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二)

2021-02-26 浙江考古

2019年1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匯報交流會繼續在杭州召開。當日會議由黃昊德副主任、李暉達副主任分別主持,共對15個項目作了匯報,主要為商周至宋元明階段的考古項目。

餘金玲介紹了衢州廟山尖土墩墓的發掘收穫。該墓為熟土堆築的淺坑木室墓,封土呈饅頭狀,墓坑長14.3米,南、北、東三面坑壁由鵝卵石壘成,坑壁外側坡面及墓底也以鵝卵石鋪砌。墓道長約8米,墓室為兩面坡的人字形木結構,外鋪木炭,內分前後兩室。該墓雖多次被盜,仍出土了大量隨葬品,主要為青銅器、玉器,另有少量陶瓷器。青銅器多位於墓室邊緣,包括劍、戈、鏃等兵器和銅削等工具,以及龍首形鉤、銅泡等構件。玉器以玉玦為主,另有玉管、玉璧、玉珠等。青銅劍戈、青銅組件和成組玦飾,地域特色鮮明。結合出土器物,並根據出土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造型紋飾特徵,推斷該墓為西周早期越國貴族墓。廟山尖土墩墓是迄今浙江省已發現的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土墩墓,兩面坡人字形的木結構墓室為紹興印山越王陵的墓室結構找到了淵源,大量隨葬青銅器具有顯著的本地特點,對於認識本地商周時期歷史、經濟、社會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周邊調查顯示在廟山尖以南2公裡範圍內,沿著廟山尖山脊和衢江沿岸分布一處西周時期土墩墓群,該墓實為其中之一。這一地區將是浙西商周考古工作新的關注重點。

餘金玲匯報場景

人字形結構墓室

青銅組件出土情況

羅汝鵬介紹了餘杭徑山小古城遺址的考古新收穫。小古城遺址位於良渚遺址以西10千米,同屬於C形盆地範圍內,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臺,面積達35萬平方米,堆積年代為馬橋文化及後馬橋文化時期,應是當時周邊諸遺址中的一處中心遺址。通過解剖南城牆、北城牆東段,可知南城牆夯築於臨河坡地處,其下為沙土層。建築年代在馬橋文化範圍內,測年顯示其建築和使用年代約在BC1400-BC1000之間;北城牆東段則堆築於類似青膏泥的沼澤淤泥層上,地基較軟,牆體疊壓於馬橋文化地層下,出土遺物與南城牆一致,其堆築及使用年代相當。目前可以確認小古城遺址是一處馬橋文化時期的城址類遺址。城內普探確認了部分牆體、水門門道和西北角的高大夯土建築的存在,外圍勘探顯示城北堆積為河沙類沙土堆積,似河漫灘環境;東側多見淤土,似沼澤類環境;南部文化層較為豐富,可能存在城郊的次一級聚落。商時期浙北地區以北苕溪為中軸,分布著諸多城址,小古城遺址作為其中最突出的一處,對於探討商時期江南社會的文明模式和文化演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羅汝鵬匯報場景

小古城遺址平面分布

南城牆探溝內出土遺物

北城牆東段剖面

閆凱凱介紹了湖州毘山遺址發掘的最新進展。本年度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於毘山山體西南的麻雀田地點,共揭露、清理土臺1處、溝槽組遺蹟3組、灰坑9座、灰溝2條、墓葬7座、水井2口、柱洞柱坑若干。主體遺存為馬橋文化-後馬橋文化時期,另有少量良渚文化、漢六朝和宋代遺存。麻雀田東區揭露了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及後馬橋文化時期的多條溝,其中G1出土原始瓷、印文陶及銅矛、銅鏃等遺物,G1北側還有房址分布。麻雀田西區東部土臺,年代在馬橋文化-後馬橋文化之間,堆築土厚達2.5米,由底部板塊狀堆土、中部水平狀堆土及上部砂土混合層構成,砂土層之上有紅燒土堆積層,範圍近500平方米。3組溝槽遺蹟位於土臺以西,先後疊壓打破,溝糟開口面多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少數柱洞尚殘存柱痕,柱洞底部多埋設墊木,是為大型建築的基礎部分。此外,對毘山南部和東北部開展了重點勘探,進一步明確各時期文化堆積的分布情況。麻雀田地點的發掘顯示,此處應是商周時期重要的居住區,存在高規格的建築,釐清其分布和格局以及歷時性演變有助於深化對毘山遺址整體聚落格局的認識。

閆凱凱匯報場景

土臺上的燒土堆積

溝槽組遺蹟分布情況

田正標匯報了安吉龍山107號墓(八畝墩)的發掘進展。該墓為一座獨立於山巔的長方形覆鬥狀土墩,年代屬春秋晚期。山腳斜坡上分布著內外二圈小型陪葬墓,外圍有環壕一周,墓園面積達33000平方米。此前,外圍陪葬墓已發掘完畢,本次發掘暫揭露至中心土墩墓口。在中心土墩底腳發現了規整的塊石護坡和護墩石坎遺蹟。塊石護坡現存斜寬6-8米,保存較好的局部寬約5米;護墩石坎位於護坡內側。土墩、石坎、護坡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土石結構覆鬥狀高臺型建築。發掘顯示該土墩為分塊版築而成,墓葬封土及基礎土臺均使用了這種技術。墓葬在熟土築墩的基礎上向下營建而成,墓口距墩頂最高處約3.5米。墓葬平面為東西向甲字形,墓坑長約19米,寬約5.4米,深約6米。墓道位於西端,長約8米,寬約2.5米。發掘期間,全程進行航拍和數字建模,最大程度收集了考古信息,並揭取了土墩剖面,以備後期展示。

田正標匯報場景

封土發掘現場

土墩分塊版築跡象

孟國平匯報了長興碧巖寺土墩墓的發掘工作。共發掘土墩18座,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清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墩墓3座,兩漢時期的墓葬50多座,宋至明清時期的小墓3座,及7座窯爐遺蹟。其中,屬西周和春秋時期的3座土墩墓年代最早,而兩漢時期墓葬數量最多,達50餘座,佔墓葬總數90%。除D166是一座純粹的西周時期土墩墓外,其餘土墩均有漢墓分布。這批墓葬按照形制結構可分為豎穴土坑木槨墓15座、豎穴土坑墓20餘座、土坑磚室墓8座、土坑石槨墓7座。土坑石槨墓的蓋頂有竹木類易朽材質和長條形石塊兩類。相對共時的一墩多墓,建築體量較大的墓葬,是土墩的主體,堪稱墩主墓;建築體量較小的墓葬,應與主墓存在密切的關係。出土隨葬器物五百多件,以陶器為主,質地有釉陶、硬陶、泥質灰陶、紅陶等,器型以壺、罐、罍、瓿、盒、灶等為主,也有少量鼎,偶見鐵劍、鐵刀、青銅鏡和琉璃耳璫。這批材料對認識長興地區太湖沿岸兩漢時期的喪葬文化和外來文化因素第當地喪葬習俗的影響,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孟國平匯報場景

149號墩全景

長條形石塊蓋頂的墓葬

馬竹山匯報了長興碧巖寺(養老中心區塊)土墩墓群的發掘收穫。共發掘土墩6個,清理墓葬53座,其中土坑豎穴墓32座、磚槨墓2座、磚室墓17座、石框墓2座,此外還清理窯址1處,多數墓葬年代為西漢晚期到東漢中晚期。共計出土隨葬品619件(組),包括各類陶器、鐵劍、銅鐎鬥、銅鏡等。發掘區墓葬可分為四個區域,各區域內墓葬分布較為規律,朝向一致,少見疊壓打破。同一區域內的豎穴土坑墓存在明顯的規格差異,高規格的墓葬除陶器外,還有青銅器和鐵器等隨葬品。部分墓葬存在較大型的排水暗溝。此次發掘的養老中心區塊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可能為一處較大的家族墓地。為本地區兩漢時期土墩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有助於深化對浙江地區漢代墓葬分期、演變規律、喪葬觀念與埋葬習俗等問題的認識。發掘過程中對熟土二層臺、墓葬營建及坍塌情況、墓底板灰保存情況、墓葬排水設施等跡象進行了細緻的觀察與清理,為今後漢代墓葬田野考古工作中此類軟跡象的辨識與科學發掘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馬竹山匯報場景

發掘區全景

墓內石砌排水暗溝

隨葬陶器

李松陽匯報了平水蘭若寺墓地考古資料整理的最新收穫。蘭若寺墓地位於紹興市平水鎮,是目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形制最典型、格局最完整的南宋高等級墓葬,發現了大量建築遺蹟,陶、石建築構件,瓷片等遺物。發掘過程中使用現代測繪技術進行考古測繪記錄,保留了大量高精度、數位化的現場信息,為後續研究做了充分準備。整理工作將傳統考古和建築考古相結合,以考古現場的幾何重建為基礎,復原了墓園的整體格局,並結合原物手動復原和計算機模擬復原,通過法式測繪、CAD製圖、三維建模、3D列印等技術手段,統計整理了陶製建築構件16000餘件,識別出60多個種類,384個器型,深入開展了闕樓的初步復原、特殊鬥拱類型的識別等工作。蘭若寺出土的瓷器包括缸、碗、盞、燈等器型,年代為南宋末到元,大多質量一般,應為守靈人日常所用。蘭若寺遺址的考古工作中貫穿著多學科合作的思路,取得了良好效果,是田野考古和建築考古合作的良好範例。蘭若寺宋墓符合南宋末期高等級墓葬的特徵,地表建築有相當的複雜性,對常規認識多有突破,對於南宋墓葬制度和建築史研究具有突出價值。

李松陽匯報場景

初步的墓園建築復原

出土構件的拼對、統計


3D列印鬥拱模型

李暉達匯報了宋六陵一號陵園遺址的發掘收穫。發掘對象為已劃定的「高宗陵」保護區,暫編為一號陵園,基本確定了其園牆範圍和中軸線建築布局,並探明了該皇陵墓穴的具體位置與規模。享殿與龜頭屋基址南北相連,構成一凸字形結構。享殿居南側,平面呈長方形,前後分布4排12個大型磉墩,為三開間格局。龜頭屋遺蹟位於享殿北側居中位置,墓室即位於龜頭屋正下方。門殿基址位於享殿基址正南方,臺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兩端與南園牆相連接。殿基四周可見磚構迴廊遺蹟,保存狀況較好。陵園的東、南、北三面圍牆均已發現,其中東牆牆基保存完好,牆體厚度1.3米,兩側有外包磚結構。整座一號陵園的平面呈正方形。本次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包括迦陵頻伽瓦飾、板瓦、筒瓦、各色蓮花紋瓦當和火焰寶珠瓦飾等。本年度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某帝陵上宮的全部主體建築,為今後宋六陵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更切實、具體地認識和保護南宋皇陵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

李暉達匯報場景

享殿與龜頭屋基址

出土建築構件

徐軍匯報了長興石泉董家塢墓地的發掘情況。據當地家譜記載,此地為明代吳氏家族的一處墓地所在。共發掘墓葬65座,包括西周墓葬1座,漢六朝墓葬7座,唐宋墓葬11座,明墓22座及殘墓20餘座,出土隨葬品214件(組),包括金、銀、玉、瓷、陶、石、鐵等不同材質。明代墓葬形制有長方形劵頂磚室墓、長方形石板墓、長方形石蓋板磚室墓、長方形磚石混砌墓等,埋葬形式有單穴、雙穴、三穴。其中三座有紀年的明墓,均為吳氏家族夫妻合葬墓,各有墓志銘出土。隨葬品較多,有宋代龍泉窯和定窯瓷碗、青花蓋罐、青花碗、銀腰帶、銀簪、銅鏡、天王造像銅燭臺、金耳勺等。吳氏家族自梁駙馬都尉吳僧永之後,世居長興呂山,呂山鎮石泉村董家塢明代時為吳氏家族主要族葬地之一,有記載的就有7位吳氏家族成員,本次發現的3座吳氏家族成員墓葬均未被盜,出土的多件精美文物及墓志銘為研究明代家族文化等增添了重要的紀年實物資料。

徐軍匯報場景

明代吳氏夫妻合葬墓之一

隨葬宋龍泉窯蓮瓣紋青瓷碗

楊瑞生匯報了金華湯溪九峰禪院遺址的發掘收穫。本次發掘以探溝為主,局部予以揭露。清理出唐宋時期的房址建築、石構牆基、排水暗溝、門址、道路、水井、墓葬等遺蹟。房址上覆碎瓦片,倒塌痕跡明顯,室內保留了柱礎石,為判斷建築朝向、開間提供了準確信息。發掘區東側的石構牆基寬約0.8米,可能為九峰禪院的界牆。房址下普遍設有筒瓦對扣的排水暗溝,應有完整的排水系統。門道遺址由兩處1.8米見方的石砌門墩構成,間距2.15米,兩側均與磚構牆體相接。水井填土內包含唐代四系罐,或為寺院日常飲水用井。墓葬1座位於房址建築之間,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封門下有對扣筒瓦而成的排水溝一條,隨葬堆塑罐、青瓷杯、粉盒、銅鏡、銅錢等,根據隨葬器物及墓葬形制可判定為北宋晚期墓葬。此外,還出土了一批唐五代至元明時期的瓦當、筒瓦、板瓦、脊獸及生活陶瓷器,其中一件南宋景德鎮青白瓷底部有「方丈」墨書。根據遺蹟和出土遺物,可知唐代中晚期至北宋時期是寺院的鼎盛期,並延續到元明時期。今後的工作應以尋找建築中軸線為目標,進而探明遺址布局和四至分布,為研究唐宋寺院建築的發展演變提供新的素材和視角。

楊瑞生匯報場景

揭露的房址

墨書「方丈」的青白瓷器底

時蕭介紹了蒼南壯士所城遺址的發掘收穫。本年度的發掘延續上一年,在城內中部和北部山頂平臺開展工作,旨在尋找衙署建築,進一步明確遺址的布局。發現了較豐富的石砌建築,主要遺蹟有房基、牆基、排水溝、石砌窖穴及灰坑。房基僅保留有石砌地面,南北長近13米,東西最寬處4米,未能全面揭露,地面未見柱洞及柱礎,能觀察到鋪砌時有明顯分區。牆基以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石砌窖穴平面呈矩形,一類由不規則厚石板鋪砌底部及四壁,一類由石塊壘砌四壁及底部,坑內未見遺物。水溝體量較大,以大石塊在開挖的溝槽內砌築而成,頂部仍殘存部分石蓋板。灰坑多於遺址廢棄後形成,年代較晚。出土遺物按質地可分為石器、瓷器、陶器等類。石器主要有磨盤、柱礎、彈丸等,但多數並非地層出土,而是在拆除地表晚期石牆時發現的。瓷器以青花瓷和青瓷為主。青花瓷多見於晚期地層,器形有盤、碗、杯等;青瓷量較大,多為龍泉青瓷,器形有油燈、碗、盤等,部分有刻花和模印紋樣,年代集中在南宋至元代。壯士所城遺址是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早中期衛所遺址,晚期破壞較少,對於研究明代的海防制度和衛所運行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今後的工作仍應以尋找衙署建築、探明整體格局為目標。

時蕭匯報場景

石砌排水溝遺蹟

石砌窖穴遺蹟

謝西營介紹了餘杭瓶窯窯山遺址發掘及黃巖沙埠青瓷窯址群調查的主要收穫。窯山窯址揭露出龍窯窯爐3條,磚砌擋牆1道。其窯爐均依山而建,其中2號窯爐窯床部位殘寬約1.6米,窯頂已坍塌,窯壁內側有堅硬的燒結面,窯床上鋪沙土。磚砌擋牆平面形狀為不規則直線,長約3米,由紅磚和不規則石塊構成。窯業廢品堆積較厚,最厚處達2米,出土了包括瓷片和窯具在內的大量遺物。瓷器產品類型豐富,以韓瓶為主,另有四系罐、執壺、虎子、漏鬥、碗、盞、盤、擂缽、燈盞、瓶等。胎質粗糙,釉色以青褐色為主,多施半釉。窯具主要為墊柱及墊具。裝燒方式為裸燒、疊燒。窯業生產技術較為經濟。根據地層堆積和相關遺物,可大致判定窯業堆積的年代為南宋早期。該窯址窯爐形制特殊,窯床建造在廢品堆積之上,且採用逐步加高而不清理窯床廢品堆積的方式,有別於以往所見的燒造青瓷的窯址。出土韓瓶類粗瓷產品,為國內外遺址出土的這類器物的產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進一步了解窯山窯址的分布狀況,還對該地區進行了區域系統調查,共發現窯址點12處,產品差異較大,應為適應市場需求所致。

謝西營匯報場景

地層剖面

出土遺物

黃巖沙埠窯址群位於黃巖城區西南15公裡的霅溪兩岸山坡上,呈半月形分布。本次共調查窯址9處,其中牌坊山窯址和岙口窯址為新發現窯址點。窯址群遺物堆積豐富,窯場總面積約達7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一般厚1-2米,最厚處可達6米。窯床均設置在山坡上,多屬斜坡式龍窯,一般長50米左右,寬2.5米。煙囪在半山腰,窯爐、火膛及制瓷作坊位於山腳平地。各窯址年代約為晚唐至北宋時期。器物種類以青瓷為主,另有少量醬釉產品,質量較高。青瓷產品可辨器形有碗、壺、罐、盤、盆為主,及各式杯、茶託、燈盞、粉盒、水盂、瓶、洗等。醬釉產品可辨器形有盒、碗、盞等。沙埠青瓷窯址群處于越窯和龍泉窯瓷業技術銜接和過渡的中間地帶,是探索越窯瓷業技術南傳與龍泉窯瓷業技術淵源的關鍵地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沙埠窯址群已於2015年被列入台州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之一,相關考古發掘將深化對沙埠青瓷的整體認識,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豐富的基礎材料。

沙埠青瓷窯址分布示意圖

窯址採集器物

張馨月介紹了武義溪裡窯址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穫。窯址位於溪裡村東北的瓦灶山南坡上,已探明龍窯4座,本次發掘對象為2號窯址。窯爐長度逾30米,寬約2米,殘高約0.4米,窯壁為磚塊砌成。窯爐兩側有多道擋牆,為四層匣缽錯峰壘砌而成。器物種類較少,以碗為大宗,少量為盤,另有零星的碟、缽、高足杯、擂缽等。胎釉有淺灰白胎,青綠色釉;深灰色胎,青灰-青黃色釉;橙紅色胎,淡黃色釉三大類,均於匣缽內裝燒,器底墊小泥餅或直接疊燒。絕大多數器物為素麵,少量內底印花或刻字,產品年代約為元代中期。此外,在周邊地區開展了大範圍的窯址調查,共調查窯址(群)13處,多為元代中期窯址。溪裡窯址的發掘及周邊調查,為認識這一區域的窯業技術和產品關係打開了新的研究空間,進一步的工作將會加深我們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認識。

張馨月匯報場景

揭露的龍窯窯爐

匣缽錯縫壘砌而成的擋牆

溪裡窯址產品面貌

孫燃介紹了雲和官坑窯址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穫。官坑窯址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浮雲街道溪口村慧雲寺以東約50米處,處於低矮山丘的南坡,南臨甌江。地層堆積經後期擾動,器物多為殘片。瓷器造型較為單一,以碗類為主,造型普遍為侈口圓唇,弧腹圈足。器物釉色瑩潤,以青綠為主,黃綠次之,粉青最少,常見開片現象。胎色為白色或灰白色,胎質較為細膩,胎體較厚,釉層較薄,內外均施釉,外底和圈足多無釉,露胎處呈朱紅色。除少數素麵外,大部分器物都有簡單紋飾,裝飾方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和劃花。內底紋飾有菊花紋和葡萄紋,有的菊花紋左旁模印一「天」字;外腹部紋飾多見蓮瓣紋,近口沿處和腹部多有二至五道不等的弦紋。窯具有匣缽和墊餅兩類,都以粗泥製作,裝燒方法應為匣缽復疊仰燒。發掘範圍內未見窯爐遺蹟,相關窯址的確切位置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工作。官坑窯址出土器物造型比較單一,無明顯變化,應是同一時期的產品,同時也說明其窯業生產時間較短。其燒制年代應為元代晚期,作為宋元時期龍泉窯向甌江下遊發展的一個例證,為我們研究龍泉窯的發展流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孫燃匯報場景

「天」字款菊花紋碗

部分窯具 

攝影:孟誠磊、林城



相關焦點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三)
    1月1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交流報告會繼續在杭州潮王大酒店舉行。
  •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2020年度業務工作交流會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工作講話精神,推動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加強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借鑑,2021年2月3日下午,我所舉行開2020年度業務工作交流會
  • 【會議日程】「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學術報告會會議公告及日程安排
    為了探討與展示絲綢在中國的起源、傳播以及東西方紡織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從而進一步促進絲路之綢的研究與保護,配合於2015年9月15日-10月15日舉辦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文物展,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聯合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於2015年10月11日至14日,舉辦「絲路之綢:起源、傳播、交流」學術報告會。
  • 2019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召開 快來看看四川考古人去年的成績單
    距離春節不到兩周,「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今日在成都召開。2019年,四川考古人不僅走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足跡甚至到達了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3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河南2017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鄭召開 和專家一起「探索」東漢皇帝的...
    本次報告會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來自社會各界群眾、新聞記者等聆聽了報告會。開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主持,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到會致辭。
  • 新疆考古交出亮眼成績單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完成申報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29項,已實施27項;配合自治區惠民工程建設開展考古發掘24項;出土文物近1000餘件(組);初步完成5部考古報告整理與撰寫工作。
  •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年度浙江省文物安全管理業務培訓班在溫州甌海舉辦 2020-12-09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譚家灣遺址出土器物(來源:浙江省文物局)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42公頃,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以展現馬家浜文化及稻作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也是以稻作文化體驗為特色的生產性文化景觀。
  • 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有你家附近的嗎
    浙江發布 12月20日至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會上,10個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項目。具體名單↓↓這些考古重要發現有啥特色呢?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 去年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都在這裡了 2019年度四川省工作報告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此次報告會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2019年,四川的考古事業發展強勁。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6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探尋大月氏,洛陽考古人在現場拍下神秘照片【視頻】
    2018年度塔吉克斯坦貝希肯特谷地考古調查  洛報融媒記者今日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共評選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6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29名,優秀獎35名。其中,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斌的參賽作品《2018年度塔吉克斯坦貝希肯特谷地考古調查》(視頻)和《朝陽下的桑加尚遺址》(圖片)分獲二等獎、三等獎。
  • 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初評結果揭曉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北京人文考古書店協辦的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初評會在京召開。根據《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章程》,初評評委會通過審看樣書、評議推介,選出49種圖書進入終評。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潭市博物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籤約儀式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和湘潭市博物館負責人代表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新疆考古,成績亮眼!
    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2013年,經由國務院批准,石城子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石城子遺址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捧獲2018年度「中國考古奧斯卡」
    3月29日上午,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最終產生,其中就有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最終入圍的名單有: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 浙江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2019年度考古勘探和發掘收穫
    據民國(1932年)《德清縣新志》卷二記載:「中初鳴、下初鳴、桑育、高橋,地中時掘有雜角古玉及圈環步墜等物,質堅,色多紅黃,時人謂之西土漢玉,佳者極珍貴。」上世紀90年代,當地開挖魚塘出土了大量玉料,並不時有盜掘現象,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關注,推斷這一區域可能存在面積較大的制玉作坊遺址。
  • 我市推進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
    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道路上,考古工作得到黨和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從體制機制、基礎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開拓創新,推動考古工作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2018年11月,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提交的《關於成立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情況匯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批覆。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工作站業務技術用房開工儀式
    1月12日,淮陽區迎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工作站業務技術用房」建設項目開工儀式。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在講話中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業務技術用房淮陽工作站建成後,可提供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古文化交流中心,增加平糧臺和淮陽縣文化旅遊的觀瞻點,為淮陽搭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信息、資金、人才和智力支持,以此工作站為依託組織的技能訓練、宣傳展覽、技術教學等活動吸引的全國各地學者、研究人員,必定會促進淮陽的消費,增加收入,提高淮陽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