期建築被晚期建築層層套疊,發掘方式也不同於常規,需要從外側建築向內打隧道直至觸及早期建築,探明其情況。此外,考察了該居址南側的「書寫者之家」院落、大王宮遺址、科潘雕刻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及數字博物館,全面了解了科潘地區及科潘遺址的發現、發掘等相關信息。在當地考古庫房和研究中心,觀摩了歷年出土大批馬賽克石雕構件、彩陶等文物,並參與了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進一步了解了科潘考古的工作技術和方法。

時蕭匯報場景 

 

 

  7 赴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培訓報告


  2018年11月至12月,來自浙江省文物局和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和博物館管理崗位的12位團員赴德參加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培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建安作為代表參加了此次國外培訓活動。培訓內容主要有: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形勢、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培訓期間,來自自由大學、柏林文物保護辦公室、遺產研究所、布蘭登堡科特布斯-森夫滕貝格科技大學、德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聯邦建築城市事務和空間發展研究所、聯邦建築和地區規劃辦公室等機構的專家分別授課;授課之餘,培訓團與德國聯邦政府文化和媒體事務專員德國國家紀念碑保護委員會、德國外交部、Neues Palais中心等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機構開展了公務交流並進行座談;為充分了解德國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現狀,培訓團還考察了柏林博物館島、柏林現代住宅群落、波茨坦公園、帝國議會、柏林圍牆、德勒斯登、科隆大教堂、埃倫布賴特施泰因要塞、德國煤炭工業綜合體,等等。劉建安簡要介紹了德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理念、路徑,並結合具體事例分享了培訓學習的心得和體會。

  受劉斌所長委託,由方向明對兩天半的業務匯報進行了總結。他首先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和發展時期,「著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傳播中國聲音」,是我們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要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給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賀信中所指出的精神和要求:「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其次對匯報項目進行了詳細點評。在所匯報的33個考古項目中,除了蘭若寺整理,有以良渚考古中心實驗室與庫房建設為代表的涉及考古大布局的4項;有主動性考古項目12項,如「考古中國」大課題的良渚古城和中初鳴,以及山崖尾、毘山、八畝墩、宋六陵、壯士所城等重要項目,其中河姆渡文化核心區系統調查的開展,是一項基礎性的長遠工作;搶救性考古項目中,廟山尖的考古發現極為重要,是今後浙江商周考古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搶救性考古中找課題、形成課題,是我們要積極面對的任務。考古和文保是本所的主要業務部門,通過匯報能感受到彼此之間的交集,蘭若寺建築構建和整體墓園的復原、宋六陵的從文獻到考古、作為文化遺產通濟堰的保護和利用,都說明行業的轉型和發展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對本年度業務匯報交流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如互動討論還不夠充分,很多項目的宣傳力度不夠,瓷窯址考古還需要完全納入漢唐宋元考古室的工作規劃,考古報告的整理和出版有懈怠的現象,年度匯報中文保部門的匯報項目僅4個,涵蓋面廣,但是不是代表了今後的工作和研究,以及學科發展的方向?值得討論和思考。

 

劉斌所長新年寄語

  最後,劉斌所長對大家作新年工作寄語。2018年在省文化廳和文物局領導的關心幫助下,我們所教工路科研樓的改造即將完工,浙江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完成了立項,與良渚管委會共建的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投入使用,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硬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科研與學術永遠是我們的靈魂,在服務大局,服務社會的前題下,以構建浙江大歷史為目標,實現我們所未來的創新發展,應該是我們共同關心和努力的方向。劉斌所長同時傳達了浙江省文物局2019年思路務虛會的精神,指出廳、局領導對於我們工作的要求和希望,期待來年我們的工作能繼續熱火朝天,為浙江的文物事業持續發光發熱。(攝影:孟誠磊 林城)

(圖文轉自:「浙江考古」公眾號)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二)
    2019年1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匯報交流會繼續在杭州召開。
  •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2020年度業務工作交流會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工作講話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加強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借鑑,2021年2月3日下午,我所舉行開2020年度業務工作交流會
  • 【會議日程】「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學術報告會會議公告及日程安排
    為了探討與展示絲綢在中國的起源、傳播以及東西方紡織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從而進一步促進絲路之綢的研究與保護,配合於2015年9月15日-10月15日舉辦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文物展,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聯合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於2015年10月11日至14日,舉辦「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學術報告會。
  • 2019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召開 快來看看四川考古人去年的成績單
    距離春節不到兩周,「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今日在成都召開。2019年,四川考古人不僅走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足跡甚至到達了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3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河南2017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鄭召開 和專家一起「探索」東漢皇帝的...
    本次報告會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來自社會各界群眾、新聞記者等聆聽了報告會。開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主持,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到會致辭。
  • 新疆考古交出亮眼成績單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
  •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12-09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而繩紋陶鬲的發現,對研究馬橋文化與同時期中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價值。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臺基山遺址出土器物(來源:浙江省文物局)2003年7月,長興縣實施遺址文化公園建設,面積近5萬平方米。2004年,在遺址東北側布設展廳,展示臺基山遺址考古成果。
  • 去年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都在這裡了 2019年度四川省工作報告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此次報告會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2019年,四川的考古事業發展強勁。
  • 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捧獲2018年度「中國考古奧斯卡」
    3月29日上午,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最終產生,其中就有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最終入圍的名單有: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 探尋大月氏,洛陽考古人在現場拍下神秘照片【視頻】
    2018年度塔吉克斯坦貝希肯特谷地考古調查  洛報融媒記者今日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共評選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6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29名,優秀獎35名。其中,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斌的參賽作品《2018年度塔吉克斯坦貝希肯特谷地考古調查》(視頻)和《朝陽下的桑加尚遺址》(圖片)分獲二等獎、三等獎。
  • 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有你家附近的嗎
    浙江發布 12月20日至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會上,10個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項目。具體名單↓↓這些考古重要發現有啥特色呢?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 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初評結果揭曉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北京人文考古書店協辦的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初評會在京召開。根據《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章程》,初評評委會通過審看樣書、評議推介,選出49種圖書進入終評。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6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博物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籤約儀式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和湘潭市博物館負責人代表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推薦項目(三)
    2018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組織發掘了一號陵園遺址和二號陵園遺址。一號陵園遺址範圍內,基本確定了一號陵園的中軸線建築和園牆範圍,並探明了該陵園內攢宮墓穴的具體位置與規模。二號陵園位於一號陵園東側約120米處,2019年主要揭露了一處大型夯土臺基,並初步發現了臺基兩側的迴廊結構,為2020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新疆考古,成績亮眼!
    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2013年,經由國務院批准,石城子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石城子遺址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我市推進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
    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道路上,考古工作得到黨和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從體制機制、基礎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開拓創新,推動考古工作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2018年11月,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提交的《關於成立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情況匯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批覆。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工作站業務技術用房開工儀式
    1月12日,淮陽區迎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工作站業務技術用房」建設項目開工儀式。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在講話中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業務技術用房淮陽工作站建成後,可提供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古文化交流中心,增加平糧臺和淮陽縣文化旅遊的觀瞻點,為淮陽搭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信息、資金、人才和智力支持,以此工作站為依託組織的技能訓練、宣傳展覽、技術教學等活動吸引的全國各地學者、研究人員,必定會促進淮陽的消費,增加收入,提高淮陽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